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初中历史论文题目大全_历史小论文题目及答案

2023-12-12 15: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初中历史论文题目大全

帮您找到了以下几篇:谈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1 历史文化名镇——寨市旅游开发初探
2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
3 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及演进趋势
4 高学术起点,入国际主流——谈《知识产权》杂志的历史责任
5 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的几个问题
6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7 新课改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对湖南省衡南县新课改的调查与反思
8 多维视野中的“身体转向”及其历史轨迹
9 国家应对犯罪策略转变的历史选择——解读刑事和解的探索实践
10 我国商标评审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与制度完善
11 论历史比较法中的规律与例外
12 美国商业管制司法政策的历史发展和启示
13 苏区精神历史地位探微
14 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
15 汤黎路 把握历史方位提升工作能力
16 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因素
17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探索
18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9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
20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理论超越的历史分析
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历史小论文

“贞观之治”历史论文(可选任意两段)
贞观之治,关键在于“作为之治”,即是有所作为,而且是积极作为。而更重要的是,这种作为的方向不是奉己,也不是一方阶级之利,而是天下百姓受益。这一点尤为值得中国的今天汲取,同时也必须让全球化的中国人好好总结和学习(以便中国能够积极参加到全球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建设大业中去)。贞观之初,国家犹在战乱之余,到处千疮百孔,人民流离失所,然而经过太宗与群臣和各地官员的精心治理后,不到几年,就出现了社会景况的迅速好转:流散者回归家乡,土地再度获得耕耘,农业连年丰收,当时的米粟每斗不过三四钱,出现了“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盛世景象。社会治安、人民温饱、政府吏治、商贸发展等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就连行旅在外的商贾和奔考科学的学生们,往来各地间都可以不带粮食,可以取给于途,这样的景象,就是在今天的中国,也是鲜见的。盛世繁荣,人民幸福,在1380年前,中国就是啊。
对于自我检省和体察,太宗也有着惊人的客观角度,以致使许多良臣敢于直谏。他通过谏言而进行自我对照,时时修正检点,这种襟怀犹为可贵。如前所说的那个大夫魏征,有时直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程度,令太宗甚为恼怒,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杀了魏征(这一点可见封建制度的不宽容),然而终于还是被国家大义所止怒,魏征去世时,太宗不禁大哭。在对魏征的评价上,太宗结合自己与国家经略,这样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太宗对待良臣的态度和客观体己的真诚。
对于历史尊重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的积极态度和深度思考力。这一点,以世界各国在各自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上而明确表明了出来。这种历史尊重并不是一味追忆和迷信,也不是对过去历史的全然忘却,而是从历史的汲取出其文明的精萃,予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所以,尊重历史首先将得益于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则将得益于方法,方法的取舍则得益于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因为尊重,所以学习,这是一个好态度。唐太宗对于历史,就有一个很好的态度,他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是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的许多人,忙于经济也忙于企业,而其本质并非是真正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更多情况下是失去了判断。失去历史的判断,其结果就是皮毛的货色了。一个社会如果只是仅存皮毛,其利必不长久。

初中历史小论文有哪些题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 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 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 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 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 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当然,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没有 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 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 ;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 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 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 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 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 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 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 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民族战争经常发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们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 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促进作 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仇视、屠杀和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历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进行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相互支持, 共同缔造和发展了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 三、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 于祖国统一的人,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 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 结论,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对个别 有污点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 金斗争的事迹时,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算民族英雄。应当指出,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 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宋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当 遭到外族的进攻时,必然灭亡,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向前 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 ,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文的,带有反侵略战争 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虽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 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の随便←磊 回答采纳率:44.2% 2008-11-02 18:04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 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 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 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 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 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当然,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没有 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 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 ;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 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 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 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 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 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 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 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民族战争经常发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们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 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促进作 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仇视、屠杀和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历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进行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相互支持, 共同缔造和发展了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 三、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 于祖国统一的人,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 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 结论,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对个别 有污点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 金斗争的事迹时,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算民族英雄。应当指出,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 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宋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当 遭到外族的进攻时,必然灭亡,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向前 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 ,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文的,带有反侵略战争 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虽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 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历史毕业论文关于古代史论文题目及相关的内容谢谢

