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体育舞蹈论文相关文献

2023-12-10 17: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体育舞蹈论文相关文献

我给你提供了几个选题,你可以看看,或者参考参考都可以
但必须是你体育舞蹈专业,也可以参考自拟题目
舞蹈论文题目一:

1宋代乐器研究
2萨拉萨蒂创作演奏的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分析
3《古希腊音乐文献》研究
4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

5.18世纪欧洲音乐与“中国热”
6“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
7水陆法会音乐研究
8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理论和实践
9汉代丧仪音乐中礼、谷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10宋代教坊乐制研究
12简论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钢琴音乐风格特征
13析沟上日出夫声乐套曲《永不关闭的剧场》的创作特征
14拉莫一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
15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其在声乐教学上的价值
16三首浪漫时期钢琴叙事曲的比较分析
17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的研究
18论音乐艺术的第三度创作——听众的鉴赏
19《黄河大合唱》与清唱剧《长恨歌》之比较研究
20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1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
22清史稿乐志研究
舞蹈论文题目二:

23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
24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精神二元冲突
25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26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
27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8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29主题——动机理论——开放性的理论
30在“他者”与“自者”之间——先秦至魏晋乐论流变分析
31现代音乐中的新音响及其作品结构力
32先秦筝乐文化
33汉魏时期的筝乐艺术
34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35用动机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民歌
36贵州梭戛“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
37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
38乐府史研究
39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研究——兼论诗歌对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影响
40面向21世纪,探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41西洋歌剧泳叹调的美学研究
42宋史乐志研究
43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

体育舞蹈论文题目

舞蹈论文题目一:

宋代乐器研究
萨拉萨蒂创作演奏的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分析
《古希腊音乐文献》研究
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
18世纪欧洲音乐与“中国热”
“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
水陆法会音乐研究
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理论和实践
汉代丧仪音乐中礼、谷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宋代教坊乐制研究
简论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钢琴音乐风格特征
析沟上日出夫声乐套曲《永不关闭的剧场》的创作特征
拉莫一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
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其在声乐教学上的价值
三首浪漫时期钢琴叙事曲的比较分析
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的研究
论音乐艺术的第三度创作——听众的鉴赏
《黄河大合唱》与清唱剧《长恨歌》之比较研究
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
清史稿乐志研究
舞蹈论文题目二: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
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精神二元冲突
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主题——动机理论——开放性的理论
在“他者”与“自者”之间——先秦至魏晋乐论流变分析
现代音乐中的新音响及其作品结构力
先秦筝乐文化
汉魏时期的筝乐艺术
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用动机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民歌
贵州梭戛“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
乐府史研究
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研究——兼论诗歌对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影响
面向21世纪,探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西洋歌剧泳叹调的美学研究
宋史乐志研究
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
舞蹈论文题目三:

论巴赫《马太受难乐》的戏剧性
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
做有文化底蕴的钢琴家 ——傅聪的成长与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彦克声乐创作研究
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
两宋间歌舞初探
石馨形态通考
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研究
贝尔格作品中的回文结构
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青海互助土族民歌的调查与研究
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
老爷山花儿会调查研究
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及演唱技巧
河州少数民族宴席曲
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
二十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
我国20世纪20——4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综述
论内心听觉与器乐的演奏学习
贝多芬《欢乐颂》研究
舞蹈论文题目四:

社会转型期中国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心理蕴涵
埃里克·萨蒂之《运动与娱乐》研究
储望华钢琴音乐研究
艾夫斯《新英格兰三地》中的传统回响
黄自及其合唱作品研究
丁善德钢琴音乐研究
审美世俗化——从大陆近二十年流行音乐的发展看当代审美文化转型
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现状的三种模式及其社会心理背景分析
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及其演唱方法
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个性
瞿希贤音乐创作心理研究
浅论勃拉姆斯音乐的浪漫主义特性——以晚期特性钢琴小品集(作品116——119号)为例

