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论文

2023-12-06 11: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论文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展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见诸西方报刊以来,一直成为媒体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一词究竟何时产生,已无从稽考。但是,关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从19世纪的60年代已经开始。有从政治角度认识的,比如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价值观在世界更多国家的普及与实践,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大国对小国的政治体制的影响,等等,都被认为是一种“全球化”的过程;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则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全球化”问题,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得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如同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没有了关税,没有了配额;还有更多的国际关系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如欧洲共同体发展到欧洲联盟,北美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与太平洋国家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组织,等等,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使得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规模更大、手续更简单、各种摩擦与交易费用大为减少。鉴于这些现象,郑通汉(1999)将“全球化”的特征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全球化是形容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状态;全球化过程实质上是国家政治经济边界弱化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通过生产、贸易、金融和资本等的跨国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强度和流动速度使得彼此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经济过程,它又不可能不在社会文化的层面上产生强烈的渗透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和交融,另一方面世界各种文明之间、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发生冲撞和冲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再次,各主权国家要求平等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改变既有的游戏规则,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强烈。将这些特点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部分所阐述的五个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根据以上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国经济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状态、相互依存关系基础上的国家政治经济边界的弱化、经济规则的全球化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化。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发生,首先在于世界各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客观需要。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相互交流日益迫切,交流的对象日益广泛,交流的手段日益增多。而交流的过程就是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就是增大共识和共性的过程,也就是走向全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严格地说,从有了商品交换就开始了(郑通汉,1999),远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以英国为先驱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来临时,当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开始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供世界各地消费。但直到进入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之前,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使这个过程开始加速,到二战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化过程空前加速了。特别是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手段,缩短了时空距离,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

既然是一个过程,就有个进程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交流客体范围的广度,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主体范围的广度。一定程度的“经济区域化”应该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进程,是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目的都是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活动的主体是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如果一定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划分的话,那么,经济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种企业行为,它使商品、劳务、资本、技术跨越国家堡垒而增强经济的相互依存,促进了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形成了资本的双向流动和对外贸易的大力发展,以经济为纽带营造了世界市场网络。区域集团化则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行为,为了本地区成员国的利益而消除地区内经济活动的障碍,实现规模经济,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动分工,推动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世界需要区域性贸易安排,如关税联盟和自由贸易区,这是通向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垫脚石。如果世界取消区域性安排,那么,全球性进一步自由化的前景将逐渐淡化。欧洲联盟在过去十年来一直是欧洲的中流砥柱。它的存在促进了和平与稳定,有力地阻挡了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和货币的动荡。欧元在进一步推动地区化的同时,也会导致地区间的合作,有关大西洋两岸(即欧洲与美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一再提出,两次欧亚会议的先后召开,非洲和南美某些国家酝酿统一货币,已经预示着区域集团化的浪潮正在向着地区间联合的更高层次发展,其中亚欧之间的合作由于经济互补性最大而前景最为看好。

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形容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状态。它一方面形容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相互依存的程度,另一方面形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紧密程度,同时,也形容各国之间由于利益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关系。1999年,全球商品和劳务贸易规模已经达7.1万亿美元。1998年全球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40%,贸易占全世界的60%,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戴相龙,2000)。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1999年全球跨国投资8000多亿美元,是1990年的4倍多。我国20多年来,进出口贸易在GDP形成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并以平均每年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的步伐发展,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据我国的海关统计,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3607亿美元,扩大了17.5倍,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18.0倍和13.2倍,年均增长率15.3%和13.8%,我国在世界贸易排序中由改革开放前的第32位快速跻身于十大贸易国(地区)行列。与此同时,我国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约400亿美元(陆燕,2001),从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领域也逐步拓宽。我国向外商投资开放的领域已由初期的一般加工业扩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贸易的众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加快了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进程,为我国经济面向新世纪的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同样表明这样的趋势。表1-1是有关国家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就反映了这样的趋势。

表1-1 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据施晓苏,2001)

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实质上是国家经济边界弱化的过程。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必须认可、遵守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服从东道国的经济运行规律,资本、技术不再被保留在一个国家边界的内部,随着第三世界东道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发达国家的投资不仅仅是利用东道国的劳动力廉价优势,其先进的技术必须转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业务活动不再固定在一个围墙之内,企业没有了组织形式的边界,技术不再存在严密的隔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网络给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消费品。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了“全球统一市场”。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国际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大量建立和发展,为贸易自由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制度框架,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则网络基本形成。无论是政治多极化,还是经济一体化,总是有制度、规则在其中规范着参与各方的行为,如最终约束欧共体各成员国行为的《阿姆斯特丹协议》对欧盟区内的自由、安全、公正问题,公民的权益,对外政策以及运行机制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以完善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投诉、金融机构等来制定和执行区内各项政策。这些规则支撑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并对经济全球化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五,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很多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包括中国、俄罗斯、东欧等原来的一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优化配置。各国、各地区的利益主体则按照市场化的规则追逐跨国界的经济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表现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1、贸易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2、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

当代世界金融发展呈现的三大趋势:(1)金融国际合作的趋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全球性金融组织;(2)融资证券化的趋势: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方式转向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发行长短期债券的方式;(3)金融合作利益增强的趋势: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市场为各国融资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各国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筹资成本。

4、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表现: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原因和意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
形成原因:
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二,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意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