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是确保论文快速通过审查的基础。你知道论文快速发表有哪些技巧吗?下面我为你整理快速发表论文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4个快速发表论文的技巧
论文技巧1.论文质量是基础
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是确保论文快速通过审查的基础。有些论文可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作者写作不规范,使论文的创新点没有凸显出来,都可能使编辑直接对论文做出退稿的处理。
论文技巧2.投准期刊是关键
(1)要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投稿前一定要对行业内期刊做到心中有数(我曾经在平台上介绍过),根据论文的创新性大小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前一定一定要去杂志官网下载投稿须知,根据须知的要求规范论文的格式。
(2)投稿时附加额外的信息。有的作者通过邮件投稿,只发一个附件,正文什么都不写,这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觉得该作者根本就不重视投稿这件事,进而推测论文的质量也不会太高,所以可能在送审上也不会太积极。因此作者在投稿时不妨附加一些简短的额外信息,简单介绍一下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创新点,要是有基金项目批准证书,或者导师的推荐信那就更好了。
(3)对同一编辑部,建议一次只投一篇论文。多篇论文一起投,容易让编辑产生“多产而质量不高”的印象。
论文技巧3.退稿申诉有要求
因为学术观点的差异及立场的不同,编辑部给的终审意见可能偶尔不会得到作者的认同。若作者确认审稿意见不当时,有权提出反驳意见,但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并就专家提出的质疑逐一申诉,表达中肯,且合理可信。
论文技巧4.配合修改最重要
方法/步骤
(一)论文写作—材料、观点和文字
材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文字是论文的外在表现。材料和观点是论文的内容,文字是论文的形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要通过形式来表现。三者的完美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材料来源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材料获得的效率与质量。整篇学术论文是由若干工作单元组成的,每一工作单元又是由每次实验材料积累起来的。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实验。每天工作时都要考虑到这一数据在将来论文中的可能位置,对每一张影像记录都要认真收集保存。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充足。有了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要保证所得结果可信,排除假象。一篇论文总要有新现象、新处理、新效果、新观点。
观点应明确,客观辩证。不要、也不能回避不同观点。从论文定题到结论,处处有观点,所以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是贯穿始终的。讨论观点时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自圆其说,力戒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要和国内外文献上的观点相比较,也要和自己实验室过去的观点相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异同,提高认识。也不要怕观点错误,不要怕改正错误。要百家争鸣,通过争鸣,认识真理。论文的文字要自然流畅,“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但也不要华丽雕琢,目的是“文以载道”。论文叙述要合乎逻辑,层次分明,朴素真实,分寸恰当。
(二)论文写作—准备和动笔
论文写得好坏,关键在于准备。会写论文的人,一般总是三步过程。论文写前深思熟虑,全局在胸;充分打好论文腹稿,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出论文初稿后,放一段时间,反复吟读,千锤百炼。不会写论文的人相反。肚子里空洞洞,脑子里乱烘烘,笔头上千斤重。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忽儿找材料,忽儿查数据,忽儿补实验。忽儿撕掉一页,忽儿抄上几句。忽儿哀声叹气,搔头摸耳,咬笔杆,踱方步。这两种人的差别在于准备状况的不同,这是很多初写论文的人意识不到的。写论文的良好准备应该有三个阶段。
1.论文写作—近期(写时)准备
是指实验结束后到着手写作论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应该收齐材料,处理好数据,制备好图表,完成统计处理。然后打好论文腹稿,列出论文提纲,明确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与指导者和合作者讨论,取得共识。深思熟虑后,一气呵成。其中“打腹稿”是写论文的关键阶段。这时应将所有工作和数据通盘考虑,全局在胸。这就像战斗打响前的运筹帷帽一样,是作者脑力劳动最紧张的时刻。
2.论文写作—中期(做时)准备
