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

2023-12-09 06: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

  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点

  摘 要 结合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分析总结了其规划研究过程的一些方法和特点,以期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科学思路。轨道交通网络规模2020 年为130 km ,远景年为215 km 。城市地区轨道网规模为325 km。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由7 条路组成,总长215 km ,设站178 座,设置车辆维修基地3 处,车场10 处;规划大型客运枢纽5 个,布置跨长江线路3 条(控制预留4 个通道),跨汉江线路2 条。

  关键词 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Wuhan City rapid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analysis summed up the study of their planning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methods with a view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s rapid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scientific ideas. Rai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ize in 2020 to 130 km, the vision was 215 km. The orbital network of urban areas the size of 325 km. Wuhan City,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program by the seven road component, with a total length 215 km, set up 178 stations, set up vehicle maintenance base 3, 10 yards; planning five major passenger hub, layout lines cross the Yangtze River 3 ( Control set aside four channels), cross the Han River Line 2.

  Key words: Wuhan,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1 线网规划特点
  (1) 线网布局与武汉三镇8 个主要发展方向相吻合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延续了长江两岸三镇鼎立、均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受湖泊、山体的自然阻隔,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城市发展主方向。见图2 。
  从图2 中可以看出,武汉三镇的发展主方向是:
  ·汉口地区———沿解放大道上延的吴家山、古田方向;沿解放大道下延的堤角、后湖方向;沿常青路向北的常青花园、天河机场方向。
  ·汉阳地区———沿汉沙公路向西的蔡甸方向; 沿318 国道向南的四新、沌口方向。
  ·武昌地区———沿珞喻路向东的东湖、关山方向;沿武咸公路向南的青菱、白沙方向;沿和平大道向北的青山方向。

  在上述的城市8 个主要发展轴向上,集中了武汉市目前和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新区、新城。根据统计分析, 至2020 年,在城市发展轴向上分布的人口和岗位数量占主要规划总数的80 % 。基于对这一城市布局形态的研究,规划方案与城市用地布局紧密结合,其线网布局覆盖了全部的8 个发展轴向。
  (2) 线路走向与城市客流主要流向一致
  未来客流主要流向的分析主要是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加拿大交通规划专业软件, 根据1998~1999 年城市综合交通调查资料,建立武汉市客流交通预测模型。通过客流预测分析,掌握未来城市公交客流需求和空间分布形态 。通过客流主要流向的研究,确定了轨道交通的走廊。

  (3) 线网规模与总体控制的合理规模相吻合
  按交通需求及线网覆盖率,类比国内外相关大城市的一些基本参数,并结合武汉市地域广阔的特点,推算出网络合理规模。通过线网合理规模的研究,掌握了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合理的控制指标。各预测年的控制指标如下:

  线网规模远景年为200~ 220 km ,2010 年宜为50 ~ 60 km , 2020 年线网规模宜为100 ~ 130 km 。城市地区(2 256 km2) 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为300 km 左右。规划方案的线网总体规模为215 km ,2010 年建设51. 3 km ,2020 年建设130 km ; 城市地区轨道网规模为325 km 。可见,规划方案的线网规模均在合理规模内。
  (4) 线网布局能满足过江客流武汉三镇鼎立,长江两岸均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导致越江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
  现状跨长江公交客运总量约60 万人次/ 日,全部由常规公共交通承担,跨江公交线路达到72 条。在解决未来跨江交通出行方面,应以轨道交通方式为主,逐渐提高轨道交通承担的跨江客运量比重, 减少常规公交长距离跨江出行。
  跨江专题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不同时期有多少跨江客流量,需要几条跨江通道才能满足需要,跨江通道设置在什么位置最合理,建设时期如何选择。

