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1】
通过这几周XXX老师给我们讲授电子信息工程的导论课,我基本上对电子信息工程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听说咱们学院的师哥师姐曾经参加电子设计大赛获得过骄人的成绩,心里有种自豪感,也想朝这方面发展。
进行电子设计必须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我虽然是学电子信息工程的,但是,目前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
听老师和师哥师姐说,这些都得自己学。
顿时,我产生了很大的疑惑,专业课为什么得到大二大三学那,对于我们大一的来说,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专业课,我感觉学校的分配专业课学习时间不恰当。
像《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Java基础设计》、《电子CAD》、《高频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ARM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与工程应用》等课程安排的不太好。
就《单片机》来说,是大三才开的课程,就是我们想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不至于要等到大三以后再参加吧。
对于大一大二的来说,那只有去挤时间自学啊!所以啊,我看咱们学院应该适当调整一下专业课的分布,让同学们提前接触一下专业知识,有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学的专业更加扎实。
当然,有的专业课需要有像《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做铺垫,安排在大一是更有效率的,咱们学院这块做的还不错啊!大一的公共必修课较多,大二大三基本上就是专业课了!这方面课程的安排我多少能理解一点,毕竟我感觉自己学习能力比较强,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把信息技术列为21世纪发展战略计划的首位。
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强大支柱的。
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也是现在热门的专业。
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管理中心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等,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使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是这样一个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电子信息工程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一大批具有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是学生需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包括理论学习,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
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的是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
当然,对高等数学的基本功和物理学电路方面的理解力要求也很高。
我们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
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个人还要有动手设计能力。
学完基础课程,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一些电路实验,自己设计拼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这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要求也非常高。
比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要看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要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
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对我们能力的培养当然帮助会更大。
所以,要喜欢钻研思考,并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才能把这个专业学好。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电子信息工程(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专业的高级工程师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蓝牙技术浅探
蓝牙技术浅探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电信0602班 武汉430074)
摘要:蓝牙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标准,它为设备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无线联网方式。本文介绍了蓝牙技术中的底层模块、协议以及应用模型,并将它与其他常用的无线连接技术做了比较,以说明它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蓝牙;底层模块;协议;应用
1、蓝牙简介
早在1994年,Ericsson公司就在其内部提出了一项研究计划,旨在建立发展一种能简易使用并可在各种通讯设备上畅行无阻的新一代无线传输技术,建立一个实际的无线接口和相关软件标准。1998年,Ericsson公司公开了这项计划,并与Nokia、IBM、Toshiba和Intel四家公司组成了一个特别利益集团(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以负责此项技术的开发。一年后的1999年7月,SIG正式提出了该技术协议的1.0版,并将此项技术命名为蓝牙(Bluetooth)。据SIG官方说明,蓝牙这个名字来自十世纪丹麦的维京族国王Harald Bluetooth。这位国王曾以武力统一了丹麦和挪威,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蓝牙技术解决了小型移动设备间的无线互连问题。它的硬件市场非常广阔,涵盖了局域网络中的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该技术的本质目的不是成为另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而是成为一种替代传输电缆的新型无线解决方案。从1999年的1.0版,到后来的1.1版、1.2版、2.0版,蓝牙技术不断地在技术上完善自身,力图吸取通用电缆在成本、安全和承载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Bluetooth国王叱咤北欧的千年之后,新兴的蓝牙技术正在以其的种种优势,在全球的无线连接市场中开拓比Bluetooth国王大上千倍万倍的疆土。
