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论文

2023-12-06 04: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论文

一、导言:与的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无论是古代 “六艺” 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科学、文化、艺术的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翼,人们一直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物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艺术(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已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反映越普遍,艺术越优秀。科学(天文、物理、生化等)对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①画家吴冠中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②爱因斯坦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密切的,它们的分离是工业革命前后的事情,这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化,各种职业化行为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但二者的有机结合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艺术与科学是息息相通的,这一点大家看得更准确而深刻,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说,他从精确优美的古希腊雕塑中似乎看到了毕达格拉斯、欧几里德;从西方配位、重组群乐曲旋律中看到了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殴拉和高斯。“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③
无论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还是说“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是精确化的艺术”,阐释的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设计艺术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西方设计艺术史上,艺术与科学的分离导致了技术产品的丑陋和人情味的缺乏,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艺术思潮。无论这些思潮的初衷如何,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艺术与科学技术在设计艺术中的关系问题。设计艺术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代表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以及战后在德国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的出发点是共同的,目的是寻求在设计艺术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以创造出合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由于二者产生的和社会背景不同,包豪斯虽然倡导“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在实际教学中则侧重艺术,而乌尔姆设计学院则侧重技术。在实际运作和发展中,二者逐渐形成了侧重艺术和技术的两种不同设计艺术教育理念。
从设计艺术的实质来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设计艺术学的交叉学科属性也就体现在这里。美国管理学家、诺贝尔管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1969年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的概念,设计艺术学从此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设计艺术学学科的组成包括:设计艺术发生学、设计艺术现象学、设计艺术心理学、 设计艺术生态学、设计艺术行为学 、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哲学、机图形图像学、设计艺术教育学等。就其体系组成而言,也体现了设计艺术学的交叉性。如设计艺术发生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及其风格等,与学、考古学等密切相关;设计艺术现象学研究设计分类、设计艺术与、消费的关系等,由此衍生出设计艺术经济学等新学科;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是设计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科学相融合的产物,如此等等。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后期的教学中也把课程的触角伸向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但没有真正实现“设计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一目标。

