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社会科学论文主题问题

2023-12-12 04: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社会科学论文主题问题

  据学术堂了解,确定研究主题即选题是实证研究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研究主题试图把研究集中在一个确定的可控范围。一般来说,研究者从相关理论和文献、个人经历和兴趣、以及重复别人的研究等方面来确定研究主题。

  选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不要太大太泛。

  选题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研究上可行的选题,什么是研究上行不通的选题。

  总之,一个好的选题应该吸引读者兴趣、研究上可行、具有理论或者现实意义、符合研究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可控(即研究者具有相关研究技能、资源和时间)。

社会科学研究论文-methodology部分

方法部分描述了调查研究问题所应采取的行动,以及用于识别,选择,处理和分析用于理解问题的信息的特定过程或技术的应用原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其进行严格评估。研究的整体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论文的方法论部分回答了两个主要问题:如何收集或生成数据?而且,如何对其进行分析?写作应该直接准确,并且总是以过去时态书写。

Kallet, Richard H. "How to Write the Methods Section of a Research Paper."  Respiratory Care  49 (October 2004): 1229-1232.

您必须出于以下原因说明如何获得和分析结果:

读者需要知道如何获取数据,因为您选择的方法会影响结果,并由此扩展您如何在论文的讨论部分中解释其重要性。

方法论对于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种不可靠的方法会产生不可靠的结果,从而破坏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的价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您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调查研究问题。您论文的“方法论”部分应清楚阐明选择特定程序或技术的原因。

读者想知道数据是按照与研究领域公认的惯例一致的方式收集或生成的。例如,如果您使用的是多项选择调查表,那么读者需要知道它为您的受访者提供了合理范围的答案供您选择。

该方法必须适合于实现研究的总体目标。例如,您需要确保样本量足够大,以便能够根据发现进行概括并提出建议。

该方法应讨论预期的问题以及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而采取的步骤。对于确实出现的任何问题,您必须描述将其最小化的方式,或者为什么这些问题不会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影响您对发现的解释。

在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中,始终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允许其他研究人员采用或复制您的方法很重要。当开发出新方法或利用现有方法的创新用法时,此信息特别重要。

Bem, Daryl J.  Writing the Empirical Journal Article . Psychology Writing Cent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nscombe, Martyn.  The Good Research Guide: For Small-Scale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 . 5th edition.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4; Lunenburg, Frederick C.  Writing a Successful Thesis or Dissertation: Tip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08.

一、研究方法组

社会科学中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

The empirical analytical group 接近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以类似的方式,研究人员研究自然科学 。这种类型的研究集中于客观知识,可以回答“是”或“不是”的研究问题以及要测量的变量的操作定义。经验分析小组采用演绎推理,这种演绎推理使用现有理论作为制定需要检验的假设的基础。这种方法侧重于解释。

The interpretative group 的重点是了解现象的综合,全面的方式 。解释性方法侧重于分析性地披露人类受试者的意义实践[人们为什么,如何或以何种方式进行其工作],同时说明这些实践如何安排以便可以用来产生可观察到的结果。解释性方法可让您识别与所调查现象的联系。但是,解释性小组需要仔细检查变量,因为它更侧重于主观知识。

二、内容

方法论部分的介绍应从重新阐述研究问题和基础假设出发。 然后,将您用来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方法置于研究领域的整体“传统”之内,并选择了研究问题的特定研究设计。如果您选择的方法超出了您所在领域的传统[即,您对文献的审查表明该方法不常用],请为您选择的方法如何专门解决尚未解决的研究问题提供理由在先前的研究中被利用。

方法的其余部分应描述以下内容:

在选择您要分析的数据时做出的决定,或者在进行定性研究时要选择您所研究的主题和研究背景,

用于识别和收集信息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如何识别相关变量,

处理数据的方式以及用于分析数据的过程,以及

您用来研究基本假设和研究问题的特定研究工具或策略。

您可以通过Supremessays.com获得有关这部分的帮助。此外,有效编写的方法部分应:

介绍调查研究问题的总体方法论方法 。您的研究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还是两者的结合(混合方法)?您要采取一种特殊的方法,例如行动研究还是更中立的立场?

