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公允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2023-12-11 23: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公允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 条
[1]牛成喆,刘彬. 公允价值定义及计量属性综述[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11) .
[2]包于宁.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比较[J]. 财会学习, 2008,(08) .
[3]常勋.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 财会月刊, 2004,(01) .
[4]于永生.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研究[J]. 财会月刊, 2006,(10) .
[5]牛成喆,苏正建. 从相关性和可靠性看公允价值的运用[J]. 财会月刊, 2006,(16) .
[6]钱结芬,陆勇. 会计计量属性演变与价值链关系研究[J]. 财会月刊, 2008,(05) .
[7]谢诗芬. 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06) .
[8]邵天营.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J]. 当代经济管理, 2007,(03) .
[9]毛志宏,张星明,马玉芳. 浅析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6,(07) .
[10]张寅晓,李智芳.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其引发的担忧[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
[1] 李丹丹. 浅议公允价值的利与弊[J]. 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
[2] 梁飞.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理性思考[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1) .
[3] 张勤,魏彦博.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探讨[J]. 山东商业会计, 2008,(03) .
[4] 姚茜. 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J]. 山东商业会计, 2007,(02) .
[5] 黄羽佳,张永冀.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问题探究[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
[6] 张玉红,刘爱敏. 公允价值若干问题探讨[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6,(03) .
[7] 张庆. 浅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利弊[J]. 涟钢科技与管理, 2009,(01) .
[8] 郭晓明. 浅析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及其影响——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为例[J]. 山东商业会计, 2008,(02) .
[9] 孔君.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会计中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J]. 现代会计, 2006,(03) .
[10] 邹小平,吕跃金. 对美国《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评议及借鉴[J]. 山东商业会计, 2007,(01) .
[1] 金芬.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 会计师, 2009,(03)
[2] 时更生, 梁文惠, 王燕南.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发展应用[J]. 内蒙古统计, 2007,(03)
[3] 朱海林 , 王展翔 , 柳元首 , 董雨红 , 冯敏红. 公允价值会计对欧洲银行业的影响:金融稳定性视角[J]. 会计研究, 2004,(06)
[4] 乔文明. 公允价值应用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07,(06)
[5] 刘燕. 浅析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07,(09)
[6] 王秋荣, 周长平. 公允价值模式及适用[J]. 今日科苑, 2008,(02)
[7] 古朴. 试论新会计准则之公允价值[J]. 中国农业会计, 2006,(12)
[8] 皇甫可掬. 公允价值之回顾[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3)
[9] 杨敏. 公允价值应用:过去、现在与未来[J]. 国际商务财会, 2007,(06)
[10] 曾艳丽. 公允价值应用的影响及控制[J]. 商业会计, 2008,(05)

求有关于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的参考文献15个,感激不尽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I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
[2]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年第1期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4]黄文锋.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5]刘玉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J】.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周刊),2001.2.
[6]冯淑萍.关于建立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1
[7]张连起.中国会计准则实施“五味”【J】.财务与会计,2006,(5)
[8]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10]王海燕.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D].华东交通大学,2009.
[11]周小川. 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EB/OL].中国人民银行,2009-03-26.
