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的国家普遍比较贫穷,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和通胀率都比较高,此外这些国家的政治也普遍缺乏民主,统治者独裁,政府腐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中东局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东局势震荡的探讨》
摘 要:2010年12月由突尼斯开始的中东变局,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并导致多国政权更迭,随后叙利亚和也门引发了剧烈动荡。时至2012年,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持续。中东地区大震荡引发的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发展和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与此同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长期存在,局部的战乱、动荡、局势的紧张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发达国家对于日渐强大的中国产生强烈的不安,总在伺机寻找借口或暗中作祟,对我国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中东局势;和平发展;中国
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揭开“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序幕。2月11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3月14日,巴林局势动荡,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应邀出兵巴林“维稳”;3月19日,北约开始空袭利比亚,最终促使卡扎菲政权倒台,卡扎菲被打死;11月23日,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
中东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通常指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包括从肥沃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及延伸到马格里布的广大阿拉伯世界,以及以色列、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塞浦路斯等20多个国家。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位于东半球中心地带。中东孕育了四大文明中的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是三大宗教伊斯兰教、____、犹太教的发源地,还孕育了三个盛极一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中东局势动荡原因
1.民族矛盾。中东地区主要民族有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库尔德、犹太等民族。但由于这些民族的兴衰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其强盛时期这些民族极力向外扩张,发展其势力,把自己的 文化 强加在其他民族身上,而在衰落时又经常受到其他民族的入侵和欺压,因此各民族之间造成积怨已久的矛盾。
2.宗教纠纷。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____、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尽管三大教派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在教义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各自的信仰上都主张自己的立场,产生很多冲突矛盾。伊斯兰教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宗教,由于该地区社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伊斯兰教义又没有像基督____彻底地完成政教分离,而是紧密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许多政治问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冲突、纠纷又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使中东很多问题难以理顺。
3.边界问题。很多人把中东问题仅仅归结为资源危机,或是宗族信仰问题,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能源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任何宗族的生存也都是以土地为根本的,特别是中东地区,长期的动荡、战争频频,很多战争都是由于边界或领土的争端引发的。中东地区曾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很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帝国,特别是最后一个帝国:奥斯曼帝国,因此奥斯曼帝国的兴衰成为今日中东国家边界问题的重要历史根源之一。奥斯曼帝国兴盛时期,大部分中东地区都属这个帝国的版图,但随着国势渐衰帝国各省虽维持臣属关系,但已不听命于帝国中央,进入近代史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东地区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角逐的场所、瓜分的对象,从而使中东国家边界深深刻上了殖民主义的印记。西方列强肆意对中东地区分割再分割,并强加奴役性条例,西方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加剧了中东人民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东国家先后独立,但这些中东国家并未按照自身边界划分,而是在殖民者的势力范围内实现了独立,再加上中东新兴民主主义历史不长,尚有未划分完的边界以及泛阿拉伯主义思潮的影响,造成很多争端和战争。
4.大国的干涉和影响。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各大陆间的必经之道,该地区一些著名的海峡和水域通道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如: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同时中东又是世界主要石油出产地,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总量约1 366.4亿吨,天然气量约1 128 921亿立方米。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量的66.42%,拥有天然气占世界储量的31%,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伊朗储量超过100亿吨。中东地区不仅油气储量大、分布集中,而且开发条件优越。因此,该地区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最敏感的地区,历来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正是由于在全球战略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就是中东,早在16世纪后的二三百年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确立,西方列强加紧向世界范围扩张时,就把殖民主义的魔爪伸向了广大中东地区,中东地区在那时成为了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掠夺财富和资源的猎物。
二、中东冲突与动荡造成的后果
1.动荡打破了中东地区传统的力量格局,阿拉伯世界再次被分化和削弱,整体实力下降。在这次动荡中,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深,矛盾也更趋激化。阿拉伯世界作为整体,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阿盟作为阿拉伯世界唯一的地区组织影响式微,对该地区成员国一开始出现的国内乱局反应迟缓,并毫无对策。回顾60年代以来,在涉及阿拉伯世界重大利益的诸多问题上,如巴勒斯坦问题、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等,阿盟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次中东危机,尤其是针对利比亚问题,阿盟对西方军事行动态度摇摆,无能为力。反映出阿盟地位日渐下降,在深受西方压力和内部意见分歧影响下而日渐衰弱的现状。
2.中东地区传统的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挑战。阿拉伯民族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都已遭受到挫折和打击,其代表人物都以不同结果退出阿拉伯政治舞台。目前,中东国家处于十分重要的转型期,即摒弃传统专制主义之后向现代民主政治迈进,伊斯兰教本身处在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承载了太多非宗教功能,使政教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国家打算全盘西化或寻找“伊斯兰替代方案”,但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处在转型期的中东社会面临诸多的社会矛盾,统治者在处理各类问题时的失误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没有彻底的宗教改革就无法实现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宗教改革已成为中东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历史必然的需求日渐凸显。而经过宗教改革或宗教革命洗礼的伊斯兰教不仅将进一步自我完善,还必将推动中东社会的迅速发展。