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

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

高校选择的体育舞蹈教材主要是几大著名高校共同编制的教材,教材内容严谨,在较长时间内都是各高等院校体育舞蹈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教材,对体育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大学体育舞蹈教学工作开展更加顺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目前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体育舞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分析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大学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现状;改进途径

大学体育舞蹈是将舞蹈、体育、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新时期体育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特色,也具有诸多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体育舞蹈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大学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途径,确保大学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作用

大学体育舞蹈教学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体育舞蹈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够实现学生各个关节的舒展,由于体育舞蹈教学具有特殊性,是体育与舞蹈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各个关节都需要运动,能够实现学生各个关节的`舒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体育舞蹈是一项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消除焦虑、抑郁等症状,还能够增强人的交际能力。体育舞蹈是一项团体性的体育运动,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过程中需要与同伴交流沟通,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舞蹈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二、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1.缺乏师资力量

体育舞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生动形象的授课能力,教师既要懂得体育知识,又要懂得舞蹈知识,因此能够教授大学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师较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高等院校会安排其他专业教师实施课程讲授,但是由于其他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缺乏体育舞蹈教学经验,降低了教学质量,影响大学体育舞蹈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实施。

2.学生舞蹈基础参差不齐

大学体育舞蹈课程不同于其他体育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但由于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舞蹈,不具有舞蹈素质。部分学生由于接触过舞蹈,舞蹈基础较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统一教学,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

3.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高校选择的体育舞蹈教材主要是几大著名高校共同编制的教材,教材内容严谨,在较长时间内都是各高等院校体育舞蹈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教材,对体育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材中的较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今体育舞蹈教学的要求,教学内容陈旧,并缺乏针对性,无法实现体育舞蹈教学的价值,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改进途径

1.提高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提高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是解决师资力量缺乏的有效方法,首先,高校应招收一批专业能力与授课能力较强的体育舞蹈教师,使新教师与老教师合作教学,安排老教师进行业务与经验的交流,使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缓解师资力量缺乏的压力。其次,组织岗位培训,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再次,高校还应为教师提供专业深造的机会,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工作。

2.加强对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视性

加强学生对大学体育舞蹈教学重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增加课程的时长与频率,例如,体育课程一般为一周一节,将大学体育舞蹈课程安排为一周两节,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使学生重视体育舞蹈的学习。第二,开设多种体育舞蹈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多选择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重视体育舞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丰富教学内容

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完全依赖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时代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近几年兴起的广场舞,比较流行的跆拳道等多种形式的体育舞蹈,与时代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大学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大学体育舞蹈教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目前大学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应通过提高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加强对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等多种手段提高大学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确保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婷.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书育人,2014

[2]阎琰.提高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园,2013

[3]周红妹.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0

[4]刘媛.关于在体育院校开设国际体育舞蹈课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

[5]汪阳帆.体育舞蹈教学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以长江大学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

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舞蹈意识培养论文

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舞蹈意识培养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舞蹈意识培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自上世纪末,舞蹈教学在高校阶段推广开来,不仅有效提升优化了教学模式,同时还推进了校园群体锻炼模式的发展,体育舞蹈教学在高校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同时由于自身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舞蹈意识,强化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有效推进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为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作出有效贡献。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学;舞蹈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高校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推进的社会变革,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变原有的教育机制,将体育教学内容从知识类向着实践类发展,实现更加多元化的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促使学生逐步培养锻炼意识。

一、高校舞蹈教学实施在价值层面的意义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健身性价值

身体健康是不分种族、性别、国界的,对身体健康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首要目标,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也更加全面化,不仅在于身体的健康,对于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也更加关注。随着健身文化进入国内之后,舞蹈医疗的相关学科也被传入,面向大学生实施舞蹈教学除了能够强健身体,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之外,还具有强力的释放心理压力的效果,舞蹈这种运动方式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有效排遣压力,实现更为完善的思想表达。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观赏性价值

