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硕士论文研究思路流程图

2023-12-09 23: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硕士论文研究思路流程图

技术路线图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七个步骤

1、确定技术路线图的主要产品。在这一步骤中所有的市场需求都必须明确并同时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这对所有技术路线图实施者能够共同协作与实施的必要条件。在这一步骤中如果不能够确定市场需求则需要基于市场事实的假设与论证进而得到最终的结果。

2、确定系统关键需求与目标。一旦关键系统需求被确定且明确,一个技术路线图的整体框架将会为企业建立。技术路线图的要求也就有目标了,例如可靠性与成本等。

3、确定主要技术领域。在这些领域,可以帮助实现系统的关键要求。每个技术领域的若干技术可以被找到。例如技术领域:市场评估,跨领域技术,构件化开发和系统开发。

4、确定技术驱动及目标。在这一步骤中,关键系统需求在特定技术领域从步骤2转化为技术驱动力(与目标)。这些驱动是关键的因素将决定哪些替代性技术会被选出。驱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领域,但它们涉及到技术如何满足关键的系统需求。

5、确定替代性技术与时间表。在这一步骤技术驱动及目标被确定。于此同时能够满足这些目标替代性技术也会被确定。对于每一种替代性技术都必须确定其是如何满足技术驱动与目标的。

6、时间。时间这一因素可以适应适合特定的情况。这个时间跨度为电子商贸及软件相关的行业通常是短期的。其他区别,可于规模和时间间隔。

7、确定需要推进的替代性技术。因为替代性技术在成本,时间等方面的区别,因此必须确定所要推进的替代性技术。在这一阶段由于不同的替代技术不同的目标以及所需要的成本甚至子目标与全局目标的关系,因此必须权衡利弊做出最终决定。

种类:

技术路线图的种类很多,根据其执行层次或规模可以分为公司层的技术路线图、行业层的技术路线图、计划层的技术路线图(program-level roadmapping)和项目层面的技术路线图(project-level roadmapping);根据绘制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市场驱动的技术路线图、技术驱动的技术路线图和科学驱动的技术路线图。

当然,根据技术路线图的不同应用目的和构建方法,还存在其他的分类形式。如美国圣地亚纳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将技术路线图分为三类:产品技术路线图、问题导向的技术路线图和新兴技术路线图(MarieL, Olin H, 1997)。

Radnor将技术路线图分为:行业路线图(如铝工业路线图、玻璃工业路线图、半导体工业路线图等),技术开发路线图(如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美国电子机器制造者协会的电子技术路线图),产品开发路线图(如摩托罗拉产品路线图),产品技术发展路线图(如朗讯产品技术路线图)( 1998)。

Kostoff等学者还按照技术路线图应用的领域及其目标将技术路线图分为四类:科学技术路线图、工业技术路线图、公司产品技术路线图和产品或证券管理路线图。这些种类的技术路线图现实地反映了技术路线图的广泛应用前景。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原则

本书主要宗旨在详细研究煤层顶板沉积特征及构造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维理念,详细地分析煤层顶板稳定性并对之进行评价与分区,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如下。

1.4.1 研究方法

岩层受沉积环境的控制,沉积岩体的岩性、岩相及其组合特征在垂向上有旋回变化,在侧向上发生增厚、变薄甚至尖灭,即沉积相变现象; 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沉积岩体发生变形与破坏,使沉积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化; 煤层顶板稳定性是由煤层顶板岩石 ( 体)本身的力学性质和裂隙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岩体结构、岩层组合特征控制着岩体的力学性质,因此,评价煤层顶板稳定性需要考虑沉积岩体组合结构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包括顶板岩性变化,断裂构造和采动条件下断裂过程以及地下水、地应力等因素。由于岩体结构力学效应的复杂性,使用单一手段均难以揭示其本质,因此需要采用实验室实验研究、理论分析、现场观测与理论计算等手段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本书采用沉积 - 构造研究方法对煤层顶板的稳定性问题进行评价,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的定量化处理和编图工作。

