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际金融学论文免费的

2023-12-09 15: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际金融学论文免费的

货币与经济
美国次贷问题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水银泻地般蔓延开来,西方金融大厦将倾,各国纷纷出台措施拯救本国岌岌可危的银行、保险、证券业,流动性紧缺成为世界并发症。掌握世界印钞机的美国开足马力超额发行美元,引发的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贬值缩水。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分析梳理我国应对美元信用危机一系列动作(从货币互换协议到超主权货币动议再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难发现在对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政策主线就是: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手段,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
一、概念的厘清
货币互换、货币国际化、超主权货币这三个货币金融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联系,呈逐级递进关系。通常两国之间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货币互换协议的增加又为该国货币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内部,各大主权货币博弈的结果必将催生出超主权货币。
1.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等值的不同货币本金,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两国央行间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后,在紧急情况下一方可将约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抵押给对方,以获得对方借出的其本国货币或其他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本国短期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以增强抵御金融动荡的实力。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来规避中长期汇率风险,控制进出口贸易成本。在双边贸易中,一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得到他国货币并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从而使得本国企业可以借到他国货币,用于支付从他国进口的商品,而对方出口企业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有效规避汇
率风险。
2.货币国际化在信用纸币制度下,超越发行国的国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间发挥一般货币职能的国别货币就是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就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据此定义,时下热议的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充分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等国际货币功能,并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其货币国际化进程是该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3.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它不仅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更能增强国际社会应变能力,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尽管超主权货币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存在问题,而在于在实践中阻力有多大。由于它牵扯到诸多利益纠葛,该主张虽由来以久,至今仍无实质进展),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略
金融危机下,面临世纪大考的中国政府权衡各项举措的利弊得失,果断地出台了系列对外货币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组合拳,这一战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标: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增加货币互换协议,确保美元资产安全。
中国创纪录的23991.s2{Z美元的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已是有目共睹。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N/~I]货币互换协议,降低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我们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平稳地完成这种转变,让副作用最小。
1.优化国际储备结构配置,分散美元汇率风险。
金融危机的蔓延迫使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巨额财政赤字来拯救美国经济,美元泛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大幅“缩水” (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居
多)。分散美元汇率风险,确保对外资产安全成为政界、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SDR(特别提款权头寸)和在IMF中的储备头寸等四大类。其中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随时可用的债权。外汇储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现汇和对外证券投资。由于外汇储备承担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们应慎之又慎。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I MF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黄金储备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77.4%,法国为7O.6‰ 德国为69.2‰ 中国大陆仅为1.97o。虽然我国黄金储备已达到1054吨,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汇储备的I:U~J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鉴于此,我们应积极调整对外资产结构,继续增加黄金储备等国际硬通货。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经验尤可借鉴: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用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是一个趋势,因此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向外汇管理部门购汇用于海外资产并购,同时提高对外证券投资的效益,建设安全化、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伙伴,建设人民币结算的外部网络。货币互换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多边网络。通过货币互换,逐步搭建起亚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纵观历年来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谨慎试水,从被动到主动,从小额到大单,由近及远,从急到缓的过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加快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东盟1 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 以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7国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继续积极回应其他国家需求,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其进行磋商。作为向外部输出流动性的一个方式,
货币互换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变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拆借,但事买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方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这对将人民币打造为全球强势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不但是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法宝” ,更是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的“利器” 。这些金额不等,用途不一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货币战略的“防护网” 。
(二)中期目标: 扩大人民币境外结算试点业务,培育人民币国债海外发行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为确保美元资产安全,中国政府除了从内部着手,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之外,还需从外部着眼,推动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1.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动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人民币要成为强势货币必经过结算货币、投资货币,最后到储备货币这三个阶段,其进程也遵循着先周边化,后区域化,再国际化的顺序。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亦水涨船高,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繁荣稳定的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跟着强者走”
的现实主义传统让这些国家倾向人民币。与美元结算相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准确估算预期收益。基于周边国家普遍缺乏硬通货的现实和人民币的良好市场信誉,人民币在边境地区已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正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人民币境外试点结算表明中国的贸易伙伴逐渐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是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又一步。
2.逐步建立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离岸金融业务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离岸金融中心则是人民币转换为国际货币的重要载体。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强势货币,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十分关键,由此先香港再海外的策略应运而生。中国首次在香港面向海外投资者发行人民币国债,为海外投资机构提供了一个颇具吸引
力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尽管初始数额不大,但此举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一个重大进展。作为国际化的众多举措之一,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显示出中国政府准备进一步采取行动,推动建立人民币海外债券市场,逐步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虽然目前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企业屈指可数,在香港发行的国债规模也相当有限,但作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两个车轮一一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推行和人民币国债市场的建立必将继续进行下去。
(三)远期目标:推动IMF的改革,拓展SDR的作用,创建超主权货币。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着眼未来。国际金融危机,不但促使我们对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反思,更为我们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契机。
1.现实选择:扩大SDR的作用,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现实条件下国际社会应考虑充分拓展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暴露之初,IMF就于1969年创设了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由于SDR具备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因此它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可能。现阶段应着力推动SDR的分配改革,尽快落实1997年I MF第四次章程修订及相应的SDR分配决议,使1981年后加入的成员国也能享受到SDR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由于IME大失血,急需注资以扩大其“新借款安排”机制,而中国则利用手中流动性充裕的王牌,以购买I MF债券为筹码成功地赢得SDR第二次增发配股90{L美元。虽然该数额对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而言是九牛之一毛,但中国显然不会就此停步。为了能恰当地反映中国在世界财经和经济领域的地位和实力,中国需要在I ME有足够发言权和代表权。在其它国家缺少硬通货的形势下,中国购买其他国家手中的SDR,进一步提升在I ME的话语权都在情理之中。铁板一块的既得利益集团迫于严峻的金融形势,在2o国峰会上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提高到至少5%以上。正如I MF总裁卡恩所言:现在正是调整I MF成员国投票权比例的时机。中国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已经准备好承担更多的责任。
2.因地制宜:加强亚洲货币合作,完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库。当金融危机影响一国币值稳定之时,区域性的货币组织往往比全球性的货币机构的反应更迅捷有效。受欧元鼓舞,亚洲国家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借鉴其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创建
