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语言学论文1000字

2023-12-10 1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语言学论文1000字

随着对 英语 文化 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英语重要地位的不断确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 范文 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1
浅探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幽默是指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例幽默话语、幽默动作、幽默音乐等等。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多依赖于语言,所以幽默也多来源于话语当中。

一、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在繁忙的生活中,幽默是一剂强力润滑剂。幽默话语是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述幽默的。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定的情境下,以轻松诙谐的语调,机智、风趣、戏谑的话语风格,通过讽刺、夸张、映射、双关等手法,来表达话语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境界。幽默话语往往带有一些意味深长的色彩,对揭露生活中的丑恶或不公平现象,还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而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把话语和当时具体的语境线索结合起来,利用自己既有的语言知识和社会认知,去发现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和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的理解幽默,并从中获得愉悦。

例如,“Mr Zhou have a sharp tongue,look out,it doesn’t cut your throat.”这句话看起来是像是在说舌头,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语境中,就可以想到,这里的“a sharp tongue”并不是什么锋利的舌头,而是牙尖嘴利、毒舌的意思,是发话者幽默、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

二、幽默话语与合作原则

(一)合作原则

胡范畴认为,所谓幽默话语是语言的各要素通过变异和创造而出来的。而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则认为,幽默话语的作用是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行。Grice认为,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的双方(发话者和受话者)还要遵守一些先决条件和原则,例如使用双方都能熟练运用的语言、交谈内容是双方都熟悉的话题,还有最重要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合作原则下,要求发话者和受话者者要端正态度,在谈话中做到“一唱一和”,避免造成“鸡同鸭讲”“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二)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关系

如果说要遵循“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的合作原则是一位西装革履、步态稳健的中年人,那么幽默话语就是一位穿着休闲时尚、语态随意轻松的新新人类。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结合,就是传统沉稳美与时尚活力没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传统的合作原则难免要接受新的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以下,本文以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为例,对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进行举例分析。

(1)幽默话语与数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谈的内容要包含适当的信息量。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常常需要打破这一数量原则,来起到幽默话语的喜剧效果。例如:

Jack:I saw Mr Green having lunch with a woma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Eason:Oh my god!Is she beautiful?

Jack:Yes,she is not only beautiful,but also young.

Eason:Dose Mrs Green know about it?

Jack:Of course.She was the young and beautiful woman.

在这段对话中,Eason理解的和Mr Green共进午餐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应该是除了Mrs Green以外的其他女人,同时也不是Mr Green家里的其他女性亲戚。而Jack如果不想引起误会的话,应该直接说他前天看到Mr Green和Mrs Green共进午餐,但是为了引起Eason的好奇心,促使他进一步追问,就在第一句话中只说看到Mr Green与一位女性共进午餐,这虽然是违反了数量准则的,但也就此产生体现了幽默话语的有趣、逗乐原则。而Eason心理期待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导致其认知的突然重构,给交谈双方带来乐趣,达到愉悦和反讽的效果。

(2)幽默话语与质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说无稽之谈,但是在幽默话语中,说话者经常会采用诸如反语、夸张的休息手法。这样虽然会打破“质量准则”,但是带来的幽默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上世纪90年代即被引入中国并风靡十几年的美国NBC情景剧《老友记》中就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

Phoebe:You do not want to wine the lottery?

Rose:Uh surely I do,and I want to be the king of my own country.