3.中东地区要建立起稳定的地区新秩序需要漫长的过程。尽管中东国家有很多是同一性质的社会,但各个国家的具体问题都各有不同,如巴林和也门、叙利亚因教派之争产生分裂,利比亚本土部族之间有很大分歧,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极大。过渡转型时期,中东各国家因其社会、历史、文化及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性,在政治发展形势上也不尽一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中政治”,因此,中东国家不会以同一种方式完成政治变革,这些国家的社会转型也绝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另外,各种外部势力和体制的干涉,也加剧了中东国家的矛盾的复杂性。因此,短时期内,该地区不可能实现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稳定新秩序。
三、乱局之下的理性思考
到目前为止,中东出现震荡的几个国家基本上表现出的性质是:一场民众自发性的变革运动。尽管参与者、支持者的某方面现代技术的加入显现出较具规模和组织性,但大多民众也多半都是在对重大历史行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民众诉求不明确,缺少建设性目标和具有超凡能力的符号性领导人,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暗中干涉,利用各种 渠道 影响、怂恿还处在蒙昧期的抗议群众和反政府组织,暗中作祟的同时也在明处以各种理由干涉各个国家的内政。
阿拉伯国家的政权“过去和现在都不是靠外部力量框架来维系的”。相反,他们能屹立几十年不倒,“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自身的手段”。主权国家的内政应由主权国自己解决,用不着别国干涉,所以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还是要依靠人民。中东问题的最后解决也是要靠阿拉伯世界的团结。
时刻警惕大国的别有用心。奥巴马政府总体上在这次中东动荡中,采取的是所谓“有选择介入”的现实主义政策。“奥巴马主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自伊拉克战争来一直面临的一种外交困境:一方面美国难以忍受那些冒犯美国价值观或威胁美国边缘利益的海外事件,另一方面,美国又不愿冒风险全力投入加以应对。这部分也是因为美军的资源现在几乎已用到了极限。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收缩中东战线,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美国对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发展对其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和支配力带来的挑战已经有极大紧迫感和危机感。尤其,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美国开始担心中国正在和美国争夺全球影响力。同时美国也觉察到已经不能单靠自己处理全球经济事务。美国近期高调加入并力推TPP,显然带有制衡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战略意图。目的明确地将亚太作为重点的战略部署。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美国战略重点毫无疑问地指向亚太地区。
四、对中国的启示
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发生了动乱,并引发了英、美、法等国的干涉,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局势剧烈动荡,国家遭受巨大灾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正是对这种所谓“大环境”的清醒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发展和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与此同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长期存在,局部的战乱、动荡、局势的紧张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发达国家对于日渐强大的中国产生强烈的不安,总在伺机寻找借口或暗中作祟,对我国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我国本身而言,在十二五期间更应注重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腐败问题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只有切实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集中精力搞建设,处理好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施雪华,汤静容.近期北非和中东局势动荡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2]王维虎.探析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其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8).
《中东动荡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有关中东动荡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看法。
关键字:中东 动荡
众所周知,最近世界局势有些动荡不安,尤其是中东地区形势尤为严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东问题由于涉及到众多国家的利益,所以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年由于以色列实行强硬政策,以及美国政府的偏袒政策,巴以问题陷入了新的僵局,中东局势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在阿巴斯上台之后,中东问题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直到现在,稍显平静的中东局面依然藏有暗忧,前景不容过于乐观。
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紧紧的围绕着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在中东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在巴以和平进程中起主要的作用:
以色列方面:以沙龙政府为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力量 深受犹太复国主义、宗教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影响,长期推行铁血政策。造成巴以冲突激化的现状的直接原因,是鹰派人物沙龙上台后推行的铁血政策,以色列的宗教民族沙文主义窒息扼杀了巴民族解放事业, 使得中东和平进程崩溃。从以色列角度看造成现状的原因,是有深刻思想根源的右翼政府的强硬政策的原因,而国家安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以民众的支持,又是政策能够站住脚的原因。这更成为了目前中东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美国方面:参与协调巴以问题的国际社会成员除了美国还包括联合国、欧盟、俄罗斯等。但从本质上看,给与以色列政治、经济、军事支持的美国才是影响巴以问题外部因素中唯一关键的因素。美国在中东有巨大利益,支持以色列这个民主的非伊斯兰的国家符合其利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得以在阿拉伯世界中生存和发展,以色列对美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几乎只有美国才能从外部影响到以色列。但是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偏袒以方的态度显然有失公正,其结果不但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在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撒下仇恨的种子。
总的来看,虽考虑到美、以两国政府的更可能对现在局势发展的方向有影响。但就以往的 经验 由于宗教领土等诸多因素,即使出现缓和,也有很多尖锐的斗争和问题摆在各方面前。在未来,犹太复国主义这一意识形态仍对以政局有很大影响,美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支持以色列,并有所偏袒的政策,而巴勒斯坦又无法得到强大力量的支持。所以,中东问题的前途总的来说是比较暗淡的,不可能很快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有随着国际力量的变化,各方力量平衡后,才有可能得到各方满意的答案。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重开巴以和谈之门。由此可见,中东和平之路是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路,前景是比较暗淡的。
看了“2017关于中东局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的人还看了:
1.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答案
2. 中东问题聚焦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
最根本的乱源在于“利益”二字!
