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听过吗?给你些素材,自己写写吧,我很喜欢这首乐曲,弹奏过第一乐章。
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于一八一O一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一八O二年初,她已别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一八O三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以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 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一八O一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一作为上二年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第一乐章是暝想的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一作作九年听安东鲁宾 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经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呜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陶醉了。等他们办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 ——《月光曲》记灵了下来。
这是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别名。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 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这相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恰切的。看来,第一乐章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舒伯特艺术歌曲鉴赏
圈伯特是近代艺术歌曲(Lied)的奠基人。他在海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他的词唱同一旋律的分节歌,音乐优美动人,充满抒情气息。
歌曲常常是和诗人交沐思想感情的产机
当他读到一首诗,情动于中,不能自己,诗
的音乐形象也就闪现在面前了。为了有效
地表现诗的内容和境界,他扩大了旋律与
和声的表现力,并提高了钢琴伴奏的作
用。抒情歌唱性旋律在他的歌曲中占有重
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同
样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将英国女高音歌唱
家玛格丽特·普赖斯(1941一)演唱的21
首舒伯特歌曲择要介绍如下(汉译歌词是
笔者所译,可以配谱演唱):
《夜与梦)}(。卜43No津.0827)
(/霖黔黔默言诗升邺
神圣的夜马上要消近
温馨的梦也核沉沦,
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里,
照亮人们静悄悄的心。
当她听到白昼已睡醒,
当她听到白昼已睡醒,
不禁声声呼唤
回来吧,神圣的夜!
把温馨的梦找回来!
音乐悠长缓慢,轻柔婉转,描写夜
深人静、似梦似幻的精神境界,是一首二
部曲式的抒情歌曲。
((欢笑与哭泣)}(op.59No.4,D.777)
歌词是德国诗人弗里德利希·吕凯尔
特(Fridc逾土Rt比ert,1788一18肠)的诗
1.我对变幻莫测的爱情保持冷静,
变得时而欢笑,时而哭泣,捉摸
不定。
早晨怀着希望欢笑,为什么
要在晚上对着落霞哭泣悲伤,
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也不知道。
2.我对变幻莫测的爱情保持冷静,
变得时而欢笑,时而哭泣,
捉摸不定。
晚上还在哭泣伤心,为什么
早晨醒来忽然面带笑容,
我要问你,我的心,我要问你,
我的心。
音乐是一首变化分节歌,两段歌词
前半唱同一曲调,后半稍有变化。每逢歌
词说到哭泣时从大调转入小调,突出调
性色彩的变化。
《春天的信念》(Op.20No.2:D.686b)
歌词是德国诗人路易·乌兰德
(LudwigU拟and,1787一1862)的诗,
描写图宾根附近尼卡河沿岸的山谷里,
春天绿树成荫、山花烂漫的景色,洋溢着
乐观主义精希电
1.柔和的春风已苏醒,
簌簌地吹拂昼夜不停,
它装点万物,除旧布新。
啊清音燎亮,啊香泽氦氯!
可怜的心灵别‘优愁!
如今一切都要变更。
2.世界一天比一天美丽,
不知道要达到什么境地,
鲜花常开无尽期,
开在遥远的深谷里
可怜的心灵别忧愁!
如今一切都要变更。
舒伯特为这首诗谱写了一首两段歌
《致音乐)}(。p.88No.4‘。547)
歌词是舒伯特的朋友法朗茨·冯
·
索
伯(Franzvonschober)的诗:
1.高雅艺术,我常常心烦意乱,
许多凡夫俗子把我包围,
您在我心中点燃起爱的火焰,
使我在美的世界中神迷心醉,
美的世界,神迷心醉!
2.你常在琴中发出一声叹息,
奏出神圣而又甜蜜的和弦,
带我走进尽善尽美的夭堂里。
高雅艺术,我对您深深铭感,
我对您深深铭感!
舒伯特把这首诗谱写成两段歌词唱
同一曲调的分节歌;歌唱性的旋律深情
婉转,妩媚动人。
《西尔维亚.她是谁?》(oP.88No.4,
D891)
歌词选自莎士比亚的双维罗纳二世》
(由鲍伦菲尔德译为德文),是维罗纳青
年瓦伦廷赞美米兰公爵之女西尔维亚的
歌
1西尔维亚,她是谁,
青年们一致赞美?