说明该方法如何适合整体研究设计 。您收集数据的方法应与您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的联系。换句话说,请确保您的方法将实际解决该问题。研究论文中发现的最普遍的缺陷之一是,所提出的方法不适合实现论文的既定目标。

描述您将要使用的数据收集的特定方法 ,例如调查,访谈,问卷,观察,档案研究。如果要分析现有数据,例如数据集或档案文档,请描述其最初的创建或收集方式以及收集人。此外,请务必说明较旧的数据仍然与调查当前的研究问题相关。

说明您打算如何分析结果 。您会使用统计分析吗?您是否会使用特定的理论观点来帮助您分析文本或解释观察到的行为?描述如何计划对数据中的关系,模式,趋势,分布和可能的矛盾进行准确的评估。

为您的读者不熟悉的方法提供背景知识和基本原理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问题及其研究方法通常需要比自然科学和物理科学广泛接受的规则更多的解释/理由。解释要简洁明了。

为受试者选择和抽样程序提供理由 。例如,如果您打算进行访谈,您打算如何选择样本人群?如果要分析文本,则选择了哪些文本,为什么?如果使用统计信息,为什么要使用这组数据?如果存在其他数据源,请说明为什么选择的数据最适合解决研究问题。

提供 案例研究 选择的理由 。分析社会科学中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是分析具体案例。这些可以是人,地点,事件,现象或其他类型的分析主题,这些主题可以作为深度调查的单个主题进行检查,也可以作为比较或对比发现的目的而研究的多个调查主题。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解释为什么选择一个或多个案例以及它们与研究问题的具体联系。

描述潜在的局限性 。是否存在任何可能影响您的数据收集的实际限制?您将如何尝试控制潜在的混杂变量和错误?如果您的方法可能导致您可以预期的问题,请公开声明并说明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要比这些问题冒出来的风险更大。

注意 :  编写了方法部分的所有元素后,后续修订应着重于如何尽可能清楚和逻辑地呈现这些元素。 对您准备如何研究问题的描述,如何收集数据以及用于分析数据的协议应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为了清楚起见,当必须提供大量详细信息时,应根据主题在小节中提供信息。如有必要,请考虑对原始数据使用附录。

另一个 注意事项 : 如果您要对研究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则方法学部分通常需要比使用以下方法 进行研究 所需的更为详尽的描述,以及对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的解释:定量方法。因为您是生成数据的主要工具(例如,通过访谈或观察),所以收集数据的过程对产生调查结果的影响更大。因此,定性研究需要对所用方法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另一个 注意事项 :  如果您的研究涉及与人类受试者有关的访谈,观察或其他定性技术 ,则可能需要您在开始研究之前获得大学 研究对象保护办公室的 批准。对于大多数本科级别的学生研究任务而言,这不是常见的程序。但是,我如果您的教授声明您需要批准,则必须在您的方法部分中添加以下说明:您已获得办公室的正式认可和充分知情同意,并且对参与者和大学进行了明确的评估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风险。此声明告知读者您的研究是以道德和负责任的方式进行的。在某些情况下,批准通知书将作为您论文的附录。

Bem, Daryl J.  Writing the Empirical Journal Article . Psychology Writing Cent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nscombe, Martyn.  The Good Research Guide: For Small-Scale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 . 5th edition.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4; Lunenburg, Frederick C.  Writing a Successful Thesis or Dissertation: Tip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08.

三,应避免的问题

不相关的细节

您论文的方法论部分应该透彻而简洁。不要提供任何不能直接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选择特定方法,如何收集或获取数据以及如何针对研究问题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背景信息[注:已分析,未解释!保存讨论部分的结果解释方式]。考虑到这一点,“方法”部分的页面长度通常比论文的其他部分(结论除外)要短。

基本过程的不必要说明

请记住,您并不是在编写有关特定方法的方法指南。您应该假设读者对如何独自研究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因此,您不必对特定的方法学步骤进行详尽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如何 应用方法上 ,而不是在 执行方法的机制上。 如果您选择一种非常规方法论方法,则此规则是一个例外。如果是这种情况,请务必说明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以及如何增强发现的整体过程。

问题失明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收集或生成数据时会遇到问题,或者在现有数据或档案资料中将存在空白。不要忽略这些问题或假装它们没有发生。通常,记录如何克服障碍可以成为方法学中一个有趣的部分。它向读者证明,您可以为做出的决定提供有说服力的理由,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出现的任何问题的影响。

文献综述

正如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概述了您在研究特定主题时所检查的来源一样,方法学部分应引用任何可为您选择和应用特定方法[即调查选择]的来源。应该包括对您用来帮助构建调查的作品的任何引用]。

不仅仅是信息来源!