[12]邵毅平,张健.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业绩变动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环境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

求关于浅谈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对企业影响及企业的对策的论文

摘要:自2007年度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已开始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年度会计报告。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以及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方面,对上市公司的年报会计信息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在介绍了公允价值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对年报会计信息的影响,同时指出了投资者在阅读年报会计信息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相关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已经具备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客观条件;同时伴随着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日益活跃,一些复杂的交易事项在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下不能得到准确计量,计量结果严重地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于在成本计量模式下,一些会计事项或资本交易事项的市场变化不能得到及时与可靠的反映,不能为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较大地限制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分析能力的发挥。因此,对一些特殊事项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显得越来越迫切,决策有用观成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的影响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2007年度报告及2008年第一季度报告披露基本情况”称:截至2008年4月30日,在总共863家沪市上市公司中,除九发股份外,其余86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7年度报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8732亿元,比2006增长45.86%,已披露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4439元和16.3%,而2006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2511元和11.03%。共有72家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占已披露年报公司总数的8.35%,而2006年度的亏损比例为11.8%。另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消息,截至2008年4月30日,除*ST威达外,深市主板公司487家按时披露了2007年年报。已披露年报的深市主板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048.74亿元,同比增长116.46%;平均每家实现净利润2.1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872.36亿元,同比增长106.72%;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41元,同比增长96.0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39%,同比增加5.15个百分点。2007年度,深市主板公司中369家实现净利润增长,116家净利润有所下降。亏损公司为47家,亏损面为9.65%,与2006年报相比下降5.86个百分点;亏损金额76.92亿元,同比减少53.87%。   在沪深两市发布的2007年度报告总结资料中,两市均总结出了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每股收益大幅上升,亏损公司比例下降”这样的结论。据笔者初步分析,2008年第一季度季报披露情况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征。  上市公司年报、季报取得骄人业绩,除了国家整体经济形势较好、上市公司本身努力经营取得积极效果等原因以外,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更是为利润增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并在编制年度报告中采用,引起了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剧烈波动。特别是那些债务沉重且无力清偿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则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   实施新会计准则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包括以下两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债。例如,上市公司为充分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上市公司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另外,上市公司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目的,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   上述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变动起伏不定,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2007年度报告中可以发现,不少上市公司拥有应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账面金额会随着其公允价值的变化而涨跌。因此,如果这些上市公司能够较好地把握证券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上市公司的判断有误,其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而下降。   2.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所指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上市公司可以选择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上市公司如果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可以比照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上市公司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方面,由于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将使各期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所得税和现金流量等指标;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波动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会直接影响到当期损益。   从2007年年度报告披露情况来看,很多公司都选用成本计量模式。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实际价值与成本价值存在较大差距的,若公司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将会极大地增加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影响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及以后各期的净利润。   3.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影响。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新会计准则还规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如下处理: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作为销售处理,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以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以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如果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   由于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可以计入损益。这样,那些绩差公司或债务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大玩“乌鸦变凤凰”之游戏。当然,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并不具有持续性。所以,这种游戏上市公司也不可能经常玩。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影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有时也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进行资产交换时,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该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与债务重组方式下基本相同。   对于上市公司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或“处置”与“购入”,“售出”或“处置”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   5.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若为吸收合并,购买方对于确认的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购买方对于确认的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若为控股合并,母公司对于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商誉,母公司对于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在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由上述可以看出,如果上市公司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么影响上市公司的资产,要么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除上述五大方面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外,还存在其他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会计事项和业务。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个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阅读年报会计信息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年报会计信息的质量比较。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对一些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是为了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以克服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低估企业资产价值的缺陷,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总体上看,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公司资产及负债在某个时点的价值,较之以往的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提升;但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应该看到,由于外部金融环境、行业政策、突发性事件等因素的变化,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又使年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降低,又对会计信息质量有所影响。而且对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事项而言,基本为一次性事项或偶发性事项,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范畴,不具有持续性。投资者在分析年报时需要重点关注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年报信息的影响。   2.投资者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方面的知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逐步实施和推广,资本证券市场中新会计事项的出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公允价值必然会在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中得到更广泛的体现,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也需要逐渐地适应、了解和熟悉公允价值的内涵以及该计量模式的采用对上市公司价值估值的影响。尤其是投资对象为涉及到债务重组、参股银行、参股券商及相互持股的上市公司时,投资者更应该知晓一些公允价值方面的知识,否则可能会造成投资决策失误。   3.正确看待和理性分析年报中有关损益指标。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以往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一些不能计入利润的收益现在可以计入,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公司“粉饰”报表带来了便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体系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投资者,在阅读年报和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考虑业绩增加了多少,而是应该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及其成长性,要着力关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以及投资型房地产等引入公允价值后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除了要看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外,还要注意现金流量、扣除非经营性损益的后基本每股收益等指标,以识别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有目的地调控业绩的情况,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惠.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分析[J].会计师,2008(4).   2.盖地.公允价值: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7(4).