“亚元”的可行性。
但现实操作中,建立亚洲超主权货币面临着巨大“阻力” 。无论在经济上如何可行, “亚元”或“亚洲货币基金组织”都无法回避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区域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政府间主义,基于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利益交换。且不说亚洲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迥异,单就其错综复杂的地区政治形势而言,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曰元虽身为老牌强势货币,但日本政治难以服众;韩元尽管后来居上,但总体实力太弱;人民币升势强劲,却孤掌难鸣。拥有全球印钞机的美国显然不愿意亚洲也出现个印钞机,对创建“亚元”的动议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受制于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参差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多年来亚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迟迟不能建立。面对金融危机,为确保成员国央行拥有足够资金以抵御其本币可能遭遇的投机性攻击,在中日韩的鼎立支持下,亚洲终于成立了外汇储备基金库。新成立的基金实际运行之后,动用资金为发生货币危机的成员国进行贷款援助将水到渠成。虽然该基金数额并不巨大,但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提供了一个泄洪渠。中国应加强与日韩合作,逐步完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库。
3.终极目的:为创建全球性超主权货币而努力。
国际储备货币持有国的货币政策受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影响,而储备货币发行国往往首要考虑的是其国内的经济需要而非国际经济形势,创建超主权货币无疑是克服这一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既能摆脱国内经济束缚,又能有效调控国际流动性。尽管如此,创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仍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就是以英美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与阻挠,不管是SDR拓展方案还是另起炉灶创造,用来替代美元帝国、欧元帝国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拜金融危机所赐,改革呼声日渐高涨。中国作为重大利益攸关国,责无旁贷地成为变革的旗手。为确保美元资产安全,中国一反低调内敛的传统,不断通过政府高层释放强烈信号,并联合俄、印、巴三国,高调提出创建超主权货币动议。在与美国就美元信用危机问题对话协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超主权货币动议是一着“ 敲山震虎”的好棋。要想保住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就必须拿出负责任的精神和有效措施阻止美元地位滑落,而这也正是中国的美元资产安全的保证。中国所彰显的努力和决心必将有力地触动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平衡和兼顾货币政策对
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影响,切实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中国货币攻防战略之前瞻
尽管戴相龙直言,loK后将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及其他货币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欧元之父蒙代尔也大胆建言: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将英镑从中剔除。但考虑到中国现行金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健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其国际化进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对“特里芬难题” 。我们不会重蹈美元覆辙,人民币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替代美元。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发展方向,服务于促进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直至超主权化这个总体目标。
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元难以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监管,黄金无法为世界提供足够流动性等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国际社会应致力于健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朝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的成败既取决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与其他国家利益博弈的结果。如果说,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危机四伏的此岸,未来的“一超多强”乃至“超主权”的货币金融体系是一次伟大变革的“彼岸” ,那么中国的对外货币政策将是这一制度性变革的桥梁。由“此岸”到“彼岸”的变革,将会改变当前的世界经济秩序,改变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全部认识。货币与经济
美国次贷问题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水银泻地般蔓延开来,西方金融大厦将倾,各国纷纷出台措施拯救本国岌岌可危的银行、保险、证券业,流动性紧缺成为世界并发症。掌握世界印钞机的美国开足马力超额发行美元,引发的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贬值缩水。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分析梳理我国应对美元信用危机一系列动作(从货币互换协议到超主权货币动议再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难发现在对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政策主线就是: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手段,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
一、概念的厘清
货币互换、货币国际化、超主权货币这三个货币金融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联系,呈逐级递进关系。通常两国之间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货币互换协议的增加又为该国货币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内部,各大主权货币博弈的结果必将催生出超主权货币。
1.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等值的不同货币本金,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两国央行间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后,在紧急情况下一方可将约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抵押给对方,以获得对方借出的其本国货币或其他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本国短期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以增强抵御金融动荡的实力。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来规避中长期汇率风险,控制进出口贸易成本。在双边贸易中,一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得到他国货币并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从而使得本国企业可以借到他国货币,用于支付从他国进口的商品,而对方出口企业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有效规避汇
率风险。
2.货币国际化在信用纸币制度下,超越发行国的国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间发挥一般货币职能的国别货币就是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就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据此定义,时下热议的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充分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等国际货币功能,并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其货币国际化进程是该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3.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它不仅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更能增强国际社会应变能力,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尽管超主权货币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存在问题,而在于在实践中阻力有多大。由于它牵扯到诸多利益纠葛,该主张虽由来以久,至今仍无实质进展),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略
金融危机下,面临世纪大考的中国政府权衡各项举措的利弊得失,果断地出台了系列对外货币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组合拳,这一战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标: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增加货币互换协议,确保美元资产安全。
中国创纪录的23991.s2{Z美元的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已是有目共睹。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N/~I]货币互换协议,降低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我们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平稳地完成这种转变,让副作用最小。
1.优化国际储备结构配置,分散美元汇率风险。
金融危机的蔓延迫使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巨额财政赤字来拯救美国经济,美元泛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大幅“缩水” (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居
多)。分散美元汇率风险,确保对外资产安全成为政界、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SDR(特别提款权头寸)和在IMF中的储备头寸等四大类。其中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随时可用的债权。外汇储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现汇和对外证券投资。由于外汇储备承担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们应慎之又慎。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I MF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黄金储备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77.4%,法国为7O.6‰ 德国为69.2‰ 中国大陆仅为1.97o。虽然我国黄金储备已达到1054吨,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汇储备的I:U~J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鉴于此,我们应积极调整对外资产结构,继续增加黄金储备等国际硬通货。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经验尤可借鉴: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用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是一个趋势,因此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向外汇管理部门购汇用于海外资产并购,同时提高对外证券投资的效益,建设安全化、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伙伴,建设人民币结算的外部网络。货币互换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多边网络。通过货币互换,逐步搭建起亚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纵观历年来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谨慎试水,从被动到主动,从小额到大单,由近及远,从急到缓的过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加快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东盟1 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 以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7国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继续积极回应其他国家需求,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其进行磋商。作为向外部输出流动性的一个方式,
货币互换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变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拆借,但事买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方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这对将人民币打造为全球强势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不但是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法宝” ,更是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的“利器” 。这些金额不等,用途不一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货币战略的“防护网” 。