2、蓝牙协议概述
蓝牙体系结构中的协议模型可分为以下5层:
(1) 物理层:蓝牙协议的无线接口层;
(2) 核心协议:基带协议(Baseband)、链路管理协议(LMP)、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服务发现协议(SDP)等。基带协议可以提供同步面向连接(SCO)业务和非同步连接(ACL)业务。一般地,SCO用于分组数据业务,其特点是可靠,但有延时;而ACL用于话音传送,其特点是实时性好。但可靠性比SCO差。链路管理协议(LMP)负责建立和解除主、从设备单元之间的连接,另外还控制主、从设备单元的工作模式。L2CAP是第三层的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向RFCOMM和SDP等层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业务。基带数据业务可以越过LMP而直接通过L2CAP向高层协议传送数据。从某种意义上说,L2CAP和LMP都相当于OSI第二层即链路层的协议;
(3) 射频通信协议:RFCOMM,它可以仿真串行电缆接口协议。通过RFCOMM,蓝牙可以在无线环境下实现对高层协议如PPP、TCP/IP、WAP等的支持。RFCOMM可以支持AT命令集,从而可以实现移动电话和传真机及调制解调器之间的无线连接;
(4) 电话传送控制协议:TCS二进制协议、AT命令集等;
(5) 应用协议(可选协议):PPP(点对点协议)、UDP/TCP/IP、OBEX、vCard/vCarl、FAX、PAN等。
3、蓝牙底层模块
蓝牙底层模块是蓝牙技术的核心,是任何蓝牙设备都必须包括的部分。
3.1射频
为了保证系统所需频带是全球各地均能容易地获得的,蓝牙系统工作在大多数国家的工业、科学、医疗(ISM)频率——即2.4GHz。由于ISM频带的开放性,使用其中任一频段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工扰——比如说,家用的无线电话、微波炉都可能成为干扰源。为此,蓝牙特别设计了快速确认和跳频方案以确保链路稳定。蓝牙将其工作的2.402GHz~2.480GHz的频带分为79个1MHz带宽的子信道,在接收或发送一个分组数据后,即跳至另一频点,因而加强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跳频技术除了为蓝牙技术提供了稳定性保障以外,还在物理层为其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在跳频通信中,数据信号被窄带载波信号调制,而这些窄带载波信号则做为时间的函数不断从一个频率跳到另一频率。蓝牙标准采用的是每秒跳跃1600次的跳频序列。收发双方都知道的跳频码决定了射频载波的频率以及跳频的顺序。为正确地进行信号接收,接收器必须设置成与发送方一样的跳频码,并在恰当的时间和正确的频率点监听载波信号。只有正确同步时,才能维持一个逻辑信道。其他没有同步的接收器收到的信号仅是持续时间极短的脉冲噪声,这就使得窃听变得十分困难。
跳频技术带来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使设备同时连接多台设备。如前所述,蓝牙在79个信道里以跳频方式工作。当两个蓝牙设备成功建立链接之后,一个piconet(微微网)就形成了。两者之间的通信通过无线电波在这79个信道中随机跳转而完成。蓝牙给每个piconet提供特定的跳转模式,因此它允许大量的piconet同时存在。
3.2双工方式和业务类型
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门科学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些同学们,原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喜欢把这个系分为计算机软件理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后来又合到一起,变成了现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一直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不可能切分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因为计算机科学需要相当多的实践,而实践需要技术;每一个人(包括非计算机专业),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术都很容易(包括原先Major们自以为得意的程序设计),但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是:我们掌握许多其他专业并不"深究"的东西,例如,算法,体系结构,等等。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可以很容易地做一个芯片,写一段程序,但他们做不出计算机专业能够做出来的大型系统。今天我想专门谈一谈计算机科学,并将重点放在计算理论上。
1)计算机语言
随着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的发展步入了实用化的阶段。然而,在最初的应用中,人们普遍感到使用机器指令编制程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十分别扭,也不利于交流和软件维护,复杂程序查找错误尤其困难,因此,软件开发急需一种高级的类似于自然语言那样的程序设计语言。1952年,第一个程序设计语言Short Code出现。两年后,Fortran问世。作为一种面向科学计算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的最大功绩在于牢固地树立了高级语言的地位,并使之成为世界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的诞生是计算机语言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该语言的文本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新概念,如变量的类型说明和作用域规则、过程的递归性及参数传递机制等。而且,它是第一个用严格的语法规则——巴科斯范式(BNF)定义语言文法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与发展在产生了一批成功的高级语言之后,其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受到程序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也开始受到程序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实用化方面的影响。在“软件危机”的争论日渐平息的同时,一些设计准则开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在后续出现的各种高级语言中得到体现。例如,用于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PASCAL语言,适合于军队各方面应用的大型通用程序设计语言ADA,支持并发程序设计的MODULA-2,支持逻辑程序设计的PROLOG语言,支持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LISP语言,支持面积对象程序变换的SMALLTALK、C等。而且,伴随着这些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为解决语言的编译和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而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可以证明,由高级语言的发展派生的各种思想、方法、理论和技术触及到了计算机科学的大多数学科方向,但内容上仍相对集中在语言、计算模型和软件开发方法学方面。