研究方法的描述不应与信息来源的描述相混淆。这样的资源清单本身是有用的,特别是在附有有关资源选择和使用的解释时,尤其如此。对项目方法的描述补充了来源清单,因为它阐明了来自这些来源的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Azevedo, L.F. et al. "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the Methods Section."  Revista Portuguesa de Pneumologia  17 (2011): 232-238; Blair Lorrie. “Choosing a Methodology.” In  Writing a Graduate Thesis or Dissertation , Teaching Writing Series.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016), pp. 49-72; Butin, Dan W.  The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 Scholars .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2010; Carter, Susan.  Structuring Your Research Thesis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Kallet, Richard H. “How to Write the Methods Section of a Research Paper.”  Respiratory Care  49 (October 2004):1229-1232; Lunenburg, Frederick C.  Writing a Successful Thesis or Dissertation: Tip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08.  Methods Section . The Writer’s Handbook. Writing Cent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Rudestam, Kjell Erik and Rae R. Newton. “The Method Chapter: Describing Your Research Plan.” In  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15), pp. 87-115;  What is Interpretive Research . Institute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University of Utah;  Writing the Experimental Report: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The Writing Lab and The OWL. Purdue University;  Methods and Materials . The Structure, Format, Content, and Style of a Journal-Style Scientific Paper. Department of Biology. Bates College.

统计设计和测试?不要害怕他们!

不要因为担心使用统计设计和测试的想法而避免使用定量方法来分析您的研究问题。定性方法(例如进行采访或对归档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可以产生有关研究问题的令人振奋的新见解,但不应仅仅因为您对运行简单回归感到不屑一顾而采取这种定性方法。精心设计的定量研究通常可以非常明确直接的方式完成,而类似的定性研究通常需要大量时间来分析大量数据,并且需要巨大的负担来创建新的分析路径,而以前是没有路径的与您的研究问题相关的问题已经存在。

了解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术语“理论”和术语“方法”可能有多种含义。在它们之间进行描述的一种有用方法是,将“理论”理解为代表研究社会世界的不同方式,将“方法”理解为代表生成和分析有关社会世界的数据的不同方式。这样构成的所有实证社会科学研究都涉及理论和方法,无论是否明确陈述。但是,尽管理论和方法通常是相关的,但重要的是,作为研究人员,您有意将它们分开,以避免您的理论在塑造所选方法产生的结果方面起不成比例的作用。

内省地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之间进行辩证,以帮助您使用方法的结果来询问和发展新的理论,或从概念上界定研究问题的方式。这就是奖学金不断增长并扩展到新的知识领域的方式。

方法与方法论

不要混淆术语“方法”和“方法”。正如施耐德(Schneider)所说, 一种方法是指进行研究的技术步骤 。方法的描述通常包括定义和说明为什么您选择了研究研究问题的特定技术,然后概述了用于系统地选择,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的概要[记住,始终保存对数据的解释。您论文的讨论部分]。

该方法论指的是对为什么使用特定方法的根本原因的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描述指导应用方法选择的理论概念,将方法的选择置于学术工作的更一般性质之内,并回顾其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方法论部分还包括对其他学者用来研究该主题的方法的全面回顾。

Bryman, Alan. "Of Methods and Method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 (2008):159-168; Schneider, Florian. “What's in a Methodolog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hod, Methodology, and Theory…and How to Get the Balance Right?”  PoliticsEastAsia.com . Chinese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Leiden, Netherlands.

关于社会问题的论文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失调与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问题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社会管理问题

摘 要: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章 探讨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工作重点和组织保障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管理 重要意义 工作重点 工作路径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

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风险和挑战,尤其是进入经济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类社会问题叠加出现。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其他一切都好办,因而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出现了今天比较突出的社会管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社会 教育 、社会就业、收入分配、贫富差距、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反应强烈,反映政府和国民关系的社会管理指数低,国民税负压力较大,公共退休金占GDP比重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公民权利保障不完善,公共途径获取信息十分有限。

随着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在其中受益匪浅,人在全面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对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安居乐业、归属感、自尊感、幸福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指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加强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实施民生工程,保护人民大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

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实施民生工程,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性举措。