国际金融论文选题

论文的选题是金融论文写作的基础步骤,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际金融 毕业 论文的质量好坏。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金融本科学生论文选题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供大家参考。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

2.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12.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1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1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1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1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1. 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 措施

2. 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3. 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

4. 如何构建县联社综合体系

5. 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6.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再造中的作用研究

7. 中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及其效率

8. 农户信贷行为变迁的趋势分析

9.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探讨

10. 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

11. 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

12.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政策探讨

14. 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15. 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6.政策性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7.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

9.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分析

10.国际金融风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1.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

12. 我国企业债券风险特征研究

13. 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

14. 开放条件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

15. 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

16. 论政策性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

17. 银行脆弱性问题研究

18.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

19. 论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20.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测度及防范

1. 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2.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

3. 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4. 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5. 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加强宏观金融调控

6. 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7.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8. 货币政策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有效性分析

9.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10.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1.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12. 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3.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4. 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

15. 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16.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

17. 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猜你喜欢:

1. 金融毕业论文题目

2.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3. 国际经济学论文选题最全

4. 2017年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5. 浅谈国际金融论文

我需要一篇中专生国际金融专业的论文2500字 以(金融危机)为话题

我有,发给你吧。是pdf格式的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思考
林正平①
摘 要:美国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
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坚持改革开放,
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坚持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等举措,都
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新兴市场国家;政策主导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768(2008)12-0017-0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
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告诫全党增强忧
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最近美国经历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造成的严重冲击和对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我们要以国际视
野和战略眼光,审视这场危机的起因、过程、负面效益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冷静观察,认真
应对,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应对危机中着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同
时,负责任地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我们应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发,继续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症结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跨越国界流动。具体包括贸
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投资跨国化、金融全球化,其中贸易、生产的全球自由化是全球化的基
收稿日期:2008-10-11
作者简介:林正平,男,福建中诚信信用评级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
国际金融危机专栏
18
础。由于经济运行日益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金融关系为纽带,所以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
核心,并成为全球化新的主导动力;也因此金融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三者之中
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特定的新国际环境中,美国为挽救经济推行了一种借钱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
利用美元霸主权地位和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滥用金融衍生品。在无力监管的情况下,通过
