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论文

2023-12-08 21: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论文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的基本观点。因为教师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们,他根据一定的社会委托,对学生们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他跟学生们的关系是据此而产生的。

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主要通过教师来体现,教师是一定社会教育方针、政策去培养人,使学生们的身心朝着社会的要求方向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教师术有专攻,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师知之在先,知之较多,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教育计划、大纲主要靠教师去组织实施。

而学生们则知之在后,知之较少,教师要针对学生们实际,对前人的文化成果,加以消化,进行一番取舍、组织、加工、转化为学生们的知识、能力和观点,教师不仅用丰富的知识观点哺育学生们,还要教给学生们获得知识能力的正确方法,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者。美国的心理学家科克实验证明:“学生们的成优劣与指导多寡成正比,指导越具体、细致,成绩越优,缺乏指导,成绩最差,各组的成绩均因指导的增加而上升。”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作用,是和教育这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的。人类要把历代长期积累的社会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思想等一代地传下去,不能没有教育,没有教师,否则人类文化遗传的传递就在中断,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和发展。

扩展资料

教师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他在人类社会有继承和发展中启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人物跟新一代的中介……他感到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人类由于有了这个环节,才有光辉的未来。

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教师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同样体现了一定阶级的要求。

教师在客观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继承人。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因此从总体上否定教师在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教师性格对学生影响的论文

  浅谈教师个性及其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胡克英说过:“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发展个性。教育最伟大的力量也在于发展个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力量,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和规章制度无法取代的。那么,教师如何以自身的个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呢?
  一、教师需要适度体现一些“孩子气”
  如果把“为人师表”理解成说话、办事一板一眼,“三思而说”“三思而行”,一切行为力求“师范”,教学风格近乎程序化的统一,那是教育的悲哀。而在我们目前这种丰富多彩且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地做到自己想做且能够做好的一切,本身就是对学生个性呵护、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我不大认同教师非得要用自己独特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但我认同“一个不能张扬个性的老师是教不出具有灵气的学生”。因此,我们不需要过于关注学生的个性,而是需要在自己教育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不拘一格。教育本身是遗憾的艺术,只要是以真爱为基础的、一心为学生着想的,那么,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究竟是重分数更重要还是重能力更重要?究竟是重性格更重要还是重品质更重要?这些问题在社会现实中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资质水平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根据学生现有的性格特征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健康快乐,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去让他们通过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围绕这一系列的“最大限度”,放手去尝试各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教育手段,即使仍有教训和遗憾,但一定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气的。这几天我们大课间活动中的这套韵律操,就非常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性。课堂也是一样,在注重实效的前提下,要求新、求活、求美,完全依赖教学参考或恪守一成不变的教学风格是绝对不可取的。
  二、教师应赋予学生最基本的人性修养
  仁、义、礼、信、忠、孝、博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人性修养。当前,于丹的“论语”如此深入人心,折射出的是人性修养的缺失,也反映出人对重拾人性修养的渴望。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也许不必刻意地去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我们必须让孩子们逐步形成人性的基本修养。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个性的发展同样需要基础,我们就是“基础设施”的建造者!我们要求学生背三字经,组织“经典诵读”比赛,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理、知礼。这一点在我们小学阶段尤其重要。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学生接受的各种对品质、秉性方面的教育极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死记硬背的“经典”如果能在我们教师具体的引导和示范中得到诠释,相信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学生个性发展应该是教育教学的“衍生物”
  记得当教育专家提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的时候,我们曾看到过语文课堂上出现了硕大的南瓜、冬瓜,成堆的茄子和白菜。在洋思经验开始被推广的时候,我们看到课堂上教师无所为、学生学习过程失控的现象。因此,当教师个性化和学生个性发展被关注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冷静地摄取其观点的精髓,坚定地保持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书卷气和墨宝香;坚定地开发学生数学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及空间想象的能力;坚定地以音、美、体课堂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至于个性发展,应该是仔细、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的“衍生物”,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态度,不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形成具有魅力的独特个性的。
  愿我们保持并不断美化自己的个性,宽容理解那些从基本人性修养中发展起来的各种独特个性,让我们的学生富有灵性,也让我们自己充满活力!
  转(新课程·教研版 2011年1期,作者:吴芝芳)

关于老师的作用(议论文)

写作思路:老师的作用这篇文章主要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书育人,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在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薛老师被调到了新校区工作。所以,陈老师就开始带我们班了!