历史根源:最早是来自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的王位之争。犹太人占据巴勒斯坦,后被罗马人赶走。后来阿拉伯人赶走罗马人,来到巴勒斯坦定居。犹太复国主义在一战前开始产生,旨在恢复犹太人的国家,选址巴勒斯坦,与巴勒斯坦人商议失败,放弃。
英国人在一战之后统治巴勒斯坦,不限制移民,正值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犹太人大量迁往巴勒斯坦,导致混乱局面。英国人无法解决,交给联合国,在美苏干预下,决议将巴勒斯坦分成两部分,犹太人占大半,耶路撒冷归国际管辖。然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争端。
战略地位: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运河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评价: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地震和地理地震让利比亚和日本都一时成为不宜进入和不可居住的危乱之邦,各国发出警告,建议本国国民不要前往旅游,正好印证了孔子的观点。和过去相比,不要说和孔子时代比,就是和这轮全球化之前的世界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在全球化世界生存的国家、公司、团体和个人来说,如果要从利比亚和日本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话,那么就要认真地研究到底怎样降低全球化的风险,以及一旦危机发生,到底如何规避,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富的损失?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3万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
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也不是全部是尖酸刻薄,其中有一些经验之谈和劝诫之语。比如,一些西方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多次指出,中国并不会因为来自发展中世界,奉行不同于西方的外交政策,就在非洲有安全免疫力。西方公司和国家在非洲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中国也将遇到。外来势力要在非洲大陆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真正与非洲接触的大规模历史,尤其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存,是最近50年,更确切说是过去十多年的故事。而欧洲人和西方人则不同,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经过对非洲各方面的殖民,再到“非殖民化”和新的援助关系确立,却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一个是500年,一个则是50年,不管中国外交政策和对非政策如何站立在道义的高点(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支持他们走自己选择的而非外来势力强加的道路),只有50年的接触,中国对非洲的体验、知识,还是欠缺的、稚嫩的。在有些方面,有必要向欧美人学习关于非洲的知识,以及如何与非洲更好地打交道。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中东战争,一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国家
同以色列之间进行的五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因发生在中东
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故名。又称阿以战争。这五次战
争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大国擂手的背景。
一、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一1949年7月)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
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具有历史久远而又复杂深刻
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犹太人要在巴勒斯坦国土上建国,
阿拉伯人坚决反对,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的第
一场战争。
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战从1948年5月15
日至5月11日,阿拉伯人占据主动。1948年5月14日下午,
犹太人宜告建立以色列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
利亚、黎巴嫩、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为阻止犹太人建国,决
心“采取决定性手段,协同作战,出动2.4万军队(后增至
4万人)从三面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在武器装备上,阿拉伯
军队较强.拥有以军所没有的坦克装甲车及作战飞机,枪
炮数量也大大超过犹太人。以色列国防军前身“哈加纳”等
武装部队投入作战1.9万人,虽顽强抵杭,但由于立国未
稳,准备不足,战争第一阶段极为被动。
最激烈的战斗首先出现在南线。5月15日,埃及远征
军从阿里什分为南北两路开人巴勒斯坦,进展迅速。5月22
日即开始进攻耶路撒冷南部。当第一阶段战斗在6月II日
结束时,埃军已稳定在特拉维夫环形防线和耶路撒冷郊区,
占领了加沙和比尔谢巴以及内格夫1/3以上的土地。在北
线.叙利亚军队进攻迅猛,其速度比以色列预计的快得多.
