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安全生产现场的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生产现场中既有电网新建的输变电工程,也有在电网运行中电力设备的技术改造、大修和“反错”项目;既有从事电力生产的专业职工,也有临时聘用的外来民工,其生产现场的综合性决定了它是电力企业全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目前我们的生产现场管理现状与南方电网公司的要求差距很大。因此进一步强化电力生产现场管理,全面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创建“和谐电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企业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生产现场有的一些“细小”的工作制定的工作标准不健全或无标准,例如生产现场进行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控制电缆的拆除、端子箱防潮加热器(防潮灯泡)的安装与更换等工作标准。虽然许多电力企业在强化和优化电力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一些生产班组和人员对生产现场的管理却失之于宽,往往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有时造成一些工作的无序和混乱,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伤”和安全事故隐患。同时,由于考核标准不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挫伤。
二是制定有现场工作的各种制度和操作规程,但是有些生产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电力企业对现场管理工作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是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提高执行力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不然,企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就成了摆设或挂在墙上成了装饰。
三是某些工作有检查但整改力度不够。部分班组和个别工作人员把企业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检查当作一种形式,总是强调工作紧张、人手少、任务重等客观原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得到完全的整改;有的整改不彻底;有的虽然问题本身得到了解决,但是没有举一反三,消除同类隐患,造成每次检查都问题不断。“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依然在有些生产现场没有杜绝。
四是一些工作落实到位但无长效机制。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有的基层单位对某项工作满足于“一时的`”、“一事的”落实,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思考,管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考核也没有形成闭环。既造成了生产现场管理的人为因素大、随意性强,也使一些工作“反复抓,抓反复”,人力物力投入较多却收效甚微。
电力生产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既要抓好安全管理,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安全,又要抓好工期、质量、进度、物资和费用,是一个“管人”与“管物”的有机结合。要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现场管理水平要从生产现场人员的思想认识抓起,强化对抓好生产现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从电力系统各个企业的工作实践来看,凡是对生产现场管理较为重视的企业,其现场管理都比较规范和先进,反之,其现场管理就徘徊不前。因此,要抓好生产现场管理,就必须从企业职工,尤其是企业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抓起。一是要正确认识生产现场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抓现场管理与抓安全生产二者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生产现场管理中,通过对人(操作者和管理者)、机(设备、工具)、料(原材料)、法(工艺、检测方法)、环(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职能,使各生产要素达到良好的受控状态,保证现场按照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产。二是要正确认识生产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抓好生产现场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条件。管理出效益,通过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使企业生产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确保生产活动的正常运作,就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三是要正确认识生产现场管理与锤炼队伍的关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通过狠抓生产现场管理,可以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培养“严、细、实、新”的队伍作风,锻炼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工队伍。
二、提高现场管理水平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和完善生产现场管理的长效机制。
电力系统专业性强、技术复杂、工种多。为此,生产现场管理要以专业化、标准化、人本化和长效化为目标,使生产现场管理由无序管理向有序管理转变,由实现突击性管理向常规化管理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安全生产“三大”规定、安装工艺规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设备操作规程、质量检验规程和岗位规范等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对各类规程、制度进行细化,明确生产现场管理的责任分工,把生产现场管理的各项任务、指标落实到工段、班组、岗位和个人,力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要建立健全生产现场管理考核标准、考核办法、检查记录及奖惩台账,并按要求定期检查和做好记录。要把生产现场管理中每月的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纳入到日常考核之中,作为本单位安全文明生产和班组建设检查、考核、验收的重要依据,形成对生产现场的“闭环”管理体系,用制度和机制来进行管理,切实保障生产现场管理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提高现场管理水平要以检查考核为重点,大力推进规程、制度执行力的落实。