各种金融工具诱导人性的贪婪与投机,在消费模式上,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
础的储蓄模式转变,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带来了大量的透支消费和高负债;金融职业道德上,高
薪激励离开了合理边界,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无限制地放大,大搞金融冒险,设计的金融
产品无限延长了信用链,不断升高虚拟性,信用关系高度复杂化,产权关系越来越模糊,可控性
越来越低,风险性越来越大。特别是危机已经开始扩散,如花旗、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出
现巨亏,市场流动性骤减,还继续推出金融资产违约保险。所谓“信用违约互换”(CDS),这个产
品说是保险,但担保对象不透明,已经看不到其价值所在,不能定价,也不能很好地在市场上交易,
实际已经异化为买卖双方的对赌行为。最后风险爆发,根本不能避险,反而加剧了信用危机。
二、透过危机看中国经济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二战以后全球经济最好时期。这个时期全球经济的特点,基本是美国凭借其相
对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先进技术,依托资产价格泡沫的财富效应,支撑了亚洲制造圈的迅速扩张,
进而带动了中东能源及国际大宗商品供应国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最终造成全球经
济增长潜力的过度消耗。国际收支表现上基本是东亚国家输出实体商品,资源国家输出资源,美
国输出美元及金融产品以换取商品和资源。在这场全球产业大转移中,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既求
生存,又求发展,以政策性开放为主导,选择了国家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并以渐进式区域开
放为经济转型的主线,实现了开放与改革的良性互动,使整个经济向开放型转变。这个阶段中国
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付出资源环境代价,依赖扩
大出口来平衡国内储蓄,通过商品输出消化吸收国内过剩的储蓄资源,从而迅速提升了国家工业
化水平,也壮大了整体经济规模,为继续发展打下了结实基础。无疑这是一个必然而成功的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实现了从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进出口贸易增长104 倍,在世界
贸易中的位次从32 位到2004 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从1978 年的不
到1%提高到2007 年的8%;从1993 年起,连续15 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到
2007 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以年均20.1%的速度增长。
近几年全球经济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循环,是建立在支持经济平衡的新兴市场国家自身不
平衡的基础上。我国的政策性开放的发展路子得到了利益也带不少问题:首先,世界出现了以美
国为代表的资产膨胀型的过度消费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的结构
失衡。那些过度消费模式的欧美国家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条件下,长期奉行低利率政策,货币
过度发行,加剧了金融体系乃至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脆弱性。而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推进了
投资,压抑了本国消费,加剧了经济结构不平衡。改革开放的开始年份,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拉动
作用基本交替变化,其规律是出口增长快、经济高速增长年份,投资对经济增长率贡献高于消费;
经济比较正常年份,消费贡献率则高于投资。但2001-2006 年消费增长拉动力明显减弱,进出口
对任务贡献率在1999 年前呈起伏不定,往后年平均在7%左右,2005 年开始稳定在20%到24%
之间。而消费率却低于50%,有的年份只40%左右,一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 个百分点。其
19
次,由于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我国进入世界资源型产品的最大生产国、
最大需求国和最大消费国的行列。2007 年以来虽然重要矿种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但如原油、铁
矿石等仍在50%以上,已出现大量的资源环境问题。第三,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不仅总量规模快
速增长,而且已出现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为特征的势头,2000-2007 年国际收
支总顺差逐年扩大,2007 年达4453 亿美元,年均增长53%,顺差占同期GDP 的比例越来越高,
平衡状态偏离度在逐步扩大,给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带来越来越大压力。
现在我们处于更加开放和伟大变革的时代,我国出口已占 GDP 的37%,而美国这个比例不
足10%。这种结构已被世界各国走过的历程证明,非常容易受外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
断深入,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还在继续延伸,而全球市场是一种零和博弈,市场变
化最终都表现为财富和资产的转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坚持改革开放,把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平台。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改革开放是
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根据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应该用发展创新思维来转变引导社会
的思维定式,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始终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突出实践特色,继续
解放思想,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立足自身是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一)认识自己,增强信心,抓住机遇,积极应对
这场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风险前所未有,机
遇前所未有,我们要在困难中发现机遇,在风险中寻求发展。目前金融危机继续向实体经济转移,
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外部风险加剧。虽然目前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很健康稳定,我国金融市
场体系相对独立,受到这场危机的直接冲击要好于欧洲等其他国家,但要看到我国经济的负面问
题,已经越来越表现为经济下行的风险。欧美需求减缓,由于价格成本和改革开放时间的长短,
以及认识深化等原因,我国的外部需求减缓程度可能更甚于全球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目前中央已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作为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当前的
问题是:(1)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受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资产财富缩水、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尚待时日、农村改革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等因素的制约;(2)我们在践行科学发展中,要重新
定位和纠正过去那种牺牲劳动者利益、损害环境、滥用土地、削弱经济自主性等行为,必然要推
高劳动成本、环保成本,甚至必要时提高农产品价格;(3)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可避免要
经受一个与国际价格体系接轨的长期痛苦的通货膨胀。
美国是黄金储备大国、石油储备大国和农产品出口大国,从次贷危机看,不否认美国通过降
低美元利率的预期,促使大宗商品暴涨,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美元今后会不会再次走弱和大宗商
品阶段性上涨,如何判断美元走势,已成为我国外汇增值以及与外汇有直接间接关系的产业、企
业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当前我国国内能源、土地矿产资源等重要资源紧
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相互叠加,给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造成巨大
的压力,进而给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币值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目前
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有条件、有能力抵御外部冲击。但是目前我国还是依赖出口和外资的经济增
20
长模式,近年来我国每年10%左右的GDP 增长中有2~3 个百分点来自外需贡献,国家统计局初
步测算,今年前三季度增速回落2.3 个百分点,其中有1.2 个百分点来自出口减速。财政收入8