在北部担负掩护任务的伊拉克军队也是一路进击,一直打
到离地中海只有10英里的图勒卡姆,并继续向海边进军,
几乎把以色列拦腰切断口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以色列竭尽全力.付出重大代价
勉强守住北部和南部的阵线。然而,对于阿以双方来说,真
正决定战争胜负的焦点在中部战线—耶路撒冷。在这里,
以军不得不同外约旦、也是整个阿拉伯国家的精锐部队阿
拉伯军团作战。经过10天的激战,5月28日,耶路撒冷旧
城的犹太人投降了。新城的防卫也近于崩喷。
为了帮助“处于崩溃边缘,的以色列摆脱困境,美国
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安排了停火。6月11日联合国停火令生
效,以色列的处境十分不妙。领土被占,部队伤亡惨重,极
度疲劳,粮缺弹尽,并且不断遭到阿拉伯人大炮的轰击。毫
无疑问,一个月的停火对以色列来说是天赐良机。尽管按
照停火规则,在这一个月里,双方都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去
获得军事优势,但以色列不受这些条件束缚,它利用这个
喘息时间,补充兵员、装备及食物,调整部署、统一指挥,
并在财政上得到美国援助。
在7月8日一10月14日战争重起的第二阶段作战中,
以色列利用停火期所作的充分准备,逐次展开反攻和进攻。
在7月18日遵照联合国停火协议再次停战之时,以色列人
从阿拉伯人手里夺得的领土,已经3倍于他们在第一个月
战斗中所获得的领土:占领了属于阿拉伯人的1300平方公
里土地。阿拉伯人仅占领了属于犹太人的330平方公里土
地,其中不包括尚未被埃军全部占领的内格夫。被以色列
逐出卢德和腊姆拉的b万阿拉伯居民流人阿拉伯占领区,给
阿拉伯各国造成极大困难。
第三阶段作战是1948年10月15日至1949年1月3日
以色列对埃及的战争。以色列在策划新一轮战事时发现,由
于其主要精力一直放在耶路撒冷,进一步加强了埃及人的
地位。南部战线的重要性己超过中部:内格夫完全孤立了。
此时联合国正在讨论把内格夫划归阿拉伯人。以色列认为,
政治解决将依据“在谁手里就归谁”的原则进行,因此决
定对埃军发动攻击,以打通到内格失的道路,支援并保护
内格夫孤立无援的居民点,为政治解决奠定兹础。
10月15日,以色列故意向内格夫派出一支补给车队,
诱使埃军先开火破坏停火协议。之后,以色列第一次借助
其空军优势,击败了顽强的埃及军队,攻占了大片土地。其
间,阿拉伯国家曾召开会议,试图计划反击,但外约旦借
口军备不足,按兵不动,给以色列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
12月22日,这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霍雷夫行动”
开始了。该战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把埃及人彻底赶出内格夫
地区.第二阶段包围加沙地带,井消灭那里的埃及军队。如
政治条件有利,就继续前进占领整个西奈半岛。为此,以
色列集结了5个旅的部队归新任南线指挥官伊盖尔·阿隆
指挥。战斗进行了一个星期,阿隆的部队势如破竹,所向
无敌。在孤立无援、内外压力下,埃及于1949年1月6日
宣称它愿意同罗得岛的联合国代理调解员总部进行停战谈
判。1月7日,南线全面停火。
第一次中东战争从夏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出兵
巴勒斯坦开始,到1949年7月20日以色列分别同埃及、黎
巴嫩、外约旦、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断断续续进行
了14个月,实际打了2个月,最后以以色列的胜利而告终。
究其原因,美国、苏联对以色列的支持以及以军在军事上
的相对优势固然起到很大作用,但主要原因是由于阿拉伯
国家内部的不团结。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巴勒斯坦的归
属问题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这导致阿拉伯国家在作战中目
的各异,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指挥机构,各行其是,互
不通气,互不配合,听任以军各个击破。
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的失败使之不仅未能阻
止以色列国家的诞生,未能解决与巴勒斯坦有关的任何问
题,反而酿成了新的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进一步
加深了阿以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占
领了整个巴勒斯坦8001.的土地,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它
的1.5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增大到2.07万平方公里口巴勒斯
坦儿乎不复存在了。大部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失去了家园、