在建立健全完善的现场管理考核体系的基础上,企业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通过加强检查考核来促进生产现场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上。为保证考核不流于形式,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生产现场工作变“事后”为“事前” 管理。要加大“事前”工作的力度,鼓励帮助基层单位查找生产现场管理中尚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形成自检自查自纠的良性循环。二是变“考核”为“帮助”。要倡导“生产现场是管理的第一现场”的观念,大力扩展管理部室的工作范围,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机关科室,主动生产现场去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现场管理问题。管理部室可以采用与基层车间结“对子”的方式进行指导,帮助车间完善管理机制和考核标准。基层单位生产现场管理水平要与管理部室绩效工资挂钩。三是建立检查考核的“签字”制度。即检查人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要在检查结果上签字,对检查结果负责。如果在生产现场实际工作中出现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没有进行限期整改,要追究检查和被检查人的责任。另外,在生产现场管理中,还要大力推动生产车间和管理部室间的“双向检查与考核”制度,提高双方对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的力度。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根据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重点进行检查,对各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对生产现场管理内容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抓好生产现场管理的典型,积极推动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总之,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检查考核管理办法,使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和责任落实。
四、提高生产现场管理水平要以提高职工的素质为根本,狠抓职工的思想、职业道德和操作技能的教育培训。
抓生产现场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精神。人的素质是决定现场管理水平能够得以提高的决定性因素。要大力强化职工现场操作技能的培训,在教育培训上不能单纯地为培养骨干、尖子为目标,要突出群体性,广泛性,强化规范性和实效性。要注重细节管理,培养职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爱岗精神。企业要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积极开展民主管理等活动,建设一支事业忠诚、爱岗敬业、技术过硬、能打硬仗、士气高昂的职工队伍。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生产现场管理的氛围,树立起一种人人以身作则,敢于管理,对于违规违纪的行为“人人喊打”、无处藏身的正气,从根本上提高生产现场管理水平。
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其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项专业的综合水准。要提高生产现场管理的整体水平,必须从各个部门、每一个职工的整体优化出发,实行综合治理,才能全面提升企业基础管理的水平。
关于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论文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其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目前,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电力企业也不例外,推动我国实现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随着电力被逐步放开市场,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被取消,部分电力企业的优势荡然无存,电力营销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大数据可以为营销提供技术手段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需要对电力企业的创新营销管理手段做出探究。大数据环境为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对营销管理进行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
2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意义
2.1大数据基本概念及价值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入互联网行业,大数据营销也逐渐产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大数据技术也十分成熟,其主要被用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从大量复杂的数据中快速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从大数据技术在当前的运用情况来看,其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已经渗透到各行业的营销管理工作中,比如:对客户群体进行某些特征方面的分析提取,对商业行为的信息挖掘等,这些都能为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具体价值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可以进行社情舆论的监测,聚焦社会敏感问题,有针对性提升研究能力水平;②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交易信息的获取,提高营销的精准性;③可以及时掌握客户的消费和售后等方面的诉求,从而更好的进行新产品的改进和研发;④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掌握事物发展的大趋势,为管理层实施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2电力企业实施营销管理的创新意义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电力企业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差距还很大。今后,大数据技术可以运用到发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随着电力企业业务范畴的拓展和覆盖面的越来越大,电力讯息数据量必将呈几何级增长,大数据理念、技术及方法在电力行业的具体实践就是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和储存,并利用现代统计技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实施大数据技术势在必行,其不仅仅可以减少对经验的依赖,还能较好的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借助大数据创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可以使复杂的营销管理活动成为数据分析活动,并对数据背后的关系进行挖掘,增强电力营销的“预见性”,更好的创建出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管理体系和模式。
3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对电力企业大数据营销思想上不够重视
思想上的不重视源于认识上的不够重视,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电力企业实施的是长期的国家管控制度,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大数据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缺乏足够的内动力,使得电力企业营销始终处于低水平徘徊。究其原因:①领导层的创新意识不足,管理层的理念滞后;②不管是领导层还是技术专家,对于大数据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敏感,熟悉和掌握电力营销和大数据交叉专业领域的.人员较少;③作为一些老的国有电力企业,内部缺乏活力,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缺少营销创新的内动力和热情。
3.2电力企业大数据营销缺乏系统性
电力营销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电力企业的中心工作,电力营销效率较低的原因有很多,但缺乏营销的系统性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个是营销手段较为落后,虽然当前一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使用了信息手段,但总的来说,计算机使用效率偏低,满足于一到两个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有的还仅仅是一些基础信息处理软件,营销效率还较为低下。另一个是,企业营销手段还比较陈旧,如:广告的投放作为传统的营销手段,目前还仅仅品牌的宣扬为主,在宣传的手段上,还是传统的报纸、电视、车体、户外为主,这些传统的手段的确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新时期人们对手机、互联网广告的关注,新媒体广告的投放要给予高度重视。再一个是在营销核算手段方面,一些电力企业还是人工抄表方式,容易出差错不说,效率还特别低下,与新时期大数据营销方式格格不入。
