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学数学实证研究论文

2023-12-07 17: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学数学实证研究论文

肥西二中张跃摘要: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数学学困生不断增多,因此,积极做好学困生的引导工作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用感兴趣问题,对学困生采取渐进性原则、启发式原则以及把握好作业的布置和考试的分析”关键词:学困生引导体验正文: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数学学困生在不断增多,如果教师不及时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兴趣,正确引导的话,将会影响他们的数学成绩,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一、正确认识学困生的表现所谓“学困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自主学习,形成主观惰性,客观被动的消极性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我们常见的数学学困生,其思维和行为主要表现为:依赖性强,怕动脑筋,自觉性差,没有刻苦精神;缺乏自信心和责任心,没有养成学习习惯;基础差,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要概念不能掌握,更不谈定理定义的掌握、分类归纳了;家庭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等等。二、教师要有一个博爱的心态,课堂内外同等对待对待学习等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本人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公正平等的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绝不能厚此薄彼。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偏爱学习成绩好的优生,讨厌或鄙视成绩差的所谓“差生”——“学困生”。教师的“平等、博爱”、“一视同仁”的思想、行为、言语等,对于学困生的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的原则,对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表扬鼓励,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要引导学困生与普通学生一样,在课堂内外,通过数学实验,主动参与,观察总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弱的现象,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主动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细节入手,举出贴近他们生活的事例,鼓励他们自己去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传授知识,把课堂留给学生,教师则要在适当时间,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数学教师,更要在课堂之外下足功夫。精心备课,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认真有效地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地发展学困生的思维训练,适时的培养和训练学困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观察思维,培养独立分析和归纳的能力。给学生提供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困生的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宽学困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困生的数学素养。三、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要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困生的数学素养,就要多举实例。比如在导入多边形性质时,那事先准备好的正五边形(一大一小),问:这两个五边形有什么异同之处呢?把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两个图形上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待他们发现问题后,再让他们动手把不相邻的两个点连起来,看能构成两个什么样的图形?很多同学都知道五角星,教师接着问,这两个五角星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等手段,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思维,加深对多边形性质的理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多边形的两个重要性质。四、用简单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面对学困生缺乏数学兴趣的现象,只要教师设法为“学困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营造一个“动力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投入进去,一旦入了门,便“跟着感觉走”,渐入佳境,自觉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不仅能让老师始料未及,甚至让他自己也吃惊——这不是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了么?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使“学困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如从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等等。给“学困生”产生一种悬念,以便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困生”感到数学并不难,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困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困生挖掘问题的能力。五、对学困生的教育应采取渐进性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对待学困生,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按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对学困生的教育要掌握坡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论学生落后到什么程度,他们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倾注的爱,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有意无意的表现出对他们的特别关心,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点然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授新课“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教师首先提问:1、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条直线?就这样,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步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记得牢靠。每节课,应坚持面向全体,照顾个别,如果遇到他们不易理解的问题,我就提前给他们辅导一下,细心耐心,循循善诱,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六、运用启发式方法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乏味、平淡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无精打采,特别是哪些学困生根本不愿去听,也不想去听,可想而知这样的一节课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而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这节课安排的内容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我先让一名学困生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来导入新课,然后就让他通过多次折叠圆形纸片,并通过多次观察这个圆形纸片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并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时不时地启发学生观察知识点。在整节课中尽量做到老师少讲,学生多讲、多练,并关注每个学困生。让人人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让给学生,不要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把本是枯燥无味的教学转变到动手操作、观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来,像这样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困生的思维,培养学困生的兴趣。七、把握好作业的布置和考试的分析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主要地位,所以针对学困生,不要布置较多的作业。针对一两个知识点,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确保他们过关。在考试时自己也总是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然后一步步加强。采用鼓励式教学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而从挖掘非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激发“学困生”的兴趣,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困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最想看到的事实。总之,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挽救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只要教师不放弃每个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所有的努力定会得到回报。[1].周海洋,初一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刘晓知;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134-135[3]阮继煊;赏识——放飞学困生的希望[J];广西教育;2002年14期;21-22[4]郭海杰中学数学学困生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知识、技能培训[D];2004年硕士论文

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共28篇,排名不分先后)

