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发给你了,我的邮箱是,请查收!
逻辑学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应用科学,体育课作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种教育手段,如何把两者更好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思考的。文章旨从体育教学中的常见现象着手,对其加以逻辑学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体育工作者对逻辑学给以重视。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的科学,更应该是一门应用的科学。尽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逻辑学的相关事件,却被很多的体育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不合逻辑却是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作为体育教师,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这个相对更加复杂的教学环境中要更加善于用科学的视角和手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体育课堂着手,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正确,推理合乎逻辑,使体育教学更具科学性[1]。
1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概念的举例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处在较低水平,所以对体育学习中的相关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准确理解,所以明了易掌握的概念也是把他们领进体育的殿堂并让他们对体育产生一定的兴趣比较有效的手段。小学体育课中的相关技术概念应该做到尽可能的具体,即概念的内涵要尽可能的多而外延要尽可能的少,要明确概念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例如体育教师如果在教授篮球中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时介绍学习内容时说:今天我们来学篮球。或者说:今天我们来学传球。其结果会使得小学生上完课后仍然对所学内容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为他们没有对所学内容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无法真正去理解教师的教授内容。又或者在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中,有些体育教师会认为对小学生无法谈概念,他们不明白,其实非也。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种差,重点指出其内涵,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再者,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言语中也要注意概念的逻辑性,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对集合概念的掌握,有些教师在情景教学中会脱口而出:这儿是一条湖泊。那儿有两棵树木。这不仅体现了教师能力的不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用语。
2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判断的举例
判断是人们对于客观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在评价体系上可以多选用一些相容选言判断,学生某一项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算其成功。例如:学生50米及格或者100米及格或者400及格均为体育成绩及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也增加了评价体系的人性化,不至于过于挫伤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又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判断,经常会听到你必然篮球打不好。等真值模态判断,常用这些真值模态判断等于从能力取向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也会在同时降低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推理的`举例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会经常接触到,但是很多很常见的体育教学中的推理确实非常不符合逻辑的。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体育教师这样评价一个班级:A班同学体育成绩都好。归其根源:A班有几个体育特长生。一个由特称判断推理出的全称判断,两个差等关系的判断却被教师这样误读了。又或者在对两个学生进行比较或者进行体育选材的时候经常会见到类比推理,即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一个一个的属性相同,并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有其他属性,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属性的结论。例如A同学和B同学,同样身材高、学习成绩优秀、A同学已在篮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体育教师就同样断定:B同学一定可以在篮球上有所突破。当然,让B同学来尝试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两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切不可用此类类比推理,不仅不符合任何科学逻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育教师的能力和威信。
4 小结
逻辑学作为思维的有效工具,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注重多学科知识,用逻辑学来武装自己,切实在体育课中体现,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普通逻辑学学习心得
----浅谈推理练习题的解题步骤
逻辑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这样的比喻是有道理的。逻辑学确实可以训练人的思维使之具有严密性,从而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做大量的逻辑习题来取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普通逻辑学与学习数学有共同之处,因此学习逻辑学的重要途径就是做练习题。