土地和生i卜。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沦为难民,
流落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和附近的阿拉伯国家。世世代代
在巴勒斯坦生存养息的阿拉伯民族却无权在自己的土地上
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残酷事实。如何处
理这些难民和阿拉伯民族的愤怒,成为后来中东一系列冲
突的原因之一。以色列必须对这批遭劫的人们归还其全部
的家园和土地—这已经成为阿拉伯国家必须要坚持到底
的一项政治原则了。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一1957年3月)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英法以侵埃
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祛、以色
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色列船
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
控制运河,推翻埃及总统纳赛尔领导的民族进步政府,镇
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为实施这次作战,英法以联合制
定了“火枪手”计划。该计划规定,首先对埃及机场实施
一系列轰炸以夺取制空权然后,以空降兵占领塞得港,以
便为随后到来的登陆部队及作战物资抢占墓地;接着发起
海上突击;最后,装甲兵纵队在英法空军的火力支援下快
速突进。整个作战将得到海、空军联合火力支援。预计在
11月S日占领伊斯梅利亚,12日占领苏伊士,结束整个“火
枪手”战役。为实施该计划,英法投人地面作战部队约8万
人,飞机500架,舰艇100余艘。
战争第一阶段,以色列实施英法“火枪手”计划的组
成部分—“卡代什”计划,先行侵人埃及,以空降部队
威胁苏伊士运河,快速夺取西奈半岛。1956年10月29日
17时,以军首先在西奈半岛战略要地米特拉山口空降1个
加强伞兵营,随后出动10个旅的兵力,以坦克部队为先导
分四路实施快速突击。埃及军队顽强抵抗,就在以军进攻
势头大减并墓本停止进攻的时候,纳赛尔接到了英法的最
后通碟,要求以色列和埃及双方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
各后撤16公里,要求埃及“接受英、法两国军队对塞得
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重要阵地的暂时占领”,并限期
12小时答复,“,如果超过时间限制’,英法军队“将用一切
必要的军事力量进行干涉”。最后通牌理所当然地遭到埃
及的拒绝。
英法空军随即根据“火枪手’计划,于1956年1o月
31日下午7时(开罗时间)对埃及展开轰炸,很快摧毁埃
及空军基地和机场,炸毁了停在机场上的200多架飞机,使
埃及空军尚未参战即陷于瘫痪。
战争第二阶段,英法实施空降登陆塞得港作战。塞得
港拥有15万人口,是仅次于亚历山大的第二大港。该港扼
苏伊士运河北口,一面临海,三面为湖泊和沼泽所包围,只
有向南的一条狭窄通道通向运河中部的开阔地带。这种地
形很容易以水雷和火炮进行防守。由于岸上土质松软,英
法军即便将数百辆坦克运上岸也很难发挥作用。为此,英
法军采取了垂直登陆、空降突击塞得港的新战法,为海上
突击部队抢占阵地。埃及防守塞得港的兵力较弱,只有6个
营的兵力,夕助口一些防空部队和海岸炮兵部队。总计4500
人左右。
11月5日拂晓,英法海、空军航空兵对空降地段进行
了强大的空中火力准备。7时30分,英法运输机在200多
架飞机的支援和掩护下,在空降地段从100一200米高度空
投伞兵,每组空投30人。在5日一天内英法军空投了约2
个伞兵旅的兵力,攻占了加米尔机场,并封锁了通往港口
的所有道路,为海上登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间,海军
航空兵共出动飞机470多架次,对空降兵实施支援。
埃军虽然进行了反击,但由于其地面火力阵地遭到英
法军空中火力准备的有效打击,未能阻止英法军。埃及防
御能力的削弱,导致英法空降行动速度大大加快。一个伞
兵连着陆并进入战备的时间仅需15一30分钟,比二战时期
快得多。到11月6日凌晨,福阿德港己被法军的2个伞兵
营占领,在力眯尔机场附近着陆的英军伞兵部队也已在该
地的阿拉伯城郊区做好了进攻塞得港的准备。
战争第三阶段,英法军从海上突击登陆塞得港。11月
6日拂晓,在强大空中和舰炮火力准备后,英法海军陆战队
分别子4时50分和6时45分在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登陆。从
塞浦路斯、马耳他的机场和航母上起飞的飞机对海上登陆
实施掩护,封锁埃及机场,并对埃军大批集结部队和装备
实施了打击.英军的2支登陆突击队在2个上陆点同时上陆。
在获悉第42突击队已扫清海滩地带之后,第45突击队也投
入战斗。他们分乘航母搭载的22架直升机,分若干波次星
埃及抗登陆防御阵地纵深进行机降。在1个半小时内,圣
