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论文

2023-12-08 17: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论文

试析平面设计中的简约理念

王宗然 武 珊

摘要:在高科技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当今,崇尚自然的文化潮流逐渐被人们推崇。单纯、简洁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求,也体现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文章通过对简约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形成、发展及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形态元素、空间层次、画面构成三方面,加之实例浅析简约理念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希望能为设计者在风格的把握上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平面设计;简约理念;元素;空间构成
简约可以作为一种审美风格,或者一种主义,或者一种理念,又或者一种美学思想,虽然不能有一种被大家同时认可的称谓,但并不影响对它的探究,这里暂且以作为一种理念进行浅析。
一、简约理念的形成及发展
简约理念并非发源于当代,而是有其历史形成的源头。无论东西方都蕴含简约理念的形成及发展历程。从东方古老民族的原始图腾、符号古文字中就能找到端倪。各种图腾、纹样、符号,它们大都以简洁或单纯的形式存在。
在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了以“简约”为美的思想,与儒家美学对立而产生。但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受宗教文化和封建统治阶级追求奢华的审美意识的影响,艺术形式也越来越趋向繁复和华丽。在17世纪,西方由于受巴洛克、洛可可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中雍容华贵、雄伟壮观成为主流,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则表现为色彩艳丽、过分的装饰。中国的唐朝文化艺术则与之异曲同工。在这种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审美观念一方面被影响,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开始“反叛”。
而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19世纪中后期艺术开始以“简洁、实用、舒适”为审美趋向,最具代表性的开端应是20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设计思想的流行。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成熟,简约理念也在各种设计运动影响下不断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在日益多元化文化观念和设计理论的影响下,“简约”汲取多元化理念的营养,向前发展。
二、简约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特征
简约不是简单,也不是单纯的元素减少。简约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特征从两方面概括。如果构成画面元素少,画面就精炼而意味深长,即“以简胜繁”;如果元素丰富,画面就多而不乱,多而有序,多而有趣,即“多而不繁”。
(一)“少即是多”影响下的“以简胜繁”
“少即是多”是密斯·凡德洛在建筑设计上的提出设计思想,简约的特征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平面设计受到这它的影响,很多人把这一思想作为简约理念的核心思想,因为在19世纪初期,这一思想正好迎合了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革下追求功能化的设计,追求纯粹和简单的舍弃装饰的设计,各种设计风格和流派此起彼伏,简约理念在设计的不同领域都有体现。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等等。“以少胜多”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追求纵横排列,追求画面的理性、数学网格分割;强调字体的简洁有力,多用无饰线体;色彩上追求单纯、明朗,常用原色和基本色的应用,搭配流行色的应用。比如热抽象的代表蒙德里安在色彩方面,他提出所谓通用原色的概念。将色彩的使用严格限制在红、黄、蓝三原色与黑、白、灰非色系的搭配上,在版式上,以纵横线分割画面,以高度精炼的抽象元素概括自然,提炼生活,设计作品简洁而有生命力。
(二)“少则乏味”影响下的“多而不繁”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设计的简约走向了“多而不繁”。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著作中提出了“少则乏味”的主张,这一主张是针对受密斯·凡德洛影响下的设计而言的,特别是针对走向极简主义极端的设计,这一主张的提出在设计上带来的有益之处在于把部分设计从即将或已经走入极端简约的胡同中解放出来。多而不繁表现在用于平面设计中,有两方面体现:(1)观念多,丰富,却无秩序。现代世界全球化,多民族文化交融,观念的多元集合,加之后现代主义带来了人性自由的极度解放,也使各种观念无序混杂;(2)构成画面的在形态元素多,这也是容易使设计走向繁琐的一个原因,因为主题思想丰富,想要表达的主题层次多,选定元素不能再减少,但是可以用形式美法则和多种表现手法,使画面达到多而不乱的效果。
三、简约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简约的形态元素
形态的简约就是构成元素的简约。这里总结为两方面:(1)从图形、文字、色彩等构成画面的元素来看,不管是抽象简洁的几何图形还是具象的图形,需做到尽量简练。(2)从各元素的连接看,需要符合主题的搭配连接。就像一座建筑的形成不仅需要砖石、玻璃、钢筋、混凝土,同时也要根据建筑的风格,建筑的名称将各种材料连接,才能称之为建筑物。平面设计中根据不同主题,元素需要不同的关系连接。比如标志设计要求元素关系紧凑,以相对整体的形式出现,而DV封套设计就要求对空间里的元素的安排更具艺术性。版式设计中的信息量相对比较多,就要根据信息的主次安排元素,连接元素,运用形式美法则使信息主次分明,条理有序。

