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自然美学论文3000字

2023-12-08 22: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然美学论文3000字

1. 关于自然美才是美的诗句
关于自然美才是美的诗句 1. 关于自然美才是真的美的名言
1、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俄〕别林斯基,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20页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白话文: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

3、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德〕黑格尔

4、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1页

5、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德〕黑格尔

6、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不只因为现实所引起的印象比艺术创作所引起的印象更生动,从美学观点来看,艺术创作也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正如低于现实中的崇高、悲剧和滑稽的事物一样。——〔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09页

7、一项自然美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艺术美却是对于一个事物所作的美的形象显现或描绘。——〔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8、美的艺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的地方,在于它把在自然中本是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描写得美。——〔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9、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第23页

10、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德〕黑格尔
2. 关于自然美才是真的美的名言
1、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俄〕别林斯基,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20页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白话文: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

3、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德〕黑格尔 4、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1页 5、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德〕黑格尔 6、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不只因为现实所引起的印象比艺术创作所引起的印象更生动,从美学观点来看,艺术创作也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正如低于现实中的崇高、悲剧和滑稽的事物一样。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09页 7、一项自然美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艺术美却是对于一个事物所作的美的形象显现或描绘。——〔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8、美的艺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的地方,在于它把在自然中本是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描写得美。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9、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第23页 10、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德〕黑格尔。
3. 我要关于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古诗词,各要五个
自然美 观沧海 曹操 (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1]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1] 九月九日登龙山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人物美 西方有佳人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1] 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⑴,京洛出少年⑵。

宝剑直千金⑶,被服丽且鲜⑷。 斗鸡东郊道⑸,走马长楸间⑹。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⑺,长驱上南山⑻。

左挽因右发⑼,一纵两禽连⑽。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⑾。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⑿。 归来宴平乐⒀,美酒斗十千⒁。

脍鲤臇胎鰕⒂,寒鳖炙熊蹯⒃。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⒄。

连翩击踘壤,巧捷惟万端⒅。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⒆。

云散还城邑⒇,清晨复来还。[1]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1] 社会美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 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 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 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 船中养犬长食肉。

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
4. 古诗文中表现自然美的诗句
作者: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意(一作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一作苍茫)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一作解印)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一作烦).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一作光)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楼(一作台)坐(一作入)水阁,吐论多英(一作奇)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一作鸾)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5. 描写大自然之美的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天街小雨润如酥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下

8.山气日夕往,飞鸟相与还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崖沓嶂凌苍苍。

14.山红涧碧纷烂漫

1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7.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2.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6. 急求关于自然美、生活中的美的词、句、段
那一片叶子

寂寞的风迷失了方向,孤独的小路失去了行人,连绵的山峦遮住了地平线,扑天盖地的绿色为田野平添了希望。那一片叶子的平淡再也不遥远,风中的叶子哗啦啦的响,似乎在诉说这心中的哀怨…

清晨,晶莹的露珠为叶子洗掉了一天的烦恼,希望的钟声响起,在清新的空气中荡漾,总有一中莫名的哀愁在回荡,模糊而深远。风无声,天空的悠闲变成了大地的陪衬,早起的人们在露珠的晶剃滑润中忙碌,露珠渗透肌肤的清凉打破了早晨的平静。有是树叶的哗啦声,一切都那么平淡,又那么风起云涌,似乎暗藏这更大的风浪……

万物皆为空,没有星星的夜空,叶子便失去了指引的方向,浩瀚飘渺的宇宙不在彭显一个人的喜努哀乐,更多的是一叶飘零……黑夜总让人无言,黑夜总让人神秘,那一片叶子又怎能体会黑夜的韵味!

环绕的空间带来了…也带走了…复杂而简单的画卷,向望一种简单的美好,总得不到欣慰的答复,太多的沉默不知如何去躲藏,暴露的太阳温暖而刺骨,风无言水无声…简单而沉闷…

那一片叶子,超脱凡世的苦恼,超越梦想的艰难,跃然平凡之外,洒脱思念之声。真实的感觉是触不到的希望,扫不尽的愁苦,躲不尽的阻力。
7. 名言名句 关于追求自然美内心美 而不是外在美的 俗语也可以 越多越好
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

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黑格尔

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席勒

凡是真的、善的和美的事物,不管它们外表如何,都是简单的,并且还是相似的.——歌德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显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培根