(2)计算机模型与软件开发方法
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和多媒体大发展的时期。在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增加并发机构以支持分布式程序设计,在语言中通过扩展绘图子程序以支持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成为当时程序设计语言的一种时尚。之后,在模数/数模转换等接口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扩展高级语言的程序库又实现了多媒体程序设计的构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并行计算机和分布式大规模异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又将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操作系统、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试行软件的开发的关键技术依然与高级语言和计算模型密切相关,如各种并行、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进程代数,PETRI网等,它们正是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支持不同阶段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支持这些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
(3)计算机应用
用计算机来代替人进行计算,就得首先研究计算方法和相应的计算机算法,进而编制计算机程序。由于早期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科学计算领域,因此,数值计算方法就成为最早的应用数学分支与计算机应用建立了联系。最初的时候,由于计算机的存储器容量很小,速度也不快,为了计算一些稍稍大一点的题目,人们常常要挖空心思研究怎样节省存储单元,怎样减少不需要的操作。为此,发展了像稀疏矩阵计算理论来进行方程组的求解;发展了杂凑函数来动态地存储、访问数据;发展了虚拟程序设计思想和程序覆盖技术在内存较小的计算机上运行较大的程序;在子程序和程序包的概念提出之后,许多人开始将数学中的一些通用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写成子程序,并进一步开发成程序包,通过简洁的调用命令向用户开放。子程序的提出是今日软件重用思想的开端。
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是一个长久不衰的方向。该方向主要依赖于应用数学中的数值计算的发展,而数值计算的发展也受到来自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早期,科学计算主要在单机上进行,经历了从小规模数值分析到中大规模数值分析的阶段。随着并行计算机和分布式并行计算机的出现,并行数值计算开始成为科学计算的热点,处理的问题也从中大规模数值分析进入到中大规模复杂问题的计算。所谓中大规模复杂问题并不是由于数据的增大而使计算变得困难,使问题变得复杂,而主要是由于计算中考虑的因素太多,特别是一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使计算变得困难,使问题变得复杂,其结果往往是在算法的研究中精度与复杂性的矛盾难于克服。
几何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中的数形结合。在计算机发明之后,人们自然很容易联想到了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是使用计算机辅助产生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处理的科学。并由此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方向的发展。
在各种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值得注意,即实时系统的开发。
利用计算机证明数学定理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向。人工智能的另一个方向是研究一种不依赖于任何领域的通用解题程序或通用解题系统,称为GPS。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专家系统的开发中发展了一批新的技术,如知识表示方法、不精确性推理技术等,积累了经验,加深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部分学者认识到了人工智能过去研究工作基础的薄弱,开始转而重视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研究,试图从总结和研究人类推理思维的一般规律出发去研究机器思维,并于1980年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发表了一组非单调逻辑的研究论文。他们的工作立即得到一大批计算机科学家的响应,非单调逻辑的研究很快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成为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的主流。
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学技术等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新方向,即计算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布在全世界的各种计算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相互连接起来。网络上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商贸、科学研究与艺术信息的交换与交流。网络上大量信息的频繁交换,虽然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然而同时也使各种上网的信息资源处在一种很难设防的状态之中。于是,计算机信息安全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除了下大力气研究对付计算机病毒的软硬件技术外,由于各种工作中保密的需要,计算机密码学的研究更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实际上,在计算机科学中计算机模型和计算机理论与实现技术同样重要。