浅谈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 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走过场,没有形成常态化、德育活动措施不够周全缺乏力度、德育工作者起不到良好的表帅作用,误引误导、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不准不全等问题。通过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校际交流等形式,认为应从更新观念,加快德育组织者与德育工作者的继续社会化进程、加强对学生心理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自身重要性的宣传,以获得学生对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的心理相容效应等几方面入手,才能有效解决目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使中学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德育工作问题对策心理相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狭义和广义或称“小德育”与“大德育”之分。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泛指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培育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以使其形成德育工作者所期待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走过场,没有达到常态化。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必须配合国家的许多“时节”开展一些必要的临时性的德育活动;另一方面,许多“时节”的德育活动虽也纳入了德育工作的计划之中,但其内容常常不被列入德育计划的环节,而是作为一种点缀,一个面子工程,缺乏整体性的设计与深化。这种德育效果必然无法与其他德育活动一样在学生心里产生持久效应,从而导致德育效果的大幅降温。
(二)班级德育活动措施不够周全缺乏力度。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具体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但是由于班级德育工作者对学校德育精神和要求的.理解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不同,从而对班级德育活动具体措施的周密性、覆盖面、有效性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
(三)德育工作者起不到良好的表帅作用,误引误导。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过程中的表帅作用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在课上,德育工作者不正确或不周全的言行,往往会给学生心灵留下德育误区和空白;在课外,德育工作者不慎或不经意的言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不容效应,从而也有意无意地损害德育的效果。
(四)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不准确不全面。青少年学生心理正处在飞速发展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他们面对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夹击,在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形成正确的“三观”,也无法正确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学生,虽然他们都有其不同程度的思想觉悟,但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辨别力时强时弱的特点,近乎随大流而又带一定盲目性的互相攀比互相模仿的情形,常常在有意无意中发生。一旦出现德育力度的薄弱环节,又不能及时利用德育正能量有效地引导,承受力低的同学就会首先受到影响并相互作用,甚至与预期的德育效果相背离。
三、科学有效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们通过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校际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差异,认为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加快德育组织者与德育工作者的继续社会化进程,为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引航开道
1.要加强社会观念的更新研究,引导社会和学校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重视德育工作,为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提供更贴近实际的理论基础。
2.要加速德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的继续社会化,建立起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和交流制度,为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群众基础。
3.要加强德育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研究,并根据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不同层次的德育教材和教参,并保证其切实有效地落实,以确保德育效果的深远持久性。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研究,积极而又及时地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为此,一方面应经常通过调查问卷、心理诊所、匿名交流或心理热线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思维和行为的分析、研究与疏导;另一方面还应经常加强对学生的违纪、违法、学习态度、文明礼貌、人格性情,以及学生的依恋、自尊、安全等需要的情况,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建立起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档案资料库,以备进行特定德育工作时调用查询,以便于“对症下药”。
(三)在净化德育工作者心理和言行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德育工作自身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以获得学生对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的心理相容效应。一般来说,如果学生能对学校德育工作老师的工作或个人心服口服,就越容易使学生对德育活动产生心理相容效应,也就越容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四)将德育工作寓于教学活动之中,把学科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常用、最基本的途径。这样不仅使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从单一学科转移到所有学科,而且也有利于引导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特点重新研究教学规律,使教书和育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真正做到有机统一。从而做到广寓德育于各门学科之中,抓住德育点,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总之,要想把学校德育工作抓紧抓好,去争取预期的良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努力去了解影响学校和中学生德育效果的各种因素,同时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通力协作。只有做到内外兼修,互相配合,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形式,学校德育工作才能越来越好,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合格高中生,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资料:
[1]白晋荣.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张仁贤.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常见的主要的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等。说服教育法要注意联系实际,谈话要诚恳、真挚,从关心和爱护学生出发,要有针对性。所选事例一定要真实,是身边的、具体的,最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除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施之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将各种方法加以灵活的综合的运用,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加强改进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人参与,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使我们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个人实践活动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个人实践活动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各方面发展均未成熟,可塑性很大。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可以充分利用并发展青少年年龄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青少年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基。
1.现阶段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1缺乏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来进行,对于他们的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和挫折无法向老师或父母诉说,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情感问题、人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和冷落。
1.2传统道德思想影响德育教育。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对德的知行非常重视,但不重视行为个体的人,无视人对于自主、自由的基本要求和意愿,传统道德思想是轻视道德情感的,突出政治情感和阶级情感,削弱人的情感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和思想又使人们的视点集中在易于查看的或是看得见的道德情感上,使看不见看不到的道德情感被忽视了,这些思想使道德工作中的情感的培养相对滞后。
1.3榜样教育受人格化倾向或典型化倾向的影响。榜样作为具体的形象,对激发学生产生与之相联的道德情绪,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非常好和效果,历来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对榜样的宣传介绍就是典型化或非人格化倾向,好的榜样人物时时刻刻都想着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都只想着埋头工作,无私奉献一切,永远想着他人,从不想自已,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种榜样对于具有思想观的学生,他们更不宜受到榜样的人格感染,由于榜样教育的这种现象,使得榜样在道德情感方面的作用就削弱了。
2.如何才能把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2.1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2.2拓展渠道,形式创新。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须多样化,必须生动活泼,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
2.2.1德育应从单向式走向多向式。传统德育实行的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向式交流,如师生交流、同学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心灵和思想的撞击中,他们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2.2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称为平面式封闭性德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磨练。因此,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
德育规定者学生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加强德育可以提高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的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善恶判断能力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个人实践活动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一部分同学只知道学习不懂的做人。这严重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育人原则。面对问题我们责无旁贷,实践中我们积极反思不懈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德育之幸--实践探索
榜样示范,以身立教。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自身作为榜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师事事以身作则,是无声命令,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使教育主体"以身作则"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应处处严于律已,当好学生的表率,只有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者要"德为人范",才能取得"不令而行"的教育实效。
理解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如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知识结构等等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的自觉内化,才能变成内部的主体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接受教育影响和教育要求,促进内化。现代心理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别人理解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同一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中,那种一味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培养"同一模式"的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就可能产生厌恶甚至逆反的心理。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口服心服地接受教育,使行为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我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们逐渐体会了我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与我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并乐于敞开心扉,听从我的教诲。当然青少年学生的思维、人格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学生因此同时需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必须做到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且有恒。
灵活运用德育方法,使教育生动、活泼。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供我们选择运用,如果只是按某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机械的施教,那么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很难按某种固定模式或程序机械地进行,德育方法必须是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变化的。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才能使教育生动、活泼,真正提高德育实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的"说理教育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切合高中生的实际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并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如假期社会考察,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德育工作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学校需要用统一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统一的德育要求。但也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情感体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同一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中,那种一味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培养"同一模式"的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思想品德是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一致的。品德结构处于个性结构的核心,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个性的发展水平。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个性思想品德水平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在个性的发展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多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进行纪律教育、基本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少年注入奋进的动力;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确活着的意义增强奋斗的幸福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高中是学生走向大学、走向社会的前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完善、价值观念的确立、思想的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德育工作不可忽视,我们应正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遵循道德规律,贯彻德育原则,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国家民族振兴培养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