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策略》
【摘 要】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小衔接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衔接;策略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和大班家长们普遍重视的问题。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应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基本原则,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为重点。
一、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
1.提高孩子的任务意识,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专注做事的习惯。如:让孩子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做事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能边做边玩,做完事情再去玩;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不拖拉;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追求良好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注意力训练。
2.培养孩子思考、务求甚解,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为了使幼儿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在下学期(3月-7月)由30变为35分钟,延长了5分钟时间,在集体活动时间里引导幼儿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让幼儿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二、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一)、教育活动: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主题“我上小学了”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
3.向幼儿渗透数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环境的创设:
1.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在下学期期可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小学班级式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2.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三)日常生活的管理:
1.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要求幼儿早晨在8:00前到园,不迟到。以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
2.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小值日生制度,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家长和老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3.进一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会正确的穿衣、裤、鞋,会保管、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懂得自我保护。
三、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让幼儿熟悉小学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
2.做好幼小的知识衔接工作。对大班教师进行培训,使她们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
四、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1.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2.利用家访、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1.2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1.3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2.1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2.2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2.3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参考范文)
随着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悄然实施,我们应该很有必要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实施探索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初步的、朦胧的,还处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然而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作为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应该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专业素养、教学时间、与家长沟通等等方面开展实践尝试。
我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
(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的正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
(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班级的大集体、大环境。
(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玩耍、看电视的时间等。
(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规范学习、系统学习等等。面对这么多断层现象,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晰的认识这些难题,并且对这些断层现象进行提前训练、引导和疏通,使得幼儿能够更早的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后天的成长。
课程如何衔接
从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结果来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持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念。这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向儿童展示的知识世界与其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显然也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当然,幼小衔接教育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而是要双方朝着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作。但是幼小衔接课程改革面临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偏差、课程观念陈旧、课程目标过于集中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
为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异性,进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连接点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衔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幼儿园虽然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如以认知为中心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还需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深人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切实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其次,改变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目前,幼儿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尽管有专门教学与随机教育两种主要形式,但多数以说教式的认知教育为主。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一来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容易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二来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应该改革现阶段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实践、移情训练等方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并且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最终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能力的获得。
最后,积极谋求幼儿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园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培养起来的,还需要幼儿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也只能通过日常生活持续的强化才能得以形成与巩固。所以,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家长认识到社会性适应能力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共同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