但现在许多学生往往只注重某些计算机操作技术,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因为自己是“操作高手”而沾沾自喜,这不仅限制了自己将研究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而且有可能使自己在学科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我国随着计算机研制工作和软件开发工作的发展,陆续培养了在计算机制造和维护中对计算机某一方面设备十分精通的专家,他们能准确地弄清楚磁芯存储器、磁鼓、运算器、控制器,以及整机线路中哪一部分有问题并进行修理和故障排除,能够编制出使用最少存储单元而运算速度很快的程序,对机器代码相当熟悉。但是,当容量小的磁芯存储器、磁鼓、速度慢的运算器械、控制器很快被集成电路替代时,当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广泛使用高级语言、软件开发工具和新型软件开发方法后,这批技术精湛的专家,除少量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在工作中已有针对性地将研究工作转向其他方向的人之外,相当一部分专家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在替代原有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而被淘汰。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中,计算比实现计算的技术更重要。只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建立在高起点理论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才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计算机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我国计算机科学系里的传统是培养做学术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人(方向不见得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做得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而计算机的理论研究,说到底了,如网络安全学,图形图像学,视频音频处理,哪个方向都与数学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也许是正统数学家眼里非主流的数学。这里我还想阐明我的一个观点: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从实际生活当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人们之所以要将实际抽象成理论,目的就在于想用抽象出来的理论去更好的指导实践,有些数学研究工作者喜欢用一些现存的理论知识去推导若干条推论,殊不知其一:问题考虑不全很可能是个错误的推论,其二:他的推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原型,不能指导实践。严格的说,我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政治课上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指导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航标(至少我认为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当本着这个方向)。
我个人的浅见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对数学的要求固然跟数学系不同,跟物理类差别则更大。通常非数学专业的所?高等数学",无非是把数学分析中较困难的理论部分删去,强调套用公式计算而已。而对计算机系来说,数学分析里用处最大的恰恰是被删去的理论部分。记上一堆曲面积分的公式,难道就能算懂了数学?那倒不如现用现查,何必费事记呢?再不然直接用Mathematica或是Matlab好了。退一万步。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不用我去多说,但是他这光辉的一生做得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几件事情:首先是它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这是我们国家计算机科学的摇篮。在有就是他把很多的高等数学理论都交给了做工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进步。第三件就是他一生写过很多书,但是对高校师生价值更大的就是他在病期间在病床上和他的爱徒王元写了《高等数学引论》(王元与其说是他的爱徒不如说是他的同事,是中科院数学所的老一辈研究员,对歌德巴赫猜想的贡献全世界仅次于陈景润)这书在我们的图书馆里居然找得到,说实话,当时那个书上已经长了虫子,别人走到那里都会闪开,但我却格外感兴趣,上下两册看了个遍,我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在于他的理论完全的实例化,在生活中去找模型。这也是我为什么比较喜欢具体数学的原因,正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理论脱离了实践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正因为理论是从实践当中抽象出来的,所以理论的研究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不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计算机系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将抽象的理论再应用于实践,不但要掌握题目的解题方法,更要掌握解题思想,对于定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应用,而是掌握证明过程即掌握定理的由来,训练自己的推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达到了学习这门科学的目的,同时也缩小了我们与数学系的同学之间思维上的差距。
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我想是这样的: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滞后性,不要总认为自己掌握的某门技术就已经是天下无敌手了,虽然现在Java,VB,C,C++用的都很多,怎能保证没有被淘汰的一天,我想.NET平台的诞生和X#语言的初见端倪完全可以说明问题。换言之,在我们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同时就又有更新的技术产生,身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有紧跟科学发展的素质。举个例子,就像有些同学总说,我做网页设计就喜欢直接写html,不愿意用什么Frontpage,Dreamweaver。能用语言写网页固然很好,但有高效的手段你为什么不使呢?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高,unique? 我看真正水平高的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新事物的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后的程序设计就像人们在说话一样,我想大家从xml中应是有所体会了。难道我们真就写个什么都要用汇编,以显示自己的水平高,真是这样倒不如直接用机器语言写算了。反过来说,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并利用新技术关键还是在于你对计算机科学地把握程度。