圣洁、秀丽而又聪慧;
这般天赋的温雅,
使她为人一致钦佩,
使她为人所钦佩。
2.她很秀丽,也很和气,
因美和善是兄弟
慈爱来到她眼睛里,
救助盲目的人儿,
得救后住在一起,
_
得救后住在一起。
3.让我们来歌颂伊人,
歌颂她超绝群伦,
她胜过茫茫尘世
居住的一切众虫
我们要用花冠献敬,
要用花冠献敬。
舒伯特为这首诗谱写成三段歌词唱
同一曲调的分节歌,音乐优美流丽,活色
生香。
见与上帝喜相逢,
走完人间崎岖路程
和平安宁归千万灵。
舒伯特为这首诗谱曲,写成两段歌
词(原有三段)唱同一曲调的一首分节
歌。音乐悠长缓慢、庄严肃穆。
生活的欢情。
一心倾慕着
你我心心相印,
唉,这就是苦痛
所以产生!
《死神与少女》(OP.7No3,D531)
歌词是德国诗人马蒂亚斯·克劳迪
乌斯(Matt扭aselau山us,1740一1815)
的诗,分二节,拟写少女和死神的话:
[少女】快走开,唉,快走开!
狰狞的骼骼,走!
我还年轻,走,朋友,
不要向我追求,
不要向我追求。
〔死神】伸出手来,你美丽的芳体!
‘
是朋友,并不来要挟你。
尽管放心!我并不凶,
温柔地睡在我的怀里。
舒伯特采用二部曲式为此诗谱曲,
少女的曲调坚定沉着,死神的曲调以单
音为主,显得阴森暗淡,死气沉沉。1824
年3月,舒伯特把这首歌的音乐用于《D
小调弦四重奏抓D.810)第二乐章,作为
变奏曲的主题。
((迷娘之歌})(op.62no.4o.877no.4)
歌词是歌德的诗,作于1785年6月
上旬,后收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
代)},作为迷娘与弹竖琴老艺人的二重
p昌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能理解我的哀怨。
我孤身只影,
总是郁郁寡欢。
我只有凄然面对
那边的蓝天。
啊!我的知心人
远在天边。
头昏目眩像
火烧我的心田。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能理解我的哀怨。
舒伯特为此诗谱曲,写成了一首三
部曲式的抒情歌曲。音乐分四段,从缓慢
平静转向热情洋溢,最后又回到开始的
段落。
是否向林间去逃避?
一切一切都白费!
生命的花冠幸福无际,
爱,就是你,
啊,爱就是你!
舒伯特采用没有再现部的三部曲式
为此诗谱曲,用“无穷动”式的快速伴奏
表达不可遏制的热情。
《流浪者的夜歌》(。p,96nO.3D.76甲
_
歌词是歌德的诗,作于_178。年9月
6日夜晚,当时歌德居住在德国中部图林
《万灵节祷词》(0343)
万灵节是每年十一月二日(逢星期
日顺延一天)为死者祈祷的天主教节日。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德国诗人约翰·乔治·
雅各比JohannGeorgJaco悦的诗:
1.万灵享有和平安宁,
曾经遭受创巨痛深,
曾经做过好梦无数,
饱经沧桑历艰苦,
走完人间崎岖路程
和平安宁归于万灵。
2太阳已经收起笑颜,
忧心如捣难于人眠,
从皎洁的天光中
《无穷尽的爱分沁p·sno·ID.,3田
歌词是歌德的诗二1776年歌德因迷
恋着一个有夫之妇仁魏玛宫廷御马司之
妻斯坦因夫人)而深感烦恼,适奉大公爵
之命来到图林根山区的伊尔美瑙山城,5
月6日在雨雪交加中写了这首诗抒发爱
情的苦闷:
甘冒雨和雪,
甘冒寒风急,
穿越峡谷
中的雾气径直
向前走!向前走!
永远不停留!