  根据对未来跨江交通需求的预测,结合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通行能力,远景年宜设置3~4 条地铁过江通道。根据对跨江客流空间分布的分析,轨道跨江通道应优先设置在长江一、二桥城市中心区,以减少绕行,方便居民跨江出行。为满足上述跨江交通的需求,规划方案布设了3 条(控制预留了4 条) 过江通道。第一条过江通道,即轨道2 号线位于长江一、二桥间。
  (5) 线网与大型客流集散枢纽有良好的衔接
  轨道交通线路必须联系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客流集散点,通过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形成换乘方便、辐射性强的大型客流枢纽,对稳定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快速便捷疏导客流、方便居民换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认为,在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重点需要考虑的大型客流枢纽包括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汉口商业中心、武昌洪山广场和汉阳十里铺等。规划方案中,这些大型交通枢纽均有2~3 条轨道线接驳。
  (6) 线网对城市新区、新城开发的促进
  根据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创造城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的城市地区发展思想。在规划中,随着主城地区的人口趋于饱和,还将大力发展城市新城。形成以主城为核心,以新城为支柱,主城紧凑发展,新城各具规模,交通联系方便的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轨道网建设必须考虑主城与新城间的出行要求。通过对城市地区的研究,确定了主城线路向外围延伸的规模和走向。
  规划方案中,每一条轨道线路的外围端点均与新城有着便捷的联系,而城市的重点发展新区均有轨道交通线经过。由此,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区新城的发展。
  (7) 充分考虑了国铁资源的利用
  国铁参与城市交通,在国外由来已久,如东京的山手环线、东京50 km 范围内的武藏野线铁路外环线(70 余km) 、横穿东京东西的中央本线等, 线路共长几百公里,服务于城市交通。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腹地的中心城市,铁路四通八达。现辖区内铁路营业里程达1 078 km , 主城区铁路网密度为3. 8 km/ km2 。随着城市铁路及城市综合运输业的发展,铁路交通已经日益富有余力。城市轨道交通应充分利用这一既有资源。基于国铁的专题研究,规划方案中对已有资源的利用作出了初步的规划设想。设想武汉市主城区既有铁路中可能开辟市郊客运线5~6 条,线路长度约140~170 km 。
  (8) 线网进行分层布局和定性分析
  规划方案从结构上可分为镇间骨架线路、镇内主干线路及网络辅助线路等三个层次。参见图1 。
  (1) 镇间骨架线路
  由沟通两江四岸的轨道2 、3 、4 号线构成“ 三线环绕,镇镇互通”的镇间骨架线路(全长约90 km) , 跨越两江,连通三镇,骨架线路两两相交,三线扣环,不仅连通了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京广铁路高速客运中心等对外交通枢纽,而且衔接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的中心区以及汉口博览中心、汉口后湖居住新区、汉阳四新居住新城、沌口汽车城、洪山广场、中国光谷等重要客流集散枢纽。这3 条线路重点解决跨江交通及长距离交通问题,加强三镇间的联系。
  (2) 镇内主干线路
  由轨道1 、5 号线组成江南江北两条镇内轨道干线(全长约65 km) ,分别贯穿汉口及武昌镇内的东西方向。两条主干线沿镇内客流主流向布设,且穿越轨道交通镇间骨架环,在充分满足镇内客流需求的同时,又为镇间客流提供了便捷的换乘,减小了主干道的客运交通压力。
  上述镇间骨架及镇内主干线路构成了“三线联三镇,镇镇互通;两线贯两岸,支撑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主体。该主体的网络线路疏散旧城、辐射新区、四通八达,带动武汉三镇8 个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建设,提供便捷通达的交通服务。
  (3) 网络辅助线路
  轨道6 、7 号线构成线网辅助线路(全长约60 km) 。6 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增加跨汉江通道。7 号线联系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增加了跨长江通道。两条辅助线路扩大了轨道交通网络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全网络的服务水平。
  2 规划方案评价
  2002 年10 月29~30 日,在武汉市召开了《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审会。专家组评审认为:规划方案的线网总体规模合理,结构形态符合武汉市城区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布局;线网方案有机地融合于城市总体规划;线网方案具有较好的可实施性;线网评价体现了武汉城市特点;交络方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规划技术路线正确,其通预测贯穿网络规划的全过程,对优化轨道交通网规划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参 考 文 献
  1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
  2 陆化普.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 易思蓉. 地铁路网规划的多目标综合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 , (2) :3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吴晓的专著、论文

