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暨南大学毕业论文模板_暨南大学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2023-12-07 11: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暨南大学毕业论文模板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暨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若干规定

暨南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若干规定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暨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若干规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做好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于提高本科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管理,提高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作出如下规定。

一、目的与要求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各学院要在毕业设计(论文)前做好专业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开拓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

二、组织管理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由主管校长领导,学校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主管,各学院组织实施。

(一)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工作职责:负责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制订和完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检查和监督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落实情况;评选校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等;

(二)学院工作职责:制订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审定所属各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督促、监督、检查各系(部、所、中心)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执行情况;推荐院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总结和归档等工作;

(三)系(部、所、中心)工作职责:根据学校、学院规定,制订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计划与工作程序,组织师生落实具体工作;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撰写,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和配备指导教师的工作应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须在学生毕业前一个月全部结束。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个指导教师应全面负责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各项教学活动。

(一)指导教师的条件

1.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一定研究工作经验、治学严谨、工作踏实并有讲师或相当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初级职称的人员原则上不单独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但可以协助指导教师工作。指导教师由系(部、所、中心)安排,学院审查备案。

2.在校外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可采用合作指导的形式聘请合作单位中级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二)指导教师的职责

1.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应始终坚持把对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避免出现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2.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设计思想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应注重启发引导,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

暨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若干规定(4)

暨南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若干规定

(2)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为:

①参考文献是连续出版物时,其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止页码

②参考文献是专著时,其格式为:[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止页码

③参考文献是论文集时,其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起止页码

④参考文献是学位论文时,其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名:[博士、硕士或学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⑤参考文献是专利时,其格式为:[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3)参考文献著录中需要注意:个人作者(包括译者、编者)著录时一律姓在前,名在后,由于各国(或民族)的姓名写法不同,著录时应特别注意,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另外,作者(主要责任者)不多于3人时要全部写出,并用“,”号相隔;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应的文字如“et al”。“等”或“et al”前加“,”号。

(三)装订格式

1.毕业设计(论文)一律左边装订成册;

2.装订顺序为:封面、诚信声明(见附件)、论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附录、参考文献、论文评定表。

八、答辩

(一)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必须进行答辩。答辩前学院须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

(二)学院按选题方向组织成立若干个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人数以3~5名为宜,成员应由副高以上职称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也可聘请校外单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参加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三)每一学生的答辩日期和次序,由学院排定后,应至少提前1天予以公布。每名学生答辩时间一般为20分钟,其中个人简要报告5~8分钟。

(四)答辩小组成员应根据课题涉及的内容及要求,以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准备好不同难度的问题,在答辩时进行提问。

(五)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应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并评定成绩。

九、成绩评定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应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研究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术研究的态度以及答辩情况为依据。

(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情况;

2.学生的业务水平(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外文水平、动手能力等);

3.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质量(包括选题、总体思路、方案设计、设计(论文)质量、计算及测试结果、文字表达、创新等);

4.答辩中自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5.指导教师和评阅人评语。

(三)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评定,分5个档次,分别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其中优秀者比例不宜过高,原则上应控制在本组参加答辩学生人数的15%以内,宁缺勿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