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生活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实际的利益问题,真实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三、建立社会管理组织保障的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管理工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要切实加强对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的“政治命令”转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转变为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突击“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的综合治理,层层实行分解,落实责任,真正做到同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所在。管理无小事,细节定成败,一旦某个环节失误,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这些年来,先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奶粉(三聚氰胺)、面粉(增白剂)、双汇(瘦肉精)等丑恶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

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温家宝同志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社会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与政府相比有其独特优势。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让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所需。积极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的 经验 可以借鉴。在国际,截至2010年底,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法国有110个,日本有97个,美国有52个,而我国只有3.37个。

显然,我国社会组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快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包括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和社团等,把不该由政府办的事情放手交给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去办,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大力推进乡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和村居综治办公室、调解室建设,完善保安、巡防、监控、调解、流动人口管理专业队伍。建立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民政服务中心、经济工作服务中心,在村级设立服务代理室,除边远山区外,实现半小时服务圈,把过去农村办事“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转为“人好找、门好进、事好办”的局面。

浅析社会体育问题

摘 要: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体育行政部门要创新社会体育体制建设,增加体育投入,为社会体育提供大舞台;还要举办社会体育活动,促进全民 健身运动 ;同时,要处理好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并引导社会体育中的参与者要正确认识体育。

关键词:社会体育问题 创新 体制建设

社会体育问题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分类 方法 、特点以及其他学术特点进行探讨。社会体育问题受社会问题的制约,其产生和存在,受着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每一个社会体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社会体育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1 社会体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由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体育问题

社会体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问题的影响,如社会腐败问题催生了社会体育法规不完善,导致了社会体育竞赛的不公平。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由于受社会问题的影响,导致贫困群体、残疾人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的体育权益受到侵犯。

1.2 社会体育问题具有自身特点和影响范围

社会体育由于社会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使得很多群众得不到体育锻炼的空间,而又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组织,使社会体育中的运动项目状况和组织形式都不能尽如人意。对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促成社会体育协调发展方面,一些高中职院校也并不能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进行有效训练。

1.3 体育的竞争性和残酷性导致社会体育问题长期存在

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众多性以及竞争中获胜的单一性导致社会体育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体育竞争的过程中,对于竞争方式的求胜目的已经成了不合理的体育竞争模式的根源,有些人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了荣报和利益。从另一个层面讲,体育的工具性已经成为使得某些社会体育项目被政治、经济、 文化 等领域作为工具被挖掘和利用。

1.4 体育本身存在的原因以及体育社会动态发展的失衡

在 体育运动 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因为常年从事体育训练,导致文化素质偏低。而到了运动员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体育控制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完善,在就业问题上就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同时,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使体育运动在短期内受到重视,而在另外一个长期的阶段中被忽视,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

1.5 体育场地设施问题导致全民健身计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在全民体育实施的过程中,位于居民区周边的公共开放体育场地资源不多,使得体育场地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的急剧增长形成的对体育空间的需求。另外,一些原有的体育场地受到新兴的城市建筑的侵蚀,使得体育场地的逐渐减少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学校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学校里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以及上课的场地严重不足。而在社区,有些街道系统到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场地设施。即使是有,有些小区的文体活动设施治安不好、管理不善。而随着高端的文化体育场馆的增多,大众化的体育场地逐渐减少。

2 创新社会体育体制建设,为社会体育提供大舞台

2.1 抓好社会体育的组织工作

群众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体育组织对场地、活动、组织以及服务是促成社会体育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局和社会体育组织要准确定位,集中管理,进行社会体育组织的改革。社会体育组织要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用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体育,实现群众体育跨越式发展。

首先,社会体育组织要转变职能,在理论上要更加明确和强化服务理念,确保专项经费来扶持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运动的培训工作,培育公益性体育社团,加强协会自身能力的建设。其次,要健全各级体育公会、协会等的日常规范和日常工作,并将这种组织覆盖到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形成规范有序、遍布基层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使社会体育能够真正开展下去。只有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真正覆盖下去,才能引领群众体育发展潮流。

2.2 形成体育合力,形成体育大家办的机制

体育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要求,要通过和基层组织的合作,做好“体育搭台、社会唱戏”的大文章,要形成社会体育社会办,群众体育大家办的机制,让每一个群众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2.3 充分开放体育场馆,打造群众体育活动常规化