·专著1、吴晓等.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978-7-5641-2323-9,32.9万字).2、吴晓,魏羽力编.城市规划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7-978-7-5641-1937-9,30万字,“城市规划原理丛书”出版规划教材).3、[英]维基·理查森.新乡土建筑[M].吴晓,于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ISBN7-112-06059-1,60万字).4、[英]彼得·绍拉帕耶.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M].吴晓,虞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ISBN7-112-08781-5,42万字).5、张彤,吴晓,陈宇等.绿色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中英双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ISBN978-7-5641-1387-2,62.6万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教材).6、吴明伟,吴晓等.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ISBN7-5641-0035-4,24万字).7、[英]彼德·布伦德尔·琼斯.现代建筑设计案例[M].魏羽力,吴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ISBN7-112-06926-2,40万字).8、阳建强,吴晓,孔令龙等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2002-2007)[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ISBN-1,58万字).9、王建国,刘博敏,阳建强,吴晓等编.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ISBN978-7-112-10621-9,62万字,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内第一本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要求而编写的重要教材).·论文和书中章节1、吴晓.城市公园系统小议[J].新建筑,1999(6),P.73.2、吴晓.规划开发中的“守法”和“执法”问题[J].城市规划, 2000(3).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初探[J].新建筑,2000(4).4、吴晓,马红杰.“边缘城市”的形成和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0(4).5、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1(12).6、吴晓,张靖.公共住宅:香港和新加坡的政策性差异透视[J].城市规划,2002(3).7、吴晓,吴明伟.物质性手段:作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一种整合思路的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2(2).8、吴晓.当前我国有形市场的发展方向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7).10、吴晓.再审新乡土建筑——读维基·理查森的《新乡土建筑》有感[J].新建筑,2003(6).11、吴晓,吴明伟.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之比较[J].规划师,2003(12).12、吴明伟,吴晓,刘博敏,雒建利. 打造城市喧嚣中的“后花苑”——上虞市曹娥老区改造及曹娥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J]. 城市规划,2004(1).13、吴晓.“城中村”现状调查与整合[J].规划师,2004(5).14、吴晓,王承慧.本科转型教学中的住区规划课程[J].规划师,2005(3).15、王承慧,吴晓,权亚玲,巢耀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4).16、吴晓.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现状调查[J].建筑学报,2005(4).17、吴晓译.一件未问世的作品:汉斯·夏隆的曼海姆国家剧院方案[J].建筑师,2005(5).18、吴晓,吴明伟,徐伟. 基于车行体验的公路沿线景观建构研究——以同三高速公路射阳连接段的景观控制性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5(11).19、吴晓,魏羽力译.北欧建筑师希古德·莱维伦茨述评——以圣彼得教堂设计为例[J].新建筑, 2006(6).20、吴晓译.历史视野中的乡土建筑——一种充满质疑的建筑[J].建筑师,2006(6).21、吴晓,吴明伟,徐伟.基于旅游功能策划的景区规划——以射阳岛区的总体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10).22、吴晓,虞刚.关于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再思考——读《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一书有感[J].建筑学报,2007(5).23、吴晓,魏羽力.关于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的思考[J].规划师,2007(6).24、吴晓,顾震弘编译.Bo01欧洲住宅展览会,马尔默,瑞典[J].世界建筑,2007(7).25、吴晓,顾震弘编译.维基实验新区,赫尔辛基,芬兰.世界建筑,2007(7).26、吴晓,顾震弘编译.哈默比湖城, 斯德哥尔摩,瑞典.世界建筑,2007(7).27、吴晓,施梁.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浅析——以地铁站点的艺术陈设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7).28、高源,杜嵘,吴晓.东南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建筑联合教学成果介绍评析[J].华中建筑,2007(9).29、吴晓,阳建强.瑞典高校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探察——以皇家工学院(KTH)的建筑与环境学院为例[J].华中建筑,2007(12).30、吴晓,谢泉.瑞典皇家工学院的校园演化与空间环境探析——以KTH的历史性主校区(Valhallavägen)为例[J].新建筑,2007(6).31、施梁,吴晓.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32、吴晓,吴明伟.美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贫民窟整治初探[J].城市规划,2008(2).33、吴晓.立足于求租群体的住房租赁市场探察——以南京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4、吴晓,孙静.欧洲“移动谷”的演化与建设初探——瑞典著名的Kista科技园区考察[J].新建筑,2008(3).35、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6).36、吴晓,阳建强.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J].城市规划,2008(7).37、高源,吴晓,杜嵘.中荷联合教学的回顾与评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建筑学院[J].新建筑,2008(5).38、王承慧,吴晓,巢耀明.适应时代需求的住区规划“转型教学”模式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8(11).39、吴晓,吴珏,王慧等.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变迁实考[J].规划师,2008(9).40、吴晓.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华中建筑,2008(9).41、吴晓.北欧科学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瑞典和芬兰的高科技园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08(10).42、吴晓,汪晓茜.芬兰生态型居住区探察——以赫尔辛基的Viikki实验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8(11).4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9(2).44、吴晓.北欧生态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及思考[J].城市规划,2009(7).45、吴晓,王湘君,高军军.生态导向下环境评估方法在北欧城镇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09(2).46、吴晓,高军军,孙世界.基于GIS平台的城市色彩规划与引导初探[J].规划师,2009(7).47、魏羽力,吴晓.从伽考农庄看雨果·赫林的有机建筑观[J].新建筑,2009(2).48、高军军,吴晓.大城市中心区楼宇经济的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9).49、徐卞融,吴晓.城市广场与城市交通的关联研究[J].华中建筑,2009(2).50、陈薇,王承慧,吴晓.道路遗产与历史城市保护——以南京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5).51、吴晓,王承慧,王艳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J].城市规划,2010(9).52、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0(5).53、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J].规划师,2010(7).54、魏羽力,吴晓.斯普利特:从宫殿到城市[J].建筑师,2010(2).55、吴晓.我国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微观探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的租居型外来工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6).56、吴晓,王承慧.公共住宅——作为我国进城农民一种安置手段的思索[J].新建筑,2010(3).57、徐华林,吴晓.大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解析[J].新建筑,2010(2).58、吴晓,王松杰,方宇.基于GIS数字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密度导控[J].建筑与文化,2010(10).59、吴晓,徐卞融,孙世界.城市景观视野下雕塑建设的系统性导控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0(2).60、王松杰,吴晓.城市中的雕塑[J].建筑与文化,2010(7).61、方宇,吴晓.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的演变——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1).62、吴晓.我的城市居所在哪里?——农民工居住空间的供给刍议[J].城市规划,2011(1).

