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论文

2023-12-11 2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论文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

  1、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之一,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从材料上可分为陶瓷、玉石、金属、漆木、牙角、丝毛棉织物等。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是生活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通过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服务于人民,工艺美术直接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
  2、按照所服务的对象来分类:

  ——宫廷工艺美术——文人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等。

  按照用途分类:

  ——生活日用(实用)工艺美术品。如陶瓷、花布、家具、漆器等。

  ——装饰欣赏(陈设)工艺美术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蓝、缂丝等。

  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 还具有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相关特征。

  3、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纹样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故称这个时期的文化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红色和黑色纹样装饰来自赤铁矿和锰化物颜料。先民用手捏或者泥条盘出造型,用木片、卵石等工具将表面打磨光滑,再画上装饰图案,入窑烧成。彩陶工艺体现出先民的伟大创造力。

  4、原始社会的制陶技术是逐步发展的。经历了下列几种方法:

  泥条盘筑法

  涅制法

  轮制法(选土-拌泥-发酵-塑形-装饰-晾干-焙烧)

  5、彩陶分类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陕西西安以东,到甘肃天水、平凉地区。卷唇圜底盆最典型,还有小口尖底瓶、船型壶等多种造型。装饰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瓣形纹等。鱼形纹、人面纹最具代表性。很少用曲线。

  (2)、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壁体较少用白色陶衣。多是直接施黑色彩绘。鸟纹应用更多。直线和曲线结合,纹饰黑白双关。

  (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造型以小口的壶、罐居多。装饰内容丰富。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曲线和直线结合。技法熟练,装饰丰满,流畅,内彩,点和螺旋纹大量运用。

  (4)、马家窑文化半山型:装饰有两种,(1)用漩涡纹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做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分数各单位。曲线为主,锯齿纹流行,彩绘黑红相间,节奏感强。一改以前黑色为主的局面,大量运用红色彩绘。风格富丽、精巧。

  (5)、马家窑文化马厂型:装饰有直线、折线纹、回纹、网纹。人形纹(或称蛙纹)最具特色。

  6、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黑陶文化,因为1928年最先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故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Black pottery)。黑陶采取轮制法。器型浑圆工整、厚薄均匀。封窑技术使窑温增强,提高了器物的硬度,并产生灰色和黑色陶器。黑陶具有下列特点:

  黑:乌黑的色彩;

  薄:薄如蛋壳;最薄处不足1毫米。又称“蛋壳陶”

  光:器表光亮;

  纽:具有器耳或者盖纽。

  7、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也是工艺造物的萌芽时期。工艺美术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具有如下特点:1、就地取材;2、工具的创造日趋美观、实用;3、装饰纹仰具有浓郁的宗教意义、几何化、图腾化、抽象化;4、装饰趋向于形式美感;5、技术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主导因素。

  8、“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颜色灰青,故名青铜。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前2000年前左右开始,典型特征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各种器物,时间长达1500余年。商晚期与西周早期最为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逐步衰退。

  9、失蜡法,用蜡作原料制模。外包泥浆、用火烤干即可。此种方法能生产和设计复杂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鼎,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公斤。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造型雄浑大气、厚重、庄严,四柱足粗壮有力,长方形鼎腹周正雄伟、两耳挺拔,显得十分威严。司母戊大鼎以夔纹和饕餮纹为主,腹外为装饰带,铸造时需要一百人操作,用七八十个坩埚(炼铜器,12.5公斤)

  11、春秋晚期鲁国的工匠总结当时的手工艺技术,写成《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朴素的工艺观。

  12、三代时期的青铜酒器五爵指的是:爵、斝、角、觚、觯

  13、金银错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方法是在青铜器的表面依照图案纹样凿刻出浅槽,然后再嵌入金垠丝,经过锤打后磨平,这种装饰方法使青铜器呈现出华贵绚丽的效果,宗教气息较少,世俗气息更加浓郁。

  14、三代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饕餮、夔纹为主,具有狞厉之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是我国古代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15、汉代灯具特点:

  (1)功能合理(尺度适宜、消烟除尘、挡风调光)

  (2)结构科学

  (3)造型生动、灵巧生动,优美活泼

  (4)装饰华丽、纹样丰富,色彩灿烂。

  例子: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与朱雀灯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长信宫灯通高48cm,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跪于地,头梳发髻,上戴头巾,上身下直,左手持灯座的柄,右臂高举,袖口形成向下的灯罩,像喇叭一样,体内是空心,起消烟作用,灯盘内有槽,槽内有屏板形成灯罩,可以转动,开合调节照射的方向与亮度,还可以挡风。科学性、艺术性完美统一。