升机将415名海军陆战队员、23吨武器弹药和食品送上花
岸。这种直升机机降登陆兵的作战行动是有史以来的第-
次。与此同时,法军第7机械化师之一部也在福阿德港_
陆,与法军伞兵部队会合。
英法联军完成上陆任务后,除以一部兵力协同伞兵召
队继续夺取塞得港外,主力沿运河区迅速向伊斯梅利亚
向推进,企图急速占领整个运河区。然而,作战期间,卜
于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尤其是美、苏施加强大压力,英
法两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停战,于11月fi日下午指示英法耳
军在当日24时前停止战斗。历时42小时的塞得港登陆战乡
束了。英法军总计阵亡32人、伤130人、失踪1人,英
损失8架飞机,法军损失2架飞机。埃军阵亡约750人,f
伤2100人。在西奈战役中,埃军的损失较大,其伤亡、乞
俘人数总计1 .1万人,以军为1000余人。
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1z月2z日,英法侵
略军全部撤出埃及。1957年3月8日,在经过数月的拖延
后,以色列军队也不得不撤出加沙地带。16日,最后一批
以色列军队撤出沙姆沙伊赫后,其阵地由联合国紧急部队
接管。3月17日,埃及政府宜布接管加沙地带,并任命了
自己的行政长官。西奈、加沙、沙姆沙伊赫的少量的联合
国部队一直驻扎到1967年5月。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军作战具有一些重大特点。
一是首次使用直升机机降方式在抗登陆一方的战术纵深实
施“垂直登陆”。其优势在于,大大提高了登陆速度;登陆
纵深可达500米到50公里不等,完全避开了危险的海防线
纵深登陆后,既可以对沿海抗登陆防御系统实施攻击,又
可以阻止对方抗登陆后备队向前推进。二是英法军凭借其
兵力兵器的优势,在登陆地域的选择上突破常规,
没有选择抗登陆防御薄弱的海滩,而是选择对方
港口进行登陆。登陆艇直接把登陆兵投送到港口
内,不仅加快了登陆兵的上岸速度,而且可以直接
利用港口设施。
在这场战争中,埃及在战场上是失败了,其
伤亡与损失大大超过英法以三国的总和。然而,在
国际社会的支持下,无论是从政治和经济上看,还
是从军事上看,埃及实际上是无可争议的胜利者。
首先,埃及人民在纳赛尔总统的领导下,顶住了西
方大国的联合进攻,彻底挫败了英法要推翻埃及
新政权及破坏运河国有化的一切企图。其次,危机
与战争加强了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团结。第三,苏伊
士运河战争进一步打击了西方大国在中东的势力,
彻底结束了英国在中东腹心地带占主宰地位的时
期,加速了英帝国的衰落。
树欲睁而风不止。阿拉伯人民虽然在苏伊士
运河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战争并没有解决
中东的基本矛盾,反而带来了新的矛盾,弓I发了苏伊士运
河战争意义最为深远的后果:美国和苏联正式进入中东地
区展开激烈的角逐与对抗。它使中东局势继续动荡不安,并
酿着新的武装冲突。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1邪了年B月5一10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
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
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阿以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升级。1967
年5月上旬,苏联向埃及提供了以军在边境集结、淮备进
攻叙利亚的情报,为威慑以色列,埃及遂要求联合国部队
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并于5月22口宣布封锁蒂朗海
峡;同时命令迸驻西奈半岛的7个师约10万人和近千辆坦
克集结备战。以色列以此为由,决定对埃及发动先发制人
的突袭。以色列主要依靠空军、装甲部队实施先发制人的
突击,其作战企图是,首先使用空军实施猛烈空袭,消灭
埃及空军于地面,夺取制空权;在地面上,以西奈半岛为
主战场,北部和中部为主攻方向,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为
先导,避开埃军主力,突破薄弱地段,尔后高速向纵深发
展,不断构成对埃军的穿插包围,歼灭西奈半岛埃军,占
领西奈半岛。在约旦方向分两路进占约旦河以西地区,在
叙利亚方向暂取守势,待机而动。
I、以色列空军汁阿拉伯国家实绝突然袭击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根据预定计翅向埃
及发起攻击,于7时45分(开罗时间8时45分)到达目标
上空开始轰炸。第三次中东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为保证突袭成功,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出动:将184
架一线飞机投入作战,仅留12架战斗机保卫国土。以军目