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参考文献下载地址,已经发到你的消息。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献下载大多是收费的,不过这这几篇是免费的。

会计论文范文

您好,我这有篇范文,你可以借鉴一下这个格式和题目;浅析会计电算化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我们根据这些影响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切实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审计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2-6809(2007)0710061-02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在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完成普及会计电算化,但是,由于计算机可以大量存储信息并容易调用,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从广度上还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所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在审计线索的获取、审计的内容、审计程序和方法及审计风险等多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开展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必要性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推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大。因而,不论对手工系统还是对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进行风险的重新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使计算机作弊不留痕迹,更具有隐蔽性。因而,在美国有58%的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了系统检测,而35%则被要求在系统运行前,对新系统签字批准,19%有权参与修改程序的审批,64%检查了程序编码,73%参与了系统研制阶段的审核,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防止使用计算机作弊,但是,全世界每年通过计算机被盗走的资金高到数百亿美元。这无疑给审计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和风险,正如国际会计联合会会长曾指出的:“会计师将不得不对实际上通过计算机报告的财务信息承担责任。”
在电算化系统下,数据由计算机集中处理,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小。目前,不少软件都有取消审计、反计账、反结账的功能,可以对会计记录进行不留痕迹的修改,特别是当有关人员故意篡改程序时,在电算化系统下就更不易被察觉,而程序一旦被篡改,就会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内存资料可以毫不留痕迹地被消除篡改,若没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其对于会计报表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从总体上看,在电算化系统下,固有风险更大一些,多数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把它设定为100%。
电算化系统下,数据处理的环节减少,并且数据处理过程都是不可见的,手工系统下一些原有的控制便不复存在。一般来说电算化系统下的控制风险和手工系统下的相比更高一些。因而对电算化系统应采取更广泛的符合性测试。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有上升的趋势,若要把审计风险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就必须把检查风险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相应扩大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及范围。
三、会计电算化的转变
电算化软件开发要从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为准型,向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计算机核算特点相结合型转变
1.会计平衡验证方面的转变。在手工会计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在登帐时,对总帐和明细帐,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等进行平衡登记,目的是对于发生的错误可以利用这种平衡登记方式检查差错。但会计电算化后,由于总帐和明细帐的数据均来源于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计算机按照登录总帐和明细帐的程序命令将数据从凭证数据库中转移到总帐数据库和明细帐数据库,只要记帐凭证审核无误,计算机的内部运算不可能发生数据运算错误。所以,总帐金额一定衡等于各所属明细帐金额之和。那种在会计实务检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用来检验实务工作是否正确的最基本“平衡验证”,仍出现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就成为画蛇添足。
2.日记帐和明细帐功用的转变。手工会计通过对现金、银行存款设置日记帐,主要是现金、银行存款的流动性强,业务频度较大,比较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通过日记帐达到日清月结,从而增强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设置明细帐主要是为了归类信息,便于查询。当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利用计算机较强的运算速度和可靠运算能力,对各种记帐凭证进行统计和求和,并对记帐凭证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如日期、凭证号、摘要、科目代码、单位名称、金额、凭证类型等,若要了解货币资金的收支结余以及各明细帐的情况,只需敲入几个指令,其结果便跃入屏上。针对货币资金管理的独特性,我认为改每日登记为每隔5天(或10天)登记一次,而对于明细帐除了年终存档外,平时就没有再设一个模块每月都去登记日记帐的必要了。
3.会计信息传输形式的转变。在手工条件下,信息载体是纸张,不仅成本高,而且使大容量的信息处理和大范围的信息交流极受限制;同时运算速度慢。因此,对外提供信息时不得不将信息予以综合,并且主要采用定期(每月或每年)发布通用财务报告的方式输出会计信息,然后输入到使用者那里,使用者再将其进行解集。
