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谈谈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维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谈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维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引言: 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对艺术的赏识是看似没有规律却又有某种戒律的欣赏过程。下面就是我来谈谈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维,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发展随着人类思维的复杂演变成就了非凡的卓越。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在学术界备受争议,艺术与科学之思辨从文艺复兴初始显露端倪,一直到今天,许多理论成果对艺术与科学的探讨,指引着艺术与科学向前发展。那么艺术与科学到底是泾渭分明还是在人类一手创造的“规律”中前进?
关键词: 艺术哲学;科学思维;自然主义
在西方,艺术哲学这一门学科被提及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到了20世纪,艺术开始以哲学的眼界和思维重新审视其存在的作用。当艺术哲学作为一项研究性艺术时,就成为一门同社会联系的科学,及人类理性深思与感性体验过程的结晶。这就促使需要人类用科学的眼光与手段重申艺术的本质,从而揭发出存在于艺术之中的可循规律。从直觉上看,似乎艺术是更趋向于感性体现的,但是,如果从哲学的思维角度讲,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不协调似乎是可以调和的,我们可以把艺术和科学作为“通过某种媒介的形式或结构来表现精神意象的一种方式”。在这里,精神意象成为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契合,科学亦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想象与理智的不断对立于协调,共同构成艺术与科学最核心的本质。
一、 艺术与科学形式的契合
艺术与科学在知识上的含混和感觉上的模糊之处,首先是艺术与科学的契合点在哪里。找到这个契合点,才能阐明其真谛。艺术哲学家苏珊·朗格的艺术哲学观“艺术是生命的形式”证明,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艺术的创造就需要这种称之为“情感”的东西去引领,艺术创造就既需要达到艺术家的直觉与幻想,又能通过一种合理的形式使艺术品自身的情感得以传达。马丁·约翰逊先生同样给科学的本质一个合理的答案,认为科学与艺术相通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并且与艺术的本质并无天壤之别,科学实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是通过合理的手段创造能满足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学科,源于生活的理论,高于现实的物质,同时科学知识通过逻辑结构为形式,使之被传播、交流、接受、认知和取舍,而艺术同样也是人类在人类生产过程中逐渐衍生出高于生活的产物,需要一种“情感的对象化”形式使之传递出和谐、均衡、比例、神秘等。艺术上以形体或者结构的方式进行交流,实际上与科学理论上以数学公式进行交流,有着一些共同点,如艺术与科学一样都距人的直觉很遥远,艺术品激发人类丰富的奇思妙想,就如同物理学家的原子和电子一样丰富。
二、艺术与科学的结构遵循戒律”
我们对艺术的赏识是看似没有规律却又有某种戒律的欣赏过程,同科学探究为我们人类在看似没有规律的生活中找到合乎情理的戒律异曲同工。所以,科学思维中的理性不但是指一种逻辑推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对事物的协调性和差别所具有的一种敏感。经过陶冶是直觉就不象未经过陶冶的世界那样轻视这种理智的戒律。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掌握暗含在直觉中的结构。
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到现在科学的成就不可否认是从前人的失败中汲取养分,所以科学的发展一直都是在其内在结构中前行,而不是凭空幻想。马丁·约翰逊说,“科学内容在概念作用上的物体和我们在感官上世纪接触到的物体不一样,而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与自然状态的现实不一样。”细想这句话其中有很深刻的内涵,他揭示了艺术同科学一样是想象与理智的相互结合与推动,才能创造出合乎情理又高于现实的东西。如果忽视了科学中难以驾驭的结构,幻想就会陷入毫无寄托的混乱状态。而同样,对于想象艺术这一抽象的原理,人们必须根据所熟悉的艺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最这些原理的可能运用,来进行仔细的考察。“艺术家不同公众保持联系,不体察欣赏者所共有的心境的话,那么,他就必败无疑,就成为以梦想方式逃避现实的利己主义”,所以在公众心理的艺术结构,“促使幻想艺术家必须要求他的欣赏者在欣赏其作品的过程中,要使自己由作品引发的想象力具有一种创造性行为。”所以,艺术与科学在这种暗含的戒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
三、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主宰艺术与科学
在艺术界与科学界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一位艺术家,同时身兼科学家与生物学家,同样,一位科学家同时又热衷艺术,爱好广泛。这种主观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很明显的展现艺术与科学已不是势不两立,而在本质上都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其实,也就是说艺术与科学是建立在自然法规之上的科学,源于自然,同时又高于自然。十五世纪的著名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位自然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不仅精专艺术,同时涉足科学。他的世界观是建立在自然法规的必定性之上的,他把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去表现内心真正的艺术,在他的素描草图作品中,有许多是模仿自然物,这是他艺术取材于自然的表现,但在正式作品中所描绘的完全不一样,他内心世界的张力与狂暴都通过一些表现手法得以展现。在科学研究实验中达芬奇展现了他惊人的自然观察能力,在对飞行器进行研究时他对鸟的飞行动作的分析详细、精确,在实际飞机样本图加入了许多理性的设计与富于想象力的判断。因此,不管是艺术还是科学,在遵循了自然法则的前提后,总会想方设法突破其束缚,并演化为具有象征作用的超自然物,如中国的玉雕艺术,一件小小的古代羽人玉雕,传达出它集合曲线表达的栩栩如生和生气勃勃的印象,象征顽强拼搏的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些艺术品不因艺术品造就的年代而牺牲自己存在的作用,因为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品中赋予了“洞察人类疾苦和振兴人类命运”的想象力,引起后人的强烈共鸣,这就是艺术家遵循了人们共同的戒律,象征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
四、结语
