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锻炼与心理健康》
【摘要】心理压力是个体由于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产生不平衡时所出现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在当今高速便捷的信息化社会发展中,知识的更新与应用不断加快,工作节奏与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给人们带来极大挑战,导致许多人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大众锻炼作为一种群众性自发锻炼形式不仅可以增强锻炼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也能缓解与消除锻炼者的社会心理压力,增进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本文从多个方面入手阐述大众锻炼对增进锻炼个体心理健康的有益作用。
【关键词】大众锻炼 心理健康
前言
大众锻炼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活动形式,通过人们自愿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达到调节社会情趣、加强社会交往、增进健康、学习运动技能及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随着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效率的追求,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会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方面的诸多压力,个体处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会面对各种观念、潮流、时尚的冲击,驱使个体在观点、态度、愿望及目标上从新定位,以适应这个快节奏变化的、充满竞争与挑战的、赋予高效的现代社会,在这个内心观念转换中,个体往往会受到所处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造成身心的急剧波动,导致个体心理压力,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通过参加大众锻炼有助于改善锻炼者的心理状态,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对锻炼者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
1.对心理健康概念的阐述
对于心理健康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认识角度加以阐述,如: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1]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2]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3]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来应付各种问题。
2.大众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众锻炼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使锻炼者在在智力、心理定式与情绪反应、社会心理及个体心理的意志品质上得到完善与升华,为锻炼者的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基础。
2.1 大众锻炼能促进智力发展与消除工作中的心理疲劳。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思考、判断等。[4]认识人智力的发源地是大脑,大脑由多个神经中枢构成,有支配人进行学习的学习中枢,也有支配人体产生运动的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大众锻炼包括多种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不同的动作技能构成,如大众健身操由舞蹈、跳跃、平衡、波浪动作及部分技巧运动动作构成。每个动作都有各自的动作轨迹、运动速度、动作幅度、动作力度及节奏变化等多种动作要素交织在一起,对这一动作的学习需要发挥练习者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多种智力因素才能较好地把握这一动作。同时,大众锻炼者在学习动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人脑中的运动中枢支配人体各组织器官共同协调参与运动,通过经常参与大众运动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提高人体运动中枢的稳定性及兴奋和抑制的协调性,提高大脑运动中枢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使大脑神经反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得到加强,人体的时空意识与本体感知觉得到强化与提高。
大众锻炼通过一定的运动负荷可以动员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使流经肺部的血液获得更多的氧气,通过体循环使人体各部位获得更多的氧气与养分,带走脑组织中的代谢废物,消除人体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中所产生的疲劳。同时,大众锻炼者通过习练动作已经形成自动化的动作,可以使大脑的学习中枢得到较好的放松与休整,从而促进了习练者的心理健康。
2.2 大众锻炼能够促进个体的情绪稳定,保持心理愉悦。现代人在高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人常常会伴有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这种心境反映的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情绪状态。通过参加大众锻炼个体能够把不良的心境放在一边,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锻炼中,在大众锻炼中不良的情绪体验得到宣泄,从而使大众锻炼者的烦恼和痛苦得以解脱,通过习练者与伙伴的交流使心中的不愉快被倾述出来,这样就降低了个体的心理应激水平与程度,从而使个体的应激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大众锻炼可以使人体分泌一种运动激素类物质,这种名叫内啡肽的物质能够调节人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人体的运动兴奋水平,使锻炼者处在极佳的运动状态,体验运动带来的愉悦心情及运动过程中激情应激体验。由此可见,大众锻炼能够使锻炼者摆脱紧张、抑郁、焦虑及心理紊乱等不良心理情绪,获得积极的运动心境,充分感受运动为个体带来的激情体验。
2.3 大众锻炼能够增强个体人际关系和谐。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使许多人获得了便捷的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无线通讯等媒体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繁忙的工作与居室条件的改善导致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交往减少,生活方式更加趋于封闭状态,许多都市居民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沟通与联系,进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淡化与缺失,邻里间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这一现象不利于人们的情感宣泄与交流,相对封闭的独居方式同样也弱化了人的社会属性,这不利于消除繁忙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给个体带来的心理压力。大众锻炼通过把对某一项目具有相同兴趣的个体集结到一起,通过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与交流,增进了不同个体的了解与交流,强化了个体间的信息通达与情感互动,大众锻炼作为一个体育活动与交流的平台可以增进人与人接触,通过参与共的运动项目,个体间相互倾述彼此的心扉,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使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更为亲密与和谐。
2.4 大众锻炼能够促进个体适应能力的发展。大众锻炼可以增加锻炼者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锻炼者能够主动接受与认可他人的指导与帮助,避免锻炼者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所造成的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不良情绪,并在交流中倾述自己心中的悲观、失望的情绪,获得同伴的安慰与问候,从而排除了心理的阴影与阴霾,这样锻炼者能够在遇到一些棘手事物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面对问题,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由此可见,大众锻炼可以可以使锻炼者敞开心扉,积极接受与面对社会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己的个体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2.5 大众锻炼能够促进个体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大众锻炼的目的是增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大众锻炼运动的多数项目是一些动作速度轻快柔和的运动项目,这些大众锻炼动作通过设定各种动作技能规格和动作技巧来提高练习者的动作连贯性、协调性、动作力度、动作节奏等动作要素,锻炼者通过按照运动项目的动作要求进行不断的习练,使自己在体育运动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得到提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锻炼者的心理耐心与韧性水平得到改善与提高,锻炼者的行为协调能力获得提升,情绪反应更加均衡与适度,异常的行为反应(如:敏感、多疑、自闭、迟钝)减少,对于一些外界异常应激刺激能够表达出适当的心理应激反应。
2.6 大众锻炼有利于个体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面对困难与不利境遇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内心品质,它是个体行为体征的重要组成要素。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它也是一项对练习者个体心理品质的磨练与培养过程。在大众锻炼过程中习练者需要面对由于场地设施条件限制所带来的风、寒、酷、暑等气候条件的考验,还要克服由于练习器械与辅助器材简陋所造成的动作学习困难;同时锻炼过程中的疲劳伤病及高难惊险的运动技能都会给锻炼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挑战与磨练。锻炼者在激烈、紧张对抗竞争中体验着艰苦与疲劳的磨砺,练习者的每一个进步都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极大的意志努力。由此可见、大众锻炼有助于培养练习者持之以恒的耐性、顽强拼搏的作风、不畏困难的品质及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有这些意志品质对习练者今后的发展与事业的成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总之,大众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锻炼个体的心智能力的发展,有助于锻炼者处于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增强锻炼者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大众锻炼对习练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凤妍.论个体心理――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
[2] 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M]
[3] 张忠秋.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M]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校体育运动与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更加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重视。
【关键词】健身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前言: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对国外理论实践的了解,认识和评价,研究有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为此,笔者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获得过程,他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解除紧张;
(4)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
(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2.1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得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像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觉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运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健身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健身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健身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官玉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运动能增强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来,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Long(1993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一种训练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
2.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6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Ryan(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运动方式对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健身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隆。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活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身活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结语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杨勇等 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 中国学校体育
[2]孙琪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中国学校体育
[3]高亮 心理健康实施途径 中国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