会写论文的人不是做完实验后才开始考虑写论文的,而是在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中都考虑着写论文。论文“题目”和“引言”是论证时各种思考的凝炼。“材料和方法”是在找方法、建方法时形成的,写论文时只要如实叙述就可以了。“实验结果”是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阶段归纳、资料整理等过程中不断积累、整理而来的。“讨论”是综合平时的思考,同周围人员经常讨论商量,查阅和分析文献等过程后最后归纳而成的,是将平时思考过的众多问题集中几个主要观点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出来。“结论”则只须将最终结果归纳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会写论文的人,是在做学术期刊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然形成着最后的论文。这整个过程就是论文的中期准备。可见,中期准备以论文题目之始为始,以题目之终为终。题目结束之日,也就是论文中期准备完成之时。
3.论文写作—远期(学时)准备
如果只是着力于做好论文近期准备和中期准备,往往还不能写出上乘的论文,这就要看论文作者的远期准备,也就是学习阶段的基础准备了。这种准备是指对研究动态的掌握,专业基础的积累和逻辑思维、文字表达、分析综合等各方面能力的总体水平。这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企及,而是终生积累训练而就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了。这些平时积累的功夫,决定着作者论文的写作水平,而论文写作水平又影响着论文的传播。这种能力不是临用时提得高的,而是要作者从年轻时就下苦功的。
(三)论文写作—审稿与修改
一气呵成写好论文稿件后,是要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的。论文修改时凡是属于写作规格和篇幅方面的问题应按照中文期刊规定的要求修改。作为论文作者,自己辛勤努力取得的实验数据当然十分珍惜,总希望在论文中尽量表达。但论文审稿者旁观者清,往往提出一些合并或删除的意见。这时作者应该冷静考虑,该列入论文的列入,不必列入的不要列入。写论文只有“删繁就简三秋树”,才能“领导标新”地开出“二月花”。
论文审稿者也常会对所论观点提出意见。这是需要认真推敲决定是否采纳修改的。论文作者毕竟对自己的工作己有过长期实践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观点。应该说这些观点是有相当根据的。只要言之有理,述之有据,可以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解释,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有时论文作者自己局处一隅,想法越来越钻牛角尖。论文审稿人从更高的角度宏观审视,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立论和观点中的问题,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时论文作者就应该认真思考意见的实质,调整思路,反复推敲,决定取舍。既不固执己见,也不曲意迎合。抱着探讨真理的态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论文通过审稿,有些意见不大,稍事修改即可发表。有些要有较大的改动才能发表。有的论文甚至认为基本事实不可靠或基本观点有误而无法发表。论文作者应冷静分析这些意见,妥善处理。一切都应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自己确认结果和观点无误,那么可以在论文退稿后改投他刊。同一时候是不能一稿二投的。
另外论文也可以找翰林论文工作室发表。
衡量一位商人的优劣是看他(她)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提拔一位军人的职称是看他(她)立了多少战功,而评价一位科研人员的业绩是看他(她)发表了多少论著。虽然现在很多人对用SCI收录期刊文章衡量科研人员的业绩颇有微词,但是鉴于目前的客观现实,我们也必须接受。就如同用高考来考核高中生,我们不能因为制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而因噎废食,而应积极改善SCI收录期刊文章评价体制中的不利一面,限制其不利一面,不断完善其评价体系。 国际期刊评审要点 前不久,我为一家SCI期刊审了一回稿,从评审人的角度我了解了评审的各个要点,正确理解这些评审要点,在写文章中注意它们,无疑会提高我们科研论文的投稿命中率。 这家国际期刊的评审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文章的结构,即:研究问题或假设是否用一两句话进行说明,研究重要性是否用一个或两个段落解释清楚,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研究结果是否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文稿写作是否具有逻辑性,研究工作是否具有实际的科学贡献,引用的论据是否具有说服力。第二方面是文章的技术,即:英文(词汇和语法)的表达是否清晰、简洁和正确,文稿的长度与其贡献是否匹配,摘要部分是否呈现易懂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标题是否与文稿内容一致以及图表是否有用且具有高质量。最后一方面是文章的质量,即:研究的重点是集中在方法或理论还是具体案例?研究问题或假设是否是衍生的理论和文献回顾?如何评价作者的解释和结论的质量? 这些评审要点都设计了三个答案,评审人只需对照文稿逐一做好这些选择题即可。该期刊的每个评审要点可能都对应着一定的分数,评审人审完稿后,编辑可能会看到这篇文稿的分数进而决定这篇文章的未来。