通过思考并分析这段对话,我们得出Phoebe问Rose,你是否对有意买彩票,有没有兴趣去试一下自己的运气,通过片中的特点情景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看出Rose对彩票不感兴趣,但是她没有直接了当的说“没兴趣”,而是采用了幽默话语说“想啊,我当然想,我还想当国家元首呢。”因为一个平民是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国家元首的,所以Rose的话语是违背了质量准则的。但是,这种“有意违背”和“夸大其词”正是这段对话的笑点所在。

三、幽默话语与指称语

指称语(indexicals)就是具有指称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发话人与受话人,在共同的知识环境、语言环境下,可以彼此理解的,映射出话语的,潜在的指称义和指称关系。当指称语所指示的信息不明确或者出现谬误,发话人的意思就是变得令人费解,幽默话语很可能就此产生。同时,指称语还受到人文背景、社会文化、交际距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称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称语、时间指称语、地点指称语等等,其中以人称指称语最为常见。我本文就以人称指称语为例,幽默话语和指称语之间的关系。

人称指称语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是对话参与者角色关系的客观体现。第一人称是发话人、第二人称是受话人、第三人称是话语谈及的对象。在话语中,如果这种规则被打破,就会出现人称指称语不相对应的现象,可能会起到幽默效果。例如:

Jim was down the local pub with his mate Mark.

Jim:Do you know,Mark,I never kissed my wife before we were married.What about you?”

Mark:I don’t know,What was her maiden name?”

这段对话是Jim与Mark之间的酒后之言。Jim的提问,真正的意思是“Have you ever kissed your wife before you were married?” 在指称语中,第二人称是针对受话人而言的,谈及的是隐私或伤痛,所以受话人Mark就采用了幽默话语来回避问题,轻描淡写地将这一问题带过去了,其机智幽默值得我们参照和学习。

四、关联理论与幽默话语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受话者会故意曲解发话者的意图,到处与发话者截然相反的信息,产生意外的幽默效果。例如:

Teacher:Tom,there were three peaches,ate one,how many would you have?

Tom:Three,tow outside and one inside.

Tom作为孩子,其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成人,因为无法认清老师出题的意图,而给出出人意料的答案,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结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语境中,人们会对对话意义、指称语、 语言意义等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者错位。幽默话语具有深层次的、含蓄的、深沉的、巧妙的作用,避免交际中的尴尬或难堪,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可以起到愉悦交流、点缀生活的作用。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从建构主义角度探析英语语言学教学

21 世纪 教育 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语言学这门课更加的枯燥,无味和吃力。英语语言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英语语言学课时少,而语言学的发展引起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暴露出和教学时数有限之间日益严重的矛盾。因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过程,必须用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老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倡导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

在 学习 方法 上建构主义提倡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学习环境上要求是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

1.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要把为学生创设建构意义的情境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 社会实践 、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1.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1.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推进学习进程。在会话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1.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 建构主义环境下对英语语言学教学启示

2.1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师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因此,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建构主义的语言学教学中,学习环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具体来说,英语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应该激发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环境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2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重心便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围绕支持学习者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来创设支持条件。它主要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真实情境的设计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的宗旨是通过支持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语言的任意性时,不少学生对于语言中音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属性存在疑惑,原因是在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些音和义有一定联系的语言现象,如拟声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在深入讲解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课前收集英语中的拟声词,并让其与汉语中对应的拟声词相比较,然后以 报告 的形式在课上做出来,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监督、组织的作用,在学生做完报告后,教师做出归纳 总结 。

2.3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

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任务太困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选择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选课堂教学内容如下:语言、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与文化。明确学习任务,选择训练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练习。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积极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应及时地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如: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 Excel lent!这些词语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要多指导,少批评少责备。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评价观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诊断性和 反思 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其次,建构主义评价观认为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因此,建构主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再次,建构主义认为,评价是学习者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后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性和实时性的镶嵌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强调过程性评价,倡导“质性”的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可见,建构主义评价观提倡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4 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被动式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为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在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中教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改进 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社会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J].外语论坛, 2003(1).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2002(3).

