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
德育论文是根据自己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学到的东西,受到的教育让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认识,感受然后来写的一片论文。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两者都是一个总结认识的过程,但是两者所指的方向是不同的。
样将重复率降到最
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
(一)二者的区别
1.侧重内容不相同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而人文素养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谱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五大学科)、人文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理想的不断追求等)、人文情感及人文方法等几个层面的内容。
二者关注的内容有交叉,但是侧重点有很大不同。
2.目标向度有区分
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教育和德育均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但二者在目标向度上有着各自的侧重。
德育的目标更多指向对作为国家公民的“职业人”进行影响和引导,更多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则回归人格健全并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首先关注人自身的和谐。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德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正是着重在不同的向度上追求着自己的培养目标。
3.教育方式特色化
人文学科更多的是以情感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体验的方式来把握它的研究对象。因此,人文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感情的交流。让学生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进而发现和洞见人性的丰富性,也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滋润起来。
教师本身的存在和人格就是最生动的人文资源。“教材不是最好的课程,大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师本身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1.人文素养是德育的底蕴和依托,德育过程应当高扬人文精神
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更易盛开道德之花。德育的效果受到对象人文素养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人文素养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缺乏了人文精神的道德教育只能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而背离了道德的原义。康德曾说过:“道德不是知识”,亦即道德不是认知理性,而是必须靠实践赢得心神相契的一种人文精神。如果在德育过程中只是一些道德规范的传授而缺乏人文精神的薰陶,那么这种脱离了形而上的价值本真的道德的教育,必然会引发诸多问题。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背景,只有领悟并具有了人文精神后,才能达到道德自律。
2.德育对人文素养教育有着导向作用,且渗透其始终
人文素养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向度。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因此,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德育原则,克服教师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在人文材料的选择和观念的引导方面还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过虑掉那些消极、不明朗的因素,善于挖掘人文素材中的德育因子,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具有自觉性。
人文素养教育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基础,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3.人文素养和德育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也是学院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全面发展意味着高职的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给学生就业的某种技能,而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人”的资格,具有享受“人”的快乐的资本,德、智、体、美一同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一同培育,智力要素与非智力要素共同开发与促进。(洪致平主编《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第26页。)
德育一章在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章,除了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方法、德育原则,你知道吗德育一章中还有一些零散的考点在我们考试中经常出现却很容易丢分,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进行总结。
第一、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分
德育目标:受教育者品德总体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人才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
第二、德育目标的功能和教育目的的功能的区分
德育:(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调控功能(4)激励功能(5)评价功能
教育:(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第三、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德育:(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教育:(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四、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2)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3)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决议
(4)德育目标
(5)人类普遍的价值观
第五、我国中小学实施德育的直接依据:
1993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
第六、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
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第七、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和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第八、我国德育工作的重点
(1)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3)基本行为规范教育;
(4)基本道德品质教育;
(5)媒介素养教育;
(6)生态伦理教育;
(7)理想信仰教育。
第九、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生命教育(2)生活教育(3)生存教育(4)安全教育
现在我们结合常见的考题,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教育家朱熹认为“小学”阶段(大约十五岁以前)的德育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洒扫、应对、进退、衣服冠履等,这类教育活动属于( )。
A.爱国主义教育 B.基本行为规范教育 C.纪律和法制教育 D.民主意识教育
【答案】B。解析:题干中所述属于基本的行为规范,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首先从基本的行为规范开始。
2.某幼儿园将礼仪歌谣和礼仪基本动作结合起来,开发成礼仪操,作为大班幼儿每天的午操。这一做法是在进行( )。
A.爱国主义教育 B.民主与法治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
【答案】D。解析:将礼仪歌谣和礼仪基本动作结合起来,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
1.本学期,长湖学校开展了“知识守护梦想”演讲比赛,“地震逃生”演练,“清明祭奠英烈”等活动,所涉及的德育内容有( )。
A.劳动教育 B.理想信念教育 C.安全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BCD。解析:“知识守护梦想”演讲比赛属于理想信念教育,“地震逃生”演练属于安全教育,“清明祭奠英烈”属于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你要明白德育的含义。德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而德育论文呢,就是根据它的定义、内容来发表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