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利与弊
我们期待机器智能化,通常想的是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很少思考智能化的机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机器智能化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精力,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可以辅助工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廉价的产品。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机器智能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态。1、造成人对机器的过度依赖。2、侵犯了人的隐私空间。3、打破原生态环境。4、造成新的不平等。5、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不能适应。6、造成就业问题。7、造成人的自卑。8、挑战人类生存。
凡是都有替代性,当我们依靠吃药来抵抗病菌的时候,人体自身免疫力就会下降;当我们依靠激素来对抗感染时,会造成很多后遗症;当我们吃甜食来维持血糖时,人体本身的血糖调节能力就会下降。同样,如果机器替代了人们的劳动,人们的劳动能力就会下降;当机体替代我们的技能,我的技能就会下降;当机器代替我们的思考和记忆,我们的思考和记忆能力就会下降。机器的智能化必然使在替代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同时,让人们逐渐依赖机器,使独立生存能力下降。应对办法就是主动进行体力运动和思维训练,维持一定的独立生存能力。
过去人们生活相对隔离,由于现代通讯、网络技术,信息到达速度极快,我们很难置身世外了,想关闭电话、网络,到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当摄像头被安装的时候,人们担心被录像,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当拍照手机出现时,人们担心肖像权被侵犯,担心被偷排,但很快人们适应了这种手机功能和生活改变;当手机定位跟踪出现时,人们担心自己的行踪被跟踪,还出现了一部《手机》电影,但是人们很快又适应了;现在互联网数据挖掘,广告跟随,能够跟踪人们的位置、通讯录、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等等,在高科技面前几乎无处遁形,人们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看就看了,拍就拍了,跟踪就跟踪了,就连艳照门也不新鲜了。毕竟人们的隐私被高科技打破了,从人们基本需求来说,隐私权还是遭到了侵犯。
人们对原生态环境有一种本能的热爱,蓝天碧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天籁之音。但是我们现在居住在水泥森林里,听着电子乐器产生的音乐,吃这垃圾食品,穿着化纤布料,乘着机动车辆,过着与原生态毫不相关的生活,有时感到莫名的孤独。这种生活完全脱离了我们人类原本的生活,这种变化,人类进化速度远远不能适应,于是人们通过另一套科技手段还原原生态:制造负离子空气,录制沙滩和森林的声音,用壁画、人造景观、假花装点厅堂,用跑步机代替林荫小路锻炼身体,制造人造草坪打室内高尔夫球。欺骗了人的感官,欺骗不了人的身体,现代城市癌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不无关系。
公平心人人都有,但是公平自古就没有,这个社会本身就是竞争的社会,公平只是人们的梦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追求。只不过在不同时代,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不同。在原始社会,分工不公平,社会地位不公平,生殖权不公平;奴隶社会,人权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生殖权不公平;封建社会,土地拥有权不公平,社会地位不公平,知识获取权不公平,财富分配权不公平;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拥有权和分配权不公平,社会发言权不公平;社会主义社会,企业地位不公平,信息获取权不公平。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程度降低,表面的不公平减少,但实质的不公平并没有根本得到解决。有些人拥有智能化机器而另一些人没有,这又形成了不公平,不公平造成的一系列竞争力差异和社会分配差异逐渐拉大。
信息社会,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对人们的知识水平需求逐渐增高。解放前能够识字就是秀才,就成为知识分子;七十年代生人能够考上大学就属于高学历,能够谋取一个很好的工作职务;90后硕士、博士满街跑,找份工作不仅要高学历还要高能力,不是海归就不被人重视,再往后,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知识的高更新率,在职学习,不断进修、充电、更新。这给人们的大脑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过去从小学到成年学习时间十年左右,现在达到二十年,不仅早教盛行,而且课本低龄化:大学的知识移到中学,中学的知识移到小学,小学的知识移到幼儿园,幼儿园的知识移到胎教,无形中增加大脑学习负担。照此发展下去,人脑真的要爆炸了。另一个趋势是人脑思维活动外包。能够网络上查到的就不用去记;能够电脑打字就不用手写;能够计算机计算的就不用心算。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最终人们会把几乎所有思维活动交给之智能机器,人们就是一个不劳而获、发号司令、坐拥其成的废人。是机器超越了人类,而不是人类退化了,这是机器智能化让人类产生的窘境。