3.3电力企业大数据营销缺乏有效监管
很多电力企业清醒的认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营销机制,但结果却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缺乏营销管理的监督。一方面,一些电力企业内部结构复杂,很多优秀的营销手段级信息很难及时传递到决策者,并在执行过程遇到困难时,其原因也很难反馈到决策者处,这些都降低了企业营销的效率。另一方面,大数据营销还缺乏科学的配套的内部审计,我国审计制度已经发展很多年,但一些电力企业囿于自身企业的营销模式,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尤其是一些地方电力企业甚至没有自身单独的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较低,有的甚至是由其他部门人员进行兼任,这些都对于电力企业内部营销监督都非常不利。
4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
4.1建立大数据系统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对电力企业营销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为了让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电力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努力提高电力企业生产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完整的内部大数据管理体系,为开展电力企业营销奠定基础。例如,电力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之前,可以先借助大数据对自身内部管理机构进行优化,对企业内部各个涉及到电力营销、配电协调等方面的数据进行融合管理,进而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中心,这种大数据式的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满足现代化电力营销管理的要求,为提高电力营销水平奠定基础。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可以利用GIS技术建立城市配电网数据库,依靠大量的城市地理信息技术,对整个城市信息数据进行统计,然后编辑矢量图形,为电力影响提供可操作性的基础数据。
4.2增强营销基础
由于电力改革的实施,厂网实行分离运营,电力市场已经不再是卖方市场,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制度的调节。电力企业营销基础的建立必须认识到:①必须建立自身风险管理制度,抓好自身的危机管理。②企业内部的体制必须进行革新,建立灵活机敏的体制,使得营销和客户信息在内部得以快速的更新和流动,同时要对内部员工进行大数据知识的学习普及,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③作为管理层,必须起到领头作用,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主动加强学习,在大数据营销管理工作中当好先锋队。
4.3要提高营销数字化层次
通过尽快普及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比如使用资金管理计算机软件就能够很好的发挥计算机数字处理功能。①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采集、分类、储存和备份,要搞好人员内部分工,明确各自的职权。②要加强员工的数据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其使用营销管理软件的能力。③营销手段必须从传统媒介向新兴媒介转变,如近几年兴起的微博、微信、建立公众号等,这些对于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知名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④针对营销核算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逐步推开智能电表,降低人工抄表风险,提升内部营销效率。
5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背景下,电力企业在营销管理中要正确认识到大数据对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的影响,能依托大数据技术立足自身在营销中的优势,不断优化营销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努力对营销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确保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电力服务,最终为推动电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吴庆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江陵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婷.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2:169~170.
[2]刘娜,于文红.电力企业如何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J].现代营销,2015,11.
[3]张佳佳.大数据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5,01.
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当前我国的电力科技进一步发展背景下,对电力企业的改革也有了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的发展在当前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电力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发展地位,就要能够充分重视自身的营销管理,在具体的营销管理过程中要能精细化,将营销管理的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电力营销管理的理论研究,就有助于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提升。
1.电力营销管理及其自身的作用价值分析
1.1电力营销管理的内涵分析
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要能从多方面加强管理,其中的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管理的核心工作。电力营销管理是为能够使得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并结合外部环境以及电力市场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运用科学化的手段措施对电力供应实施的改造,从而让用户能够更为安全高效的提供电力的供应。与此同时,将电力的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进一步的扩大[1]。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化观念以及科学管理观念正在逐步的深化,所以对电力营销管理的精细化实施就成为电力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保障。
1.2电力营销管理的作用价值分析
电力企业对电力营销管理进行加强,能够有效促进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在全国性电力企业市场的建立过程中,电力企业全面市场的建立也逐渐开始,面对新的发展电力企业就要能够在营销管理层面进行强化。要在营销管理的各环节以及流程上进行细化,这样对电力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就有着积极意义。电力营销管理的强化对电力企业的转型也有着促进作用,新的发展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是其转型的重要基础,只有实施科学化的营销管理,才能够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提高,这也和当前的导向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理念相契合[2]。加强电力营销的管理对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比较有利,对电力企业的管理意识得到了强化,从而促进了电力企业快速和谐的发展。