二、定位:“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教育理念

设计艺术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发展的定位问题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就一所具体的高等院校而言,在考虑自身情况、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建设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确定自身的办学理念是其发展和生存的关键所在。学校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办学的类型涉及多种因素,如按照隶属关系包括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按办学主体又可以分为民办和公办;按学科结构则包括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办学层次主要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层次,我国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和职业技术型。办学特色则体现在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包括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
设计艺术学是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学科,艺术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科学则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艺术学本身与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同属人文科学的范畴,而社会科学则包括经济学、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综合大学,特别强调艺术史、艺术批评课程的,因为它们可以补充并提高人文从业人员审美能力,而对于自然科学人员,艺术学素养可以增加他们的人性化思考,并利用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去解决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曾说过:“简单的音乐比例与自然符合一致是最好的艺术。”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随着现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而随着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1999年1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一文,提出“缪斯也需要科学的翅膀”,“技术进步与新艺术形式的萌芽总是如影随形,艺术与技术的互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因特网作为现代技术的潮流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经初露端倪。” ④
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密切,需要创新思维观念、物质成型技术,并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艺术教育早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工艺”本身就包括科学技术的成分。“工艺美术”概念有它历史的成因和特定的学科内涵,它涵盖了“设计艺术”的相关领域。20世纪末所使用的“艺术设计”或“设计艺术”的概念,与“工艺(技术)美术(艺术)”相比,并不十分明确。从我国早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设置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1902年,清政府颁布新的学堂章程,规定建立实习教员讲习所,分为工农两种,工科设有造船、建筑、机械、电器、应用化学、制图、窑业、染织、金工、木工等,出现了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萌芽。同年,由著名学者、书画家、翰林李瑞清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大力提倡科学、国学、美术,把图画和手工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1905年,正式成立图画手工科,课程设置有国画、用器画(平面图学、立体几何画、透视画、图法几何和手工、纸工、编造、竹、木、金工、泥工、漆工等)、手工、实用美术等。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先生在《美术工艺的本质》一文中认为:“就美术工艺的本质上考察起来,美术工艺品绝不是和古董品同类的。……工业品是间接或直接的关切于人类的生活,其目的就是为人类生命的持续而产生的。工艺品是艺术和工业两者要素的结合,以人类生活的积极向上为目的的,所以工艺是适应人类日常生活的要素—‘实用’之中,同时又和‘艺术’的作用融合的一种工业活动。”⑤从这里可以看出工艺美术教育也深刻体现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
高等院校定位主要应该考虑学科的属性、结构及办学特色,学科属性、结构与学科本身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就设计艺术学而言,其发展必须考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为一所艺术类院校,在考虑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艺术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应该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即以“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工科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为目标。由这种定位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即:以素质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设计艺术人才。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是现代设计艺术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素质是设计艺术实践的需要,也是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发展的要求。美国宾州大学在有关平面设计教育中明确提出:“鉴于为设计师所熟悉的传统技艺正在被当代的科学手段毫不留情地所取代,设计课程设置的重点需要重新聚焦在每个学生的意念创造能力培养上。所以应该强调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注重于知觉(intuition)的培养。过去属于其它不同领域里的专业知识现在就同传统设计课程中的描绘和字体一样至关重要,诸如心理学、社会学、文案写作、经济学、商业学以及生物学等课程。……在一所综合性的大学里,学习设计或艺术的学生往往不倾向与其它专业学生的交流,现在不同的是我们鼓励设计专业的学生尽可能与其它专业的学生打成一片,在传统的设计学士学位的课程设置中,那些近视和孤立的学术观点及其固有的特征是与现代设计脱节的,也是不适宜的,无论是设计的灵感或是在设计的实验性两方面,它们都远不能满足平面设计师素养的要求。在宾州大学,我们在平面设计学科里授艺术学(BECHELOR OF ART)和理学( BECHELOR OF SCIENCE)两种学位,而美术学(B.F.A)则已经被淘汰了。”⑥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的前提,而创新又是设计艺术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能单纯停留在低层次的技能训练上。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并非名称的单纯变化,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既要充分考虑二者内涵的延续性,同时又要考虑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这种考虑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科定位的出发点。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是怎样的??

艺术是人类的审美欣赏或创造活动。
科技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自然,社会,自我)的活动。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进一步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比如乐器音色的改进,特色摩天大楼的落成...
当然同时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力内驱力,比如,建筑艺术对于起重机,吊机的发明实在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时候科技就是艺术。科技玩转得好的科学家,比如麦克斯韦对于光速的测定极其巧妙,堪称艺术。
又比如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与人们的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当然科学技术并非时时与艺术向右。就算再精确的计算机也画不出凡高的“自象画”,就算运转再快的电脑也不一定能下赢围棋的高段位高手。
科技与艺术就像是两个亲兄弟,在不断相互影响和鼓励之下改变着自己却又不失本性。

跪求以“科技与艺术人文”为话题议论文一篇~800字~速度啊~!