如图1中用单纯简洁的近似水滴的抽象元素,构成了一副相亲相爱,温馨可爱的幸福家庭场景。元素间用透叠和重复的方式彼此连接,元素虽然少,但不失内容的丰富,画面活泼生动。图2汽车沙龙的海报,用写实归纳手法使汽车的灵活和精巧外形跃然于画面之上,以高度概括的抽象元素为素材,用重复的形式把简洁活泼的视觉元素连接起来,元素多而不繁,使整个画面呈现活泼热闹的氛围。图3是一则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构成画面的元素实在可以说简洁,两片树叶,好像是一双无辜的眼睛注视正在破换环境的人类。极少元素构成简约的画面,在元素的连接上要求更高,两片树叶根据形式没法则中的均衡对称原则,位置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是人的视觉比较舒服的位置。画面元素间空隙较大,树叶与下面的文字构成倒三角的关系,使元素进行自然连接,这也是中国画中比较用的构图方法,注重留白,形成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二)简约的画面构成
画面的构成关系,是指在二维的画面中,根据主题需要,把空间进行分割,把不同的元素安排到适当的位置。再拿建筑来说吧,建造用的钢筋玻璃混凝土等等都预备好了,就用它们搭建建筑的框架结构,支撑于地面,人一看到就知道它竣工后会是什么外观了。同样平面设计中只要根据主题将元素安排适度,舒适简洁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现代设计画面构成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平面设计风格和包豪斯设计的影响,很多优秀作品不仅吸取了国际风格的追求严谨,简洁明快的布局,和谐的整体感的简约风格,也尝试用各种表现手法或形式法则弥补国际风格缺乏艺术性和人情味的不足,简约的画面构成在海报招贴和版式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
如图4,是一倡导保护树木的公益招贴,用具象表现手法,把由树木而来的纸做成锋利的齿轮的样式,使用旋转重复的表现方式,将元素进行中心旋转。画面布局简洁而有力度,画面静中有动。如图5,背景完全统一于蓝色天空中,高架电线上的小鸟像跳跃的五线谱上的音符一样,有飞出画面的倾向,从下面露出的稚气童真的双眸仰望蔚蓝的天空,加之远处的云朵,画面清新简洁,点的大小对比,线的长短黑白对比有序而自然,使人心旷神怡。如图6,具象和抽象元素自由、灵活统一于画面中,除了概括的具象手型,其余都是简洁的抽象元素,点、线、面布局虽然没有严谨的秩序感,但整体和谐,简洁明快,浓厚的趣味性充满整个画面。
(三)简约的空间层次
一张没有纵深空间的纸张能装下整个世界,这就是二维平面的魅力吧。或者每个人都应该感叹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奇妙创造和秉性跃然纸上,或活泼、或高贵、或庄严、或典雅。“平面不能平”,即利用各种平面元素,在平面材质上(比如纸张等),努力拉伸视觉空间。这一理论,画家塞尚早我们一百年就开始尝试了,并已作到了极致。若能注意空间层次的简约处理,即使构成画面的元素再多也能构成简约有层次的画面。
如图7,用颜色的对比,拉开空间层次,红色首先映入眼帘,因为红色具有跳跃和醒目的视觉效应,还有光影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此作品有四层信息,但却多而不乱。这说明,再多的信息内容,只要处理好空间层次关系,就能使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如图8,虽然视觉元素很多,但作者大胆用大面积的规则图形分割了画面,包括大面积的文字排列附着于大的快面上,是画面形成很强的秩序感,多而不乱,还有透视效果的两块黄色梯形,使画面产生很强的空间透视感。画面元素虽多,但是设计者对信息的把握适度,借鉴透视的近大远小原理使画面简洁有张力,增加画面趣味,引人注目。
四、结语
现代城市逐渐被建筑、喧嚣和灰尘等污染围裹,空间越来越狭窄,噪音越来越烦乱,生活工作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市民的心越来越得不到安静与休息。因而,越来越多的都城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力求拥有一种自然平实的心境,人们更加向往清新自然,随意简洁的画面。平面设计中的简约设计正好能体贴到人们心理生理的需求,所以平面设计会继续受简约理念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而且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现,设计中会也会相应有新的表现形式来体现这一理念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毛溪.平面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滕守尧,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4]薛舒阳.极简风格[J].设计平台,2007,(12).
作者简介:王宗然(1982- ),女,山东潍坊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试论平面设计中的空白意象