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康德

自然看起来像艺术时,是美的;而艺术,也只有当我们明知其是艺术,但看起来却又像自然时,才是美的.——康德
8. 古代文雅之士追求居室自然美,环境之美的句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庭院,淡泊自然,神静心宁,静则生凉。读著宋代诗人陆游的“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的诗句,仿佛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於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清风徐徐,荷香沁人心脾,笛声悠扬悦耳,暑热顿消於无形之中。

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撑竿垂钓於白杨遮盖、绿柳垂波的河湖岸畔,呼吸著水边的新鲜空气,欣赏著水中的百态游鱼,既消除了炎热暑气,又增添了生活乐趣;既宁神静气,又健脑强身,其兴颇浓,其益无穷。唐朝储光羲诗曰:“垂钓绿弯春,春深古花乱;云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正是:风平,水清,心宁,垂钓之乐不在鱼,在於清凉世界也。

论对自然美的认识

你的“关键还是靠自己来写”感动了我。我给你提几条,作作参考:1】人的生命从质处看,只是枚受精卵。从分化到来到世上,用的所有营养,都来自自然生物的牺牲。也就是说: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养育,也是吸收着自然生物的营养来完成的。毋庸避讳:“生命技术”是源自推论下的造物主。而生命演化,则是靠“你死(自然生物之死)、我才能活(生物的天敌人类)”。2】把“自然生物的集合”,看成人体的话,自然生物的好和坏也就是人身体好坏的 标志,这也是毋庸置疑的。3】自然生物,也是靠好环境才会兴旺的。没有水、土、肥、阳光与和风,生物也不会长好;人身体的健康需要营养全面,说明自然生物的家族,也需要“都在世”还得活的好,对吧?这样一来,“环境共生”就成了生命的主题。4】自然环境分两大类:纯自然环境和人造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行为也属自然)。而人呢,却仅是生物的一个种类,所以:在地球上,一种生物的“生育泛滥”尚不足怪,因为生出来的也还是生物,“消化”容易。若是生物的作为泛滥了,那必然会祸及其他物种的绝灭或因环境恶劣难以繁衍。5】人类,是二次进化的智慧生物。会创造发明、会利用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大家知道:“利用”,是由“可利用”在先来实现的。当把“可利用”都竭泽而渔了之后,世界上是有人的身体和健康呢?还是有人类的自灭恶果随之而来??肯定是后者。6】环境美,只是个结论,不该是希望或假设。环境美,若想成为共识下的实际常相存在,必须:识人、识自然、识自然文明、识人类文明、识共存还是独存、识快速灭绝是由慢速恶待积累的结果、识人作为地球之主,最终造成自灭的愚蠢。-------想说的太多了,有些乱。

美学论文 论自然美对人类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严格的说自然美法则基本是传统的审美观!!!特别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中非常尊重自然。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尊重自然的重要表现!!!继而产生了中国的文人画、中医、中国武术等都取法自然。而自然美法则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上形成的一种审美习惯!!!如自然的形式,自然的色彩,是最美的,而整齐划一的就不是好的形式!!!

关于美学的论文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求一篇论文:对自然景观审美的看法,1000字左右

人们总是追求美,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

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

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

《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清·叶燮),可见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语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一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文

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学生在接触{祝

福}时,对祥林嫂这一形象,先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眼神的变化

等神态,从她抗婚磕头,捐门槛等行为,及丧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处有没有

魂灵”之类的语言等表象,产生了对她的深深同情,由此而生发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

会憎恨感性的美学意义。因此,授课者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境”,感知“形”,从“形”中感知“美”,从“美”中产生“情”。当然这只是感性的认识,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

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什么是美?穿补丁衣服美不

美?穿漂亮衣服美不美?白杨树、松树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何在这一个作者手下绚丽灿烂,而在另一个作者手下却是肃杀凄凉?……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

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当我们明白了建国初期,农村经济一穷二白,创业艰难的特定环境,我们对柳青笔下的粱生宝“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车站过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就不会感到可笑,对梁生宝近似悭吝的举动就会肃然起敬,并能从中得到教育。反之像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这样一个醉心于过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作品讽刺了她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如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青年学生就容易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丢项链、赔项链表示惋惜,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识别事物美丑的能力,就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思索、分析、判断。祥林嫂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剧遭遇从何产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贺家堂伯的驱赶,柳妈的解脱之计等展开联想、思索,分析这与造成祥林嫂悲剧有哪些因果关系,便会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便是扼杀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三)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

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

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同为岳阳楼,同为洞庭

水,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则其喜洋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则“忧谗畏讥,满

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赏心悦

目的美感,穷山恶水给人则是悲凉凄怆的感受。

诱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复吟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也是一法。如朱自清的《背影》, “背

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时隔八年的朱自清为何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

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