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山西生态旅游论文

2023-12-12 11: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山西生态旅游论文

循环经济下的山西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及其对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对山西省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游业发展的
早期,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
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给环境造成了重大
的影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生态化,改变旅游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这
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旅游资源丰
富、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经济理论
1.1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
济发展模式,它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
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
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限。它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
和能源进行利用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
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这一原
则针对的是系统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
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
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旨在提高
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环
(Recycl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
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通过发展循环
经济贯彻3R原则,必将使以更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达到预期
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社会福利水平的节约型社会,并由此保证经济与环
境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生态环境也将与社会实现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
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这3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
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
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园区;社会层面
(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
环。
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
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
义重大。
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
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
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
强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
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
2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山西省旅游概述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
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
积淀和历史遗存,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
国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风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旅游资源深厚
丰富。但是,山西旅游业落后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无论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还是从旅游外汇收入
看,我省旅游业均在第25位~27位之间徘徊,而且呈下滑趋势。1999年
山西旅游业收入66.4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游客
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创汇4256.83万美元,排名第21位。从
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后的。因此,在旅
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西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
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2山西旅游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循环经济意识不强
在旅游发展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经济
中,人们高强度地开发资源和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
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
受到损害。
2.2.2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不合理
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资源导向性比较强,人们只注重对现
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毁林建宾馆、旅店、寺庙及人为景观。缺乏生态意
识,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破坏了旅游环境的整体美和文物景观的原始文
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规划不合理,盲目建
设,使得一些人文景观重复建设,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对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考察不详,使得山西省内在清徐等地建了
多个“三国城”等旅游观光建筑,资源浪费可见一斑。
2.2.3忽视旅游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现代旅游浓烈的商业气息和拥挤的客流,对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
了破坏,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使主要旅游景点不堪重负,大部分景区为增
加经济收入都没有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造成资源过度利用。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近几年来游客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
长,每次黄金周旅游预报中,平遥几乎都处于一种超饱和的状态。2004年
9月下旬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刚结束,又迎来“十一”黄金周,在经济利
益驱动下,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对古城墙加以维护,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有
所限制,纯属粗放式、掠夺性经营。
2.2.4旅游业发展水平低
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
黄金周,往往出现游客多而服务、设施跟不上。食、住这两大产品直接影
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2002年末,全国有星级酒店8880家,五星级酒店175家,四星级酒
店635家,三星级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
等地。而山西的星级酒店共有220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为空白;四
星级16家,占全国的3%;三星级以下204家,占全国的3%。相比广东省
东莞市每个镇都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
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与部分省份星级酒店数量见表2。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低,还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
状况。2002年山西国内旅游人次在全国排第16位,而国内旅游收入却排
第22位。游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数和人增多消费额不仅低于北京、上海等
旅游发达省市,而且与周边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
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
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业的
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循环经济理念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3.1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费过程后物
质与能量的循环。
要求政府引导,经营者和公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
现。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
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
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
利的现象出现。全国人大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
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
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加快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
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停留在概念
之上。
3.2区域层面
区域层面(中循环),即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
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和消费的
循环体系,以3R原则为指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同相关产业的各个领域形
成产业链,实现共享资源,以提高利用率。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是与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
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旅游业要打破地域界线,淡化行政界限,加强县与
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并且各市、县旅游局要从发展大旅游角
度着想,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
同时,还要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把区域内的
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循环利用网络系统。以预
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实现山西旅游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3.3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
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
要求饭店经营者、游客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如,在旅游企
业推行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物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减少
对资源的破坏,减少产品和服务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将单位旅游产品和旅
游服务的各项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使旅游企业
内部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
业为核心,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对
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来体现循环经济的
“3R”原则(见图2)。4结语
旅游在发展初期被誉为“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山西这样一个
环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决恶化趋势,并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循环经济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
的途径,这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2(1):84-85.
[2]韩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游系统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07,19(4):49-52.
[3]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
究与开发,2006,25(4):89-93.
[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40-42.
[5]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5):4699-4720.
[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2006,38(5):58-62.
[7]刘秀英,张小明.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
(8):175-176.