普通逻辑练习题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六部分:序言部分练习题、概论部分练习题、判断部分练习题、推理部分练习题、规律部分练习题以及论证部分练习题。通过练习使我们学生达到使用的概念明确、做出的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说服力的目的。虽然这几个部分的练习内容不同。要实现的目的也不同,但是在做这些题时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要准确理解题中所涉及的概念。
在做类似要区分一个逻辑结构式的常项和变项的类型题的时候,首先必须掌握什么是常项。什么是变项。然后再确定题中哪个部分是常项、哪个部分是变项。我们知道常项是逻辑结构式中保持不变并决定其性质的项。变项是逻辑结构式中可变的项,即可被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替的部分。根据常项、变项的定义,在练习题中“所有”“都是”是逻辑结构式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个逻辑结构式是全称肯定判断的项,所以“所有”“都是”这样的词通常都是常项。而“S”“P”是可被具体概念,如“马克思主义者”“唯物主义者”或者“中国人”“亚洲人”等所代替的部分,因此是变项。
同理,在分析直言三段论结构的时候,也是要把握相应的概念:大项是结论中的谓项,小项是结论中的主项,含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含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大小前提中共有的项是中项。(当然这之前必须要知道什么是主项、什么是谓项以及前提和结论)然后再来分析题中三段论的结构。
因为普通逻辑学重点部分是推理,所以以下以推理练习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为例,谈一谈我对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步骤的一些理解。
例:指出下列推理是哪种类型的推理,并说明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 有的中毒是食物中毒,因此,并非有的中毒不是食物中毒。
② 人寿之长短,或许由于遗传因素,或许由后天条件;徐某长寿有遗传因素,所以他的长寿与后天条件元关。
第一步:分析结构后,才能确定推理类型,所以做这样的习题首先应该分析结构。
1.根据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确定前提和结论。“因为”后面是前提,“所以”后面是结论,“因为”前面是结论。
2.根据常项确定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类型。例①的前提中常项是“有的”“是”。结论中的常项是“并非”“有的”“不是”,据此可确定这个推理是直言推理。例②的前提中常项是“或许”,所以这是选言推理。
3.写出逻辑结构式,指出其推理类型。①题:SIP~-SOP这是直言判断对当关系直接推理。②题:pVq^p~-q这是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
第二步:根据相应推理规则指出推理形式正确与否。
1.①题是下反对关系推理。根据规则。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所以可以假推真不能以真推假;②题是相容选言推理。根据相容选言推理规则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所以不能用肯定否定式。
2.指出理由回答对错。①题推理形式错误,因为根据下反对关系进行推理不能由真推假。②题推理形式错误,因为违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犯有误相容为不相容的逻辑错误。
以上就是我学习逻辑学的一些技巧和心得,总之,我觉得,学习逻辑学要多练,熟能生巧,练多了自然就能掌握解题技巧。
纯自己写的,送给你吧~
摘要: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书中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而事实最大的体现之一在于新闻的真实性。由于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基本矛盾,即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使得要做到绝对真实是不可能,但新闻真实是每个新闻人的理想和追求。新闻专题片是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前期拍摄、中期创作及后期制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新闻的真实性,此外,在创作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如何在真实性的前提下,使新闻专题片更优质,更为受众所接受。而要想更大程度的满足受众需要就必须符合受众的逻辑思维习惯,即人的逻辑思维,并在新闻专题片创作的基本原则下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拍摄、创作、剪辑、合成,从而完成一期优秀的新闻专题片创作。
关键词:新闻专题片; 逻辑基本规律; 受众
专题新闻节目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和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注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一战线、地区新面貌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2]。新闻专题片正是这种节目的表现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创作新闻专题片过程中需用到的逻辑基本规律是抽象思维中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3]。任何抽象的具体思维,首先必然是同一性,无矛盾、排中性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的要求,就不能正确的反映与认识世界,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必定失败[3]。拍摄制作新闻专题片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领域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正确运用逻辑规律,有助于正确认识新闻事件,反映现实情况,满足受众的需要。一部完整的新闻专题片创作是一项整体性的工程,它包括选题、拍摄、制作、剪辑、合成等多到工序。它们是由记者、摄像师、编辑等新闻工作者在同一主题的基础上,各尽其能,共同完成。其中编辑是新闻专题片的最后“把关人”,也是专题片得以真正与观众见面的最重要人物,他们既承接记者和摄像师的创作思维,也在遵循多种逻辑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创作,使新闻专题片更符合新闻要求,更能满足受众需要。为此,我将运用逻辑基本规律以《新闻调查》(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 新闻评论 类 节目 )为例,从完成一期专题片的五个步骤来分析新闻专题片创作。
一、 选题