2.电力营销管理的主要问题和优化策略探究
2.1电力营销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营销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供电企业中的电力营销管理人员方面相对比较匮乏。由于我国的供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各个方面的管理都没有成熟。同时,在现代化的管理观念以及机制等层面也没有得到完善,一些相关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对电力营销管理得到较好的目标实现。再者,电力营销管理的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电力服务成为了可营销商品,而在电力营销管理方面对电力产品的销售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电力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生活生产水平的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受到传统的服务理念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电力服务质量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电力企业的整体形象上还要进行良好塑造[3]。另外,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的机制和信息化方面存在着矛盾,在以往营销管理的体制下,管理的程序和环节比较繁多,这就和快捷统一的标准信息化要求没有得到符合,而在管理的现状和信息化的建设方面也没有得到有效契合。而在营销管理的信息系统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着违规操作以及操作技术风险等问题。在这些方面的营销管理体制的薄弱,就使得电力企业的一些客户基本资料信息不能够得到完善化的呈现,信息的共享就不能高效实现。
2.2电力营销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加强对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就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能从营销管理的观念上进行转变,要能够引进全新的营销管理理念,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导向,树立用户是企业衣食父母的观念。然后将电网改造的强化作为实际工作的.重点,要能适应用户用电的发展观念,以及对供配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只有在新的观念下才能对用电客户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从而为其提供物美价廉的电力商品。对供用电合同的管理方面也要能进行加强,健全供用电合同的管理机制以及对人员体系建设进行完善,从而来组成工作专班实行领导包片挂点,对合同修签工作的正常化开展要能得到有效确保。结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对各级的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职责进行明确化,要能将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电力营销管理人员要为电力客户端正服务的态度,将服务能完善提供,为电力企业的良好形象树立做出努力[4]。电力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还要在营销管理体制的保障下进行,电力营销管理对电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整体的改革等都有着促进意义。这就需要在管理的体制层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建立好科学的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对各项的规章制度都要能得到细化,在可靠以及高质量的电能作为营销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设完善方面要能注重,并要能够在电力营销的管理体制当中在需求管理层面进行强化。对市场发展的方向要能够及时的掌握,对市场潜力加以科学正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发电以及售电等管理目标及时性的加以调整,这就对电力营销管理的灵活性有了保障。只有充分重视电力营销管理的体制完善,才能确保在管理上的逐渐完善。电力企业在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中,要能够将技术推广战略得到重视,电力企业要想对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得到完善,最为基础的就是对系统的技术提供工作做好。所以电力企业要能在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方面进行强化,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就能将自动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5]。而电力营销管理的自动化也能实现精简员工的目标,这样才经济效益方面就能得到有效提升,要能注意在电力技术的推广中需要对技术有效利用,避免不合实际盲目应用的情况,在当前的发展下可以对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共享技术,在电力营销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科学化应用,这对营销管理的效率就能大幅提升。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要将电力的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充分重视对电力营销管理的质量水平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够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为电力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次主要从电力营销管理的作用价值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结合实际对其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有助实际的电力营销管理的良好发展。
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供电企业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目标是以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也使得线损管理中所显现出的经济效益被忽视,供电企业专注于增加用电客户,扩大用电规模,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线损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其显现的经济效益不能通过管理制度直接反映出来,使得各部门参与线损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低,线损管理在其看来只能算作供电企业的“副业”。要降低线损率需要各级供电局、供电所共同合作,但是很多企业在线损管理上只负责自己所管辖的领域,没有统一协调进行管理,导致线损管理过于分散,无法实现线损管理的最终目标。
1.2线损管理机制不健全
针对线损管理在供电企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供电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供电企业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切实有效的将线损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根据东莞供电局对线损管理中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电能计量常识、用电设备数据准确度、盗窃用电、电网配置及调度等方面情况,综合考察线损率的技术经济指标。由于管理机制不足,线损率所显现的技术经济指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线损管理工作中线路安全运行、合理操作、及时有效维护等进行合理的分配。还需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线损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法律武器,对线损中触及法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惩治。