料 垄

摘要 空白可被视为意象表达的一类特殊形式,将空白意象引入平面设计中,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更好的传递作品深意,挖掘作品内涵。
关键词 平面设计 空白 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一个拥有多元涵义的统一体。尽管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尽相同的蕴意,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呈现为“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即物象。物象是意象的基础,但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模仿。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的艺术形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是无形的、抽象的,如同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意”必须借助语言或图形符号的“形象”才能表达出来。意象即“表意之象”、“意中之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交融和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在一个意象中。人们看得见的是“象”,而品味出来的是“意”。
“意象”一词最初萌芽于《周易》。《周易》又称《易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儒家把它冠为“六经”之首。其中的系辞是对《周易》的整体概述,阐释了《周易》的哲学意义。使《周易》逐渐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它最早阐述了“意”和“象”的关系以及“象”的特殊表意功能《周易·系辞》这样表述: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立象以尽意”不仅阐明了“象”与“意”的关系,也明确了“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象”以“尽意”为存在根据。这里的“象”不是自然的物象,而是卦象,即“寓意之象”、“意中之象”的符号。“象”具有极大的表意功能:“尽意”、“尽情”、“尽言”、“尽神”。
中国古代早期的意象都是作为一种抽象至理的载体被使用的,那时的“意”是一种表象之意,运用的是象征的手法,它的指涉基本上只是停留在哲学领域之内,只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意象。刘勰是在我国文艺理论领域中第一个提出意象概念的人。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也,谋篇之大端。”他强调了内心意象在艺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把它提高到“驭文之首也,谋篇之大端”的高度。刘勰的意象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人多在此基础上使用意象概念。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指的也是“内心意象”。宋代以后,以及明清学者往往把意象当作艺术形象来看待,意象的古意渐渐隐去,意象的意义开始泛化。
意象是人类心灵中自由衍生与驰骋的大千气象,它是一种自然美妙而无羁绊的真情洋溢。当代的艺术创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但无论用哪一种形式表现,“意象”都仍是现代设计语言中的潜语言成分,都与“意”密切相关,都渗透了设计者的理念、意念、情感等诸多“意”的因素。
传统的意象观与现代设计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设计意象。作为艺术创造活动的设计意象,是把以感受形式出现的表象当作创作的前提条件,然后再对这种看似纷繁复杂的表象进行解析、综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理性逻辑层面上的观照。也不是简单的对事物感性形态进行概括出抽象的普遍内容,而是根据设计的需要在表象中寻找与主体情感、直觉、认知和人生体验相对应的同构元素,并借以构筑设计意象。
平面设计中的各种图形符号常作为意象的载体出现在画面中,传达内在的一些含义,引发观者的一定联想。除去植物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等一些常见的意象表现形式外,还有一类特殊的意象表现形式,即空白意象。
空白即“虚”,反之为“实”。虚即虚无,实指实有。在平面设计中,可将空间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其中实空间是组成画面空间的实体部分,虚空间则是指除此之外的其余部分。虚空间并不是背景,更不是设计中多余的部分,它也是画面形象的重要组成之一。平面设计中的空白是设计作品的“以白当黑”,“言外之意”。这种空白,看似无形之境,实乃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笔虽未到。而意已至。所以,空白即意象。正如清代笪重光《画鉴》昕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
中国传统艺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讲究理性的认知和推理。而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领悟自然,体味人生。在中国画论中,墨色、彩墨属于色,白色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所以,画家极其重视“留白”,以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形式。山水画中的天、云、水等等。往往不着墨色,只留纸面,以虚当实,寥寥数笔,意尽形全。但观者却能在画面中“实”的反衬下,获得对这种“虚”的感受,从而达到以有限寓无限和空白处即画的效果。
如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整幅画面中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于水面,一位老翁坐在船头,独自垂钓。四周除了几笔波纹,画面大面积为空白,但确有力地表现了江面的空旷及寒意。萧条的气氛,更加集中地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也给观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这幅画面中的空白不是白纸,而是画中之白。虚中有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图形符号。正如清张式在《画潭》中所云:“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在画家眼中,画中的空白可以是天,是地,是云。是水……
中国画对于虚实、空白的处理手法,在现代平面设计版式编排中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在《清流》的编排设计中,借鉴了中国画空白的艺术元素符号,并将其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以大面积的空白充斥版面,结合画面中心几条正在畅游的金鱼,将其余的空白部分巧妙地转化成水面。带给观者和谐宁静之感,更拓展了画面“清流”的意境。这里的“白”表现的是没有具象的虚空,它们能和画面外部的空间连成一片,具有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延伸性。
现代平面设计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标。设计作品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仅靠直接的表述往往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意象的意是难以穷尽的,因此恰当地运用“虚”与“实”的对比才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有时只有在“虚”的衬托下才能更好地凸显“实”。虚在这里并不是“虚空”,而是蕴含了“景”的“虚”。暗含了“情”的“虚”。在一套张家界的旅游宣传册设计中就成功地运用了以“虚”托“实”的手法。设计者用传统笔墨的表现技法勾勒出了宝瓶等一些器物的外形,再将张家界美丽的自然风光安排其中,除去右上角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外,画面其余部分就是大面积的空白,只在靠近器物外形处看似随意地描绘有两只飞鹤或几朵祥云,这种大面积地留白方式除了营造出一种缥缈的情境之外,还很好地烘托出了创作的主体物。
有时设计作品中的空白处理就如同文学作品中的省略符号一样,能够造成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沉思。并由此引发一定的联想。如为大家所熟悉的苹果电脑的标识设计,右边的一处空缺,看似破坏了图的完整性,实则恰与背景融合,打破了形的拘束,带给人们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此时的空白已成为形象的组成部分,是形象的延续与衍生。
平面设计中的空白,是一种“虚空间”。是画面中存在的一种“气场”,画面中各构成要素正是被这种无形的“气场”协调统一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一种完整性。这一元素如果运用的巧妙的话,可以成为设计中最突出、最令人瞩目的地方。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有时甚至实体的元素还有丰富的多,深刻的多。对画面版式留白所产生的虚空间的合理运用应受到更多设计者的关注。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激起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去挖掘和体味作品中所潜藏的深“意”。