[3]盛群力、__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语言学概论的论文

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

[摘 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使用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 语言 交际

当你面对与他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当你需要拒绝他人无理请求的时候;当你调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当你想要说服别人同意你观点的时候;……有一样东西能为你实现目标,那便是------语言。
现实中,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中,说明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会说话人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与动物无异。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虽然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也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重要性就要差多了。根本上说人类各种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交际工具,可以说是语言的补充,是用来辅助语言交际的。”
那么什么是语言?
一、语言的概述
“按照常人的理解,语言就是说话。”[1]然而这是一个比较狭隘的定义。语言不是说话,也不是所说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身不等于语言。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
(二)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三)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四)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五)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学者曹志希、何玲梅认为“语言具有无限的表达和理解功能 主要原因之一是 ,与其它文际形式相比 ,它最具有系统化的特征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之最惊人的特点是它能够帮助编造或理解以前从未有过的句子。” [3]
二、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有的人在竞争中失败,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这其中奥妙何在?生意场上有“金口玉言”,“ 利言攸先”之说;政治场上有“领导过问了”,“ 一言定升迁”之说;文化界有“点睛之笔”,“破题之语”,生活中常有生死荣辱系于一言之说。可见,在现代交际中,能否成功运用语言的影响力,实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
在社会上,人们的能力有高有低,快速了解他们,不妨看看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说话的艺术,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通过成功的口才这一媒介,不熟识的人可以熟识起来,长期形成的隔阂可以消失,甚至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通过它得到解决,若是语言运用不当,也可能交际失败,甚至损害自身的形象。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唐诗宋词等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口才与交际艺术上也是世界上高度发达,首屈一指的,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睢说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了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等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跟那些有知识且具有口才的人交谈,比喝了壶酒更令人兴奋,比听交响乐更能振奋精神,良好的话语可以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的融洽。
语言的运用能力确实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能的至要途径,确实是我们驾驭生活、改善人生、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通观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口才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如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罗,是一们雄辩家,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美国总统林肯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口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用口语表示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懂得相处之道的人,他不会勉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而巧妙地引导他人到自己的思想上来,那些善于用口语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人、办事往往圆满,反之,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最后自己也会陷入困境。
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4],人才也许不是口才家,但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口才是现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善于说话的人,首先必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认识事物,只有这样,说出话来才能一针见血,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还必须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懂得怎样分析,判断和推理,说出话来才能滴水不漏,有条有理,最后,还必须有流畅的表达能力,间接来说,知识渊博,话才能说的生动通顺,正因为口才具有综合能力的特征。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交际相互影响,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依存。
其表现在:
第一、交际中用语言打破尴尬
美国前总统里根第一次访问加拿大的时候,遭到了反美的人群示威反对,他的演说不得不时时中断,让陪同的加拿大总理觉得很难堪。
可是,面对如此难堪的场面,一向幽默的里根总统却仍是一脸的轻松,他满面笑容的说:“这种事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第二、交际中用语言捍卫尊严
周恩来总理接待记者来访。一美国记者发觉总理拥有一支派克钢笔。便问:“请问总理阁下,连您也拥有一支派克钢笔,是否说明中国人都喜欢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一听,顺手拿起派克钢笔,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 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做纪念的,他说这是抗美战争的战利品。它让我们想起那并肩战斗的年代。这样,我便有了一支贵国的钢笔。”
第三、“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人类的生活、劳动、社会斗争、人际关系协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等等,都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要解体。
第四、“语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无论什么阶级、阶层、团体,语言同样地为之服务。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会发生变异,出现种种社会方言。
第五、“个体学习和运用语言均受到社会的制约。”其一,人离开社会无法掌握语言;其二,人生长在不同的社会就能掌握不同的语言;其三,个人使用语言必然打上特定社会的烙印。
第六、“语言依赖社会而存在。”其一,不同的社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其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如果消亡,语言也随之消亡。[2]
我认为,交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交际。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际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那么如何有效的运用我们的语言来达到良好的交际,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3]曹志希 何玲梅.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6 期 总第90 期
[4]杨茂平.感悟生活:帮你能说会道.九州出版社,2008年10月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以往发表的新词语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修辞 新词语 比喻 借代 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 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 拳头产品 窗口行业 星火计划 胡子工程 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 窗口 龙头 新星 拳头 黄牌 气候 余热 婆婆 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气候: 大气候 小气候 新星:网坛新星 影坛新星 诗坛新星 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属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 歌坛 影坛 泳坛 足坛 网坛
星:歌星 明星 笑星 舞星 泳星 新星
霸:电霸 水霸 车霸 鱼霸 油霸 波霸 声霸
热:武侠热 英语热 中国热 琼瑶热 追星热 足球热 旅游热
族:上班族 追星族 红唇族 推销族 打工族 工薪族
风:吃喝风 麻将风 浮夸风 宴请风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后缀成分如“子、头、儿”等本身已无实词意义,它们的词义已经虚化或消失了。而“坛、星、霸、风、热”这一类单音节词,仍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例如“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坛”,在词典中早已说明指的是体育界或文艺界,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至于“风”本指一种自然现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会风气或作风,如“党风”、“世风”、“校风”、“学风”等,近年来产生的“吃喝风”、“麻将风”仍是这个意思。
其次,“子、儿、头”等后缀成分须依附于前边的词语存在,是名词的标志,而“热、坛、风”这一类单音节词,则勿须依附前边词语存在,可以单独使用。再次,在修饰性词语和这些单音节词之间,结构较松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词语。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类后缀成份。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了某种习用的意义。这类词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俗语、惯用语,如:“踢皮球”、“剃光头”之类,它们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很难说明这种比喻究竟是以那个本体为对象的。