因此,我们如果在写论文的时候能真正领悟并把握好这些要点,任何一个评审人想不打高分都难。 选择合适的期刊 “酒好也怕巷子深”,为了让研究者的每篇有价值的文章发表在合适的杂志上以引起广泛的同行关注、合作或资助等,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磨一剑的文章理应发表在更权威、更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细细梳理起来,一篇文章的发表无不是凝聚着研究者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我们和导师、同行或者同学积极讨论即将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思路、文章的构思,有时候并不明朗,我们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边做实验边调整思路。中期冒着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繁重的取样、做实验和分析数据,实验中出了问题还得咨询导师、同行或者朋友等。后期写论文我们挑灯夜战,为了寻找一篇合适的文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末期写论文初稿的时候不厌其烦地修改与提高,投稿的时候一家杂志拒稿,立马接着投到另外一家,同样被拒之后,一而再,再而三……当我们写文章的万丈豪情被再一次拒稿打击得一落千丈的时候,或许我们在盘算着:到底是应该重新补做实验还是投稿到另外一家杂志去合适呢?因此,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好后,选对杂志并顺利发表出来,将是对研究者大量辛苦脑力与体力劳动的一种最好的回馈。 现在很多人做了很好的研究工作,但是发表的文章却平平。我并不是说他(她)的文章写得不好,而是说,发表文章的杂志一般般,即发表在影响因子档次较低的SCI杂志上。或许,我们调整文章的结构将最吸引人的地方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提高一下写作技巧,选择一些更为恰当的用词,我们的研究工作可发表在更权威或更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上。因为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研究工作被引用的频次将越高,研究工作可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同行关注。记得2007年我去西北大学(在陕西西安)开会的时候与一位老师交流,我说某项工作被另外一个老师用中文抢先发表出来了,这位老师几分痛心地说:“发糟蹋了,这么好的工作应该发表在更好的杂志上。”的确,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工作,最好发表在最适合的杂志上。例如现在很多搞生态学的人以能在美国生态学会主办的Ecology上发表论文作为荣耀,其实Ecology相比生态学的其他杂志影响因子并不高,记得Ecology的影响因子前几年的时候只有三点几,但是很多生态学者却惟独钟情于此。这是为什么呢?原来,Ecology是全球主流生态学的门户或招牌杂志,几乎汇集了全世界顶尖级的生态学工作者的生态学理念和最新研究动态。假如某位生态学者的研究论文能在这样的杂志上发表,无疑将得到全世界顶级同行的肯定,而他(她)的研究工作或许能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兴趣与交流。 投稿要愈挫愈勇 投稿要愈挫愈勇,投稿要肯定执着。文章写好了投稿就好比找女朋友,当我们满腔热情去“钟鼓乐之”意中人的时候不幸被拒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一见钟情的爱情传奇。但是,当尝试了好几个意中人后还是不幸被惨拒,或许,有人担心这辈子是不是真的要打光棍了。错,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打光棍的,十个中八个曾经找女朋友失败的人最终还是结婚了。所以,我们要坚信投稿的文章经过修改后就一定会被发表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当然每拒绝一次进行反思与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很多中国投稿者发现投稿被接受并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前不久,我就这种现象专门请教了Biological Conservation的亚洲植物学编辑Richard T Corlett博士。他说,在过去10年到15年时间内,中国、印度、东欧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大学或研究机构越来越倾向要求所属员工将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而且对影响因子还给出了限制。例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2011年之前每年年终对员工发表的SCI论文都可以给出不菲的奖励,但是到了2011年,就对影响因子进行了限制和要求,一篇影响因子一点几的杂志现在的奖励强度已经显著降低了。这些规定导致一些国家的期刊被这些蜂拥而至的稿件忙得不可开交,这些期刊只能接受很少的投稿文章,鉴于Biological Conservation只有20%的投稿接受率,因此,大约50%的文章在未经过送审就被编辑直接拒绝了。 事实上,期刊喜欢那些被其他杂志广泛引用的文章,从而可以提升该期刊的影响因子,扩大杂志的发行范围。正因为如此,一些描述性的和地区性兴趣的文章很难发表在这些国际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