参评单位 题目 单位 作者

北京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李 梁

北京 样例呈现方式对数学归纳法学习的影响 北京大峪中学 武春波

天津 促进“学、思、知、行”有机结合的数学课堂教学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金英

辽宁 小组合作学习改进策略:话语权再分配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景 敏

上海 PISA数学素养测试研究对上海数学教学、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黄 华

评价及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上海 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数学教师PCK的发展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翟立安

孙 晖

上海 初中数学练习订正及自我反馈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明珠中学 陈晓娟

浙江 “情知性”教学的特征与操作策略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余功蔚

安徽 为藏生的数学思维插上翅膀 安徽省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刘 丽

——培养内地藏生数学思维的尝试

福建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谢雅礼

江西 创设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江西省上高二中 刘功骚

山东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知屹

王俊亮

河南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 杜志国

湖北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活水源头来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等 数学课题组

——湖北省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湖北对学生解代数证明题困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湖北省武汉六中 袁泉润

湖南导学模式的高效课堂初探 湖南省常德市第十一中学 徐 进

广东 对一种全新的选拔性考试量分法的实证研究 深圳外国语学校 袁智斌、郭梦绮、

袁可馨、肖桐桐

广东 初中数学大规模考试的命题研究与实践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室 郑喜中

广东 构建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 蔡映红

重庆 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简议 重庆市育才中学 宋飞达

四川 加强数学阅读 提升数学素养 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 段小龙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 四川省成都七中 何毅章

云南 加拿大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对比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邦杰

新疆 怎样建立和利用初中数学纠错本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王 茸

新疆兵团高中数学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新疆兵团第二中学 徐 波

编辑部 数学课堂教学的“准”、“实”、“活” 浙江省义乌中学 朱恒元

编辑部 数学课堂生成资源中的技术因素 浙江省黄岩中学 金克勤

编辑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声思考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张娟萍

编辑部 新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视角、新启示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 林 风

——例谈图形计算器的应用

二等奖(共118篇,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许云尧 北师大二附中 高雪松

北京密云二中 张德广 北京十二中 蔡春晖

天津

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 李桂英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哈 欣

天津市西青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严 安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三中学 张宗玲

天津市静海县中旺镇大庄子中学 王德权

河北

河北邯郸市邱县第一中学 杜 建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 璐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立山/卢艳华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车往镇中 张海英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乡中学 刘 朋

山西

山西省大同一中 董 凯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五中学校 梁 婕

内蒙古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 万文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 魏 莉

内蒙古包头市共青中学 黄丽兰

辽宁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 贾 萍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周善富

辽宁省大连二中 马志华 辽宁省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王冰

黑龙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二二中学 刘志刚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戈冉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 马静微 黑龙江省大庆一中初中部 林晓颖

上海

上海市行知中学 赵传义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刘 达/徐炜蓉

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朱伟达/茅晓明

浙江

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 周继明 浙江省义乌中学 方 治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高洪武 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 李春梅

浙江省杭州普通教育研究室 李学军

安徽

安徽省青阳中学 章义华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教研室 汪春杰

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中学 汪宗兴 安徽省六安市教研室 贾兵/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 王锐

福建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陈德燕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洪丽敏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二中 曾峰涛

江西

江西省崇仁一中 陈永华 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 肖淑如

山东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孙友方 山东烟台第二中学 孙雪钰

山东省平度市麻兰镇中学 王同义 山东省实验中学 潘洪艳

河南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周召峰 河南省平顶山市教研室 许晓慧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教体局教研室 赵群峰 薛振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阳中学刘红霞

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王素珍 河南省许昌高中 赵小强

湖北

湖北省孝感高中 幸 芹 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陈作民/湖北省宜昌市八中 史艳华

湖北省天门市教研室 刘兵华

湖南

湖南师大附中 谢美丽/彭荣宏 湖南师大附中 曾 辉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龚 玲

广东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初级中学 钟婷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郝保国

广东省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 罗开初

广西

广西师大附中 刘晓荣 广西南宁三中 陈华曲/黄河清

广西南宁三中 黎承忠/黄河清 广西南宁三中 李春阳/黄河清

广西南宁三中 陈康/黄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小雄/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欧慧谋

海南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附属中学 谢学方 海南省琼海市龙江华侨中学 卢燕

海南省保亭思源实验中学 陈祖艳

重庆

重庆市铜梁县巴川中学 官正伟 重庆市育才中学 余 彪

重庆市巴南区大江中学 叶国民

四川

四川省宜宾市教科所 郭青初 四川省乐山市实验中学 左 谦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中小学教研室 赵绪昌