在每座城市,都会有一些体育场馆,在没有竞技比赛的时候,很多体育场馆都在闲置。因此,政府要和体育场馆有效协调,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开放场馆,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活动场地。同时,场馆可以以低价或者免费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使体育场馆真正成为群众体育的集训基地或者成为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集训基地,实现场馆的市场化,社会体育的体制化,群众体育活动常规化。

3 举办社会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3.1 举办社会体育活动

在全民运动的当下,各级各类体育组织要能有效引导、带领和组织当地群众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如广东省2011年全省由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举办的各类群众体育活动与竞赛5661项次,参加人数达3503万人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体育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3.2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维护

对社会公共体育设施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本地区的体育设施不能减少,只能增加,对于破坏体育设置的要进行适当的处罚,对于因为城市建设要拆建的体育设施,要先建后拆,不能因为城市建设而毁掉群众体育设施。

4 处理好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4.1 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

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运动精神的同时,要能够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竞赛是竞技体育的目的,大众体育对竞赛的参与可以促使大众体育的全方位发展。

竞技体育是在全民体育的基础上的提高,而竞技体育反过来又能够指导群众体育,因此,要想发展社会体育,就要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

4.2 社会体育要把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的主阵地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阵地,因此,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大众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数量,让群众体育能够更多有序地开展起来。在健身指导逐步科学化的现代社会里,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帮助群众体育在锻炼形式松散的当下能够科学健身。

5 引导社会体育中的参与者要正确认识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

5.1 有效利用各种体育设施,引导体育消费

体育行政部门要跳出体育看体育,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抓好社会体育,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体育健身中要创新改革,缩小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的差距。社会体育要增加大众体育的投入,要促进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社会体育的参与度,要让乡村体育和城镇体育都能深化体育社会化进程,让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要组织多种体育组织团队,使大众体育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体育行政部门还要通过各种有效 措施 营造氛围,引导体育消费,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积极向上的氛围。

5.2 加强青少年 儿童 体育锻炼

社会体育要为青少年创造机会和场地进行锻炼,要审视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要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迅猛发展。目前学校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青少年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质训练的需要。因此,社会体育要组织各种活动让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总之,针对群众对社会体育需求日趋科学化的今天,要不断创新社会体育健身活动模式,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俊.21世纪休闲体育现状与问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 刘德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 余道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家庭体育发展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2)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科学实在论者普特南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看法具有某些独特的意义。他公然声称自己要为一种几乎被推翻了的观点恢复名誉,这种观点认为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无论如何也是模糊不清、无法实现的。因为事实陈述本身,以及人们据以决定什么是事实和什么不是事实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都预设了价值。普特南指出,关于科学价值中立的传统观点是建立在科学的工具的成功和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基础上的。怀疑价值判断具有认识功能的一个理由是,它们不能用“科学方法证实”,而且在福柯所讨论的伦理学观点中还强调调,在伦理问题上,人们不可能取得普遍一致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许多人相信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可以作出使大家满意的论证。但在事实上,对于任意选取的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人们不可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许多人对于科学和很多理论都是可悲地无知,至于科学的工具的成功,由于科学的意义决非仅限于它的实际应用性,故不能由此而推出科学的合理性。所以,用工具的成功与多数主义来证明科学真理的合理性和价值真理的非合理性,这是站不住脚的。[5]

普特南强调,至少有些价值必定是客观的。精确科学的理性上的可接受性取决于像“融贯性”和“实用的简单性”之类认识上的优点,因此,至少有些价值词项不仅仅代表使用这些词项的人的情感,而且代表了它们适用的那些事物的属性。如果这些词项不代表理论的性质,而仅仅代表有关人对理论所持有的“态度”,那么像“正当的”、“充分确证的”、“最有效的解释”等等,必定也完全是主观的。因为理性上可接受性不可能比它所依赖的参项更为客观。因此,至少这些价值词项具有某种客观的用法,即某种客观的正当性条件。同样,对于伦理学判断的主观方面也不能强调过分了。如果说,在科学领域坚持科学是一项客观的事业,并不等于认为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某些科学问题也许有一些客观的、不确定的答案,那么,在伦理学领域,某些价值见解是确真的,某些是确假的。“总而言之,某些价值见解(以及某些意识形态)肯定是错误的,某些见解肯定不如其他见解,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伦理学探究是客观的,同坚持根本没有任何不确定性的情况这种愚见,是两码事。”[6]

由此可见,普特南在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上,竭力从两方面来阐述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与制约。一方面,他不同意证实主义和旧实在论把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的观点,而坚持科学对客观真理的追求与融贯性、正当性、实用简单性和完美性等价值要求的统一,科学的客观性与多元性要求的统一。另一方面,从伦理价值的角度来看,普特南又不同意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而认为至少有些伦理价值是有客观标准或依据的。就认识而言,对于概念构架的任一选择,都是以价值为先决条件的,在选择一个描述日常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实的构架时,在众多的因素中首先会涉及到人们的道德价值。因此,真理理论以合理性理论为先决条件,而合理性理论又以我们关于善的理论为先决条件。?

