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论文摘要:回首“十一五”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 总结 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 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十一五·2006-2010);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1500字相关 文章 :
★ 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17年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精选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及写作指导
★ 2017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论文2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范文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模板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2)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
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特定的条件和背景所制定出来的行动方针和实践方案的总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就是为了合理利用文化在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中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在符合海峡两岸的形势背景前提下所制定出来的方针和方案。只有制定合理的文化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策略的制定必须要与两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落脚点。
5.1 实现文化交流载体多样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交流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始至终的。有时候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内容必须辅以相对应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必须要求载体多样性。
文化交流载体,是指在能承担文化交流信息,联系和沟通交流双方,并能为文化交流主体所操作的某种工具。两岸文化交流有着与其他交流方式不同的特殊之处,其一,交流双方主体较多,涉及社会各界人士;其二,文化交流内容较广。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再者两岸双方不同主体对交流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对载体的要求;其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普及较广,提供给大家的载体也多种多样,我们要能有效的选择最适用的载体来承载交流信息。归结上述三个两岸文化交流载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分为三种: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
5.1.1 管理载体
管理载体就是将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渗透到管理活动和人们的具体活动之中,利用政策制度、政府职能等管理机制来提高两岸人民对文化交流的认识,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行为,调节两岸人民对于文化交流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2011 年 6 月,福建永定县与台湾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为更好的管理运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合作成立了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和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这一机构的设立有效的促进了两岸的文化经济发展。此外,在两岸的教育活动领域,民间机构管理,经贸、文化活动领域也应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为两岸交流活动营造更好的氛围。
有效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让两岸人们更容易的达成共识,还能让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方便展开,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这也就对两岸双方的管理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提高两岸文化交流双方管理载体的自觉性。管理载体必须能积极主动的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两岸文化交流所需环境条件,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对于台湾少数滥用职权和政府权利疯狂的在台湾宣扬“台独”的不良份子,对于这部分承担了管理载体职能却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阻碍两岸正常交流的“台独”势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将其与其他管理载体划分开来,坚决打击这些阻碍祖国统一的不良势力。二、必须提高管理载体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也承担相应的文化交流任务。管理载体不仅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还要善于去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由于管理机制本身所特有的职能和公共可信度,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相对其他载体能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5.1.2 活动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将两岸文化交流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以活动为载体,能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无形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在活动当中双方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能有效减少交流过程中曲高和寡和局面,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在交流过程当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我们必须做到:一、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繁多,每一场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对组织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好相应的活动是摆在两岸双方活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二、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相应的目的性。在举办每一场活动之前活动组办方应协调好这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三、尽可能的将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和活动联系在一起。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不是只能局限与文化交流,还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为主体,内容多样性的文化交流。四、活动应该应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五、活动应讲究实效,不可太多太滥。
经济活动是两岸活动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永恒主题,“古今往来,任何国家和政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提供这种经济和物质力量25”.发展经济是大陆和台湾社会发展的共同目的,也是两岸活动的主要目的。大陆和台湾两者间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陆给台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大陆也需要台商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两岸关系粘合剂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岸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同,两岸的经济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在大陆的努力下,依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了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多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两岸文博会。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在两岸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原定于在台湾举办的首届经贸论坛在北京举办,随后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在海南博鳌举行。2007 年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至此,论坛名称也开始固定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沿用至今。在第五届经贸文化论坛中,文化教育作为正式主题首次进入两岸经济贸易论坛,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和其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两岸人们所重视。
经贸文化论坛重点在于沟通两岸经济,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文化由于其重要性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随后的经贸论坛中成为了两岸论坛交流的主题。这也说明了两岸双方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所起作用的认可。
我们必须要利用、抓住两岸经济贸易文化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交流促进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教合作。
5.1.3 大众传媒载体
大众传媒是社会上各种传递新闻信息载体的总称,它包含了网络、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等各种传播媒介。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作为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已是必然:第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强大功能和巨大影响为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载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要求;第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需要;第三,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灵活性的需要;第四,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顺应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要求,提高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需要。