总的来说,从教育角度来讲,国内高校的课程安排不是很合理,强调理论,又不愿意在理论上深入教育,无力接受新技术,想避开新技术又无法避得一干二净。我觉得关键问题就是国内的高校难于突破现状,条条框框限制着怎么求发展。我们虽然认识得到国外教育的优越性,但为什么迟迟不能采取行动?哪怕是去粗取精的取那么一点点。
1.公共基础课程 (26学分)
公共课程是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军训、体育及外语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方面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一般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目的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历史的观点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能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
(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
(3)外语 8学分
英语课程共计8学分(其中至少4学分为英语必修课组课程),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第一学年夏季学期设置外语文化活动月,为非英语专业必修环节。设清华大学本科生英语能力考试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满一年后可以报名参加。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12)。
2、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和一般文化素质教育课,除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新生研讨课外,其它所有课程划分为八个课组:①哲学与伦理、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环境、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人生与发展、⑧数学与自然科学。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13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必修,1-2学分;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为限选,至少5门或8学分,建议其中1门为新生研讨课;一般文化素质课程为任选。
(建议理工科专业要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人文社科类专业要加强科学与艺术的教育,艺术类专业要侧重科学与人文的教育。)
3.平台课程
平台课程是信息学院对所属各专业学生在数学及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学分的统一要求,这些课程和环节为学生提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进行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科学方法、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
这些课程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学习,少部分安排在3-4年级学习,以便学生能够在院系指导下选择专业方向,从第三学年开始正式进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又分为必修课程组、必修学分课程组和选修学分,学生可以在院系指导下按学分要求选修同类的高档课程替代。
(1)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 (不少于37学分)
1) 必修 10 门课,不少于 31 学分
数学 6门 不少于21学分
10421055 微积分A(1) 5学分
10421065 微积分A(2) 5学分
10421094 线性代数(1) 4学分
10421102 线性代数(2) 2学分
三选一
10420243 随机数学方法 3学分
104208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学分
30230742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 2学分
二选一
10420252 复变函数引论 2学分
10421133 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 3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4门不少于10学分
大学物理课组1 ≥4
大学物理课组2 ≥4
10430782 物理实验A(1) 2学分
10430801 物理实验B(1) 1学分
10430792 物理实验A(2) 2学分
10430811 物理实验B(2) 1学分
2) 必修学分,不少于 6 学分
其中数学 不少于 4学分
10420262 数理方程引论 2学分
数值分析课组 3学分 选一门,详见附录2
20240013 离散数学(1) 3学分
20240023 离散数学(2) 3学分
34100224 离散数学 4学分
40420393 离散数学 3学分
20250013 运筹学 3学分
40420563 泛函分析(1) 3学分
30420324 流形上的微积分 4学分
00420113 代数编码理论 3学分
10420672 初等数论与多项式 2学分
60420013 应用统计 3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
20430094 量子与统计 4学分
20430022 统计力学 2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近代物理实验课组 3学分 详见附录2
10430543 近代物理 3学分
10430553 高新技术物理基础 3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2) 学科基础课不少于 24学分
1)必修2门课,3 学分
20130412 工程图学基础 2学分
30210041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1学分
2)必修学分不少于 21 学分 详见附录1
电路与电子课组 3-4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1 2-3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2 2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3 3-5学分
电子课组1 3-4学分
电子课组2 3-4学分
电子实验课组 1-2学分
数据结构课组 3-5学分