求一篇关于山西旅游业发展的论文。要有摘要的那种。小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你好
循环经济下的山西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及其对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对山西省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
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游业发展的
早期,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
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给环境造成了重大
的影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生态化,改变旅游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这
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旅游资源丰
富、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经济理论
1.1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
济发展模式,它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
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
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限。它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
和能源进行利用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
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这一原
则针对的是系统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
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
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旨在提高
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环
(Recycl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
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通过发展循环
经济贯彻3R原则,必将使以更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达到预期
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社会福利水平的节约型社会,并由此保证经济与环
境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生态环境也将与社会实现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
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这3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
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
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园区;社会层面
(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
环。
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
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
义重大。
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
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
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
强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

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
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
2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山西省旅游概述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
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
积淀和历史遗存,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
国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风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旅游资源深厚
丰富。但是,山西旅游业落后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无论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还是从旅游外汇收入
看,我省旅游业均在第25位~27位之间徘徊,而且呈下滑趋势。1999年
山西旅游业收入66.4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游客
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创汇4256.83万美元,排名第21位。从
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后的。因此,在旅
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西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
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2山西旅游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循环经济意识不强
在旅游发展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经济
中,人们高强度地开发资源和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
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
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
受到损害。
2.2.2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不合理
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资源导向性比较强,人们只注重对现
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毁林建宾馆、旅店、寺庙及人为景观。缺乏生态意
识,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破坏了旅游环境的整体美和文物景观的原始文
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规划不合理,盲目建
设,使得一些人文景观重复建设,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对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考察不详,使得山西省内在清徐等地建了
多个“三国城”等旅游观光建筑,资源浪费可见一斑。
2.2.3忽视旅游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现代旅游浓烈的商业气息和拥挤的客流,对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
了破坏,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使主要旅游景点不堪重负,大部分景区为增
加经济收入都没有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造成资源过度利用。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近几年来游客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
长,每次黄金周旅游预报中,平遥几乎都处于一种超饱和的状态。2004年
9月下旬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刚结束,又迎来“十一”黄金周,在经济利
益驱动下,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对古城墙加以维护,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有
所限制,纯属粗放式、掠夺性经营。
2.2.4旅游业发展水平低
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
黄金周,往往出现游客多而服务、设施跟不上。食、住这两大产品直接影
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2002年末,全国有星级酒店8880家,五星级酒店175家,四星级酒
店635家,三星级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
等地。而山西的星级酒店共有220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为空白;四
星级16家,占全国的3%;三星级以下204家,占全国的3%。相比广东省
东莞市每个镇都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
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与部分省份星级酒店数量见表2。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低,还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
状况。2002年山西国内旅游人次在全国排第16位,而国内旅游收入却排
第22位。游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数和人增多消费额不仅低于北京、上海等
旅游发达省市,而且与周边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
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
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业的
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循环经济理念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3.1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费过程后物
质与能量的循环。
要求政府引导,经营者和公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
现。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
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
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
利的现象出现。全国人大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
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
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加快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
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停留在概念
之上。
3.2区域层面
区域层面(中循环),即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
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和消费的
循环体系,以3R原则为指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同相关产业的各个领域形
成产业链,实现共享资源,以提高利用率。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是与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
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旅游业要打破地域界线,淡化行政界限,加强县与
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并且各市、县旅游局要从发展大旅游角
度着想,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
同时,还要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把区域内的
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循环利用网络系统。以预
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实现山西旅游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3.3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
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
要求饭店经营者、游客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如,在旅游企
业推行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物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减少
对资源的破坏,减少产品和服务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将单位旅游产品和旅
游服务的各项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使旅游企业
内部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
业为核心,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对
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来体现循环经济的
“3R”原则(见图2)。

4结语
旅游在发展初期被誉为“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山西这样一个
环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决恶化趋势,并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循环经济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
的途径,这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2(1):84-85.
[2]韩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游系统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07,19(4):49-52.
[3]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
究与开发,2006,25(4):89-93.
[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40-42.
[5]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5):4699-4720.
[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2006,38(5):58-62.
[7]刘秀英,张小明.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
(8):175-176.