普特南试图把事实与价值、真理与价值有机地、内在地统一起来,既不放弃实在论的客观真理论的基本前提,又不接受事实一价值两分的传统观点。其观点属于一种形式的价值真理论,是对那种离开人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而仅仅在本体论上强调真理是对实在或事实的纯客观描述的传统实在论的批评。它告诉人们,追求直理的科学不是与人的价值无涉的中性活动。

那么,是否可以像相对主义者所断言的那样,由此而彻底否定事实与价值、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呢?显然也不能。正如普特南所断言的,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每个价值又都负载着某个事实。这后一命题说明,没有客观性依据的价值不能算作真正的价值。因此,这里的价值又与传统的事实价值两分观点所说的价值已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后者主要指的是主观价值。可见对价值的不同解释预设了不同的结论。而从根本上说,价值具有主观与客观两重属性,纯粹的主观价值显然无法与客观性或科学性相统一。这里便存在不同层次的价值问题,客观性与价值只能在科学发展的高层次上统一起来。

前面论述了当代西方哲学有关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一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合理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提供了借鉴。

就本来意义而言,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系统的知识探究,因此它在实质上与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体系有所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立场、态度和方法上。从基本立场来看,社会科学以追求关于社会的事实知识或确切知识为基本任务,因而一般不预设立场。真正的社会科学是真诚而无畏的,无须迎合某些特定的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口味,因而所采取的态度是合理的怀疑。研究无禁区,一切似乎已成定论或天经地义的东西或结论,都可能成为社会科学家的怀疑对象。即使有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否定自己的先前结论或成见,也在所不惜,真正的社会科学家是“无我的”,不怕否定自己。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方法论上,社会科学多用归纳法、统计法等科学方法,以便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尽管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方法,但为了探究事实,社会科学家仍然频繁地使用,包括统计法等科学的归纳方法。

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的追随者则与此不同。他们固执地追求信仰,从抽象的观念、原则、口号出发,竭力为某些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因而他们采取的是教条主义的顽固态度,对既成的传统和信念不敢怀疑或质疑。其方法大多为演绎法,即从抽象的大前提出发,推演出脱离现实的结论,所以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体系尽管也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其论证方式却十分繁琐,追求华丽的词句或动听的口号,实质则空洞无物,思维也不讲究逻辑,经常出尔反尔。归纳法和统计方法在意识形态那里只具有纯粹工具的意义,事实成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指的是像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与自然科学更为接近的学科,可以采用经验研究和统计学等手段,后者指的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等更具有文化特点和包含更多价值判断的学科,往往与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分不开。然而,当代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日益要求人文学科也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即采用更多的科学方法和论证方式。比如,伦理学曾被认为只是关于规范价值的学问,但是,20世纪的科学主义者提出了伦理学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任务,伦理价值前提应从实际生活的伦理中得出。因此,人文学科如仍停留在传统的相对价值的水平,永远自说自话,无法像科学那样可作广泛而重复的比较和讨论,那显然是一种落伍的表现。

将人文和社会科学只当作特定社会集团的学问,是其利益的集中表现,甚至提出所谓民族特色的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这实际上是将这些学科降至不具普遍意义的私学的水平,与占星术、风水术没有多少区别了。一门学科只有在成为可跨文化共同研究、讨论和验证的学问时,才能成为公认的科学。社会科学也许因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特色而加入了某些价值因素的考虑,从而有可能影响研究者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看法,但每门科学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公理、原则、范畴或概念,以及公认的研究和验证方法,包括共同的逻辑工具。比如政治学中的国家、政体、民主制、权利等概念及相关学说,用于民意调查的统计方法和一般数学及逻辑方法,便属于这种共同基础性的东西。