标轰炸的优先顺序为:(fl)摧毁机场跑道,以阻止埃军飞机
起飞,{2)摧毁地面的飞机,首先是米格一21,因为该机是
惟一能够阻止以空军摧毁对以色列人口造成重大威胁的埃
及远程轰炸机的机种,其次为其他作战飞机,最后是运输
机韦[3]打击雷达设施、导弹连和维修中心,(4)提供地面支
援。在184架飞机每波4架一组共10组分为80波、每波对
目标进行约10分钟的打击下,埃及的各个机场在开战第一
个小时遭到几乎是连续不断的轰炸。
在持续了1个小时的第一次突击中,以军袭击了埃及
10个机场,击毁停在机场的近200架飞机和空中的8架飞
机。9时34分以军开始了第二次突击,对埃及14个空军基
地实施打击,摧毁100余架埃军飞机。在3个小时内,以色
列空军分两个梯队共计出动544架次,打击了埃及24个机
场和23个雷达设施。到5日傍晚,埃及空军损失300余架
飞机,占埃及空军飞机总数的3/4。大部分飞机没来得及起
飞就被击毁在机场上,最后仅剩47架飞机,其中35架尚可
使用,埃及空军完全陷入瘫痪。以色列空军只损失了19架
飞机,大部分是被高炮击落的。 埃及空军濒于瘫痪之后,以色列空军即掉头扑向约旦、
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并获得显著战果。以色列空
军在六天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
价,共计损失了196架一线飞机中的46架,210名战斗机
和轰炸机飞行员中的26人,分别占23%和12%。可以说,
在战争爆发后的头3个小时之内,以色列实际上已获得了
胜利。
2、西奈战役
以色列对埃及的空袭发起半小时后,地面部队开始行
动。埃及在以色列的第一次打击下,空军力量几乎全军覆
没,这给西奈地面部队作战造成极大的困难,他们没有空
军支援,完全暴露在以军面前。
以色列的作战计划是:粉碎西奈北部和中部两支封锁
西奈大门的埃及部队;攻破拉法一阿里什的堡垒,摧毁阿
布奥格拉的阵地,打开穿越西奈的z条公路轴线,接着,再
打开位于西奈南部的第三条轴线.通过所有这些公路,涌
入西奈腹地,攻打并消灭埃及军队。以军南部军区以3个
师约4.5万人的兵力和740余辆坦克担负攻打西奈半岛的任
务。拉法战役是该阶段的决定性战役。为此,以军投入了
精锐装甲师—由伊斯雷埃尔·塔勒少将指挥的北路纵
队,负责攻打拉法至阿里什一线。
以军在第一阶段打开公路轴线的拉法之战巾,北路纵
队第7装甲旅任主攻部队,绕过埃军筑垒阵地的雷区,从
拉法东北部加沙地带的汗尤尼斯附近实施进攻。最后以军
以损失35名坦克指挥官和1名营长的重大代价,突破了汗
尤尼斯。拉法地区很快陷落。在以军空军的支援下,以军
第7装甲旅开始向阿里什发动进攻,首先攻下阿里什t形勿,
接着,北路纵队装甲师主力也前往支援。经过一场激战,以
军歼灭了埃军余部,于6日上午占领了阿里什。与此同时,
以军还占领了加沙地区。
6月5日,,由阿里克,沙龙少将指挥的南路纵队在靠
南面的战线推进。其进攻路线为埃军第2步兵师防区—
阿布奥格拉地区。这是六天战争中最激烈的一仗。沙龙通
过炮击、装甲车开路、步兵部队在侧翼的袭击,以及伞兵
特遣队断后等诸兵种联合行动,在12小时内占领了阿布奥
格拉,打开了通往西奈腹地的道路。阿布奥格拉之战是诸
兵种联合突击筑垒阵地的典范。在该战中,以军阵亡32人,
损失19辆坦克;埃军第2步兵师损失人员一半以上,损失
坦克40辆。
由阿夫拉哈姆·约菲少将指挥的中路纵队,在北路塔
勒师和南路沙龙师之间的一条被认为是无法通过的路线行
进,以阻止埃军南北呼应和相互增援,然后推进至米特拉
山口等地阻击往运河方向撤退的埃军。以军中路纵队通过
了在埃及人看来无法通过的地形,此举不仅孤立了阿里什
和阿布奥格拉的前沿战斗,而且成为一把直插西奈中部的
尖刀,给埃军造成极大威胁。
纳赛尔在6月7日怀着扭转战局的信念,曾拒绝了联
合国的停火建议,但是,第二天他意识到,战场上颠覆性
的变化,使以色列得以占领整个西奈。因此,他在午夜前
同意停战。此时,以军已抵达苏伊士运河。6月9日,以军
特种部队、伞兵部队同先行抵达伊斯梅利亚附近的装甲部
队会合。当天凌晨5时15分,西奈战役结束。在该战中,埃
及阵亡约1万名士兵、1500名军宫和40名飞行员,5500名
官兵被俘,损失了800/o的武器装备和85%的作战飞机。以
色列仅阵亡275人,800多人负伤,3名飞行员被击落后被
俘,损失61辆坦克。鉴于双方在人员和物资损失方面的巨
大差距,再加上以色列占领了6甲1万平方公里的西奈半岛,
以色列无疑取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
3、以色,.III进攻约旦河西岸
“六·五”战争中的第二个战场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同
西奈战场相比,约旦河西岸战场由于地处山区、人烟稠密,
装甲部队行动不便,双方投入兵力也较少(总共不过3个
师),但是这场战斗关系到耶路撒冷的命运。双方都认为该
城在感情上的价值大大超过其军事价值。作战目标主要是
争夺耶路撒冷。
6月5日上午9时,约旦侯赛因国王获悉以色列对埃及
发动了进攻。随后,开罗方面命令已接管约旦军队的埃及
将军里亚德,在约旦河西岸迅速开辟第二战线。里亚德立
即与约旦国王及总参谋长等军方首脑举行了会谈,双方一
致同意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发动进攻作战。很快,约旦军队