机器智能化的确会阶段性地产生就业问题,但是这种问题也随着机器的产出和人们就业定位的改变而消除。工业化使得很多工人失业,但是这些工人并没有饿死,反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富士康用100万台机器人生产代替民工,民工并没有饿死,而是寻求其他工作营生;地铁使公交司机失业,公交司机并没有饿死,而是转为其他行业;网络教育将使大批教师失业,教师也不会饿死。最终理想的情况是几乎所有人的工作都被机器人替代,人们则是享受生活。过去一周工作六天,后来一周工作五天,现在很多企业弹性工作时间,或者在家上班,最后可能发展到自由支配时间。机器智能化对就业造成的冲击是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的副作用和带来的红利能够抵消,还会有盈余。
人的工作被机器替代,人会有自卑感吗?近期央视播出的《我爱发明》,里面经常是以人机大赛的方式展示发明出来的机器如何超过人力,展示科技的力量。一台机器少则赶上十几个人的劳动,多则能够赶上数百人力劳动,最终人败下阵来。体力方面超越了人,人们还有借口挽回面子,说我们是靠脑子生存。后来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舆论一片哗然,再次挫伤了人们的优越感,机器人一次次超越人类,人类的优越感逐渐荡然无存,开始产生自卑和危机感,这种趋势将会继续,并逐渐发展到无地自容。最后的阵地是人类认为人类拥有的创造性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这种掩耳盗铃的谎言,从理论上已经能够戳破,实际的超越也将指日可待。人类的自卑是人类创造机器人之后自己赋予自己的,而人类自我超越的革命是消除这种自卑的最好出路。
机器人挑战人类生存。这是人们的假想,也是人们的忧虑。机器人真的在各方面都超越人类之后,还能让人类在地球上作威作福吗?由于生存的社会同时也是竞争的社会,竞争力的衰败必然伴随这地位的失去。如果人类不发展,将来必然要让位于机器人。那么我们唯一的出路是自我进化,而最具竞争力的是机器人,我们人类向机器人进化是保住人类地位的唯一出路。人如何进化成机器人又维持人类本质属性不变?意识上载和机器化存在,是既保持人类生存形态不变,又不至于使人类失去地位的一条光明大道。也就是人类在生命结束前将意识同步到计算机中,在肉体生命结束后让意识在计算机中延续存在。这样不仅保持了意识的连续不灭,还能够保持人性的一致性,保持对人类的忠实拥护。机器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因此得以长生。
面对机器智能化产生的有利一面,我们应积极张扬;面对机器智能化产生的不利一面,我们要尽力化解,最终使机器智能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
人工智能来临,有人在担忧失业,有人在憧憬未来,有人在发掘行业机会,也有人在研究围棋。在讨论这些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考虑一下人类的结局。 有人可能觉得谈论这个话题太夸张了, 那先回忆一下人类历史上究竟发生了哪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可思议的事情,需要请几个穿越者来判定。 我们请1个出生于公元0年出生的人(汉朝人)穿越到公元1600年(明朝),尽管跨越了1600年,但这个人可能对周围人的生活不会感到太夸张,只不过换了几个王朝,依旧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罢了。 但如果请1个1600年的英国人穿越到1850年的英国,看到巨大的钢铁怪物在水上路上跑来跑去,这个人可能直接被吓尿了,这是250年前的人从未想象过的。
人工智能在创造原理上,首先会考虑模拟人类使用矛盾对立,互为参照的模式为思想基础来认识世界,感知事物,酝酿爱恨情仇.如果这样,他们会依据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经验形成的人生观来改造世界,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影响未来的军事作战方式,比如对无人作战平台的影响。有了人工智能技术,无人作战平台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更高,平台上的无人作战飞机、无人反潜战或反雷战潜水器和无人战车等武器既可以被作战人员远程遥控操作,也可以让武器按预编程序自主运作,并能要求武器系统在短时间内对威胁情况、打击手段、打击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全面提升无人作战平台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无人作战平台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复杂局面下的应变和决策能力还有待提升“比如,在一个军事威胁出现后,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民用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判断威胁和决策打击?这个时候就需要人运用道德、情感和纪律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和决策,而在这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的智慧还有一定的距离。
军事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以无人作战平台为例,其最佳作战方式就是将人工智能与人的判断与决策相结合,这要求在各种军事指挥系统中,人类要有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否决权,并拥有最终的军事决策权,而不是完全交由人工智能技术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