月份增速还能坚持两位数,9 月份回落到3.1%,而财政支出压力在不断增强。外汇储备也出现异
常现象,9 月份新增214 亿美元,低于FDI 和外贸顺差之和,一反过去高于而且有的月份高很多
的现象。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和遭遇全球性危机的冲击,还显得比较脆弱。所以,发展仍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速增长仍是我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当前首先要减少、消除危机
冲击的损失,进而利用危机削弱竞争对手的机遇,建立巩固国家和民族资本对国内市场的主导,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在不断调整,各国经济增长模式都应不同发展阶
段的经济背景条件变化和要素约束而变化。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条件,要把发展理念、措施、
政策引导到真正的经济增长上来,不断提高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不能无限的增加投入。经济工作
要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在推动经济三大轮子中,坚持“三架马车”均衡拉动,三大产业协
调运行。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投资与出口以及利用外资方面都不能偏废,着重点在加快
结构调整。投资仍是目前保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资本/劳动力比率还远低于美国、日本水平,城
市化率不仅低于韩国,也低于菲律宾。同时铁路、公路等大项基础设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
总结1998 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甚至允许财政收入有稳定来源、财
政盈余稳定的省市发行地方建设国债,增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房地产业在投资中的
比重约1/4-1/5 之间,涉及50 多个行业,对于保增长和劳动就业有许多积极作用,仍要作为国民
经济的支柱产业,重在结构调整。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目前仍处于重要地位,至今我国作为
全球重要制造业的基本地位没有改变,出口的比较优势还没有消退。现在贸易政策上应有战略作
为,要着力于通过政策制定培育我国经济的竞争优势,稳定出口,同时加强外贸产品和区域的结构
调整。据海关统计数据,1996-2007 年我国与欧盟15 国的贸易增长还超过中美贸易增长,亚欧之间
经济上互有需求是增长合作的主要动力所在,同时要大力开拓拉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二)坚持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这场危机给世界各国一个重要警示,那种认为政府对经济“无为”的自由主义经济的英美模
式再次接受检验而适当淡化,中国模式引人注目。市场确实具有高效、自我平衡和自愈功能,但
自由市场经济引发的道德风险在这次危机中得到全面彻底暴露。充分说明市场功能还不足以与市
场自身的问题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相抗衡,政府管制是必须的,宏观调控更需要贯穿市场经济的
全过程。改革三十年来我国选择政策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不改变国家的控制和管理,由国家主
导工业化和管理资源、能源产业,政府是强大的经济组织力量,体现了国家经济的控制力和政府
管理的主导性作用,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全球化深刻改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
外部环境,发达国家基本吸纳了我国由于日益增长的、庞大的国内储蓄,通过庞大的投资活动而
形成日益增长的产能所产出的剩余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外部失衡掩盖了内部失衡。今天我们要
从战略上解决现阶段生产过剩的矛盾,不能长期用价格管制和政策性补贴的方法应该理顺价格市
场形成机制。不然,扭曲了市场,扭曲了企业利润,还扭曲了许多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会
越积越多。
(三)深化金融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逐步暴露,流动性风险将越显突出。前一段物价上涨,
某种意义上是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成熟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效果要好于周
边国家,统计数据已出现CPI 连续五个月的减缓趋势。虽然目前还不能因此对物价控制放松,但
21
当前信心是第一位,在实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中,应该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保证金融体系
尤其是银行的流动性。预计短期内我国仍然保持负利率时代,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在进一
步完善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应顺应宏观调控政策,履行社会责任,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增加流动性有可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现在的难点在于既要考虑货币的波动,更要考虑由此带来
的信心散失问题,这就是宏观调控科学性所在。
这场危机暴露了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最后变成祸害社会的“洪水猛兽”。我国
今天则完全不同,虚拟经济整体还处于浅层次阶段,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总体还有较大的距离。虚
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不但可以使经济社会中投资与金融商品的货币需求量增加,推动储蓄转化为
投资,还可以吸收过多的流动性,而且可通过金融产品发现价格和定价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益,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在一个国际化环境中,一流
的企业更需要一流的金融服务。目前当务之急要深化金融改革,建设多层次、能适应各种所有制、
行业、企业金融需求的金融体系,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目前应该解除一些不必要的
金融管制,解决金融压抑问题,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否则,只能成为金融风险的被动
承担者。当然,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有一个稳定关系,不能无限延升信用链和过高的杠杆比率,
假使过多的脱离实体经济,必然要造成庞大的泡沫。金融业要炼好内功,尤其要完善治理结构,
明晰产权关系,加强内控机制,使每个从业人员都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同时让所有市场参与者
承担风险,并在承担风险中得到应有的回报。
(四)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为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新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而努力
由于全球化的深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不断加深。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上
升,我国将在全球的经济、汇率、环境乃至防病卫生等方面负起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面对
这场危机,我们同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应对这场危机作出经济努力,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
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当前国际和国内都是一个转折点,都要关注美国这样一种债务帝国
的发展方式能不能持续下去,美元的世界主导地位是否会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走势如何,美元
能否回归现实,等等。目前这些问题还难以回答,但必须看清其大体走势,从长期看必须呼唤公
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让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话语权;从现阶
段看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关注国际资金在全球流动的监管,同时从中发现蕴藏着的发展机会,并维
护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这些方面的努力是长期的,也是艰苦的,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导语: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金融学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高度的重视。下面是我分享的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 李俊.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胀的关系[J].南方金融,2011,(2).