两岸双方也十分重视传媒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 2011 年 5 月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精英达成共识,呼吁两岸媒体应善尽媒体责任,努力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双方共同努力,扩大两岸媒体交流规模,实现两岸媒体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希望两岸媒体尽快实现相互设立常驻机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新闻交流。6 月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新闻与传媒论坛中,两岸业界共推“传媒自由行”,对两岸传媒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1 年 10 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两岸传媒》杂志发刊词上明确表述了传媒在两岸交流的重要地位。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两岸的交流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先,两岸大众传媒交流已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岸共同引入对方传媒的同时如何做好管理和规制,如何保大众传媒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两岸的需求改革和创新大众传媒规制模式,如何保障大众传媒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岸传媒交流的前沿问题;其次,两岸大众传媒的交流发展给两岸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的互动传播形式在不断涌现带给人们更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机会,人们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的团体。但是如何引导这些虚拟化的团体、社群,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不仅是两岸传媒之间存在的挑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第三,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政府想要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实现信息、舆论的一致已经不太可能。如何正确领导传统媒体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要求,如何有效监管信息、舆论的传播已经成为两岸大众传媒急需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5.2 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
常设机构是国家根据宪法或组织法而成立的有固定名称、地址、人员编制及工作程序规则的相对较长时期存在的机构。大陆政府历来允许并鼓励两岸在各领域互设机构。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尽快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支持制定促进新闻交流与媒体合作的政策。营造便捷、良好的采访环境26”这一主张。在 2011 年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所发表的共同建议书中把推动两岸互设常驻机构放在了第一条,这也显示了在两岸交流中常驻机构的重要性。
海峡两岸的常设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经贸团体常设机构、海峡两岸旅游办事处、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机构以及政府互设代表机构。我们可以在这四种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例如两岸媒体间的常设机构、文艺组织间的互设机构等等。把两岸的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用明文规定确定下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理有据、规模化的机构体制,达到文化交流常设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重视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授课形式等各方面都还需要继续改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形势与政策的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历代中国人民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合理的爱国主义应从单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即在情感上把握“度”的原则,在思想上摆脱“愤青”的狭隘观念,在行为上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关键词】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有准则和范围限制,它虽然包含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它的内容来看,人们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理性地揭示当前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本质来正当积极地表达爱国主义。
一、理性认识是事物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过程有两个重要的阶段,即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它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质变和飞跃,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而言,理性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它与感性相对,是人在正常状态下,自信地全面了解和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后,妥善地提出相应的行动方案,以达到适当的、合乎常态的客观效果。”
二、爱国主义应是理性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应当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为社会的稳定、健康和团结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就行为方式而言,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理性爱国要求人们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在爱国主义的行为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理智的精神。“理性的价值在于它赞美理性,崇尚科学,热爱逻辑,相信知识的力量,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所以,爱国主义应当是理性的,人们要使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感性层面上升为理性层面,这期间,人们必须自发地具备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必须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坚强的信念和动力,以及根本目标来约束和调整自己的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
三、情感上要把握“度”的原则
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解释是: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度是量和质的相互结合与相互规定,量和质是度的两个关节点,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若是在这两个关节点范围内,事物的质则保持不变,若是超出了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则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事物就会转变成区别于自身的另外一种事物。
爱国主义是人们社会精神层面的反映,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它是社会的产物,即社会意识,因此,爱国主义对社会存在起着一定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断定作用的正反面则是以事物的度的原则为准则,即物极必反。
爱国主义是人民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表达难免会包含着一定的激情,激情适当会正确地引导自身将要做出的行为,而过激、偏激则会促使人做出错误、不正当的行为。在爱国主义当中,爱国激情不仅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感情而存在,它更是以一种支撑人们是否会做出行为,做出多大行为的强大信念而存在。因此,这种信念一旦根深蒂固再加以不断膨胀就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恶果。所以,理性的爱国情感应该把握好度的原则,人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不要让原本适度的情感恶性膨胀,以致于危害社会。
四、思想上要摆脱“愤青”的观念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人们不能只单一地、消极地看待问题,人们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处理所有问题,既要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同时更不能忽略事物积极的一面。在对待爱国主义这一问题上,只有让自己的思想转变,学会从阴暗面的对立面来挖掘问题,进而判定问题的走向,问题才会得到改善和解决。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首先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实际的行动,不能空有满腔热血,更不能消极地利用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中。悠悠历史长河,无论经历多少沧桑巨变,中华儿女总是对祖国无比忠诚、无限热爱。反观‘愤青’,它是无法使‘爱国’这一主题上升为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因而也无法起到推动作用,无法完成强国的任务。”
五、行为上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中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如今的爱国内涵应该与法治紧紧相连,爱国不再如近代中国以及之前那样只大力强调民族主义内容,人民应该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首先必要的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条规,再次必须以道德准则来控制和约束自己。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的爱国事件,客观地说,这些爱国行为大都是正当的、理性的行为,总体来说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当代的中国,爱国主义精神被部分人歪曲甚至利用,这些人借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做出违反道德准义和法律法规的不耻行为,严重危害了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理性的爱国行为应该充分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集体利益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在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之前必须带着预见性和社会责任感去考虑自己将要做出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给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绝对不能不计后果地任意妄为。
六、结语
就当代中国而言,人们必须忠实、合理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表达爱国主义时,必须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爱国是为了让国家更加美好而绝不能让国家更糟糕,民众在表达爱国热情时必须理性而守法,这样才能值得他人尊重,值得世界尊重,才能真正有助于国家和谐发展,有助于国家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杨永利.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形势与政策的论文3000字
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功经验:必须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 动摇,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60 年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 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 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