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致谢黄国平读后感

2023-12-09 22: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致谢黄国平读后感

01

毋庸置疑,尽管置身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读书无用论”仍然是相当一部分人奉行的信条。也正因为如此,读到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才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煽情的语言,平实朴素的字里行间,却透出一股贫穷淬炼中的坚韧之志、苦难洗礼中的不屈之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或是黄国平面对苦难命运的垂青的最好回答。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二十二年寒门弟子求学的艰辛和苦楚,只用“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和“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一统概之,一切仿如诉说别人的故事。我想,回望二十多年的艰辛求学路,历数那困顿生活带来的痛苦,无数次难以为继的动摇,还有那寒门子弟咬紧牙关想要逆天改命的挣扎,倘能如此不言悲喜地娓娓道来,唯有历经了志与坚的淬炼,方有这样的从容和底气。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支撑其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朴素的15个字,便是黄国平博士趟过苦难之河渡向成功彼岸的精神力量和信仰支撑。黄国平博士今天的成功和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绝非偶然。在寒门难出贵子的今天,一个小山坳里的穷娃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破茧成蝶,要承受着来自物质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压力的双重痛苦,但黄国平博士在饱尝了人情冷暖,经历了生离死别,在无数次的动摇和坚持的挣扎中,终究走出了命运的漩涡,把握住了身不由己的命运之舵。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失方向,没有丢弃自我,而是始终自强不息,心怀善良,热爱生活,这些可贵的品质,成就了黄国平今天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的底气和勇气。

博士论文“致谢”刷屏后,黄国平回复网友“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痛苦从来不是白忍受的,祝愿黄国平,和像黄国平一样为挣脱命运的桎梏而不懈努力的寒门弟子,永远不失赤子之心,不丧奋斗之志。

02

读着黄国平的这篇博士论文“致谢”,我脑中冒出一个人:何江。他们俩是同一类人,都出身寒门,都经历艰辛的求学路,都心怀逆天改命之志,笃信读书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同样,他们最终都破茧成蝶,走出自己的天空。

何江,那一个小时候手被毒蜘蛛咬伤却只知道用火烧来疗伤、尔后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立志改变 科技 知识分布不均,要把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带到最落后最贫穷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他和黄国平一样,都是经历了贫穷的淬炼而不坠青云志,靠着心中的那道光的指引走过黑暗和痛苦而终于看到光、散发光的人。如今何江身负作为国际 社会 一员的责任感,正在生物医学领域努力钻研,以图学成报国,造福人类。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丧失了生活的希望,比无知更可耻的是丢弃了生命的尊严。人生三六九等,唯有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让你抹平鸿沟、消灭差距、逆天改命。

甚至,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03

想到了父亲。

在为父亲整理他的回忆录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了父亲的成长历程。如今虽然父亲已离我远去,但我始终为他感到骄傲。

在回忆录中,父亲详细地写到了少年求学的艰辛,写到了最终考上大学逆天改命的经历。少年因家贫缴不起学费而不得不休学,尔后小小少年硬是靠上山挖木头担柴卖攒学费,几经辗转重回校园,经三年困难而“发愤了读书”,经历空军招飞落选的挫折不气馁,最终考上人民大学,被祖父夸“中状元”。60年代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在父亲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 经历了一年失学的痛苦和半年多曲折的复学之路,我终于在1959年3月重返北流中学读书。虽然是重读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但自己仍感到十分庆幸,并深深认识到农家子女读书的艰难,决心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更加发愤学习。我暗自筹划,要尽力去挽回已经失去的岁月,争取早日完成初中学习任务提前毕业。

初一的知识对于一个已读过一轮的复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就能对付得了的内容。对于已学的知识的不满足,促使我向早已初中毕业了的英铨堂哥借来初中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提前自学下一年级的课程;进入二年级时,我又向英铨堂哥借来初三年级的课本,再提前自学三年级的课程,并打算初中二年级结束时以初中毕业的同等学力报考高中。

一面与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共同学习,一面又利用课余时间安排自学后一个年级的课本。但生怕同学知道自己准备提前报考高中的心事后会笑话自己,因此,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完成作业,而课余自学的课程总是安排在中午架床上、晚饭后西河边以及假期在家中‘偷偷’地进行,用‘争分夺秒’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父亲的叙述无比朴素,没有任何的修饰,没有任何的煽情,但透过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一个寒门子弟的求学之艰辛和读书之刻苦。笃信读书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梦想通过努力读书逆天改命,成为能光耀家族门楣、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有用之人,是父亲这些寒门弟子趟过苦难河,走出属于自己的天空的信仰力量。

04

人处患难之境,如香草之受压榨则芬芳愈烈。

尼采说:“ 使人们对受苦真正感到愤怒的,不是受苦本身,而是在于没有意义地受苦。”当痛苦的磨炼化为对生命的韧度和刚性,化为对人生的从容和底气,所有的忍受便打通了通向幸福的甬道。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人生不易,追光而行,对读书的笃定的文化信仰,终会成其破茧成蝶的利器,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终会化为生活馈赠的惊喜。

(写于2021年4月19日)

黄国平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齐帆齐微课

黄国平,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现为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高级研究员。其职业与收入都是很多年轻人羡慕不已的。

谁能想到,黄国平的求学之路,一路风雨泥泞。他国平在博士论文后的致谢中写道:

黄国平出生在偏远的四川南充市仪陇县,从家出发坐两个半小时的大巴才能到县城。他的家庭情况糟糕至极。

母亲在他12岁时离家出走,不知去向。父亲完全顾不了他,即使黄国平病倒无法自己去医院也没管,仅仅留下点钱。他17岁时,父亲因交通事故离世。同年,照顾自己17年的婆婆病故。

紧接着,如兄长般的高中计算机启蒙老师英年早逝,对自己高中生活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世。

与他亲近的人都相继离世,他的青少年,是怎样的一个悲惨世界?

家徒四壁,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止瓦屋漏水。高中之前的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仔、出租水牛等,父亲有时还偷他辛苦抓的黄鳝买肉和酒吃。

这是多么贫困潦倒的人生!生活的贫困带来的是尊严的打压。

可以看出,唯一能支撑和鼓励他的,就是读书!他终于凭借坚强的信念和毅力,从仪陇县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走到了重庆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

黄国平的青少年,处于这个社会的最底阶层。阶层越低,就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可选择的生活环境和资源非常有限。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真的太苦太难!

贫困孩子想在社会上立足,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改变,虽然途径很多,比如读书、比如学一门手艺挣钱、经商创业等。但这些途径中,读书是最佳途径。

寒门难出头,只要肯读书。按照我国现阶段的情况,通过读书,再穷的孩子也有改变的机会!不说一定翻身,起码有机会大幅度的改善自己的生活。

清代学者王永彬说:“ 贫寒更需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现代书画家李苦禅说: “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我想对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说,无论再苦再累,也要撑下去,把读书坚持到底,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

黄国平的故事,就是一部典型的“山区少年逆袭史”,是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