高校的舞蹈教学具有强烈观赏性价值,向人们展示更加丰富的艺术价值,给予舞者以及观众高质量的视觉享受。舞蹈的展示承载着三个方面美感的欣赏性:首先,舞蹈教学能够培养大学生自身的体态美,在实现大学生自身舞蹈技艺提升的基础上优化学生自身的形体美感。人体线条的呈现能让大学生切实地意识到身材比例、健康状态的价值,以此意识到舞蹈能够给予身体和气质上的优化,从而推进大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舞蹈课程。舞蹈本身作为体育锻炼项目的一部分,在锻炼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通过强化舞者器官,加之丰富的音乐作为辅助,能够在提升学生听觉辨识能力的基础上制造动静结合的运动美感,实现舞蹈作品的完整性。音乐是舞蹈学习的灵魂所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节奏和舞蹈动作相映成趣,舞者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音乐艺术的具现化表达,推进音乐基础运动的发展,实现节奏和旋律的一体性优化,完善音乐的流畅度以及舞蹈呈现的状态。

(三)高校舞蹈教学的社会性价值

舞蹈教学模式既可以以独舞模式展示舞者个人魅力,同时也可以采用群体训练的方式增强舞者之间的联系,中世纪欧洲贵族之间的舞蹈是交流的主要方式,中国的舞蹈也是传递信息、欣赏文化传承的模式,舞蹈表达不会拘泥于语言和区域的隔阂,是一种动态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世界各国进行高效的有效沟通。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的风行,当前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沉溺于虚拟世界,将目光更多地投入观看舞蹈而非参与其中,大学舞蹈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在大学中逐步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有效推进舞蹈教学社会性价值的实现。

二、高校教学中培养舞蹈意识的三个阶段

(一)培养舞蹈意识的'初级阶段

在舞蹈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主要就是培养大学生对于自己身体各项机能的控制力度,舞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少大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理念较为浅显且理解不够深刻,很容易在最开始进行训练过程中由于不得要领显示出一种极为不协调的学习过程,尤其是舞蹈教学对于学生的仪态和姿势的要求较高,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要求不断地改变自己站立、行走与动作展示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各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有效杜绝由于对身体控制力低下而产生的不协调或者肌肉紧张的状况发生,保障舞蹈学习能够形成螺旋上升的递进规律,促使学生对肢体、腰腹、形态整体的把控,树立学生初步的舞蹈意识。

(二)培养舞蹈意识的中级阶段

在舞蹈意识培养的中级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更多舞种,舞蹈本身是文化的传承,其中蕴含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内容,是艺术沉淀和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初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对身体掌控能力之后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自身的舞蹈表达能力,要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舞蹈表现过程中,理解舞蹈表达赋予学生更高层次的艺术理解,中级的舞蹈意识培养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训练和感悟任务,提升舞蹈表演时的情感内容诠释,保障学生对舞蹈演绎有自己的深刻理解,遵循具体舞蹈种类的需求演绎出或是缠绵悱恻、或是雷厉风行、或是英姿飒爽的舞蹈,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成就感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展示出舞蹈学习后的展示神韵。

(三)培养舞蹈意识的高级阶段

舞蹈意识培养的高级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这个阶段的重点不是在于优化学生自身的舞蹈动作展示,而是要融入跳舞者自身的情绪变化,以此为基础推进人们对于舞蹈的全方位认知,通过单人、双人甚至多人的舞蹈展示出特定的情感内容,尤其是多人舞蹈中每个人的交互、配合与最终的融合,能够形成统一化而又具有多样性的舞蹈表达形式,优化学生的肢体表达能力,同时能够传递更深的情感演绎故事,更加精细化地处理其中传达出的故事内容。