这位陈老师身材高大魁梧,头发很长,两个大眼睛炯炯有神,嘴巴也很大。显得十分的慈祥。

有一次,期中考试时,我只考了78分!第二天,陈老师就把我叫进了办公室,我磨磨蹭蹭地走进了办公室,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没想到,陈老师先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语重心长的说:“这次考试没考好没关系,关键是你要把你错的题认真分析,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下次能不能再错了?当时,我就感动得哭了起来,心中的那块大石终于落了下来。我在心里暗暗想到:上课一定要认真听,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在期中考试中考到了95分,现在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给了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陈老师,您对我的帮助,我永远铭记在心里,谢谢您!!

写好作文的技巧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遇到你就珍惜吧

豫记
2017年09月20日 · 豫记官方账号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啥叫好老师,不仅得有学问,还得人品好。对学生来说,一个老师的人格影响力实在很大。这里有位“怪先生”,人称“刘老师”,数学课讲得好到没朋友,谦虚认真得任谁都要赞一个,最重要的是他那种大公无私的“刘先生”品格。

蒋建民 | 文

年过半百的刘老师

课讲得好,人更没的说

“眉先生,须后生,先生没有后生长!”刘老师常常会在自己的课堂来上这么一句。像一位丰收在望的老农,正站在习习清风里抚摸自己的庄稼。

其时他已是年过半百的老教师,皱纹渐起、白发初生。但讲起课来依然是激情满怀、声震楼宇。

也难怪,一米八多的个头、生就肩宽体阔,想来肺活量也不小。

第一次上刘老师的课,就曾惊异于他的形貌——方正平头,国字脸,脚上的皮鞋像两只小船。身材阔大,却不臃肿。

上课铃响,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刘庆国”三个大字。字如其人,也是方正阔大、雄健疏朗,全无勾勾点点的冗余笔画。

“以后同学们有啥事儿,只管到办公室来,找刘老师就中......”他似乎对“刘老师”这个称谓十分中意。

刘老师的数学课是相当好的。连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后进生”也不得不承认。

他作板书极为认真,展示解题步骤像是书写一篇文章,起承转合、脉络清晰。

无论听讲怎样复杂的题目,即使课堂上走了神儿,回头照板书一步步寻将下来,大抵都能豁然开朗。

他常常徒手在黑板上画“圆”,不需借助任何工具,画得极其规整。

他很少拖堂,往往在放下粉笔,说完“这一节课,我就算是讲完了”的时候,下课铃便应声而起。

“倔老头”对学生一视同仁

自己勤勉,忠于课堂

那会儿中牟二高的生源不比今天,所录大都是各乡镇刚过中招线的考生。

面临高考,一些被公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往往被老师放一边儿,“自己不学可以,总要以不影响别人为底限”。

他们大都得到了某种“默许”,比如课堂不听讲,课下不写作业,自习课看小说、睡觉等等。但在刘老师那里,这些全不算数儿。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刘老师也极少表现出特别优待。只是在分析完“偏、难、怪”题的时候,偶尔会随口问上一句“这道题你还有啥其他解法没有?”