艺术与科学在同属于自然主义的庇护下表现出看似无关联,实质却体现相同本质的人类文明。科学家和艺术家,虽然岗位不同,但在各自工作中所追求的目标是想通的,他们所采用的工作策略,比他们实际所承认的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艺术与科学同时为人类的获取而付出努力,是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物质文明走向更辉煌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丁·约翰逊.艺术与科学思维[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6岁儿童教育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将各种教学途径、手段、方法捏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并使之渗透在幼儿的全部科学学习中。音画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到教育的前台,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推崇。音画艺术是音乐和图像以及相关文字结合的一种网络表现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与图像配合,达到一种听觉和视觉同步的表现效果,使观看者能够感觉一种真实的艺术感应来陶冶人的情感。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适当地运用音画的教育手段,引导幼儿理解科学认知对象,更好地完成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科学活动与艺术术活动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得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充分发展。音画艺术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下谈谈音画艺术手段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一、音画艺术在科学活动引入环节的有效运用
1.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画艺术集美术、音乐于一体,通过夸张和典型化等手段创造神奇的事物、景物、动画人物。这些形式与内容恰恰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由于幼儿对某件事物的专注时间比较短,如果在活动的引入部分就运用音画艺术,那么将能够提升幼儿注意力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很快主动投入科学感知活动中,获得更多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发展。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糖果屋》中,老师深入分析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入部分播放糖果屋的音画课件: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各式各样的卡通糖果手拉手唱歌跳舞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的经验对画面上的糖果进行感知、观察,辨别课件中的各种糖果外形、种类,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从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为下一个环节操作实物糖果并进行分类积蓄了经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优化教学情境。
有些科学教育内容教学时往往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一张图片一堂课”,在运用音画艺术手段后,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动画情景,创设出了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例如: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教师改变传统的运用“人体消化模型”的教学方式,在活动的引入部分播放“好吃的蛋糕”的音画作品,通过娓娓的故事声音、动画让幼儿明白“蛋糕”在人体内消化、吸收、最后排泄出来的过程,它动态、直观的演示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到活动中来。在这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幼儿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同时为进一步的感知活动做好铺垫。
二、音画艺术在科学活动探究环节的有效运用
1.提高幼儿观察水平。
科学教育活动中,观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在科学活动探究环节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所进行的活动的好坏。借助音画教学手段,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从而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得看得见、看得清,由抽象变为具体,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观察的效果。如: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过程”中,教师把“豆豆”的生长变化制作成配乐小故事,引导幼儿边观看作品边讨论,在视觉的冲击下,幼儿有了一种奇妙的感受。这种感知,激发了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愿望,在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中幼儿了解了豆子的变化和不同时期豆子的.现状,从而使这节科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方法》中,教师通过对音画作品画面的放大、定格等多种手段进行,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思考,通过观察画面,幼儿知道不同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由于教学过程中运用音画视听与启发、讲解相结合,整个教学在教师自由灵活的调控中轻松进行,全体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满足幼儿情感需要。
在科学活动中,艺术形式既是幼儿表现科学认识的手段,又是宣泄情感的方式。教师通过音画这种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可以达成认知方面的目标,又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春天来了》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播放亲子春游录像,以悠扬的小提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一面鼓励幼儿讲述和爸爸妈妈一起春游的感受,一面帮幼儿梳理春天野外的景象,通过创作、欣赏和分享的过程,幼儿的情感和认识得以交融。开展科学主题活动,是音画艺术手段“大展身手”的机会,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加工具体的、生动的、感性的、富有审美情趣的音画作品,使一些幼儿很难理解和教师不好解释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认知探索活动,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三、音画艺术在科学活动结束环节的有效运用