  16、铜镜使人们关注自身的美。山字纹是战国时期铜镜的代表性装饰。规矩镜也称为“ TLV镜”,流行于王莽时期,常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案。

  17、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具有代表性的如汉代的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8、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特点。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硬而单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19、唐三彩:驰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的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作为着色剂进行上釉,再经过800℃温度的烧制,在器表上形成色彩斑斓的釉色装饰,十分绚丽。唐三彩的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彩色斑斓。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20、夹苎:(苎指苎麻纤维织的布)夹苎是用漆直接造型的的工艺方式,从木胎-脱胎,标志工艺本身的成熟。考古发掘证明发现较早的夹苎漆器是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夹胎漆奁。

  21、金银平脱:用薄金片或银片做成花纹贴在漆器上,加漆两三层,再研磨平整,显出金银花纹由(又称推光)富丽华美.

  雕漆:以前在木胎上雕刻再上漆,到唐代后,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剔红)当时刀法快,古拙,不如后来纤细圆滑。

  22、戗金银:宋代新创的,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雕刻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以金粉源于战国的针刻。填金的是戗金,填银的称为戗银。

  23、中国青铜艺术之后,漆器工艺发展逐渐兴盛,取得伟大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夹纻甚为流行;元代是我国雕漆发展的高峰时期,14世纪中叶,浙江嘉兴出现两位著名的巨匠 张成、杨茂;明代还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是由安徽新安著名的漆艺家黄成写的。清代时期形成了几个制漆中心,各具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福州的脱胎。

  24、渎山大玉海:墨玉酒瓮 杂色墨玉 高70厘米,宽135厘米,182厘米,重约3500公斤。可容纳酒30石,造型气势磅礴。内刻乾隆作的三首七言诗及注释.开始造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已经700多年。初置琼华岛广寒殿中,后流落到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内,道人用以菜瓮。乾隆时“合以一千金换取,置承光殿中”(北海团城)浮雕装饰极为生动,设计巧妙,“变瑕为瑜”。

  25、素纱禅衣: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即长沙国丞相,完整的织物品和服饰达100多件。有两件轻薄透明的素纱禅衣,是我国目前仅见的最轻薄的丝织品。素纱禅衣,长128cm,袖长190cm,无色纱。这件禅衣是用作罩衫,穿锦衣外面的。古代妇女的衣服轻细,往往外罩一件禅衣,华丽高贵。其仅重49克,不足一两,如果除去领和袖口较厚重的边缘,重量仅半两多一点。

  26、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唐代之前,多为实用以及装饰用,宋代趋向于观赏性,讲究绘画性的传神意境表现。清代形成许多地方刺绣。著名的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

  27、年画是民间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明清以来的著名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

  28、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各大窑系在陶瓷品种上各具特色。如定窑的白瓷;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质朴豪放;南方的建窑和吉州窑窑主要生产黑釉瓷器。

  29、明式家具:(1)明式家具是明代到清代早期以花梨木、紫檀、红木、铁力木等高贵材料设计制作的优质家具。(2)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庄重质朴,线条优美;(3)不事雕琢,装饰洗练,注意自然纹理和材质美感;(4)工艺精巧,比例适度,典雅大方。明式家具式我国古典家具的杰出代表,对于现代家具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

  30、陵阳公样:指唐代时期著名的织锦纹样。由窦师伦设计,因为他被封为陵阳公,故名。纹样章彩奇丽,常以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祥鸟瑞兽、仙花瑞草为题材,图案采取对称形式,取意和睦吉祥,艺术效果很好。

  31、宝相花:是唐代流行的织锦花卉纹样,在其他工艺美术中也用作装饰。基本构成多是以牡丹、荷花、菊花为主题,再配上规则排列的联珠,造型丰满,层次繁密,以推晕法表现鲜艳的色彩,装饰性强,富丽堂皇,含有宝相,艺术价值高。

  32、纳失失:指古代加金织物。又称织金锦。一般有片金和捻金两种。约始于战国,元代时期极为盛行,为统治者独享的织物。也叫“纳克实”、“纳石失”、“纳失思”等。

  缂丝:我国传统工艺之一,新疆楼兰曾出土汉代缂丝,也称刻丝,克丝。现在仅苏州有制造。

  33、云锦:明清时为官廷织物,用于服饰、赏赐,富贵华丽绚烂如云霞(南京生产)。有妆花,库锦,库缎等。

  我国陶艺发展到明代进入彩绘的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白瓷发展快,为陶瓷装饰与审美开拓了新的天地。景德镇成为全国陶瓷中心。江苏宜兴被称为陶都,生产紫砂陶器。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题款。