[2] 郑智,刘兰香.影子银行还是“银行的影子”?[J].金融市场研究,2013,(4).

[3] Rose,P.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M].McGraw-Hill,2002.

[4] Blanchard O.J.,Giavazzi F.Improving the SGP through A Proper Accounting of PublicInvestment[R].Discussion Paper No.4220,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2004.

[5] 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 Growth in A Time of Debt[J].American EconomicReview,2010,100(2).

[6]Alice Y.Quyang,Ramkishen S.Rajan.Monetary Steriliz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Howmuch and How effective? [J].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2005(6).

[7]Myers,Stewart and Rajah.The paradox of Liquidily[M].Journal of Eeonomies, 2005,(6).

[8] Frank R. and Krausz M. Liquidity Risk and Bank Portfolio Allocation. [J].International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 2007, 60-77.

[9] MS Mohanty,Philip Turner.Intervention:What are the domestic consequences? [J].BISpapers,2005(24).

[10] 陆磊.“钱荒”的本质是结构失衡[J].中国农村金融,2013,(7).

[11] 李宏瑾,唐珂.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角度看货币市场波动[J].南方金融,2013,(8).

[12] 魏开华.基于银行信贷视角的:“钱荒”问题模型分析[J].浙江金融,2013,(9).

[13] 温建东.“钱荒”原因的再审视--兼议资金面趋紧与外汇头寸新政的关系[J].武汉金融,2013,(9).

[14] 张流泉.中国版“钱荒”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2013,(10).

[15] 史晓芳.钱荒:伪命题真警戒[J].金融与经济,2013,(8).

[16] 许一力.“钱荒”与股市暴跌[J].新经济,2013,(8).

[1]张斌. 障碍期权的定价及其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温鲜、霍海峰、邓国和. 分数布朗运动的美式障碍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1,Vol 28, No 3:87-91.

[3]谢赤. 不变方差弹性(CEV)过程下障碍期权的定价[J].管理科学学报, 2001, Vol, 4,No 5: 14-21.

[4]王莉, 杜雪樵. 跳扩散模型下的欧式障碍期权的定价[J].经济数学, 2008, Vol, 25,No 3: 248-253.

[5]杨淑伶. 跳跃扩散下双障碍期权定价的数值解[J].经济数学, Vol 28, No 4:86-89.