湖南大学城市规划学考研经验分享?

湖南大学城市规划学考研经验分享

个人简介:

我本科就读于某五年制双非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经过一年的备战,最后以初试成绩 368 分,快题成绩 120 名。初试第四名,综合第七名上岸湖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型硕士。

初试科目:

参考书目:

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吴志强、李德华

②《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③《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董鉴泓

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张京祥

复试:

复试内容:学硕与专硕复试专业课均为F0402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规范

复试包括专业测试、综合面试和语言测试三部分。

总成绩计算办法:

考生总成绩(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之和)

我的基本情况:

母校为长沙的一所一本学校,在湖南的排名应该是第四第五的位置;英语只过了四级,高考的英语成绩在 110 分左右,属于英语成绩不算特别好的类型;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的成绩一直是排在前面的(专业课分数一般是87-90),自己个人认为对专业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深度,也非常热爱城市规划这个专业;个人的学习习惯以效率为上,不会过分苛求自己,但是在做事的时候效率会很高。

我选择读研的理由——适合读研,适合读城市规划的研究生

在大一大二时期我热衷于参加学校的学生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进入大三我当上了学生会的主要干部,已经是要开始抉择自己的剩下的人生道路要怎么走的时间了。我在大三前是坚持不考研的,我一直觉得这个专业不适合我,后来在大三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规划的魅力,原来是我一直在用有色眼睛去看待这个专业,所以我于大三暑假进入了规划设计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我很幸运在我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我是适合读城市规划这个专业的。这是我选择读研的最大的理由。

选择大于努力

在我三月份决定考研的那个时候起,我便评估了自己的现有水平和需求。我现有的水平是:1.专业课成绩不错,但是没有很多竞赛和论文的经验。2.英语成绩比较拉跨,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我的需求是:一战成硕。

这样一些理性的评估是我做出选择的重要基石。我为什么选择湖大?首先:我在本科期间参加过湖大老师讲座,我觉得是适合我的一个更高的平台。其次:我的母校的学长学姐大多都有报考湖大的经历,基本上每年的湖大状元会有我们学校的学长学姐的名字,我相信这学长学姐踩过的道路。最后:我是湖南人,我想留在湖南。

当然在这个期间我是没有很了解其他学校的,也没有很去了解湖大的专业课考试特点。我只是想着评估了自己的水平和选湖大的理由便直接决定报考湖大了,很幸运一路上也很顺利。

复习时间线   Review schedule

3-6月

政治:有在断断续续的听徐涛老师的强化班的部分。我觉得徐涛老师讲的并不仅仅是课程,有些道理对我整个考研过程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真的不要把学习看的太功利,用心的话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东西。英语:这三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是集中在关于英语的学习和学校的一些课程的学习。英语这个阶段主要是记单词,学习长难句。但是我英语前期花的时间很多,但是感觉方法没有找对。