2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对策
2.1理清降低线损理论、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
由于东莞供电局在地区供电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线损率不容乐观,以至于对地区经济和企业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东莞供电局提倡科技兴网,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科技水平,但是在线损管理这方面却没有理清思绪,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展现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还需应用于整个电网的维护和管理。理清降损在技术、理论、管理中的关系,能够改善供电企业的线损管制状况,切实有效的降低线损率。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能够带动理论损值的降低,在实际线损管理中,对技术降损而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此优化电网等级、改善电网结构、优化各项电力设备等方式来降低线损率,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技术降损达到应有的效果。技术降损需要管理、管理降损也需要管理,在理论降损的前提下,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否则也无法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完善线损管理模式
我国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建立较为健全和完善的线损管理模式,致使线损管理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以东莞供电局的电网规模为依据,需设立线损管理办公室,并针对东莞供电局所管辖的各镇区设立分管部门,建立综合系统全面的线损管理体系。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线损管理相结合,以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为出发点,对线损进行有效管理。
2.3加强线损管理的激励机制
东莞供电局是负责整个东莞市最大的供电管理企业,要加强线损管理的激励机制需要从镇区供电分局发展状况和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在总部大力推行,以提高各个分级供电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东莞市的线损管理的整体改善和发展。针对企业的员工,特别是用电检查工作这方面,各部门各阶层的员工所采取的激励方式需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激励机制要有时效性,对在线损管理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单位、部门、员工进行及时激励,以实现激励效果最终目标。
3供电企业节能降损措施
3.1电网运行过程中降损措施
当电网运行过程中,输电线路的负载能力超出实际负载能力时,就会造成负载损失;空载损失是电能传输过程中,电力设备运行所产生的损耗。针对这两种情况,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电力传输材料,提高输电线路的负载能力,增加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电力设备的安装和选择要以节能为主,合理配置各类电力设备,这样才能实现节能降损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运行电压,能够有效的降低损耗;稳定三相电压负荷能为电力企业节约大量的电能。
3.2改善农村电网的布局和结构
东莞供电局要实施农村地区的电网改造和建设工作,提高供电可靠性、运行灵活性、电网结构合理性、供电质量标准化合格化以及方便维护和管理。要改善农村电网结构,首先,要实地调查农村用电负荷情况,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和统计,合理布置变压器,并合理确定其型号和容量,保证电压质量,减少线损。因输电线路的电能损耗大部分是主干线段,所以采用增大导线截面、转移负荷、平衡负荷等措施,提高电压质量,实现节能降损。
3.3采用节能的电力设备
可以从用电过程中采取节能降损,第一,采用节能型电器设备,对公共场所和城市建筑等照明进行合理的布置,以实现降损节能的效果。第二,使用节能变压器;第三,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精确度。针对东莞供电局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引进和研发节能电力设备是促进东莞供电局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线损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寻求更高、更强、更快的发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需将线损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力企业认清线损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才能实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还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线损对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衡量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可以说也是一个逆向指标。如果能够采取一定手段降低线损率,就表明供电企业可以用更少的购电量、更低的企业销售成本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企业总体利润自然提升。线损率不仅对于提高企业利润具有较大影响,也是一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的指标。降低线损率是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生产管理、用电量管理、相关设备管理、产品运行管理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采取手段降低线损率。降低线损率对利润的影响因素用公式表示有:利润增加额度=售电量-售电量2-计划线损率(2-实际线损率)×购电单价。
二、通过降低电损率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1.完善企业线损管理体系
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做好对线损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做好强化线损的管理工作就需要从领导层入手。供电企业必须切实建立一套完整有利的线损管理网络。局长可以统筹兼顾管理全局工作,生产副局长主要负责细节性问题,把市场部、调度中心以及供电部门专职技术人员组成小组,定期举行召开线损分析例会,通过开会重点研究分析重要问题,对于专一的研究议题应尽量做到随时随地讨论,保证通讯渠道的畅通,相关电力信息应做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制定合理降损耗对策。
2.线损的计算分析及方案