信号课组 4学分
计算机原理课组 3-4学分
控制课组 4学分
通信原理与网络课组 3-4学分
集成系统与设计 2-4学分
3) 建议选修
电子工艺实习 1学分
21510202 电子工艺实习 (分散) 2学分
(3) 实践环节 12学分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入学教育期间完成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 全校非外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环节,时间安排在大一夏季学期第1-3周。
程序训练课组 2学分 选1门,详见附录1
实践类课程 5学分 详见附录1
4.专业相关课程
(1) 专业核心课组 A1-A5,在A1-A5课程组中必修一组:
专业核心课程是信息学院所属各专业对学生在相关学科专业基础方面必修课程的分别要求,学习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某一专门领域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信息学院为学生提供 5 个专业核心课组。这些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四年级学习。
A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16学分;
A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14学分;
A3: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13 学分;
A4:微电子学专业核心课程22学分;
A5:计算机软件专业核心课程 23学分。
经院系教务部门同意,可以跨组选修课程。
(2) 专业限选课组B1-B5(详见附录2)
学生在各专业指定的课组(或经系教学办公室批准的其他课组)中根据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课程,以便在所选专业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或者拓展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8-14学分。
B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限选课程 20学分;
B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 13 学分;
B3:自动化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 14学分;
B4:微电子学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13学分;
B5:计算机软件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 10学分。
经院系教务部门同意,可以跨组选修课程。
(3) 任选课程组C(详见附录2)
自由选修: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修部分课程,作为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的补充,2-5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任选课不少于 5 学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任选课不少于 3 学分;
自动化专业任选课不少于 4 学分;
微电子学专业任选课程不少于4学分;
计算机软件专业任选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经院系教务部门同意,也可以选修B组课程。
5.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学生完成公共课程、平台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满足规定的学分要求之后必须参加综合论文训练并达到合格要求方可申请本科毕业和学士学位。
综合论文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项工程设计(研究)任务,并独立完成一篇论文,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综合环节。
综合论文训练可由具有同等水平的项目训练成果或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项目以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成果经认定后代替。
综合论文训练不少于18周,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
这个,你自己到这个官方网址去看吧,每年的计划稍有变化
以下摘录最新的2009年入学的本科生的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2009级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信息学院各专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自动检测系统、复杂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及管理等工作。该专业被教育部质量工程列为第一类特色专业。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学时
培养总学分不少于172,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40,平均周学时为20,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7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公共课程 (≥38 学分)
公共课程是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军训、体育及外语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方面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一般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获得这些课程学分是达到通识教育最低要求所必须的,目的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历史的观点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能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秋)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春)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秋)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春)
(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入学教育期间完成
(4) 外语 4学分