在漫长的人类生存史中,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包括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美术则属于前者,美术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以特定形象表达某种情感观念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是实践的产物,它的起源早于科学技术的起源。远古时代,人们把野兽牙齿挂在脖子上,把一些动物的形象刻在石头上或画在身体上,以表示对神灵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够保存的较大部分如巨齿、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为一种生活的记录。这些就是早期的美术,也称装饰或工艺美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经验与方法。早期的耕作技术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种植农作物,并且进行狩猎,使他们的生活趋于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活动,而他们体内原始的审美意识也在渐渐萌发。随后的制陶、冶铁,建筑采矿、造船以及航天、计算机等等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17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化学、光学、电力学、遗传学等等学科相继确立,人们也相继迎来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科技的步伐令我们追赶不暇。
技术与科学的出现和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揭开了美术的新篇章。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以红土为材料,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治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浇铸出司母戊大鼎,金属质地的凿子才能雕出大卫等杰作;榨油技术的产生使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电脑技术的应用,才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
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如材料学分化工技术的进步使绘画产生了许多 新的画种,比如版画、水彩画、水粉画、色粉、丙烯、综合材质,电脑绘画等,同一画种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别,如油画的古典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以及中国画的工笔、写意、界画等等。
科技的发展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画在岩石上发展到画在布上,纸上或板上;电脑技术与功能的逐渐完善,使绘画从最初的写生临摹发展到电脑绘画以及全息美术作品生动逼真、声光电并用和三维动画等。
摄影术从上个世纪诞生起,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产生着巨大影响。可是发明实用摄影术的路易•达盖尔青年时代却是一个画家,他为了找到降低油画肖像成本的机械小窍门,经过25年的摸索,终于发明了银版摄影术。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
由此可见,没有科学技术是可以产生美术的,但是脱离科学技术的美术却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
培根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为了科技的进步,许多人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那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是让人敬佩,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时的,这也是他们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搞美术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细地观察事物和现象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创造出高于现实生活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不一样。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过去晚上点松明、点茶油灯、点桐油灯、点蜡烛。屈原的辞望就说:“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指的当然不是电灯。过去步行、骑马坐轿,现在轮船、汽车、飞机,那是科学的恩泽。
艺术没有这种进步的要领,都要人亲历亲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暂的时空中仓促完成。换一个人又要从头再来。科学明显地有经验、成果可以继承,在前人的阶梯上积累上升,感受到进步的缘由。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
当时仰韶的老祖宗生活简单,唱歌跳舞,自然都只能是彩陶似的原始形式,也没有录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记录下来,于是它就有一种让6000年以后,我们这些后学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深度,我们老祖宗高超手艺的艺术结晶。
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一生探险的结果。时代在进步,科学文明的演发,促成人们创作更丰富的作品,享受更丰富的艺术成果,从而人们更确信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那种特殊的手脑价值。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的孩子们,当然有权力继承父业,但是人们更重视的是齐、徐、李本人的创作精神。
毕加索最大的孩子,无所事事,享受的余音之余,不过是为老头子开开汽车,其余的孩子有些做手饰、有的做香水这类的生意。老一辈的辛勤钻研,很不可能像科学成就俱列的那样现对现、硬碰硬,它是一种更心灵的东西,何况还要紧紧跟上的手艺。买电脑,人们不在乎是不是盖茨本人经手的原作,买艺术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会气得死去活来。
艺术的发展