范建平的主要论文

1.梁嘉骅 刘洁 范建平 基于互催化的企业内部稳定性的演化分析,中国软科学,147-156,2009-6,一B级2.范建平 李景峰 梁嘉骅 李常洪 基于企业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管理研究,经济管理,2009年第6期168-172页,2009-6,一B级3.范建平 梁嘉华 谢元元 吴美琴 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学研究纲领,山西大学学报,第3期85-88,2009-5,一B级4.范建平 李常洪 吴美琴 梁嘉骅 侯丽萍 贝叶斯网络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管理科学学报,143--150,2008-8,一A级5.吴美琴 范建平 李常洪 梁嘉骅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misguide of enterprise decision-making,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and management,410-421,2008-8,一B级6.李常洪 梁嘉骅 范建平 赵秀清 企业合作复杂性与企业合作生态研究,管理学报,483-489,2008-4,一C级7.李常洪 李铁 范建平 李小卯 合作管理研究框架,管理学报,169-177,2008-2,一C级8.李常洪 范建平 吴美琴 梁嘉骅 Study on Enterprise Coopera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ICSSSM’2007,75-79,2007-6,一B级9.范建平 李常洪 吴美琴 梁嘉骅 The Research on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Corpora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Multi-Agent Model,GSIS’2007,1308-1313,2007-11,一B级10.范建平 李常洪 吴美琴 梁嘉骅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 Diagno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Case Study on the Rheumatism Arthritis,IE&EM’2007,1336-1340,2007-10,一B级11.吴美琴 李常洪 范建平 梁嘉骅 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判定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7(95)181-183,2007-1,一C级12.范建平 吴美琴 李常洪 动态企业agent信息管理系统,科技与管理,7卷 5期:34-36,2006-9,二B级13.范建平 吴美琴 企业决策信息误导与识别研究,科技与管理,8卷 5期:92-95,2006-9,二B级14.吴美琴 李常洪 范建平 梁嘉骅 医疗治疗监控考核的新思想,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卷 4期:217-220,2006-8,二B级15.范建平 梁嘉骅 吴美琴 Hospital Human Resources Investment Risks Analysis,The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1卷:355-356,2006-8,一B级16.吴美琴 梁嘉骅 范建平 李常洪 企业竞争的本质,科技与管理,8卷 4期:41-44,2006-7,二B级17.吴美琴 李常洪 范建平 梁嘉骅 基于综合集成医疗质量监控考核系统,现代医院管理,4卷 2期:17-20,2006-6,二B级18.吴美琴 梁嘉骅 范建平 再论企业发展与企业竞争能力,科技与管理,8卷 2期:9-11,2006-3,二B级19.吴美琴 范建平 梁嘉骅 李常洪 太原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6卷2期:26-28,2006-3,一B级20.范建平 梁嘉骅 吴美琴 Analysis of Hospital Human Resources Competitive Value Chain,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1卷:749-760,2006-10,一B级21.梁嘉骅 范建平 吴美琴 企业生态与企业管理范式,华东经济管理,19卷 6期:67:70,2005-6,二B级22.梁嘉骅 范建平 用知识管理思想构件企业竞争情报,科技与管理,第7卷30期125页(双),2005-3,二B级23.张毅 梁嘉骅 范建平 国际绿色壁垒对中国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68期49页,2005-2,二A级24.张毅 范建平 梁嘉骅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中国文化整和研究,科技与管理,29卷2005年第一期111-114页,2005-1,二B级25.范建平 梁嘉骅 信息社会企业决策信息风险研究,科技与管理,第6卷第5期45页(双),2004-9,二B级26.赵秀清 范建平 梁嘉骅 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及其规避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1卷7期67页,2004-7,一C级27.张毅 范建平 梁嘉骅 山西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4卷,2004-6,二B级28.白杨梅 范建平 梁嘉骅 企业生态与企业管理模式选择,科技与管理,3,2004-5,二B级29.范建平 梁嘉骅 山西省生态破坏及其恢复重建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4卷75期124页(双),2004-3,一B级30.范建平 梁嘉骅 复杂性与山西省产业结构再造研究,科技与管理,2,2004-3,二B级31.范建平 梁嘉骅 山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4卷76期63页(双),2004-12,一B级32.范建平 梁嘉骅 太原市水资源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水资源保护,20卷增刊28页,2004-12,二B级33.梁嘉骅 范建平 张毅 Modem Enterprise Ecology and New Paeagon of Modem Enterprise Management,,908-914,2003-8,国际会议论文集(二A)34.范建平 梁嘉骅 信息社会的管理新范式,科技进步与对策,19(6):64-67,2002-6,二B级35.范建平 仝岩林 企业再造成功与失败的生态再思考,决策借鉴,,2002-636.梁嘉骅 葛振忠 范建平 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管理科学学报,5(2):34-40,2002-4,二B级37.范建平 梁嘉骅 企业生态系统及其复杂性研究,科技导报,(3):13-18,2002-3,二B级38.梁嘉骅 范建平 葛振忠 企业Agent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借鉴,15(1):42-7,2002-1,二B级39.梁嘉骅范建平 葛振忠 信息社会与企业管理的变革,科技导报,8,2001-8,二B级40.梁嘉骅 范建平 葛振忠 知识社会的企业生态系统复杂性,决策借鉴,5,2001-10,二B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