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市规划论文参考文献_城市规划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2023-12-12 05: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城市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城乡规划理论

摘要: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规划理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make our country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djus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evel 1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s to solve the plight of subject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a whol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是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一些区域协调可以依赖法律实施,但大部分的情况是自愿的合作。在这样的组织中,规划或公众参与完全是志愿的,决策者和规划师遵从这样一种方式工作,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来自公众的支持。这种自愿的合作组织在协调区域不同城市的利益过程中会发挥一定作用,帮助城市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公众参与。但某些情况下会有来自地方的反对和阻力,确实需要强制实施。可持续城市是指城市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在规模(人口、用地、生产)、结构、等级和功能等方面能够持续变化和扩大,能够进行自我升级、改善并实现结构的持续性转变。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为基础,在资源最小耗用的前提下,通过均衡的分布农业工业、居住区、交通等城市活动,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设计,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性到可持续性变化。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貌和人们观念迅速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西方学者的怀疑。在发达国家,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不断挖掘和利用。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的西欧,城市决策者本着利用艺术、传统和其它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发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如在德国鲁尔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被认为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文化特色的发掘、保持和创新为这一老工业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等各个层次的规划都需要关注可持续性,以保证发展战略落实到各个空间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本质上理解城市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构筑城市设计框架的目标将重点强调自然资源和建成环境的保持。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建成区改造成更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可持续的城市设计原则将对现状建筑、基础设施和道路的接受和再利用以及可循环建材的再利用放在了首位。其次,可持续发展鼓励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以及景观的保护。任何新的建材应当从可持续的资源中获取,像木材就应当从管理良好的可持续森林中获得。 第三,在新建成地区,建设的模式要将分散的活动区之间消耗能量的出行减少到最少,同时还要减少建筑内部运行消耗的能量。 未来的发展必须满足国民对食品、矿物、住宅以及其他建筑的需要 不过,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应当遵从环境的目标,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所确立的准则。任何新的建筑应当通过灵活的规划设计以适应其使用年限中不同的使用要求。交通系统服务与新的城市结构,将不得不“在服务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维护未来生活质量之间寻求平衡”。对城市环境进行重新整理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设计专业是一个独特的挑战。同样,经济增长也面临相同的前景,它必须在提高生活水准的同时使城市更富可持续性。

三. 城乡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交通需求是一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的派生需求,不同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功能联系方式,通过影响居民个体的出行行为选择过程,进而作用于城市交通系统,并最终产生不同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后果。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对于低碳城市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导致我国目前有些城市规划实践与低碳城市的目标甚至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本研究由理论整理入手,继而通过实证研究支持,提出一套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城市空间与交通的规划策略。研究分别从区域层面、总体规划层面及详细规划下的居住区和街区设计三个层面来研究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从区域层面而言,我国城市与区域的交通建立在“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的评价标准上,加之区域土地使用模式多为粗放式,两者合力产生了高能耗的基于小汽车的区域空间布局。对比现状缺乏交通考虑的无序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合理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应是结合有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引导的走廓模式,通过空间整合与控制小汽车的数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另一方面,传统规划理论中强调的一个就业居住平衡的城市和功能上的“自我平衡”被验证并不能降低对机动车的依赖,而应是在提高居民就地就业率的基础上利用高效的公交系统将各城镇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区域平衡。从总体规划层面,研究从城市密度、开发强度、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等角度分析了其对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影响。基于国内外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规划原则:①应当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②适合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③以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开发强度;④坚决地限制小汽车的使用的策略。从详细规划层面,研究从居住区规范入手,分析其积极性及不足,并与美国《绿色低碳社区发展评估系统》的内容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居住区的设计仍然偏重于物质环境层面,对人的行为少有涉及,也没有明确的低碳指标。研究从街区尺度、规模、用地开发强度等角度分析了“大盘”、“巨型居住社区”、低密度住区产生的原因及对低碳节能居住的影响。

最后,研究对轨道交通站点社区居民的交通出行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新区由于客流有限、发车间隔较长,单纯的普通公交接驳不能满足城市边缘地区轨道交通接驳需求。规划必须确保城市新区市民出行的选择多样性,除了提高普通公交覆盖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还要通过多模式交通换乘的方式来提高城市边缘区轨道交通的服务半径,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规划阶段需要对步行、自行车的接驳方式,自行车停车设施作出更多的重视。研究最后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城市规划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终极方案,并且需要针对目标建立评价的准则;②城镇体系的规划应结合区域性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降低交通能耗;③鼓励适度的用地混合,考虑建立在绿色交通体系上的居住与就业的动态平衡关系,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提倡小尺度街区、土地混合使用的开发模式;④未来中国可持续低碳城市的结构一定是建立在骨干公交联络的自行车友好的城市框架下的,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努力促进“绿色交通”;⑤城市形态结构形态的构建采用网络嵌套的理论来对中心地理论的实际应用局限进行修正,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⑥开发强度取决于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这也是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基本依据。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