大学外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4学分)。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8)。
(5)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文化素质课程八个课组:1. 历史与文化、2. 语言与文学、3. 哲学与人生、4. 科技与社会、5. 当代中国与世界、6. 艺术与审美、7. 法学、经济与管理、8.科学与技术。 要求在以上八个课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课程详见每学期选课手册。建议选择经济与管理和西方历史文化类课程。
2.平台课程 (≥82 学分)
平台课程是信息学院对所属各专业学生在数学及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学分的统一要求,这些课程和环节为学生提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进行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科学方法、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
这些课程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学习,少部分安排在3-4年级学习,以便学生能够在院系指导下选择专业方向,从第三学年开始正式进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又分为必修课程组、必修学分课程组和选修学分,学生可以在院系指导下按学分要求选修同类的高档课程替代。
(1)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 (不少于 40 学分)
1) 必修 11 门课,不少于 31 学分
数学 7门 不少于21学分
10420874 一元微积分 4学分
10420884 多元微积分 4学分
10420892 高等微积分B 2学分
10420904 几何与代数(1) 4学分
10421002 几何与代数(2) 2学分
10420243 随机数学方法 3学分
104208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学分
10420252 复变函数引论 2学分
30420083 复分析 3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4门不少于10学分
大学物理课组1 ≥4
大学物理课组2 ≥4
10430782 物理实验A(1) 2学分
10430801 物理实验B(1) 1学分
10430792 物理实验A(2) 2学分
10430811 物理实验B(2) 1学分
2) 必修学分,不少于 7 学分
数学 不少于5学分
10420262 数理方程引论 2学分
数值分析课组 3学分 选1门,详见附录2
20240013 离散数学(1) 3学分
20240023 离散数学(2) 3学分
二选一
每组选一门,见附录2
二选一
二选一
二选一-5-
24100023 离散数学(1) 3学分
24100013 离散数学(2) 3学分
40230104 随机过程 4学分
30250143 应用随机过程 3学分
40420563 泛函分析(1) 3学分
30420324 流形上的微积分 4学分
00420113 代数编码理论 3学分
10420672 初等数论与多项式 2学分
60420013 应用统计 3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 不少于2学分
20430094 量子与统计 4学分
20430022 统计力学 2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近代物理实验课组 3学分 详见附录2
10430543 近代物理 3学分
10430553 高新技术物理基础 3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允许在院系教务部门认可下选修理学院的同类型课程。
3)选修 2 学分
可以选修上述必修学分课程组中的课程,也可以选修理学院开设的其他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2) 学科基础课 不少于 33 学分
1)必修其中 7-8 门课,17-20 学分
20130412 工程图学基础 2学分
20220214 电路原理 4学分
20220221 电路原理实验 1学分
电子基础课组1 ≥3学分 选1门,详见附录2
电子基础课组2 3学分 选1门,详见附录2
21550012 电子技术实验 2学分
30210041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1学分
程序设计课组 3学分 选1门,详见附录2
2)必修学分不少于 13-16 学分 跨组选4 - 5门,详见附录2
数据结构课组 ≥3学分
信号课组 4学分
计算机原理课组 ≥3学分
控制课组 ≥3学分
通信原理课组 3学分
(3) 实践环节 9学分
程序训练课组 2学分 选1门,详见附录2
实践类课程 7学分
3.专业课程 (≥37 学分)
(1)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 8 门,24 学分
40250683 自动控制理论(2) 3学分(春)
20250013 运筹学 3学分(春)
二选一-6-
30250212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2学分(秋)
30250093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 3学分(秋)
40250182 人工智能导论 2学分(秋)
40250774 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 4学分(春)
40250754 过程控制 4学分(春)
40250762 检测原理 2学分(春)
40250745 专业实践 5学分(夏)
(2)自动化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 9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 7 学分,实验学分不少于 2 学分) 课号 课程名 学分 学期 说明及先修要求
40250203 系统辨识基础 3 秋 自动控制理论(1)(2)
40250712 模式识别基础 2 秋 微积分 线代 随机
30250083 计算机仿真 3 春 计算机原理 自控理论
40250213 计算机控制系统 3 秋 计算机原理 自控理论
40250353 数字图像处理 3 秋 信号与系统
40250192 系统工程导论 2 春 运筹学
40250642 CIM系统导论 2 春 运筹学 c语言与程序设计
40250851 控制理论专题实验(1) 1 秋 * 自控理论
40250861 控制理论专题实验(2) 1 春 * 自控理论
40250811 过程控制专题实验(1) 1 秋 * 过程控制
40250821 过程控制专题实验(2) 1 春 * 过程控制
40250831 运动控制专题实验(1) 1 秋 * 运动控制
40250841 运动控制专题实验(2) 1 春 * 运动控制
40250701 检测技术系列实验(1) 1 秋 电路原理
40250731 检测技术系列实验(2) 1 春 电路原理
40250891 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 1 秋 自动控制理论(1)、电路原理
40251033 自动化综合实践(1) 3 秋
40251043 自动化综合实践(2) 3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