我情愿自作
自受寻烦恼,
放弃享受许多
根山区的游览城市伊尔美瑙城西南基刻
尔罕山上的别墅里,他在别墅的墙壁上
题写了这首诗。其后在1813年8月29日,
刚过了54岁生辰的歌德又登山游览,在
别墅的墙壁上看到了三十三年前的题诗,
摩掌吟诵之余,用笔加深了墨迹。再过十
八年,在1831年8月27日,歌德在72岁
诞辰(也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诞辰)
的前夕,再度登上基刻尔罕山,回诵壁上
的旧题诗句,引起了无限的感慨,不禁喃
喃自语:“待一会,你也要去安憩。”啼嘘
叹息了一回,才拭着眼泪,慢慢离开别墅
下山。七个月后,诗人就与世长辞,这首
诗也就成了歌德抒情诗的绝唱(但并非
最后的诗作);后来曾由许多作曲家谱成
歌曲,总数在二百首以上,其中包括德国
作曲家策尔特、吕威、奥地利作曲家舒伯
特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作品。
一片沉寂笼罩群峰,
所有的树梢都已停止摆矶
小鸟在林中默默地栖息,
待一回,待一回,你也要去安憩。
舒伯特在这首歌曲中用轻柔缓慢的
抒情笔触和简单朴素的乐段结构,表现
恬静安谧的诗的境界后乐句的反复,使
人感到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来自山间耕地。
我看见菩提树边,
有一群翩翩少年,
我把他们说服。
腼腆腼腆少年郎,
拘拘束束小姑娘,
都跟着我起舞。
有趣的游戏我同你耍,
五彩的花朵开在岸上,
我的母亲给你缝金衣裳。”
“
父亲啊,父亲啊,你听见了吗,
魔王在轻轻地同我讲话?”
“
安静些,不要紧张,我儿,
是风吹枯叶瑟瑟作响。”
((诗神之子》(Op.92no,1D.764)
歌词是歌德的诗,抒写诗人在大自然中
的快乐逍遥。原诗分五节,每节六行,按
“裙韵”(Schwe汀reim)的格律用韵,六
如虎添翼的诗人,
穿山越谷有精神,
顿觉天宽地广。
活泼可爱的诗人,
何时再见到你们,
共度安闲时光?
舒伯特为此诗所谱的曲,是一首三
部一一五部曲式(ABABA)的变化分节
歌,中段(B)是同节奏的对比段落。全
曲自始至终保持着和谐、统一的节律,表
现诗人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
乖巧的孩子,跟我来吧,
我的女儿在那里等你呱
我的女儿将陪你寻欢作乐,
每天夜里要为你唱催眠歌。”
“父亲啊,父亲啊,你看见没有,
他的女儿正在暗中转悠?”
,’)口阿,儿啊,我看得清楚,
那好象是灰色老柳树。”
行诗的韵脚是aabccb,笔者译诗也
用裙爵
我口吹一支小调,
在野外林间逍遥,
到处信步走!
受小曲节拍鼓舞,
被小曲韵律迷住,
大家跟着我走。
果真如我所预料,
花园里开花最早,
树上一枝先放。
我唱歌表示欢迎,
哪怕冬天又来临,
我为春梦歌唱。
《魔王})(Op.1D.328)
歌词是歌德的叙事诗。1781年4月,
歌德在图林根的极树旅馆听到一则传闻
前几天夜里,有一个库尼茨村的农民抱
着生病的孩子骑鸟去耶那,想请一位著
名的内科医生诊治,但医生对此病束手
无策,这位父亲只好抱着孩子赶回家去,
在没有到家之前,孩子已经死在他怀里。
歌德听到这个传闻写作叙事诗《魔王》
时,显然是受了德国诗人赫尔德根据丹
麦民歌改写的《魔王的女儿》一诗的影
响,不仅诗的内容受到赫尔德的启发,连
诗的命题和遣词措意都明显借鉴了《魔
王的女儿》一诗:
夜深风又大,谁还骑马?
是父亲带孩子赶回家
他抱住小孩在怀里安放,
紧紧地抱着,怕他受凉。
“
我喜欢你,你长得很漂亮,
倘若你不情愿,我要把你抢。”
“父亲啊,父亲啊,快把我抱住,
魔王抢我去,使我苦楚!”
父亲心害怕,他策马狂奔,
把呻吟的孩子在怀里抱紧,
回到家中,力竭精疲,
怀里的小孩已经断气。
歌唱远方的伊人,
虽然遍地已冻冰,
冬花开得艳丽!
尽管鲜花会枯死,
却迎来新的喜事,
“
我儿,你为什么这般惊惶?”
“父亲,你可曾看见魔王?
他穿着长袍冠冕堂皇。”
“
我儿,那是一阵雾光。”
“你,小宝贝,跟我来吧!