帮忙找点论文的参考文献

1/100
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
徐海贤[1] 邹军[2]
城市规划.2007,31(3).-35-39
2/100
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
王冉 陈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
3/100
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
段兆广[1] 张伟[2]
城市问题.2007(4).-2-6
4/100
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

城乡建设.2007(4).-45-46
5/100
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
韩露露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
6/100
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
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
7/100
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
刘耀彬[1,2] 李仁东[3]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
8/100
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
许恒周 吴冠岑
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
9/100
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
城市交通.2007,5(2).-42-46
10/100
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

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
11/100
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
徐学军
城乡建设.2007(2).-6-9
12/100
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
赵志凌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
13/100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
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
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
14/100
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
李直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
15/100
江苏节水制度研究
顾向一
江苏水利.2006(12).-23-25
16/100
江苏省城市化研究
杜国平[1] 钟太洋[2]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
17/100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

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
18/100
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
王华
城乡建设.2006(11).-38-39
19/100
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李泽楼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
20/100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耀彬[1,2]
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
21/100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
吴莉娅
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
22/100
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
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
规划师.2006,22(9).-56-59
23/100
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杨二俊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
24/100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马晓冬[1,2] 徐建刚[2]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
25/100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
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
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
26/100
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
陈志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
27/100
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
徐梦洁 孙雁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
28/100
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
张才方
今日浙江.2006(11).-38-40
29/100
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
志新
求索.2006(5).-76-78
30/100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
刘耀彬[1,2]
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
31/1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任博
当代陕西.2006(5).-26-27
32/100
江苏全面小康指标

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
33/100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
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
34/100
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
陈志新
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
35/100
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
宋学锋[1] 刘耀彬[2]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
36/100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赵翠薇 濮励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
37/100
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黄润龙
西北人口.2006(2).-15-18,25
38/100
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
39/100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刘耀彬[1] 宋学锋[2]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
40/100
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
周玉翠
江苏商论.2006(2).-11-12
41/100
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
欧向军
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
42/100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
陈志新
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
43/100
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
刘耀彬[1] 李仁东[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
44/100
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
程征贵[1] 林子文[2]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
45/100
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
张泉
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
46/100
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张婷 杨山 梁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
47/100
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
程进
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
48/100
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
罗庆
道路照明.2005(4).-45-46,39
49/100
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
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
50/100
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陈志刚[1,2] 王青[2]
生态经济.2005(11).-42-44
51/100
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

江苏楼市.2005(10).-8-11
52/100
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
赵志凌
江南论坛.2005(10).-10-12
53/100
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

前进论坛.2005(9).-10-11
54/100
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白先春[1] 朱龙杰[2]
江淮论坛.2005(5).-49-53
55/100
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
傅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
56/100
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
王志强
小城镇建设.2005(8).-91-93
57/100
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
吴莉娅[1] 顾朝林[2]
城市规划.2005,29(7).-28-33
58/100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
王志强
城市规划.2005,29(7).-34-38
59/100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
60/100
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
徐得立 李坤民
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
61/100
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
62/100
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

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
63/100
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
丁国华
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
64/100
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
王荣炳
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
65/100
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
张启祥
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
66/100
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
周游
江海学刊.2005(2).-70-75
67/100
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
人口与经济.2005(1).-39-43
68/100
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
方维慰
学海.2005(1).-124-127
69/100
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
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
70/100
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
71/100
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
姚俊
社会.2004(5).-12-16
72/100
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
黄雪琴[1] 张士杰[2]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
73/100
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
张丽霞 施国庆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
74/100
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
牟维旭 郭奔胜
半月谈.2004(2).-27-29
75/100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
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
城乡建设.2004(2).-31-32
76/100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孙亚范[1] 余海鹏[2]
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
77/100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
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
经济地理.2004,24(1).-43-47
78/100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王志宪 虞孝感
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
79/100
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
汪杨
上海经济.2004(1).-10-11
80/100
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
赵小谛 郭霖
唯实.2004(10).-25-27
81/100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牛星 欧名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
82/100
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
张圣荣
华人时刊.2004(11).-2-2
83/100
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
谢友超[1] 王欢[2]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
84/100
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
周巍峰
小城镇建设.2004(9).-98-99
85/100
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
贺文瑾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
86/100
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
赵志凌
改革与开放.2004(7).-6-7
87/100
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
周游
中国改革.2004(5).-71-71,73
88/100
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
周描坤
华人时刊.2004(5).-4-6
89/100
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王芳[1] 王景东[2]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
90/100
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
刘建芳
小城镇建设.2004(4).-45-47
91/100
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
张新华
小城镇建设.2004(4).-52-53
92/100
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
陈彬 杜玉兰 封潇
江苏商论.2004(3).-106-108
93/100
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黄卫
城乡建设.2003(3).-42-43
94/100
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
黄健
江苏经济.2003(12).-8-9
95/100
“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
吴权
江苏经济.2003(9).-68-69
96/100
“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
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
江苏经济.2003(8).-4-7
97/100
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
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
98/100
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
顾小平
江苏建筑.2003(B11).-16-21
99/100
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
李勇 张文浩
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
100/100
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严翅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
1/67
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