三、高校教学中培养舞蹈文化意识的主要内容

舞蹈作品本身是传递文化的,学生作为舞蹈的表现主体,要以舞蹈形式展示出更加丰富的物质内容,实现更加全面化的情感展示,从舞台展示、舞蹈技巧到艺术表达形成一体化的表达模式,以求将舞蹈文化意识实施更加全面的传承,推进舞蹈文化意识的传承。

(一)培养大学生对于舞蹈中民族的认知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孕育出不同舞蹈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课程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具有民族文化的舞蹈时需要针对舞蹈内容实施全方位的认知,比如民族的生活状态、文化历史、宗教礼仪、审美倾向等等,以此为学习舞蹈的文化基础,推进舞蹈学习的认知进一步夯实,从舞蹈传承的角度来讲,舞蹈本身蕴含了当地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现况,因此就需要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比如在东北地区诙谐的农耕气氛下逐渐衍生出的二人转舞蹈,西北黄土高坡中形成的秧歌,南方地区有社戏演变出来的秧歌舞曲,每一种都有特殊的地区烙印,带动文化进一步实现推广与传承。

(二)培养大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知

舞蹈的发展演变是有一定规律与发展模式的,要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内容、形式以及演出模式,这对于接受舞蹈教育的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学习的舞蹈内容以及创作背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的推进学生的创新发展,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不是躺在前人的成果上止步不前,高校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鼓励,同时还可以建议校际的活动中可以引入原创舞蹈比赛项目,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推进学生发挥自主性思维,实现学生对所表演作品的深入认知。

(三)培养大学生对于舞蹈中理论性认知

一方面,舞蹈教学是完全以模仿式教育以及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的,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舞蹈教学很容易步入雾气之中,大学生自身缺乏实践性指导,很难让自己的作品有全面性的提升。但是舞蹈表演者必须要以理论立足,尤其是舞蹈作为体育运动如果在没有技术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很容易产生劳损、肌肉拉伤等情况,需要以成功经验为主实现最大限度的训练优化,有效推进科学化的舞蹈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舞蹈的表现也需要外物提升文化素养,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旁征博引,借此提升整个表演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古文化艺术被关注,在大学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课外修养的培养,借此优化舞蹈教学中的文化内涵。

四、舞蹈学习提升体育综合素养

首先,舞蹈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舞蹈大部分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因此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在课堂学习要进行观察之外,还需要走入真实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观察其他舞者的跳舞规律,之后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思路认知的整理,借此实施深入舞蹈技艺提炼,教师也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认真观察周边事物的习惯。其次,提升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舞蹈的表演离不开记忆力与模仿力之间的相互强化,要将记忆中的动作与肢体相融合,在训练过程中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在舞蹈演出中协调地表现给观众,实现学生身体机能的协调,起到优化学生锻炼的效果。最后,舞蹈教学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表现力,在体育锻炼中没有其他种类能兼顾观赏性、竞技性以及表现形式,舞蹈是这三者的集大成者,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展示,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观赏以及竞技性,舞蹈是以抽象的肢体语言汇聚一些不够具体的描述,从而展示自我的过程,因此创作者可以在展示时依照自己的记忆、思想、艺术表现形式等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借此传递自己想融入其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实现舞蹈理解的自我启发,深挖内涵,推进学生展示张扬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以情感变化带动整体的情绪传达。

五、参考文献

[1]张婷.基于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学生表演特质的培养分析[J].北方音乐,2019,(012).

[2]刘丽.新时期关于大学舞蹈教学节奏意识培养措施的研究[J].参花:下半月,2019,(010).

[3]谢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高校舞蹈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9,(010).

[4]于彦云.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策略探讨[J].文学少年,2019,(013).

[5]卢永强.舞蹈艺术中的形体美-高校舞蹈形体课教学中心理暗示的运用策略[J].读天下(综合),2019,(5).

[6]吴淑丹.编织岭南舞蹈文化的培育摇篮-浅谈岭南舞蹈文化在广东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鉴,2020,(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