计算供电企业线损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采取节点等效功率的方式,将企业能量损耗转换为功率损耗进行计算,根据潮流计算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其相关算法公式如下:ΔA=3I2pjRt,10-3=K2(P2PJ+Q2pj)/U2Rt10-3在这个公式式中,P2pj、Q2PJ分别代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K值表示负荷曲线的系数。Ppi=AaIQ2PJ=ArI在本公式中,Aa为有功电量,Ar为无功电量。通常来说从电表中采集的运行数据作为评判线损计算的依据,因为其采集的过程相对方便,并且准确性也很高。关于各线路上的计算理论值应该定期同实际值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各电网、各线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用电设备上的线损变化情况,再对相关的运行记录以及营业账目进行调查查阅,有的放矢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最终结果制定出具体降损方案。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固定损耗与可变损耗二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固定损耗值大于可变损耗值,说明该线路及电气设备正处于轻负荷状态,造成线损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偏高。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提高用电线路及设备的用电载荷,对电力价格的制定做到合理透明,保证整个线路具有足够的输送电荷。
(2)大力推广使用低能耗的变电配电设备,对高能耗变压器进行改造。
(3)转变“大马拉小车”的现状,采取科学手段来提高变压器的负载率,降低变压器空载比例。
(4)理论研究表明,电气设备的固定损耗与运行电压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故而若想降低线损率,首先应降低整个线路的运行电压。例如一条10KV的线路,运行电压每下降百分之五,总损耗率即可降低3.5%。
3.提高技术降损的研究力度
加大对相关降损技术的投资力度,对于那些投入运行时间较长、绝缘老化、布局不合理现象应做到尽早改造,并大力推广使用绿色新能源。
(1)在对高压配电网的改造工作之后,为了减少低压供电的使用,应该尽量的延伸推广高压线路,与此同时将变压器尽可能的安置在负荷中心。对使用高压线路进行延伸不但可以降低供电线损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电压质量。在传送同等容量的供电线路中,如果使用高压线路,后期有功功率的损失就会大大降低,从而获得非常明显的降损效果。
(2)在对低压电网的改造的时候要采取防老化接户线和绝缘导线,相关的计量装置应采取分表进户的方式,降低线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电网设备的改造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供电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线损率。
三、结语
电力网的线损率不仅可以衡量电力部门的能耗损失,同时也可以衡量我国电力工业经济效益。线损率越大则损耗的电能越多,所以采取措施切实降低电力企业线损率,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同时又是资本密集型企业。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资金管理对于企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传统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阐述了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以及如何全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电力; 资金; 集中管理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电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我国电力装机已居世界第二位,电网建设投资也在以每年2 000亿以上的大规模投入。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使用,对于提高效益、降低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电力企业开展资金精细化管理,使其为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科学管理,是一项积极而有意义的任务。
一、传统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管理的方式粗放,制约企业战略决策
企业集团缺少统一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子公司多头账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集团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损失严重。各个子公司、各种业务对资金流动的影响没有形成相关联的完整信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难以作出快速、正确的决策,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资金管理的界面不明晰,造成资源浪费,成本提高
一个集团内部没有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和管理界面。部分子公司资金出现缺口,贷款拖欠居高不下,另一些子公司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资金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降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部分子公司与多家银行的无序合作,使得内部交易体外循环,汇总费用过高。一方面大量闲置资金;另一方面大量向银行贷款,按照20%的资本金贷款方式看,有的企业负债率已超过80%,无形中成为了银行的打工者。
(三)资金管理的监督不力,可能产生较大经营风险
目前,一些电力企业中母公司对子公司、总公司对分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作环境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等问题存在。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监督机制不健全,使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如何使电力企业集团的资金循环周转顺畅、高效迅速,是财务管理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各电力企业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对资金的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益,逐步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理财手段,成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识。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具有突出的优势。全面集中管理尤其是资金的全面集中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资金集中优势,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如提高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增强企业集团的融资能力和信用扩张能力,盘活企业集团的内部资金等。
二、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
根据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不同,以及行业资金运行规律,电力企业资金管理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现金集合库模式
现金集合库是由一组形成上下级联动关系的银行账户和内部结算系统账户及其定义在这一组账户上的资金收付转和相应记账规则组成的。
企业集团及其成员企业均为独立法人时,双方均在商业银行开立实际账户,集团账户交集团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管理,作为结算业务主账户或称一级结算账户,成员企业开立的账户作为二级结算账户,资金在开立的两级结算账户之间由协作的商业银行或者由集团结算中心自己根据需要或约定进行上划和下拨。企业集团在集团结算中心为参加集中结算的成员企业建立对应的内部结算账户,用以记录一、二级结算账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成员企业从系统外收款时,资金从二级结算账户上划到一级结算账户,集团结算中心增加该二级结算账户所对应的内部结算账户余额;成员企业向系统外付款时,资金从一级结算账户下拨到二级结算账户,集团结算中心减少该二级结算账户所对应的内部结算账户余额;两个成员企业系统内部转账时,集团结算中心增减涉及交易的两个二级结算账户的余额,而资金始终在外部的一级结算账户中未进行任何移动。
(二)集中监控模式