语言学导论论文 急求

自己从网上转帖和编辑了下,总结了包括语言学、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测试、教学法等方向的参考书籍
社会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许余龙 2000
语义学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王 寅 2001
国俗语义研究 上海外教 吴友富 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俞如珍 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外教 李自俭 1999
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1
辞格与词汇 上海外教 李国南 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 张美芳 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黄国文 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 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语言问题探索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生成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徐烈炯 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 上海外教 赵世开 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 上海外教 缪锦安 2000
应用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涌泉 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教 胡壮麟 2000
神经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上海外教 冯志伟 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外教 戚雨村 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 上海外教 程雨民 1998
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教 伍铁平 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教 赵世开 2000
语言共性论 上海外教 程 工 2000
语义学教程 上海外教 李福印 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辰诞 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外教 丁言仁 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 上海外教 徐 强 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赵艳芳 2001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教 何兆熊 2000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外教 金立鑫 2000
英语词汇学研究 上海外教 汪榕培 2000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外教 彭宣维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教 束定芳 200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上海外教 Selinger 2000
话语与文学 上海外教 Cook 2000
客观语言测试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口语语法 上海外教 Brazil 2000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实用文体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应用语言学的原理与实践 上海外教 Cook 2000
英语教学史 上海外教 Howatt 2000
语言教学交际法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料库、检索与搭配 上海外教 Sindair 2000
语言测试实践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测试要略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面面观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习认知法 上海外教 Skehan 2000
语言与理解 上海外教 Brown 2000
文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Carter 2000
交际法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Johnson 2000
模糊语言 上海外教 Channell 2000
习语与习语特征 上海外教 Fernando 2000
语篇中的词汇模式 上海外教 Hoey 2000
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DeCarrio 2000
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 上海外教 Phillipson 2000
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英语会话 上海外教 Tzri 2000
语用学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第二语言习得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Scovel 2000
社会语言学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外教 Low 2001
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 上海外教 Connor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 上海外教 Hinkel 2001
语言课程评估: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Lynch 200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Hornberger 2001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Nunan 2001
语言的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上海外教 Odlin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 上海外教 Chamot 2001
体裁分析:学术与科研英语 上海外教 Swales 2001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上海外教 Huckin 2001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 上海外教 Lefevere 2001
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Hatim 2001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上海外教 Nord 2001
语用学与翻译 上海外教 Hickey 2001
翻译问题探讨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 上海外教 Wilss 2001
翻译教程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上海外教 Steiner 2001
语篇与译者 上海外教 Mason 2001
翻译研究:综合法 上海外教 Hornby 2001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 上海外教 Toury 200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上海外教 Nida 2001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外教 王克非 2000
比较与翻译 上海外教 汪榕培 1997