[6]张向文, 李时银. 障碍期权推广到几何平均资产情况下的定价公式[J].数学研究,2006, Vol 39, No 4: 447-453.

[7]刘维泉. Jump-Diffusion 模型下障碍期权的定价分析[D].暨南大学, 2007.

[8]孙玉东、师义民、吴敏. 参数依赖股票价格情形下的障碍期权定价[J].数学物理学报, 2013, 33A: 912-925.

[9]吴文青,吴雄华. 美式障碍期权定价的数值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Vol 29, No 8: 970-975.

[10]Fischer Black and Myron Scholes.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81(3): 637-654.

[11]Hull, John, and Alan White. The pricing of options with stochastic volatilities[J].Journal of Finance, 1987, 42: 281-300.

[12]陈雯,陈浪南.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建模与实证[J].世界经济,2000(8):24-28.

[13]吕朝凤,黄梅波.习惯形成、借贷约束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9): 1-13.

[14]宋淮松.我国零息国债收益率曲线初探[N].中国证券报,1997-2-18.

[15]苏越良,李晋.基于跳跃扩散模型下的中国短期利率研究[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EBM 2010)[C].

[1]段正旺,王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中国金融,2003,(22).

[2]人行湟源县支行课题组.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青海金融,2003,(01).

[3]刘维奇,高超.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12).

[4]燕平.竭城助推小企业.中国金融家,2009,(02):103

[5]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1999,(12).

[7]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8]七类农业小企业可获农发行重点支持.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1):211

[9]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和政策.财贸经济,2000,(03).

[10]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7

[11]刘慧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9,(05):61-63

[12]农发行重点支持七类农业小企业.农家顾问,2009,(06):10究,2003

[13]陈及,王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选择.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4).

[14]蔡根生,李衍彬.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7).

[1]巴曙松、王璟怕、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83-89.

[2]顾海兵.宏观金融预警系统的构架简析[J].法观经济研究,1999,(11):16-19+25.

[3]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5]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72-84.

[6]陈松林.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J].经济科学,1997,(3);28-36.

[7]陈雨露、马勇.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方法及在宏观审慎中的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59-71.

[8]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57-66.

[9]高国华,潘英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VaR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1753-1759.

[10]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40):162-168

[1] Y Sheffi,J.B.Ri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12(2): 1 -11

[2] A.N. Berger. Bank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 Evolution in the Making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4,36(3):25-29

[3]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J].Logistic Management - Innovative Logistic concepts,2005, S. 203-214

[4] William Atkinson.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Next Big Opportunit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8(4):57-60

[5]胡跃飞.供应链金融一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 38-39

[6]牟龄.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维[N].金融时报,2006,(5)

[7]李形,何肠衫.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界(评论),2007,(10)

[8] Sidney Rutberg. 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 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J].The Secured lender, 2002,58(6):40-46

[9] John A Buzacott, Rachel Q Zhang.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mancing[J]. Management Science,2004,50(9): 1274-1292

[10]Roland Hartley-Urquhart. Managing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6,January(9)

[11] Leora Klapper. The Role of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R]. World Bank, 2004,(9):102-103

[12] Dan Scanlan. Ironing Out the Kinds in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J]Asian Trade Finance,2004(8):75-93

[13] David Biederman. Logistics Financiers[J].The Journal of Commerce, 2004,(4):40-42

[14]Gonzalo Guillen, Mariana Badell. 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7):25-27

[1 5] Viktoriya Sadlovska, Beth Enslow. Supply Chain Finance Benchmark Report [R]. Benchmark Report, 2006,

[16] Michael Lamoureux.A Supply Chain Finance Prime[J].Supply Chain Finance,2007,(4):34-48

[17] Aberdeen Group. The 2008 State of the Market in the Supply Chain 52Finance[J],2007: 212-233

[18] 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丄ogist.Res,2009,(l):149-161

[19]罗正英.中小企业信货资源占有能力提升的战略重点[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23-25

[20]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7,(5):87-91

[21]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3-30

[22]邹武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 : 12-13

[23]覃宇环.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J].生产力研究,2009,(16) :179-181

[24]赵亚娟,杨喜孙,刘心报.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信贷能力的`提升[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 46-51

[1]Shaw Edward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69.

[2]Herma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97(2):32-35.

[3]李建伟.股票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求索[J].2009.02

[4]董娴.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分析[D].西北大学.2008.

[5] Stieglitz, Joseph E. May,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5: 239-251

[6]Ronald McKinnon.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TheB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7]King Ross Levine.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 513-542.

[8] 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26-30.

[9]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10]King Ross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 717-737.

[1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中文版.上海三联书店.1993:52-53.