艺术有一个铁打的基础,都要凭人的智慧和手艺做出来。那么自然的美呢?客观的东西,也需要人来肯定,没有人,美的存在就没有依托。人不断地在探索美的新边疆,美越来越丰富、广阔。刚才讲的过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没有更多的东西,现在当然更多了,绘画、造型艺术,什么都有。
在我小时候,我听滩国戏、高腔,然后是京戏、汉戏,现在我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多少种东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处。那时的艺术天地没有现在广阔,当然现在的东西我也能听得下去,不过有时也受不了。反对的只有一种,就是没有文化的那种,歌词写得不通,前句不对后句,简单地讲我不喜欢香港唱的那种歌。我喜欢外国现代歌曲,中国(内地)的从古到现在我都喜欢。吵也不怕,亲吻也不怕,没有文化我怕。
艺术像希腊神话的大力士山神,没有谁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离开上地,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是把他捧起来,掐死的。艺术不能离开土地,离开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
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近代艺术的催化剂,是现代美术的“产婆”。蒸汽机出现了,手和脚的力量增强了十万、百万倍。钢铁让世界立体化起来了,有了质量很高的钢铁,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楼大厦,也有了时间同速度,有了汽车,让人的时间更多了,人更自由了。
由于人有了开发思想,以前的世界里荒凉的边疆,成了富强之源。像非洲,像阿拉伯,过去没有强项,现在交通发达了,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开发出了大量的石油。新城市的新高楼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于1875年开始出现了一群年轻人。
这些年轻的画家们对从前的世界产生了怀疑,我们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铜色的吗?因为以前的画都是古铜色的。那太阳到哪里去了?太阳为什么不到画里面来呢?于是他们这帮人开始用颜料在一切景物上画出太阳光的效果。这样一种发明在当时的传统老画家心眼里面,感觉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不让他们到展览馆里展出。于是他们只好在展览馆的外面搭个棚子,开画展。
那些大人先生们看了这些画之后就骂他们,说这算什么画,简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这个名词是骂出来的。在当时,这个名词是贬义词。到了25年以后,有位学者看了画家莫奈(C.Monet,1840—1926)的画。其中有三张,画的都是同一个教堂的门口,一张画是早晨,一张画是中午,一张画是晚上,构图都相同。早上的画是蒙蒙的,中午是强烈的阳光,晚上是发红的黄昏的落日的反映。
这位老先生曾经反对过他们,看了莫奈的画之后的一天早上经过教堂的门口,发现门边的景色真像莫奈所画的一样,感到震惊。原来世界上还这么美,还可以这么画,美还可以这么去表现。莫奈把人对于美的概念开辟出了新天地,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叫醒了他们。后来印象派在表现上、题材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一切的绘画到了19世纪以后为什么变化那么大,都是因为交通发达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的原因。
有一位19世纪早期的画家马奈(E.Manet,1832—1883)画了一幅画,叫《草地上的午餐》,画面是巴黎附近的黑森林,一群绅士们同一些裸体女孩在午餐。大人先生们认为这大逆不道,怎么可以同一些一丝不挂的女孩子在一起呢?!骂了一阵之后,脑子也开窍了,原来题材可以这么去捕捉。
下面的这个印象派画家更厉害,叫高更(P.Gauguin,1848—1903),他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跟土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参与了生活。画了很多的好作品带回来,还带回了很多原始的艺术雕刻,使人们认识到了原始风土艺术的美。高更认为画什么并不重要,怎么画是重要的,强调为画而画。跟中国画家强调笔法、墨色一样,他强调比较。
那时还没有发明彩色胶卷,但他对颜色的理论跑到彩色胶卷的前面了。他说颜色蓝的和黄的合起来是绿的,如果把蓝点子和黄点子点在一起,不把它合起来,分开来点,老远看起来,绿的颜色就动了,跳起来了。合起来点就弱了。
到后来有一个画家塞尚,是印象派最后一个大画家。他在绘画的方法上,讲出了自己的妙处。他认为形体都是一块块堆积起来的,那么也就可以用一块一块的颜色增强体积感,一个平面一个平面地画。这个主张提出并画出一些很妙的画之后,出现了像毕加索这些人。毕加索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夸张、更形象、更巧妙的表现,画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画。
在今天看来,那些画表现了纯绘画中的那些妙处,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的画或者历史画。这就又兜回到了我们的八大山人,兜回到以后的齐白石的画上来了。艺术的士地面积不大,但是艺术不停地在打圈,越打圈越高,而且定点的位置就那么几样,不过高度不同了,是以这种方式在上升的。
城市大量出现以后,人都集中到了现代都市,变成了现代城市的奴隶。城市犹如大自然的山脉一样巍峨。早晚的光、颜色的变化,成为新艺术的温床。那时音乐界的德瓦夏克——捷克人,在美国音乐学院任第一任院长,他的交响乐《致新大陆》,打破了以前古典音乐的要领。美国第一个交响乐家盖茨温的《蓝色狂想曲》《美国人在巴黎》也都奏出了新世纪的声音。
有了城市,有了新的生活,才会出现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绘画,这样的美术,创造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是一代一代发展起来的,越来越繁荣,不是一种进步。我到美国一所大学里去,那里搞艺术的先生们、教授们要给来访的中国人上上课,我们美术代表团只两个人,一个是华君武,一个是我,我们开玩笑说咱们轮流作团长。
那些人要给我们上课,讲的东西很幼稚。他们要给我们讲一讲现代艺术,主要意思是我们的艺术是进步的,你们的艺术是落后的。我就告诉他们,艺术没有落后进步的问题,只有繁荣,它不像科学,我说有些事情你们并不清楚,我讲给你们听,倒过来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钟头,听者有很多人。后来一个人又说你们中国人不懂得空间,另一个美国教授又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你懂什么,空间是中国来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