刘老师很勤勉,很少在办公室闲话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学生所做的每一套卷子、每一道题他都要自己做一遍。

年纪大了,刘老师的眼睛已有些昏花,却不喜欢戴眼镜,常常拿放大镜研究题目。

学校里还有一位教物理的张老师,与刘老师年岁相仿。张老师身体不太好,喜欢找刘老师散步。

有一次,张老师刚到刘老师的办公室,见刘老师一面眯着眼睛瞄放大镜,一面拿笔在演草纸上计算。

张老师咳嗽一声:“哎,庆国,别算啦,出去玩一会儿吧。”刘老师抬头:“稍等一分钟,马上就算出来啦!”手中的笔依然不停。

“别算啦,别算啦,我看啦,你那数学大题,你算了几十年了。看着怪复杂,最后那结果,我给你说个诀窍啊——它不是‘0’就是‘1’!”两人一时童趣盎然。

许多年轻老师喜欢对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或者诉一诉当教师的辛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刘老师很少讲这些,他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即是学生,上课就是上课”。

有一年平安夜,学校里突然兴起了送“平安果”。晚自习一下课,刘老师的办公室就热闹起来,办公桌拥上一堆各式各样的平安果,门外还有不少学生往办公室来。

刘老师一面道谢,一面要求大家回教室。他走上讲台,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父母供养他们读书不容易,且办公室不能办“私”事。

然而他却不知道,一些年轻老师都在为收到学生的小礼物感到欣喜,甚至为此相互“攀比”。

刘老师不赞成高中生参加太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觉得学生学习才是“务本”。

他更珍视的是如清水般的师生情谊、是本本分分的教学相长、是他甘之若饴的课堂。

有一回,刘老师正上着课,窗外露出一个脑袋,说要找同学某某。

刘老师瞥了一眼,自顾讲解。窗外竟咚咚敲起了玻璃,说要找某某出去。刘老师毫不客气,“有什么事,尽管下课再说,现在正上着课,不能出去”。

窗外还在坚持,似乎理直气壮,“我是学生会的,是政教处王主任找他,学生会有事儿要说”。

刘老师顿了一下:“正上着课,啥处也不中!”转身回到讲台,继续自己的板书。也许,在刘老师眼里,课堂是神圣的,这是校园里最大的“理”。

课堂与孝道两不误

刘老师期盼“后生”长于“先生”

大约是2007年冬天,早上四五点钟,天空还是一片乌黑。校园里的路灯也被凝重的寒气挟裹着,灯光暗淡。

在教学楼的落水管和屋檐处,倒挂着一坨坨结实的冰柱。空气似乎具有了某种硬度,风吹在脸上,冷得刺骨。

有好几个清晨,走出宿舍的时候,我都隐约看见刘老师身着绿色军大衣,骑着三轮摩托,在校门口进出的身影。

渐渐地,刘老师开始跟别的老师调课,或者踏着上课铃声匆匆走进教室。这在平时极少见。

但他并不向我们作任何解释,似乎一切如常。又过了一些时日,刘老师接连请了好几天假。

大约一周以后,刘老师重新走上讲台。只见他形容憔悴,眼睛里布满血丝,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前些天耽误同学们的课了,接下来一定给大家补上。好,我们开始上课。”依然没有过多的解释。

只是,一向高大、精干、气场强大的刘老师,声音开始嘶哑,倔强直立的头发也难止片片斑白。

晚自习的时候,我们从班主任那里得知,刘老师的父亲病故了。

我才突然想起,刘老师白天上课穿的那双白布鞋,那是农村丧礼重孝的标志;想起那些寒冷的黎明,那件匆忙进出校园的老式军大衣;想起那辆奔波在校园与医院、白昼与黑夜、职守与孝道之间的三轮摩托车。

后来,我渐渐知道这位喜欢被称为“刘老师”的老人,生活俭朴、不嗜烟酒,至多在闲暇之余听几句讲述人间悲喜的老戏;他是把种地的好手,几十年来一面教书育人,一面坚持躬耕乡下的土地......

据说,刘老师也曾无意间说起,等自己退休以后,就找个“看大门”之类的轻活儿干干,“孩子们大了,咱也清闲清闲......”

如今,刘老师该是早已退休。想来,他未必会真的“清闲”。毕竟,于公于私,于家于国,他都热切祈盼着“后生”长于“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