江苏改革.2003(11).-4-5
2/67
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
朱传耿
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
3/67
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
方维慰
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
4/67
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

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
5/67
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黄卫
城市规划.2003,27(6).-42-43
6/6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
钟钰 孙雪峰
农业经济.2003(10).-29-30
7/67
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
黄德春[1] 许长新[2]
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
8/67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
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
小城镇建设.2003(7).-24-26
9/67
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
郭忠兴 曲福田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
10/67
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
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
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
11/67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
钱志新
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
12/67
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
许萍 陈锐
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
13/67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
王志宪[1] 虞孝感[2]
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
14/67
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
王学锋
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
15/67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
邱建新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
16/67
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
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
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
17/67
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赵晓谛
学海.2003(2).-128-133
18/67
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
张颢瀚
江南论坛.2003(1).-23-24
19/67
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于水[1] 严新明[2]
理论月刊.2003(8).-64-66
20/67
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
蒋伏心
江苏经济.2003(1).-11-11
21/67
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
陆华
规划师.2003,19(10).-32-36
22/67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
王学锋
规划师.2003,19(2).-72-76
23/67
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
张峰
中外企业.2002(3).-102-104
24/67
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
蓝绍敏
唯实.2002(8).-144-150
25/67
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
顾为东
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
26/67
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
顾雷鸣
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
27/67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吴群 郭贯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
28/67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
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
管理世界.2002(3).-101-106
29/67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
蒋乃华[1] 封进[2]
管理世界.2002(2).-24-28,73
30/67
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
秦雁 李玉琦 等
综合运输.2002(8).-24-26
31/67
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钟太洋[1] 蒋鹏[2] 等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
32/67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
杜殷兴 陈谋勇
城乡建设.2002(12).-21-22
33/67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
汤茂林
城市问题.2002(1).-23-26
34/67
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
李宗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
35/67
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
锦辑
空运商务.2002(24).-28-29
36/67
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
李玉美 唐团结
火警.2002(11).-3-8
37/67
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
蓝绍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
38/67
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
张峰
中外企业.2002(59).-102-104
39/67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

江南论坛.2002(8).-47-48
40/67
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
赵喜仓 吴继英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
41/67
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
朱传耿
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
42/67
十三年辉煌看江苏
汤以伦
江苏经济.2002(11).-8-13
43/67
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
刘政焕
江苏经济.2002(11).-32-33
44/67
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
仲红岩
江苏改革.2002(9).-42-43
45/67
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
仲红岩
江苏改革.2002(9).-42-43
46/67
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
田伯平
江苏改革.2002(3).-8-10
47/67
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
潘胜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
48/67
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
秦兴方 汤学俊 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
49/67
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
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
50/67
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
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
江海学刊.2001(5).-25-29
51/67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
张伟新 崔广柏
生态经济.2001(4).-31-33
52/67
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
徐琴[1] 娄欣[2]
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
53/67
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
薛力
城市规划.2001(6).-8-13
54/67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
向俊波 陈雯
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
55/67
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
胡荣华 晏维龙
江苏商论.2001(3).-30-33
56/67
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
薛力 吴明伟
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
57/67
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
汤茂林
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
58/67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
秦兴方
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
59/67
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杨根平
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
60/67
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张二震 方勇 等
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
61/67
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
顾朝林
江苏经济.2001(8).-50-50
62/67
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
顾松年
江苏经济.2001(3).-31-33
63/67
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
刘志彪[1] 王建优[2]
江苏改革.2001(5).-17-20
64/67
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
张鸿雁
江苏改革.2001(4).-14-15
65/67
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
王雪非 范朝礼 等
江苏改革.2001(1).-24-25
66/67
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
萧竞华
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
67/67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
吴力子
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公共交通方面的论文参考文献啊