国际主义风格的国际主义设计详细介绍

1.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的,富豪的现代主义设计是为普通大众设计的,是为穷人服务的。但是当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到了美国以后,发现美国的社会阶层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刚刚经历过一战,穷人很多,而美国是中产阶级占了大多数,穷人和富人并不多。所以他们原来的为穷人设计的那一套在这里没有了市场。于是他们渐渐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国际主义设计,为富有的人们做设计。2.商业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在一战后对于工业化和当时的贫穷的社会状况进行探索性设计,寻求最适合的设计。但是国际主义在美国富裕的环境下完全抛弃了这一点,它是一种商业的设计。它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形象和符号。3.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是功能,只要功能符合,形式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国际主义在这点上却完全颠覆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成为了形式至上的风格。由于这种风格代表了大企业、政府、权利和现代化,所以,为了达到这种形式,功能也就被忽略甚至漠视了。4.经济效益的现代主义追求的是经济的,也就是说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功能。但是国际主义追求的却是它的经济效益。他们不在乎花很多的钱来建造一个建筑,他们更加看重建筑本身日后能够带来的财富。 1.使用钢铁、玻璃、混泥土等现代材料这点和现代主义没有多少区别,都注重对现代材料的运用。在工业化以后,这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预制安装件这也和现代主义一样。因为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材料,运用了工业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使这种方式成为可能。3.玻璃幕墙这是区别国际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改变了现代主义的六面建筑形式,将墙面用大片大片的玻璃代替,使玻璃形成墙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密斯·凡·德罗的《法斯沃斯住宅》。这也是美国的社会所决定的。美国当时的社会非常富裕,他们需要有种形式能够显示出他们的富裕。玻璃幕墙就非常对他们的胃口,它即能显示出美国人的富有,有展示了他们的高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程度。4.少就是多,采用几何、单调的形式国际主义在这点上是继承或夸张了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思想。现代主义只是反对过分的繁琐的装饰,达到一种简洁的、单纯的审美感受。国际主义极其推崇几何的形式,不要装饰。这看多了就未免显得单调乏味了。 国际主义在设计上影响广泛,平面、产品、室内设计都受到它的影响*平面设计——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以简单明快的排版和无饰线体字体为中心,形成高度功能化、非人性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方式,影响了世界各国。*产品设计——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布劳恩公司的体系、日本和意大利的设计高度功能主义,高度次序化。它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转向单纯的科学立场,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使设计成为一个科学的过程。但显然违背了设计的终极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米斯·范德洛在早期提出的“少则多”原则在战后有了趋向于极端的发展,甚至到了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放弃某些功能要求的程度。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这一阶段,形式变成了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米斯·范德洛在纽约设计的 西格莱姆大厦,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帝在米兰设计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典范。 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这种发展结果,评论界争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现代主义的倒退,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原则,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但客观的说,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一定时期内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