翻译论丛 上海外教 耿龙明 1998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穆 雷 2000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外教 傅仲选 2000
语言、文化与翻译 上海外教 奈达 2000
译介学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顾嘉祖 2000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上海外教 陈福康 2000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 外研社 范文芳 2001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外研社 文秋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外研社 程琪龙 2001
语言与语言学:实用手册 外研社
语用与认识--关联理论研究 外研社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外研社 蒋祖康 2000
理论文体学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外研社 高一虹 1999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 外研社 刘润清 1991
语言的符号性 外研社 丁尔苏 2000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外研社 毕继万 2000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研社 胡文仲 2000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外研社 平 洪 2000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外研社 胡文仲 1999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 外研社 刘光准 1999
语言与文化论文集 外研社
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外研社
中国辞书学文集 外研社 2000
汉英篇章对比研究 外研社
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外研社
文化与交际 外研社
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 外研社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外研社
语言与文化 外研社 邓炎昌 2001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外研社 田惠刚 1998
中国语言学的现状与展望 外研社 许嘉璐 1998
语言要略 外研社 方 立 1999
语言学方法论 外研社 桂诗春 1998
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研社 刘润清 1999
文化与语言 外研社 王福祥 2000
许国璋论语言 外研社
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 外研社
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2000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外研社 Sapir 2001
普通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Saussure 2001
语言论 外研社 Bloomfiefd 2001
语言学综览 外研社 Aronoff 2001
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外研社 Beaugrande 2001
吉姆林英语语音教程 外研社 Cruttenden 2001
音系学通解 外研社 Gussenhouen 2001
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模式 外研社 Chen 2001
优选论 外研社 kaqer 2001
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 外研社 Packard 2001
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和参数到最简方案 外研社 Ouhalla 2001
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外研社 Ballin 2001
乔姆斯基:思想与理想 外研社 Smith 2001
语言知识及其本质、来源和使用 外研社 Chomsky 2001
当代语义理论指南 外研社 Lappin 2001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外研社 Sperber 2001
语用学引论 外研社 May 2001
语用学 外研社 Leuinsou 2001
言辞用法研究 外研社 Grice 2001
如何以言行事 外研社 Austin 2001
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 外研社 Searle 2001
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 外研社 Searle 2001
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 外研社 Aitchison 2001
语言学简史 外研社 Robins 2001
英语学习词典史 外研社 Cowie 2001
现代词典学入门 外研社 Bejoint 2001
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外研社 Leech 2001
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Leech 2001
人类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Foley 2001
英语:全球通用语 外研社 Crystal 2001
社会语言学通览 外研社 Coulmas 2001
认知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Schmid 2001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 外研社 Taylor 2001
英语的衔接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英语的功能分析:韩礼德模式 外研社 Bloor 2001
历史语言学导论 外研社 Lehmamm 2001
英语史:从古代英语到标准英语 外研社 Baugh 2001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 外研社 Bell 2001
儿童语言发展引论 外研社 Cohen 2001
语言学习与运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索 外研社 James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 外研社 Nunan 2001
第二语言课堂反思性教学 外研社 Richards 2001
ESL/EFL英语课堂上的学习风格 外研社 Reid 2001
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原则 外研社 Brown 2001
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 外研社 Broen 2001
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 外研社 Hatch 2001
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 外研社 Brown 2001
外语学习与教学论 外研社 Johnson 2001
语言测试词典 外研社 Dauies 2001
语言测试指南:发展、评估与研究 外研社 Henning 2001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研究的接口 外研社 Bachman 2001
评估与测试:研究综述 外研社 Wood 2001
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外研社 Wray 2001
用语料库研究语言 外研社 Thomas 2001
语法化学说 外研社 Hopper 2001
剑桥语言百科全书 外研社 Crystal 2001
应用语言学百科辞典:语言教学手册 外研社 Johnson 2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