我校历史教研组承担的课题“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自2000年4月立项至今,历经七年的研究,现已圆满完成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项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和后续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受益终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的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自主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知识经济社会已初步形成,时代信息化和Internet的完善给人类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是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更新周期的缩短,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学习,已无法应付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知识的更新能力,远比掌握现有知识更有积极意义。学校教育不是学习的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由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上来,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能动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世纪伊始,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倡导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和自主性,更加重视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其终结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新课程的推进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
3、自主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教育归根到底应该是素质教育,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些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所有这些改革与措施都是从施教者的立场出发考虑的,如果我们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将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广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热潮中广泛、深入探讨的热门课题。我们选择“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为大幅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开辟新的实践途径,以确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围绕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在学习型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型社会带给人类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它不仅是一场社会意义上的革命,更是一场学习意义上的革命。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方式的地位被前所未有的突现,要以学校教育范围内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整个社会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任何教育及教学改革都应对自主性学习方式给予相应的足够关注。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研究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知识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个体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建立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所以让学生把当前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相联系,从中发现问题,打破当前的知识平衡,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以解决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在思考中前进。不断地创造一些认知矛盾,促使学生努力解决,让学生通过发明、创造、不断思索所获得的知识,比通过灌注等方式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好,灵活度更高。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认知派的Zimmerman认为,学生的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气氛的活跃,学生课前做好自学的浅层目标,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尽力追求的目标。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提供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教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此外,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4、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多元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该理论指导的全新教学理念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实现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
5、主体教育论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个体。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回归,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改变传统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及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模式。
具体描述为:
(1)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现状调查
(2)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对教师而言,就是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主导作用表现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表现之二是在为学生释疑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探索出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就是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只简单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即学生属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属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但是对于“两个地位”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则缺乏具体研究。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沉重负担,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学科能力培养都无法实现,所以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力求探索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真正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的模式,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基于上述思考,我校历史教研组于2000年3月,向三河市教育局提出立项申请,立项课题为: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同年4月,经三河市教育局教科规划领导小组评审,该课题正式被批准立项(编号A031),为三河市教育局重点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保障
1、认真遵守学校教科室制订的《教科室组织条例》、《学校课题管理条例》、《课题评估奖罚制度》等各种制度,注重教科研的过程管理,采用课题笔记本制,每学年定期举行教科研理论知识讲座、教师学习心得交流会、实验成果汇报会等,并定期进行实验成果汇编,每月底对课题实施情况作一次检查,使课题研究工作规范有序。
2、认真参加学校教科室举办的教科研专题系列讲座,内容有《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计算机基础》、《研究性学习》、《与新课程同行》、《教科研基础知识》等。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一是充分利用图书室、微机房、校园网等资源;二是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和优秀课件的评比工作;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时、充分地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
4、学校每年专门拨出实验经费,用于培训教师和各种教科研活动的开支,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包括多媒体教室、电脑多媒体备课及教学设备、教科研资料、专业图书、报刊杂志等,图书室藏书达到一类标准,这些都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关于课题开展情况的研讨,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课题实施贯彻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②整体性原则。课题研究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全面展开。
③个体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要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④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⑤科学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法
②行动研究法
③调查法(问卷、座谈)
④总结法(经验、个案)
⑤比较法(分析、归纳)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0年1月~2000年5月),完成课题酝酿、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调查、资料积累、文献研究;人员培训,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0年6月~2007年6月),根据课题总体设计方案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内容,确立实验方法。在实验进行中期,课题组进行小结,邀请专家对实验进行评估,相对调整计划,分析总结,深化研究。主要进行的工作如下: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等专业知识;课题组先后举办了《德育资源中的人文关怀》、《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自主性学习与课程改革》、《关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中的几个问题》、《走进新课程》等系列培训。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转变了观念,树立了全新的意识,掌握了从事科研的知识与技能,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2、积极参与,深入开展实践研究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展示一堂自主学习的实验课;主持或参加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撰写一篇课题研究总结或论文;记载一组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把平时的学习、实践、反思组成版块等,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科研含量。
3、改革备课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组的老师按照课题组的规定,在备课中,对每节课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去确定,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抽象概括中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更为了在教学上达到优势互补,我们每学期初,各年级的备课组,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各单元重点、难点章节,由教师们分头进行精心备课,再把教案印发给每位任课教师,上课教师只需根据自己所任班级的实际修改、调整教学设计,课后认真撰写课后反思,进一步提升水平。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我们加强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每个学期课题组的成员听课都在20节以上,课后与教师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研究改进策略。课题组每学期进行两次课堂教学研究,由一人主讲,然后大家依据课题方案进行评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每学期进行一次科研课题展示汇报,推出一至二节引路课,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论文;完成结题,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进行成果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通过积极探索,在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构建自主性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