现行的不少会计电算化软件为了紧扣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个轴心,使手工会计在计算机上再现,导致软件开发思维停留在现行传输模式下。这种模式的主要局限是现行传输的时空固定化、格式化和高度集中化。在经济内容纷繁复杂、经济业务与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已满足不了管理者的需要了。因此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除了定时、按规定格式提供信息外,更多的精力应花在设计出适时提供各种现行使用者所需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系统使得各信息使用者能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其所需的信息,作出各种决策,不必再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获取那些经综合的历史信息。这种会计信息传输模式如下:
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
五、改造会计方法
会计电算化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基本上是按传统的会计方法来处理会计事务,会计软件除了作些小的改造,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一)会计科目级别的命名。
传统会计教科书把统驭性质的科目称为总帐科目,总帐科目下属科目称为二级科目或子目,子目下属科目称为明细科目。如果明细科目下属还有科目,怎么命名呢?会计电算化根据实践,把总帐科目称为一级科目,一级科目下属科目称为二级科目,依次类推。这样,科目的上下级关系明确,表达也很方便,使用也很灵活。
(二)会计科目代码的统一。
1.一级科目代码长度的统一。根据目前出台的16种行业会计制度分析,只有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制度一级科目用了4位数。但只要舍去它们第一位,并对某些科目的编码稍作调整,那么16种行业的会计科目便可统一为3位数了。
2.一级科目代码对应的科目名称的统一。比如,施工企业中511的科目名称为“其他业务支出”,而旅游企业511的科目名称为管理费用,还不统一,有待改进。
会计科目代码长度的统一与对应的科目名称的统一,将为上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数据采集与共享带来极大方便。
(三)记帐凭证种类的统一。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记帐凭证的种类有三大类九种。传统的记帐凭证分类有其原因,一是查找方便,二是工作习惯。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查找凭证的方法增加了许多,如可以按凭证号查、按会计科目查、按摘要中的文字查、按金额查等。因此,传统记帐凭证的分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用一种统一的记帐凭证(即不分业务种类),不但仍能做到查找方便、迅速,而且省去了操作上的麻烦,提高了计算机处理的速度。(四)三大会计报表的统一。三大会计报表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16种行业的三大会计报表,内容上、格式上均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如果把这些小“异”加以改造,更便于上级企业与政府部门对基层企业数据的汇总或比较,更便于计算机处理。根据当今集团企业越来越多的现状和集团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发展趋势,三大报表统一的要求将更强烈。
(五)帐簿形式的改造。
1.帐簿载体的改造。传统帐簿载体是纸张,会计电算化之后,除了传统的帐簿必须打印之外,还有磁性介质(硬盘、软盘、光盘)作帐簿,但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当时是财政部门考虑到相当一部分人不习惯使用电子帐簿,因此采用高成本的措施——打印所有帐簿。现在20年过去了,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迫使一部分人改掉旧习惯,确立电子帐簿在会计电算化中的主导地位。
2.帐簿格式的改造。传统帐簿格式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再加上外币格式等。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只习惯用传统的帐簿格式来查帐。其实电脑可以对任何数据进行分类、组合,远远超过现行帐簿的格式。比如,有一客户的往来涉及到四个帐户:应收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预付帐款。用现行帐簿格式,只能逐一打开这四本帐。用电脑帐簿,只要把这一客户名找到,然后将与该客户名的有关帐目进行组合,就能分析到底是我欠人,还是人欠我。
因此,只要会计人员从传统的帐簿格式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灵活地使用会计软件,而会计软件再融入“会计业务重组”思想,那么传统的帐簿格式将被无格式但能进行任意分类、组合、汇总的形式替代。
(六)取消中间过程表式的输出。所谓中间过程,指“科目汇总表”、“汇总记帐凭证”、“总帐科目试算平衡表”等在手工操作中的一些方法、格式。
其实,编制这些中间过程表式无非是为了登总帐方便与做报表方便;分析电算化中登帐与做报表的思路,完全可以依照对凭证的分类登记总帐,再形成报表,根本不必考虑平衡与否的问题,因为在凭证输入时,借贷不平的凭证是无法存盘的。取消中间过程的输出,不仅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会计软件更简洁明了。
(七)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强调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帐实相符,即四相符。会计电算化之后,前三者相符已不用担心。但是由于电脑中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被窃取,而且不留痕迹,因此,预防电脑犯罪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减少差错的有力保障。我们应当建立“职权控制”、“运行控制”、“修改控制”、“保密控制”、“硬件控制”等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对传统的会计工作组织制度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资料:
〔1〕 邓钠.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防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4,(05) .
〔2〕 张文祥. 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特征与控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 2005,(11) .
〔3〕 陈辉军.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 2006,(21) .
〔4〕 韩光强,张永. 现代审计发展的新阶段--网络审计〔J〕企业经济 , 2004,(11) .
〔5〕 郑娟.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科技资讯 , 2005,(27) .这是我大学时同学的论文,您看一下吧,祝你论文写作成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