  34、斗彩(逗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即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上釉烧成青花之后,再在釉上彩绘,填入五色,色彩艳丽,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成化时期斗彩以酒杯著名。成化鸡缸杯,以装饰鸡纹为最,成化彩绘多为平涂,故称“成窑一件衣”,风格秀丽清雅。

  35、五彩:是成化斗彩之后的又一新品种,以明代嘉庆、万历时期较突出,清代康熙时也有很大发展。是斗彩的再发展,青花颜色的地位较斗彩弱,或成众色之一。红、黄、绿、褐、紫等为主。

  36、清代粉彩:创于康熙时,流行于雍正时期。颜料中加玻璃白(砷)使颜色烧成后软化,柔和,淡雅。故又称软彩。格调文雅,深受宫廷喜爱。以绘画题材为装饰,艺术价值很高。

  37、珐琅彩:即古月轩瓷器,康、雍、乾三代时名贵用器,内廷赏玩,在瓷胎上用进口的珐琅料绘制花纹,入窑烧成,又称为“瓷胎画珐琅”。受明代“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影响而发展的。创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最流行。做工考究,装饰细致繁缛、华丽。

以中国古代某一器物的设计为例,论述其工业设计理念与工业分析。 1500字论文 。 急需。

  我不是学历史的,但对秦国时期兵器标准化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粘过来你参考一下:

  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
  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
  在帝国地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
  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
  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
  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
  种弓。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
  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
  得更简单一些呢?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
  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 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
  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
  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
  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
  准的稳定。
  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
  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
  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
  这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
  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
  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
  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
  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
  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
  细地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
  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
  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
  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
  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
  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
  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
  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
  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
  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
  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
  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
  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
  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
  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 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
  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
  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
  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
  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
  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
  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
  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
  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
  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
  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
  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
  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
  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
  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
  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
  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
  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
  秀的兵器。
  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
  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
  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
  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
  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
  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
  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
  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
  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
  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
  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
  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
  准也是不可能的。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
  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
  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
  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
  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
  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
  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
  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
  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
  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
  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
  这个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ZHE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
  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
  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
  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
  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
  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
  在工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
  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
  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
  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
  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谁能给我一篇“工艺美术实用与审美之间的关系”的论文?

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特征
基于物质与精神双重性
王 平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镇江212013)
[摘 要] 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属性,实用性是工艺美术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
特征之一。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其初始的目的在于实现它的实用功能和价值,而在造物和使
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审美价值,并在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与
精神文化综合并存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工艺美术; 物质性; 精神性; 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J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 - 6604 (2008) 04 - 0085 - 04
[收稿日期] 2008 - 03 - 01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高级专业人才科研启动基金(06JDG052)
[作者简介] 王 平(1957—) ,男,江苏句容人,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设计艺术学、美术学及艺术教育研究。
  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物态
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形式,同
时也是一种具有精神因素的物化存在,是人类由
为生存而进行的劳动生产活动演化而来的制作活
动的结果,即不仅具有物质性,同时还具有精神
性,是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统一体。
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
的存在形态,具有明显区别于一般造型艺术品类
的特质。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彩陶器作为人类
早期的创造物,即已显示了实用与审美同一体的
特征,具备了兼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可分割
的双重性的特征。那些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既是
创作者自身情感和意念的表达,也为使用者提供
了欣赏的对象。因此,工艺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
活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加广泛。它不仅为人们的
生活提供服务,同时还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服务,即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以一种物态化的形式建构
起一种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衣食住
行等广泛的生活内容,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
准则、审美理想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等
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今天,在创造和发展工
艺美术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当重视工艺美
术作为一般商品的使用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它
的文化功能,自觉地把握工艺美术作为物质文化
形态对营造理想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所具
有的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工艺美术的缘起
中国工艺美术的缘起,当以距今50 万年前
“中国猿人”(即“北京人”)制造的打制石器为标
志。打制石器是以石头相互打击的方法制成的,
作为工具用以采集和狩猎,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
阶段被称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的“新
石器时代”,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积累了经
验,创造了先进的磨制石器。磨制石器与打制石
器相比显然更锋利,使用起来更省力,更便于人们
的生产活动,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磨制石器体现了形式美的许多因素,
如造型的形体、对称、比例、曲直,表面处理的圆
润、平滑等等,尤其是造型中的流线型处理,甚至
令现代人称羡。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磨制光
滑、带有钻孔和刻纹的骨制品和其他材料的“装
饰品”,如穿了孔的海蚶壳和青鱼眼上骨、獾或鹿
的犬齿、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以及有刻纹的骨管
等等,这些“装饰品”制作相当精致。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辉煌的文化创造,也是
原始时期艺术成就最集中、最突出的工艺美术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