原理:,主要是认认真真的看了原理书,了解整体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感觉这个阶段并没有什么很大质的提升,在这个阶段期间还会断断续续的看一下论文。

快题:我是三月份才决定考研的,(有人可能会问了,不是大三实习的时候就很喜欢城市规划了嘛,但是我之后有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所以一直在纠结。)所以我是没有上寒假班的,我在这个期间一个春季班,当时关于景观的塑造的几个步骤让我着迷,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而不是教学手绘。所以我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跟着群里进行抄绘,每天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这个期间我完整的完成了 2 辐 A1 的设计,可以说是开篇非常惨淡了。

前期的抄绘

7-8 月

英语:我主要是从八月份开始进行真题的训练,我当时坚持一定在校外租房子,因为我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在家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所以可以说是 8 月份开始我才真正的进入了实战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做了 2006-2010 的阅读,每天一到两篇,如果做的好就两篇,也有做的不好的时候不服气做两篇的时候。

政治:继续跟着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八月份结束的时候已经快看完了强化班,每天在做 1000 题。

原理:我七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对快题进行一个提高的过程。所以暑假我对原理的部分进行了一个资料的整理,我一般下午对思维导图进行整理,晚上进行背诵记忆,第二天早上回顾前一天的知识。每天循环往复持续了一个月。

快题:我在七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线下快题集训,这是我快题进步最快的阶段,还记得第一天的时候连整幅都画不完,到最后能完整完成,甚至能“上墙”成为优秀作品。我对自己这一阶段的定位就是自己的快题一定要有质的飞跃。所以我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不敢有一丝懈怠,我会总结自己白天遇到的问题,在晚上找学长学姐一一解答并及时做好笔记。学长学姐非常热情,往往有时候会问到一两点,第二天还是要八点起来教学。我觉得教学模式也对我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早上进行专题知识点的讲解,中午下午定时进行作品绘制,晚上进行方案讲解。

(8 月份在外面租房子)

9-10月

英语:做 2010 年后的真题卷,进行二刷,留下了 17-19 的真题进行模拟,开始学习小三门,可以开始听一些网上老师关于小三门的技巧。

政治:做 1000 题,二刷 1000 题,听推介的技巧班和热点班。但是这段时间我放在政治上的时间并不是很多,重点还是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

原理: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每天都处在背诵的痛苦中。我每天的背诵量很大,这个阶段我是以背诵新内容为主,回顾为辅。因为我的观点是如果每天都在纠结自己有没有记住这样一个想法是非常痛苦的,反而你不去计较及没记住,按照记忆曲线去记忆,按部就班的进行就一定会记住的。

快题:我报名了 一个秋季班,每天跟着计划一天一张快题,及时进行总结。针对自己的弱项部分进行专项训练。

英语每刷一遍就会复盘

英语:继续阅读理解,三刷四刷,二刷小三门,进行 4 次的真题限时模拟。英语作文的模板背熟并且反复进行运用。

政治:背诵肖四肖八,我肖四进行了三刷,肖八进行了四刷,也刷了市面上主流老师的押题卷的选择题。进行总结。

原理:专业课进行到了五六轮的背诵,还背诵了热点的两轮,用了热点材料,我还在自己注重论述题的写作训练,跟着论述班,练习了回答的技巧和逻辑。

快题:这个时候水平已经相对比较稳定了,我开始注重速度的提升,我还对策划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论述题的训练,最后这个思维图也在我的考场上用上了

我的经验My experience

学科经验

英语:无(英语我觉得我走的弯路很多,所以经验就不做说明了,只有学习误区)

政治:我的政治分数是 73 分,我觉得这个分数虽然不算很高,但是其实还算是没有花费很大的精力取得的。我觉得我的备考跟的老师是十分科学的。我前期是用徐涛老师的强化班打基础,中期用腿姐的技巧班提高技巧,冲刺用肖大大的预测卷。当然中间是穿插做题。我觉得这个计划是非常高效的。

原理:1.湖大的原理重点在于原理书和热点的考察,对于中建史的考察很少,外建史考的也是很细节的东西。所以我对自己的复习计划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我对原理书和热点重点在于背诵,反复背诵。而外建史的重点是不对下任何一个知识点,要能做出选择题出来,主要是以熟看为主,背诵为辅。2.背诵一定要进行复习,不要害怕背诵,就算每天会忘要相信自己过了这段时间就一定会熟练记住。3.对知识点进行分类,什么知识点属于名词解释类,什么知识点属于简答和理解类。他们对应的背诵要求是不一样的。名词解释类更注意它的专业名词运用和背诵,简答和理解要背诵关键词,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4.热点一定要理解,我在背诵热点的过程中,我没有急着去反复背诵,而是在背的过程中理解了它的框架,比如一个概念是如何阐述的,是从它的发展背景到现有问题再到相关概念再到发展趋势。