1.4.2 研究思路流程 ( 图1.6)

研究思路流程见图1.6。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 对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分析研究,包括顶板岩性差异、胶结类型、岩层组合方式、层理,以及古河流的冲刷侵蚀作用。

2) 对区域地质构造,如断层、节理和褶皱的发育规律,以及产生的次级小断层、节理、裂隙的分布情况和滑动构造特征等进行分析。把油气勘探中的储层预测方法与煤田地震资料的特点相结合,将地震属性技术、相干/方差技术进行综合并应用到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过程中。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查明采区内落差 5m 左右的小断层,提高现有的地震解释精度与可靠性,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3) 岩体力学性质、强度特性参数表现在岩体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以及岩石的坚固性方面。变形特性参数主要表现在弹性模量、泊松比、流变性等方面。强度高的岩体相对强度低的岩体稳定,变形小的岩体相对变形大的岩体稳定。

4)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确定影响顶板稳定性的不同因素,分配权值,通过层次分析对不同地区、不同影响因子作出顶板稳定性分区评价。

图1.6 研究思路流程图

5) 运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顶板稳定性分析。

6) 多源信息预测煤层顶板稳定性的方法研究。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对断层和裂隙发育带反应灵敏的属性参数,结合相干/方差体技术,对煤层的地质构造和裂隙发育带进行解释。通过地震反演,获得波阻抗数据体,对煤层顶板岩性和裂隙发育带进行解释。利用 GIS 平台,把三维地震、地面钻探、测井和井巷工程等多源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预测与评价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次研究拟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采取如下技术路 线: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地球物理信息和试油资料及相邻区块油气勘探开发成果的 基础上,以12口钻井的岩矿资料和测井资料,以及HZ9-2和HZ27-4两个构造带的三维数 据体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多学科 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深层储层沉积-层序特征、岩石学特征、成岩后生作用特征、储 集物性特征和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如 下图所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以测井和岩矿资料为基础,精细分析12口钻井剖面古近系的岩性相、沉积相、沉积演化序列和层序地层学特征;

2)在各项岩矿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深层储层的成岩作用方式、成岩演 化序列与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

3)充分应用粘土X衍射、有机质RO反射率、包裹体测温、微区电子探针和有机酸 流体分析资料,研究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层储层的埋藏史、热史、有机质和流体演化史,以 及对深层储层成岩史、孔隙演化史和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控制;

4)在上述(2)和(3)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层储层原始孔隙 的保存条件、保存程度和次生孔隙形成机理,物性特征、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

5)以HZ9-2和HZ27-4两个构造为重点区块,VSP测井资料及钻井合成地震记录为 井-震对比的主要方式进行三维地震层位标定,地震层序划分和地震相分析,在地震剖面 上对储集砂体进行追踪对比;

6)在已有构造模型和地震剖面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储层精细标定及正演模型制作,分析地震属性与深层储层岩性信息的关系,充分运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相分析技 术、地震地层反演技术,对HZ9-2和HZ27-4构造有利储集单元的纵横向分布规律进行预 测,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点:

(1)依据地震层序模式与沉积、层序研究成果,建立HZ9-2和HZ27-4构造的一维储层 地质模型;

(2)分析此两构造的深层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地震属性与沉积、层序和储层岩性信 息的相关性,提出深层储层的地震预测模式,在反演参数(GR、波阻抗)试验的基础 上,进行基于储层地质模型测井约束的地震地层反演,在区块范围内进行大尺度的深层储 层横向预测;

(3)以地震地层反演结果为主要依据,参考地震属性、地震相分析结果,根据沉积体系 模式与层序地层特征,编制对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层储层分布预测图,描述储层纵 横向分布规律。

7)以上述5)和6)的综合研究成果为依据,对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层储层的 油气勘探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形成古近系深层储层的成因特征、控制因素、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提出适合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层储层定量预测和评价的研 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图1-1)。

图1-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工作流程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