1.深化幼儿品德教育。
有了对科学所持的正确态度,就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幼儿的特点是好模仿,在范例、榜样的作用下,通过大量的行为练习,幼儿将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音画手段运用到科学教育的结束环节或延伸环节,可以增强品德教育效果,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提高教育活动效果。
音画艺术手段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动画效果好,游戏气氛浓厚,能够使孩子们在自然、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中获取信息、学到知识。它有效利用图形、图象、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和综合处理,在结束环节运用,具有很好的总结提升效果。总之,音画艺术作为幼儿园教学手段,拓宽了课件的应用面,也促进了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充分认识音画艺术手段的价值,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将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
1、利用科学思维能够提升艺术家素养
作为艺术的创造主体,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要求他们拥有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艺术专业创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等,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又不失审美精神的艺术作品,间接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总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以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而科学思维在提升艺术家素养方面,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可以帮助艺术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摆脱朴素的自发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艺术家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科学思维为艺术家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帮助他们在艺术积累中,通过鉴别大量原始材料和理清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奠定产生艺术灵感的基础。通过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交互作用,共同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完整、有序、合理的思维基础,以便艺术家更加深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
2、利用科学思维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其阶段性进行合理必要的分析,才能清醒的认识和自由把握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过,在艺术实践中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先后出现的,我们不能将三个阶段作机械的分割和理解,而是要层层了解、环环相扣和相互渗透,总而言之,科学思维在这几个阶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3、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鉴赏活动
作为艺术作品鉴赏的主体,鉴赏者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思索和想象,最后对作品作出评价。笔者认为艺术鉴赏作为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鉴赏者的满意与否,是推动艺术品产量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鉴赏者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主体,其科学思维对艺术鉴赏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艺术工作者素养的提升,为鉴赏者的理解和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鉴赏当中,促进艺术的发展。
4、利用科学思维能引导艺术批评活动
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和研究等科学认识活动,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的,对艺术进行批评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所以他要求批评者具有明晰的理性思维,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和推断思维,艺术批评需要理性,科学思维正好符合这点要求,因此说科学思维在艺术批评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提升了批评家的理论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保障了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性帮助批评家及时把握艺术发展的动态,引导艺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关系到艺术批评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并使批评方法得以科学实施。简单言之,科学思维与生俱来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敏锐性推动了艺术批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思维是一门既有思维科学特性和技术科学特性的交叉学科,其具体特点是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而艺术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体现出艺术的灵感性特征,以及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等,科学思维对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科学与艺术是互相影响的学科,两者的关系与“天地大美,殊途同归”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思维获得理性发展,从更高层次上提高意识发展主体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