贵州

贵州省盘县第六中学 郭炫伶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王兰

云南

云南省曲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吉标 云南省昆明第八中学 王学先

青海

青海湟川中学 解占寿

宁夏

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 马惠芳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马自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刘建国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丁永海

新疆

新疆玛纳斯县教育局教研室 潘庆昕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第四中学 丁志明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研室 徐健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 张 燕

新疆实验中学 曹湘江/陈娟

新疆兵团

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二团中学 郭 玺 新疆兵团农五师中学 卢新源

编辑部

上海市松江二中 卫福山 浙江省龙游县模环初中 徐伟建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周礼寅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王万丰

浙江省绍兴柯桥中学 余继光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杨 辉/孙红强

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 龚 兵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孙树德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 谢光亚 浙江省仙居实验中学 齐秀华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安洲中学 郑燕红 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 张卫明

广东省广州市玉岩中学吴和贵 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 易良斌

安徽省合肥一中 张中发 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孙向东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 刘晓东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田祥高

浙江省义乌市大成中学 赵明越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沈灿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高伟洪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会昌中学 刘荣锋

北京市第二中学 唐绍友 北师大二附中 王先芳

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 王良军

浅谈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更具有效性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主动理解与批判接受、激活经验与建构新知、知识整合与深层加工、把握本质与渗透思想、有效迁移与问题解决.由此,提出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创设情境;问题驱动;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激励评价
一、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特征
目前,关于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研究很少。我们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认为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是相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被动式、孤立式、机械式的浅层学习而言的,指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化,由低阶思维能力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由简单直观型知识结构向拓展抽象型知识结构延伸,实现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逐渐完善个人数学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的过程。由此,进一步得到初中数学深度学习应该具备的主要特征:
(一)主动理解与批判接受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应该建立在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对数学新知保持一种批判或怀疑的态度,并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应该通过质疑、辨析(而不是盲目地顺应、接受),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深度思考的能力。
(二)激活经验与建构新知
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在《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中提出:“每一名学生踏上学习之旅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图式或背景知识。”初中数学深度学习需激活已有经验,通过新旧数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建构新知。
(三)知识整合与深层加工
Nelson Laird等人通过对Biggs、Entwistle和Ramsden等学者开发的深度学习量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深度学习可以解构为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中,学生需要遵循这一规律,理顺相应关系,建立新旧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深层次加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策略。
(四)把握本质与渗透思想
数学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但是数学思想将会伴随人的一生。透过数学思想,能够揭示数学本质。因此,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深入把握数学本质,提升个人思维品质和学习效能。
(五)有效迁移与问题解决
有效迁移和问题解决是深度学习最核心的特征,要求学生激活已有经验,并在相似的情境中举一反三,在新情境中批判理解、迁移应用。对此,学生可以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个人数学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
二、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
(一)创设情境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自主地与环境进行互动,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刺激的交互活动中自然地吸收养分,主动地获取新知。也就是说,情境是促进深度学习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师不能把数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质疑、探究、归纳、概括的过程,自主生成新知。
(二)问题驱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教师要通过设置有层次性、灵活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激情,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还要引发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三)知识整合
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像一张大网上的各个节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学习也要遵循这一点,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新知识与曾经学过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使其成为已有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深度学习尤其强调知识整合,注重批判理解,促进迁移应用,面向问题解决,因此强调面向复杂情境下非良构问题解决的多维知识整合以及新知识建构。
(四)合作探究
实践证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广度;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这和仅注重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五)注重多元评价,强化学习动机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的调控手段,它是师生的思维与情感纽带,更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分数和知识技能运用水平的高低。而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发展,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评价的手段需多元化。
1.观察评价法。
课堂是动态,课堂观察评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课堂上所存在的问题,能让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加快学生自身发展。如,当学生积极表现时或思维闪动火花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正面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成功中获取更大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答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控好课题教学,通过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测试评价法。
如教师在教完某一知识点时,可以进行一次小测试,让学生完成几道与知识相关的题目。通过学生们完成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问题的题目,教师进一步对错误的原因及类型进行分析和讲解。
3.面谈评价法。
可以召集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及感受,进而对学生进行评价。面谈是一个师生双向沟通交流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上的优缺点。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而当下是一个追求思想深度的年代,初中数学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作用重要,既能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与和看待问题的深刻性。数学学习作为一种思想形成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深度,初中数学教学追求深度学习也是必然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