1] 王德,耿慧志,胡晓华,林旋. 时距概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上虞市为例[J]城市规划, 2001,(07) . [2] 朱才斌,林坚. 现代城市中心区功能特征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 2000,(04) . [3] 陈雪明.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美国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 1996,(02) . [4] 杨丽娟,牛玲. 公交优先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方针[J]城市公共交通, 2001,(03) . [5] 黄解军,潘和平,万幼川. 构建智能交通推动数字城市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 2002,(03) . [6] 潘海啸,张瑛. 上海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公共交通运输导向开发区简介[J]城市规划汇刊, 2002,(04) . [7] 傅国伟,郭京菲.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7,(01) . [8] 杨新苗,王炜,顾维平,周明保. 公交线路客流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 2000,(04) . [9] 王殿海,吴娟,栗红强. 典型线路公共汽车票价确定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0,(06) . [10] 潘海啸. 快速交通系统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区的作用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04) . [11] 欧阳安蛟. 容积率影响地价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研究[J]城市规划, 1996,(02) . [12] 张奎福.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位置[J]北京规划建设, 1997,(06) . [13] 胡润洲. 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路): 提高大城市公交运输水平的重要途径[J]城市规划, 1997,(03) . [14] 杨晓光,马林. 有关城市公交专用道(路)之设计要点及优先控制管理系统[J]城市规划, 1997,(03) . [15] 陆锡明,陈必壮. 上海实行公交专用路的设想[J]城市规划, 1997,(03) . [16] 何磊. 快速公共交通引导城市走健康之路[J]城市规划, 2002,(03) . [17] 李秀辉,张世英. PPP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规划, 2002,(07) . [18] 覃煜,晏克非,赵童.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中换乘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0,(02) . [19] 孙明洁.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 2000,(01) . [20] 史春华,杨晓光,曾松. 城市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与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0,(02) .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问题来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36]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郭晓蓓.强化金融创新支持旅游产业[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7-10-30(A02).

[37]陈晓光姜久明本报记者邱丽娜赵博言.我省今年重点公路建设完成505公里[N].黑龙江经济报,2017-10-27(001).

[38]本报记者曲晓燕.探索文化国资管理新路径[N].中国文化报,2017-10-30(007).

[39]记者徐莹波.巩固创城成果不松劲加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N].桂林日报,2017-10-24(001).

[40]汤云明.晋宁国企改革助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迈新步[N].云南经济日报,2017-10-28(B03).

[41]李辉.乐见景区价格听证"涨声"不响亮[N].广西日报,2017-10-20(008).

[42]张海英."故宫服务"不妨在全国景区推广[N].友报,2017-10-27(003).

[43]记者吉蕾蕾.导游不得擅自变更行程、强迫游客购物[N].经济日报,2017-11-03(004).

[44]记者王菲.前三季度我区旅客吞吐量逾340万人[N].西藏日报(汉),2017-10-27(001).

[45]本报记者文豪.景区停车问题成关注热点[N].成都日报,2017-10-31(007).

[46]记者李敏.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承德日报,2017-10-24(001).

[47]记者沈仲亮.国家旅游局将遴选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N].中国旅游报,2017-11-01(001).

[48]小丁.擦亮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品牌[N].昆明日报,2017-10-29(007).

[49]本报记者刘曌琼.出行能"说走就走"[N].陕西日报,2017-10-30(011).

[50]记者吴岗.天津:2020年底前关闭所有砖瓦黏土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1-03(002).

[51]北京商报记者舒志娟.中青旅陷"伪造拒签信"口水战[N].北京商报,2017-11-02(004).

[52]本报记者孟妮.入境游发展短板如何补齐?[N].国际商报,2017-11-01(A06).

[53]记者王珂.导游管理办法明年正式实施[N].人民日报,2017-11-03(008).

[54]撰稿本报记者王眉灵."四好农村路"带来乡村新变化[N].四川日报,2017-10-31(009).

[55]记者高岳.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N].海南报,2017-10-31(A01).

[56]本报记者杜杨楠.坚决向"年龄附加费"说不[N].大连日报,2017-10-30(007).

[57]本报记者赵亮.我市多部门联动开展"打非治违"整治行动[N].齐齐哈尔日报,2017-10-23(003).

[58]记者李喆通讯员赵尚羊华.广东开展重点车辆行驶记录仪专项检查[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7-11-03(001).

[59]记者宋柏松通讯员丁桂艳.秦皇岛大力提高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水平[N].河北日报,2017-11-06(012).

[60]王德刚.打赢脱贫攻坚战旅游业要当生力军[N].中国旅游报,2017-11-07(001).

[1]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 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1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1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1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0-11.

[1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1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82一84.

[1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1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1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1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 207.

[2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21 ]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2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2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2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2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26]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7]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28]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29]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30]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31]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5 ):473-474.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1):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PauLA.Herbig.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0]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H.H.斯列涅夫斯基,B.H.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RonaldG.Carraher,JacquelineB.Thurston.Illusionandvisualart[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GwINSE.etal.Wetlanddegradationandlossintherapidlyurbanizingareaof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