[1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13]郭俊菲.从资本视角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外经贸[J].2013.04

[14][英]威廉.配第著,马妍译.政治算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

[15]August Wilhelm von Hofinann ' the stages and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M],EuropeanEconomic Review,1931.

[16]Coliw Clark,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 [M], Econometrica.1940.

[17][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8]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19]伍海华,张旭.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5): 11-6.

[20]王良健,钟春平.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与定位[J].经济地理.2002(6):669-67

[21][美]雷蒙德.W.戈德斯密斯著,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40-44.

[22]童卫华. 股票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06

[23]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J].管理世界.2004(10):79-84.

[24]马正兵.山东产业增长与信贷投入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2005(5) : 38-42.

[25]叶耀明,纪翠玲.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对产业变动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4 (6).

[26]刘世锦.为产业升级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J].上海金融 1996(4) 3-4.

[27]刘赣州.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金融支持[J].学术界.2005(5).

[28]惠晓峰,沈静.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与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29] 刘保君.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成因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57.

[30]罗美娟.证券市场与产业成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1]张玉喜.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2]杨德勇.产业结构研究导论[J]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3]韩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的行业选择与产业增长研究.经济问题,2008(6) .

[34]傅进,吴小平.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J].经济与金融.2005(2):30-34.

[35]杨海燕.产业结构升级、融资结构变迁和金融中介发展,安徽大学学报.2006.03.

[36]陈式文.我国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0.12

[37]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8).

[38]李艳.湖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13.03

[39]廖俭,杜金岷.股票市场发展对广东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南方金融[J].2011.06

[40]陈晶莹.完善资本市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研究导刊[J].2008.03

[1]Phillip · S.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Ratings by Spanish Listed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2).

[2]Marcel·L.Investigat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n firms and theirbehavior in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2007(16).

[3]Thompson·P.Track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credit policy in China:Top-down perspective and bottom-up refor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4(4).

[4]Maths·L,Bino·C.The Role of Advocacy Organizations in Reducing Negative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2001(3-4).

[5]Rodney·W.Can Trade Green China?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China.2002(61):2-6.

[6]Swaney · J.The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A Unique and CrucialInstitution[J].Review of European Community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Law.1987(3).

[7]Ostrom · E.Climate change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Policyconsiderations in the US[J].Energy Policy.1985(2):47-49.

[8]王瑞雪. 作为治理工具创新的环境信用评级[J]. 兰州学刊,2015,01:103-110.

[9]张原,陈玉菲. 区域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66-174.

[10]陈国胜. “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 南方农业,2014,34:40-44.

[11]董瑾. 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2]李连甲. 上海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东华大学,2014.

[13]李颂华.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J]. 才智,2014,36:351+354.

[14]洪玫. 信用制度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J]. 党政论坛,2014,12:34-36+1.

[15]马欣欣,王波,朱本行,石婧. 各国征信业发展模式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探析[J].价值工程,2014,36:139-141.

[16] 刘笑平,雷定安. 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72-75.

[17]王芳. 河北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18]王明东,李传勋,黄珊珊. 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促进药品监管的思考[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06:448-449.

[19]赵玉洁.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 黑龙江金融,2014,12:87.

[20]郑连旺. 提速衢州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J]. 浙江经济,2014,24:59.

[21]周斌泉.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22]尹冰. 河北省环境责任保险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3]关阳,李明光.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管理制度的实践与发展[J]. 环境经济,2013,03:47-51.

[24]宁晓波.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5]吴丹.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研究[D].宁波大学,2013.

[26]颉茂华,刘艳霞,王晶. 企业环境管理信息披露现状、评价与建议[D]2013,02:136-143.

[27]杨志勇. 天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8]陈英. 要素结构演进与中国出口结构动态升级[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20-124.

[29]杨丽伟. 我国第三方评价的应用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2,08:7-9.

[30]周曙东.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环境行为及其激励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1] 陈英. 实施环保信用制度 创新环境管理机制[J]. 江苏政协,2006,09:50-51.

[32]盛娟. 浅析房地产市场信用机制的构建[J]. 山西建筑,2010,25:239-240.

[33]杨兴,吴国平. 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立法的思考[J]. 法学杂志,2010,10:83-86.

[34]黄蓓莉. 我国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分析及建议--借鉴生态经济盈利模式[J]. 商场现代化,2009,19:46-47.

[35]李晓安,彭春. 论环境信用法治化[J]. 法学杂志,2009,01:43-46.

[36] 司林胜. 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现状与建议[J]. 企业活力,2002,10:16-18.

[37]李岩. 企业环境等级评价:突破二元管理困局[J]. 环境经济,2008,01:36-39.

[38]盛娟. 中国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及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9]李夕兵. 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7.

[40]罗方. 企业污染物排放风险控制[J]. 现代商贸工业,2007,04:5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