当然,如前所述,纯粹的绝对的价值中立在科学研究中也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类似于乌托邦,而且正如普特南所说,从更高的.境界来看,脱离客观性的价值只是主观价值,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意义。然而,这仍然不能说明科学研究丝毫不需要警惕主观价值的束缚或影响,妨碍认识客观性的实现。而且,人的认识与科学发展的高低阶段之分,在时间上也有侧重点先后的区别。可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上解决了事实与价值相对区分的问题之后,才能实现较高层次上统一的任务。

由此来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较低层次的主客不分、科学与意识形态混淆的状况。举例来说,伦理学几乎还没有脱离规范伦理的阶段,对于当前人们实际上如何处理或对待人伦关系,较少作实事求是的描述性研究,一般仍停留在从抽象规范向下推演的水平。诚然,规范伦理是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作为科学的伦理学还要从事认定事实的工作,这就需要进行某种程度上价值中立的研究,避免把伦理的“应当”误作“是”。在传统伦理的研究上更存在事实与规范不分的情况,例如有人把写在经典中的规范伦理与中国社会实际处理人伦关系的事实混为一谈,几乎不指出两者间的区别;更有人将战后日本等东亚社会的成功归结为孔孟之道,对于这些国家在长期传统中形成的带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作如此轻率的概括,更显出概括者社会科学研究常识的欠缺。

至于像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也程度不等地存在着事实与价值混淆、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不分的情况。一些人不懂政策宣传与事实认定之间的区别,硬是把“应当”当作“是”,不懂得意识形态与科学并不是一回事。立场相对中立的问调查和事实报告,特别是在涉及政治、性等敏感问题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有时候则以感情代替法律判断。例如,某个新兴小城市近年在吸引外资和城市建设及环境卫生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其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长期要求机关干部普遍加班加点,休息时间极少,在维护城市卫生时采取了一些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严厉惩罚措施等。这些都是涉嫌违反现有法律、侵犯公民权利的问题。但有研究者写文章把这些归结为“善良违法”,试图以其行为结果的某些成绩来论证其违法行为的合理性。请注意这里的“善良违法”这一提法,这是用伦理价值判断来限定事实判断。如果有点现代科学的常识,便不会这样来认识问题。因为事实首先是,这些规定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的基本精神,至于行动者的动机是否善意,则完全是另外的问题。以对动机的价值判断来为违法的行为作辩护,显然是难以服人的。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社会在“百家争呜”时期多种学派并存竞争,源于民间的学问可以被某些统治者所利用,但尚未出现官方垄断学术的局面。只是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一切学问才被打上了官方的烙印。其结果是历史、文学、哲学都摆脱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为广义的统治方法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法学和政治学了。这种情况甚至蔓延到自然科学,如天文学为皇帝订立历法服务。当西学经过外国传教士之手传到中国时,官方思想已严重僵化和落后,采取了抗拒的态度。直到20世纪初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才最终冲破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才得以在在中国生根。然而,近百年史仍然是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争取相对独立的奋斗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得到贯彻,经历了百般曲折,至今仍然是项艰巨的任务。一些人习惯于唯上、唯书,偏偏不唯实,连面对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制造了许多指鹿为马、改事实、严重脱离实际的“研究成果”,以“遵命为术”为己任。因此,解放思想是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克服传统的体制弊端,使研究者真正摆脱各种束缚,取得真知。

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较普遍的事实与价值不分的问题。当然,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与价值,客观性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二者在更高层次上可以统一起来。但在较低层次,在社会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则是更为重要的任务。只有解决了低层次的区分问题,才能解决更高层次的统一问题。另一方面,绝对化地理解科学的价值中立,在两者之间划出截然分明的界限,同样也会陷入乌托邦主义,因为我们只能做到大致的区分。

因此,问题正在于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如果把纯粹的绝对的客观性与完全的主观价值当作两个极端,那么实际的研究者总是处在两者之间的某个位置上。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还处在靠近主观价值的一端,有必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更接近客观性那一端,当然,谁也无法奢望达到彻底的客观性这一理想状态,只能尽力做到比较高的客观性。反之,毫无客观性的自觉要求,让科学与主观价值混淆不清,那就连起码的科学性也无法保证。

注释:

[1]论文载于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1949年自由出版社英译本,第1—47页。

[2]亨普尔:《科学中的评价与客观性》,载科恩等编《25年概览》英文版,第277页。

[3]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36年英文版,第150页。

[4]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译本,第34页。

[5]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第218—223,169,184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