集中监控模式即成员企业定期上报资金调度表或者采用技术手段搭建一个跨银行的资金集中监控平台。企业集团不干预成员企业的资金管理,在资金使用和用途上,给其较大的自主权,使其自主安排流动资金总量,分配不同流动资金所占的比例,自主决定购买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固定资产。然而,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的资金借贷规模和负债比率要实行严格控制,这主要是为了降低成员企业的负债风险和金融风险。成员企业不能私自从外部商业银行借贷,其借贷有两种方式,即从企业集团借贷或者经企业集团批准按计划向商业银行借贷。
(三)预算驱动拨款模式
预算驱动拨款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业务中资金收支预算与资金结算的有机结合,它不仅解决了预算对结算的控制问题,也解决了根据资金的不同性质将资金按时、按量自动回拨的问题,提供了从根本上解决因资金集中结算而形成的大量集中的工作问题的可行方法。预算驱动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定额管理模式。这是指成员企业在上报资金使用申请时,必须按企业集团统一制定的预算项目填报金额明细用途和具体金额,即一事一单地提交付款委托书,集团结算中心按预算项目逐笔审批、拨付或受托付款,同时以预算项目为指标监控和考核额度执行情况。在资金计划内,成员企业有权自行安排流动资金,但融资权、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权归企业集团统一控制,资本性支出必须经企业集团审批,超计划的经营性支出必须补报预算。企业集团通过资金定额管理和预算报表控制成员企业的资金变动和财务状况,集团结算中心是资金预算的执行机构。
2.总量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同样要求成员企业在上报资金使用申请时必须按企业集团统一制定的预算项目和预算表格要求填报金额明细用途和具体金额,但集团结算中心对其成员企业采取在一定的时期内控制资金总量的办法管理成员企业的资金。在具体拨付时,按资金预算项目的预算汇总数一笔拨付给成员企业,成员企业可在此总量内自行逐笔安排使用。这种资金管理模式适用于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经营范围较固定的企业集团。从现有客户的实践经验来看,该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借助于软件系统形成预算驱动结算的自动化流程,大大降低集团结算中心的日常工作量。
资金管理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是资金管理中的基本策略问题。高度集权的资金控制策略对资金的集中控制和统一调配有利,但不利于发挥成员企业的积极性。成员企业在资金上过分依赖企业集团,若配套措施不到位,可能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其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经营品种单一、现金流稳定、有比较固定的上下游资金链,可以优先选用集权程度较高的资金集中管理策略。目前,在各大型电力企业集团中,这几种方式都有所采用,有的更是将几种模式结合起来使用。
三、全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
将企业货币资金由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管理,首先要成立企业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撤销企业所属各单位在外部银行的开户,由结算中心统一在外部银行开户,在结算中心分设收入户和支出户,各项收入进收入户,支出统一由支出户支付;结算中心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单位货币资金的动态收支状况,合理调度调剂闲散资金,加速资金循环周转,形成由决策层、管理控制层、核算操作层等自上而下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对全部货币资金的管理协调、整体监督控制、合理调度调剂,从源头上杜绝“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实现货币资金的动态管理,内部资金按需流动、合理配置。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完善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企业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预算制度完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范围要由过去单一的经营资金计划扩大到电力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由单一主体资金预算扩大到包括多种经营各单位在内的全方位资金预算,从而真正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科学理财。
(三)加强资金计划管理
正确核定流动资金定额,编制定额流动资金计划,及时组织资金的平衡调度;进行流动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处理积压物资;严格支取和报销制度,从日常活动中资金流动最频繁的源头上控制现金流量。对于资本性支出,建立跟踪机制,加强资金动态管理,积极促进货币资金回笼。规范各部门之间往来资金清算办法,严格划分各类资金的使用途径,尤其对电费收入要实施实时划转,尽量压缩存量资金,促进资金流转顺畅,发挥资金规模效益。不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关系,借鉴国外集团公司下属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逐步健全企业资金借入和归还的调控机制。
(四)加快推进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资金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结合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五)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监督考核
从公司整体效益出发,建立和完善资金效益管理的考核机制,促使各单位管理目标与公司整体目标的一致。增强财务结算中心的核心地位,保证资金集中管理的权威性。与此同时,逐步摸索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监督职责,在月底、季底、年底按照签订的内部经营指标对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取得实效的保障。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投融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
(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水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创新,鼓励实践,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加强财务资金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对资金使用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回避风险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推行精益化管理,强调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考核。
总之,加强和改善电力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规范的迫切需要。只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财务资金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信息网络,集中管理,动态监控,调剂余缺,盘活沉淀,才能进一步增强集团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控力度,促进货币资金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运营效能,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浩明,张翼.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徐明琴.电力企业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张粉江.电力企业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