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写作提纲包括什么_论文写作提纲包括什么内容

2023-12-11 18: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写作提纲包括什么

论文提纲包括什么内容

导语:论文的提纲包括什么内容呢?论文提纲,有助于论文撰写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论文资料的有效的利用。下面是我分享的论文提纲的内容,欢迎阅读!

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写你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怎么由来的。

2.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等

3.你的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哪些,大致的思路是怎样的。 前言部分字数要在1500字以上。

第一章 主要写你所写内容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别人的研究情况。比如哪些人在这些方面做了研究、研究的结论是什么、研究效果怎样等等。

本章字数要在3000字以上。

第二章 主要针对我国(或题目有限定的某类企业、某个地区等)来谈谈这个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困境等

本章字数要在3000字以上

第三章 主要是写造成目前这种现状、困境的原因。若是优点或较好的地方,也可以写成形成这种较好体制或状况的原因。

本章字数在4000字以上。

第四章 本行业或者你所写的东西未来发展(或别的.企业、行业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

本章字数在3000字以上

第五章 针对你所提出的困境、问题、原因,提出你的解决策略或办法。

本章字数在4000字以上。也是最重要的一章

结论

就是你这篇论文的立论的点,最后怎样来解决问题的简要叙述。

字数在1000字以上。

致谢

具体见参考论文,结构都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注意:参考文献必须在20篇以上,其中英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

附录:

找一篇与你本专业或所写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所选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的字数要在3000字以上!!请大家提早做好准备

一、英文原文 略

二、英文翻译 略

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队卜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二)选题依据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1.生态

2.社会生态

3.社会生态管理

(五)论文创新之处

1.揭开对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研究的新页

2.总结延生德#克的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及其特色与价值

3.探讨更高更远的认知和识辨能力与方法

二、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来源

(一)宗教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滋润和给养

(二)现实政治和经济经历与教训

三、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主要内容

(一)社会生态管理是目标和途径是为了人和通过人

(二)社会生态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才及其生态责任理念培养

(三)在变革和保守的平衡中,审视社会的生态与发展

1.变革与保守的平衡是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研究的基调

2.观察审视“未来”是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的工作方法的特点

(三)社会生态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人类与自然

(四)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和创新是社会生态管理的精髓

(五)通过功能型和责任型社会构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1.个体的功能与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的统一

2.组织的发展与和谐生态型社会的关系

3.企业的目的存在必须以服务于社会

4.非盈利组织与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的重建

四、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审视

(一)以生态论的要求完整和完美“人”的发展

1.从“社会人”到“生态人"是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态统一

2.从人的功用性之本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之本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统一必然要求

3.从人与自然统生态共生的视野指导和促进人性的全面和完美的发展与进化

(二)生态责任观是全面和高级的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1.社会管理活动中生态追求的内涵和生态责任的担当

2.全面自觉生态调节的责任是由人类唯一自我意识和能动调节的角色决定

3.社会管理活动必须在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限度内利用自然资源

4.社会管理活动中必须及时承担生态补偿和生态重构的责任

(三)绿色效益价值观是社会管理正确和永恒的管理价值追求

1.社会管理追求正值效益价值创造

2.社会管理的效益追求必须具有系统整体性

3.社会管理活动效益追求必须是多样性和全面性

(四)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论述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弱

2.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互动交流和共生共荣的观点论述较弱

五、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一)我国公共管理出发点和目的必须是依靠人和为了人

1.公共管理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福祉和长治久安

2.公共管理客观主体要义是充分依靠人以及发挥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二)我国的公共管理焕发新的活力必须紧扣创新性和实践性

1.创新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力量之源和长胜之本

2.我国社会管理的唯一检验标准就是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公共管理中必须遏制和纠正逆自然和突出生态性

1.社会生态管理是管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

2.社会生态管理的第一准则是遵循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性

(四)提高执政生态战略能力来改善我国的全球“生态位"

(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双赢是公共管理的终极生态目标

(六)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进而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用社会生态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社会生产与技术研发的绿色发展

2.用社会生态管理观引领我国人民的低碳生活

3.用社会生态管理精神弘扬与打造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

4.借助社会生态管理思想推进我国乃至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提纲包括

论文提纲包括

完整的论文提纲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以下内容。

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论文正文: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题目:仿生设计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创造者,向自然学习是个古老而时新的话题。仿生学使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协调与统一,成为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的交汇点。它迎合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向,正逐渐成为设计活动中新的亮点。仿生学涉及范围宽广,研究内容多样,本论文主要对包装容器造型的形态仿生设计进行研究。

论文先从形态仿生设计的成果——现有的采用形态仿生设计手法的包装容器造型入手进行研究,从造型表现形式和情感传达两方面分析:根据具象与抽象、整体与局部、动态与静态的'分类分析总结形态仿生的表现形式;根据创意联想、回归自然和传达产品信息等分析总结形态仿生的情感传达。从而探寻形态仿生应用于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意义。

论文重点对水形态在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与女性有着神秘互渗关系的水形态为原型,从形态与文化两方面进行解读。在对化妆品包装容器的造型设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取水的形态要素,对其应用于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实例进行解析,进一步探讨形态仿生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表现方法。论文运用了实例分析、综合归纳的方法,系统地总结了形态仿生应用于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方法和规律,力求拓宽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思路,为仿生学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方法。

摘要4-5

ABSTRACT5-9

第一章 绪论9-15

1.1 社会背景9-10

1.2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10-11

1.2.1 选题意义10-11

1.2.2 研究目的1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1-13

1.4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13-14

1.4.1 研究思路13

1.4.2 研究方法13-14

1.5 研究内容14-15

第二章 仿生设计与包装容器造型设计阐述15-30

2.1 仿生设计概念15-16

2.2 形态仿生设计16

2.3 形态仿生设计表现形式16-23

2.3.1 具象仿生与抽象仿生17-20

2.3.2 整体仿生与局部仿生20-22

2.3.3 静态仿生与动态仿生22-23

2.4 形态仿生对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影响力23-30

2.4.1 创意联想24-25

2.4.2 回归自然25-27

2.4.3 传达产品信息27-30

第三章 水形态在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30-53

3.1 水形态30-37

3.1.1 水的文化解读30-35

3.1.2 水的形态解读35-37

3.2 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37-43

3.2.1 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的设计定位37-38

3.2.2 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表现38-43

3.3. 水形态中在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运用43-53

3.3.1 水形态在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的融合表现43-44

3.3.2 水形态在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魅力表现44-53

结语53-55

参考文献55-57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57-58

致谢5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