不仅对耶路撒冷,而且在边境全线都加强了炮击,并占领
了设在耶路撒冷政府大厦内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从而威胁
到耶路撒冷犹太区的整个南部。近中午时分,达扬下令占
领约旦河西岸。经过一番激战,以军于7日早晨发起全面
进攻。上午1o时许,几路以军在“哭墙”会合,基本未遭
抵抗占领了旧城。经过两千年的时间,圣庙区终于再次回
到以色列人手中。对以色列来说,这是“六·五,战争中
最具重大意义的一件事。
fi月7日晚8时,以色列和约旦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
议,约旦河西岸战事结束。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以色列占
领了大卫之城耶路撒冷、亚伯拉罕之城希布伦和所有圣地
—整个西岸。整个作战过程虽然短暂,但是以军的伤亡
人数却是它在“六·五”战争中最多的:死550人,伤2440
人。约旦方面阵亡696人,负伤421人,失踪2004余人。
4、以色列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
在“六·五”战争的前4天,叙利亚战线是3条战线
中最平静的,以色列乐得有这样的机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暂不去触犯叙利亚。直到6月9日晨,以色列获悉埃及和叙
利亚宣布接受停火,即决定抓住机会采取行动,全部占领
戈兰高地。
9日上午9时40分,成群结队的以军飞机猛烈轰炸戈
兰高地的叙军阵地。中午11时30分,以军突破边境线,在
8辆推土机的开路下冒着枪林弹雨向戈兰高地发起进攻.叙
利亚军队凭借坚固的筑垒工事,一开始打得不错。但是,叙
利亚政府却犯了一个决策性错误.为了促使苏联出面干涉,
叙政府在10日早上8时45分通过大马士革电台宣布了一条
假新闻:库奈特腊已经失守。这使叙军士气大降,部队四
下溃逃,防线开始崩溃。以军马上乘隙而入,占领了戈兰
高地的各个阵地。之后,以军一支装甲部队向库奈特腊方
向前进。10日下午2时30分,以军对叙利亚发起进攻27小
时后,占领了库奈特腊。通向大马士革的道路已完全敞开。
日终前,以军攻占了整个戈兰高地,楔入叙利亚境内纵深
约26公里。
尽管联合国安理会于6月10日通过的停火决议于当日
晚6时30分生效,但以军继续加紧进攻,抢占一些高地、道
路交叉点和居民地,以改善战线和己方态势,并于12日出
动空降兵控制了赫尔蒙山的战略制高点。叙利亚战线的作
战行动实际上于6月13日才停止。从穆雅克河往北直至布
特米耶、库奈特腊以及靠近黎巴嫩边境的赫尔蒙山高地等
叙利亚领土,均落入以色列人手中。第三次中东战争至此
结束。
在戈兰高地的作战中,叙利亚军队阵亡1000人,负伤
2000余人,被俘和失踪560人,损失坦克73辆,损失火炮
140多门;以军阵亡127人,负伤625人,损失坦克160辆。
、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第三次中东战争共进行了6天。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动
员陆军兵力37.5万人,作战飞机627架,坦克为2180辆。
以色列方面拥有总兵力25万人,飞机257架,坦克13[10辆。
战争中,以色列在3条战线上同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阿
拉伯军队作战,最后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性胜科占
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
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总面积达8,1万多平方公里,是
它战前土地的4倍,并缴获了大量完好无损的装备。以色
列以伤亡4700多人,损失飞机40架的轻微代价,击馈了3
支阿拉伯军队,其中仅埃及就损失官兵1 .7万多人和80%
以上的武器装备和作战飞机。经过“六·五”战争,以色
列在中东已成为最强的军事大国,而且也是最有效率的国
家。这一切都得益于它新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
第三次中东战争使战前就已存在的阿以矛盾愈加恶化,
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加
强,其目的不局限于消除“六·五”战争的后果,而且要
解放巴勒斯坦,使巴勒斯坦人民重返家园。二是阿以冲突
不仅仅涉及巴勒斯坦问题,还包括以色列新占领的埃及、约
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问题,难民问题的恶化,以
及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日城的吞并。三是美、苏两个超级大
国,在前所未有的和危险的程度上卷人了阿以冲突。当中东
已经可悲地充当了大国冷战棋盘上的马前卒和牺牲品之后,
却又更深地陷人了美、苏的控制之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