原诗分八节,每节四行。舒伯特的
叙事歌曲也分八节,按通谱歌的原则每
节歌都唱不同的曲佩一头一尾(第一和
第八节>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第二节是
父亲和孩子的对话;第三节是魔王引诱
孩子的甜言蜜语;第四节是孩子和父亲
的对话;第五节是魔王进一步巧舌如簧
的媚语第六节又是孩子和父亲的对话
第七节是魔王凶相毕露地最后威胁的话
语。每一节用不同性质和木同音区的曲
调来谱写第三人称的叙事性诗句和不同
人物的对话。孩子三次惊呼“父亲啊”,曲
调一次比一次高半音,使孩子痛苦、惊惶
的情绪一步步达到高潮。全曲从头至尾
贯穿着描绘马蹄声的伴奏音型,最后马
蹄声告歇,第三人称的宣叙调唱出了“怀
里的小孩已经断气”。刚
音乐欣赏论文选
经过上音乐欣赏选修课我 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以及音乐的发展史。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
我爱音乐,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食粮,那么音乐就是耳朵的食粮。激动时,它使你感到温馨;焦躁时,它使你安详,苦闷时,它使你豁达、开朗;悲伤时,它使你振作。我愿在音乐中成长,脱去一切的伪装,卸下繁重的行囊,洗尽铅华,依偎在她博大而温暖的怀抱中。往日,音乐使我远离孤独,摆脱空虚。每当一个人悠闲无事的时候,我喜欢安静地靠在椅子上,细细地聆听莫扎特的《小夜曲》、舒曼的《梦幻曲》……合上双眼,随着高高低低的音符放飞自己的思绪。每当一曲终了,心中早已填满了惬意和满足。我喜欢听古典的钢琴曲,那晶莹透亮的声音,清脆而又不单调,它饱含了人性的温暖和母性的慈爱,仿佛使我找到了心灵藉以避风的港湾。每一支精致的曲子,犹如山涧清溪潺潺流淌,总能令我感到心旷神怡,那种感受真能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来形容。
在这繁忙的大学课程中我很有幸的报了《音乐欣赏》这门选修课程。能够听他上《音乐欣赏》可真是万分的荣幸。我们的课程是在浙江艺术学校上的,艺校本来就是以音乐为主的学校.而且我们在艺校最好的欣赏教室上,那有优秀的设备能让我们听到最好的音效。我真的感到很幸运有这次机会。
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张明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学音乐的专业学生一样,在欣赏歌曲时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理念,比普通人高一层境界。就拿今天老师给我们听的《梁祝》来说吧,以前就如老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爱情故事。而现在就不一样了
步入高等学府,继续着我的又一学习阶段,头一次接触了〈〈音乐欣赏〉〉,颇觉新鲜。竟脱离了一部分初中时的单调乐理知识,进入音乐欣赏的世界,倍感舒适,犹如置身于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使人的情绪也为之感染。
热爱音乐,其实这是人类的通性,人们因音乐而产身产生共鸣。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谁发明了这神奇而又美妙的音乐呢?是谁奏出了第一个音符呢?他是最伟大的发明机发明家。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无论你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只要你懂得音乐,世界是属于你的。当然,我也属于爱乐人的一分子。
〈〈音乐欣赏〉〉的第一课是从中国民歌开始的,中国地大物博,中国的56个民族中,出现了不少民歌。民间音乐是人们在生活、劳动、节庆、娱乐中需要表情达意,随即产生了各种口头创作或即兴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演唱(奏)者的即兴加工,从而产生许多变体与体裁样式,使其巧妙的与本地域文化相适应,它是群体创造的成果。
我对江南小调、内蒙古以及西藏等地的民歌较为欣赏,也许是与我喜欢那里的地域风情、文化有关吧!虽然两种民歌由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创造形成,却各具风味。例如:江南小调中的〈〈茉莉化〉〉,曲调优美,舒缓,听来细致,动听,符合江南人的生活色彩。而内蒙古以及西藏等地的民歌听来粗犷,神秘,让人联想到了蓝天白云,骑马驰骋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上,望着两旁星星点点分布着的羊群,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创造的一幅无与伦比的杰作。听着音乐,不仅感叹起音乐的伟大,造物主的神奇!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相信我会有更多机会欣赏到世界各地的音乐,能够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步入音乐的创造的奇妙世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