快题:自我准备考研以来,我就只报名了 一个班。我觉得我快题基本没有走弯路。在我上暑假班之前我只画过两张快题,到最后的质的飞跃,我觉得和学长学姐的耐心指导是分不开的。选择耐心指导你的快题班非常重要。1.抓住所有可以提升的机会,特别是暑假学习的这个过程。学长学姐讲的一些理念和知识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它内在的逻辑。2.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春季的时候要注重案例的抄绘;暑假注重方案的提升;秋季注重针对性院校的训练和时间节奏的模拟。3.总而言之:不管学校考的形式如何,重点如何,核心的内核和理论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学习快题其实也是在学习这些东西。

(我的学习不完整学习时长)

(秋季的快题图)

学习误区 My experience

英语:

误区 1——本源的畏惧

我觉得我英语从一开始的心态就摆错了,其实我自觉地认识到了我的英语是比较拉跨的,我英语最后只有 62 分。但是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是最开始的时候就自己认为自己的英语只有这么一点分,然后心态是想用其他的科目找补回来。最后发现其实自己还是就是差英语这些分。所以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弱势科目,一定要想办法进行提升,不能畏惧。

误区 2——背单词囫囵吞枣

背单词建议用墨墨,我当时用了很多软件和单词书,过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没有真正去问自己有没有真正记住了单词,有点陷入自我感动的泥沼。

政治:

误区 1——备考战线拉的太长

我当时三四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看政治的视频了,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我进度比别人快,在九月到十月的期间几乎没有时间放在政治上面。所以导致我知识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真的很可惜。

原理:

误区 1——前期的手写笔记

在前期我会用手写笔记对我看书的过程进行总结,后期发现这根本就是无用功。我后面从来没有打开过它。但是我觉得我当时做的思维导图是很有用的,我后期的背书已经完全依靠思维导图了就没有看过书了。所以一定要做电子笔记啊!不要盲目的抄书!

误区 2——基础没有打牢

我觉得我的热点是背的很不错的,因为我背热点的前提是在理解这个概念的生成背景和现状问题以及未来趋势这样一个科学的流程下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我可以只要考理解和背关键词就能背下热点。

但是有些基础知识不一样!必须要将它的一些固定搭配的词语还有语句背下来才能完整的解释。不要忽略那些好像自己知道但是要输出的时候又不能写的十分完整的知识点!

快题:

快题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走的弯路很少。其实就是考快题时心态有些变化,时间没有把控的很好。我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状况,当我拿到考卷的时候整个地块十分不规则,要考察控规和纲要和策划。是我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题型,所以当时一个小时结束之后才画完了控规和审题。所以在整个时间把控上没有把握的很好。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一定要摆平心态,万变不离其宗。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其实考场上的题并没有很难,只是任务量比较大,需要自己的快速临场判断。

写在最后 Write at the end

相信过程

这四个字是我男朋友他姨妈在考研的时候说给他听的,他也把这四个字在考研的时候送给了我。我觉得对我鼓舞很大。在考研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看不到自己的成果的,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过知识点,一天又一天的摸黑前行。但是我一直相信只要你按部就班的每天完成自己该要完成的目标,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了,结果其实大概率都会如你心意。退一万步说,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没有如意,其实这个结果也不重要了,已经无愧于心了。

保重身体

考研过程早出晚归,情绪不稳定,久坐,画快题长时间的脊椎压力,都能造成你身体出问题。在考研的时候我就有花费一些时间看医生,调整自己的状态。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抽出时间锻炼!

感恩一切

在我备考期间,我的学长学姐,我的研友,我的室友们还有我的家人和朋友,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我在备,考的期间是交了很多的朋友。我觉得备考这一年我的心态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除了有几天晚上有点 emo,但是都第二天调整过来了。我觉得我能及时调整过来是和我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的帮助离不开的。所以考研其实只是你自己一年的人生不代表是你剩下的人生,不必太纠结。可以多看看身边的人,感恩一切。

最后,祝福大家考研顺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