《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它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深入调查研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或典型事件,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从创办之初的《西古村县纪实》《宏志班》,到当下的《海南渔民》《失足少年》,可以看出《新闻调查》在选题上,无论是国家重大事件、民生热点议题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虽然选题的重要性、性质等存在着千差万别,但是它都是在调查类深度报道节目定位及探寻事实真相,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目标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专题节目在选题之初就要遵循同一律思想,这种同一是指相对同一,是在一定框架下保持整体节目定位、宗旨的一致性,有利于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合乎节目风格与新闻价值的选题更能吸引受众,为广大民众所关注,也是节目成功营销的手段之一。
二、 拍摄及素材收集
摄像是一项戴着镣铐舞蹈的高度即兴创作的工作。摄像师要根据视频创作技能、本期节目拍摄目的以及拍摄现场情况,在同一思维逻辑的指导下,调动各方因素使三者有机结合服从于本期节目的完整性拍摄。面对可收集的复杂多样的视音频、文字素材,记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对所有素材进行合理取舍。这时候就需要出镜记者和摄像师综合运用逻辑基本规律,既要把握好主题的同一性,又要在矛盾律、排中律的指导下排除主题之外场景、镜头、资料等。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拍摄,摄像师需要多方因素的综合指引,比如本期节目选题的目的、文案策划中的视频要求、摄像的相关理论与技巧、后期编辑的剪辑需求等等。唯有调动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在头脑中迅速理清思路,才能使拍摄工作起好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完成文案的要求,又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灵机创作,还能为编辑设想,拍摄到编辑所需的尽可能齐全的素材。新闻现场具有转瞬即逝、不可逆转、不断变化等特点,因此它要求摄像师具有高超的信息识别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因为拍摄一旦错过,现场将无法复制。在素材使用时,编辑不能违背矛盾律,即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否则无法使用,成为摄像师的遗憾,及编辑和整期节目的遗憾,同时也不利于视频的完整叙述。因而在视频素材收集的整个过程中,既要保证同一,又要在矛盾中取舍,还要保留现场最有价值、观众最想看到的场景,使素材收集工作高效、顺利完成。
三、 制作
新闻专题片的后期制作过程分两部分,即节目的包装和节目内容的创作。前期包装通常一次性完成,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直至第二次改版。以《新闻调查》为例,1996年栏目包装片头简易,1997年的改版为包装片头增加了诸多动感因素,但音乐的使用几乎无变化,它们总是在一定的逻辑下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同一。看看近几年《新闻调查》的包装,固定、几乎无变动,包装整体设计以蓝色为主基调,而象征沉稳、冷静、理智的蓝色也映衬着新闻调查栏目的客观、理性、真实,此外还包括包装中的文字“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及丰富的往期节目取材事件名称的展示,包括色彩、流动文字、光束元素等设计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同一个宗旨,同一个目的,即新闻调查客观、真实。
而节目内容的创作,则需考虑更多因素,逻辑思维也更具复杂性,其主要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画面叙事方法必须合乎逻辑规律。与观众视觉习惯相矛盾的叙事方法不利于叙事,也不利于观众理解。常见的方法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而在新闻专题片中往往不会是纯单一的叙事方法。在《新闻调查》节目中,紧接包装片头的是从本期节目中截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简短片花,它与后面讲述的内容形成倒叙关系,节目内部运用插补的方式补充历史背景资料、讲解事件难点,如此节目既能快速激起观众兴趣,又能高效全面地完成新闻报道,增强节目的可观性。
(二)画面内部的镜头的组接是调用逻辑规律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于镜头组接的原则:“动接动,静接静”[4],也可创造性使用“动接静,静接动”。从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来分析,它既包括同一律,也包括矛盾律。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组接,必承接某种运动态势,可能是镜头中同一人物的运动,也可能是源于同种镜头表现方式,或是某种内在规律的一致性等。而动静镜头组接则类似于矛盾共同体,二者的结合就像矛与盾的和谐搭配,而这种搭配必须符合人的思维逻辑和思维习惯,否则整个视频就会显得破碎、零乱。这就类似于田径运动中的起点、跑道、终点,而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顺应观众的视觉习惯和心理逻辑,让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三)把握画面节奏,或快慢,或急舒,与新闻内容需要、镜头特性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同一性,避免矛盾存在。一旦节奏错位或不协调,便会严重影响受众观看新闻专题片的视觉感受,使视频质量下降,或者节目废止。
四、 剪辑
剪辑时要符合逻辑思维,符合人的视觉及思维习惯。比如保证每小段片子的完整性,剪掉赘余部分,以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逻辑规律为相互补充,既达到精简的目的,又节省节目播出时间。剪辑所说的保证完整性即是避免矛盾,防止“话说半截”。而减去赘余即是运用排中律,删去相同素材,保留合理成分。
五、 合成
新闻专题片的合成素材包括视频、配音、音乐,合成时要灵活调动抽象逻辑思维考虑三者之间的协调,并调整好视频、配音及音乐的长短,使三者有机组合、协调统一。然后将不相容的部分或多余的部分再次进行修改、精简,运用排中律思想,使新闻片更加紧凑,更加简洁。合成时最重要的是声画对位,同期声要保证绝对同一,而配音、解说则应保证相对同一性,这既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又符合观众的视听体验。音乐处理上,在新闻专题片中使用得地方虽然不多,但是却非常有价值,比如片头处。合成音乐时,其压混和视频剪辑时的压混一样,当高则高,该低则低,灵活调整,协调统一,符合受众听觉和视觉规律。
结语
逻辑学的三大基本规律概括了各种思维形式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人们正确地进行抽象思维所必须遵循的起码准则。其中同一律是从思维形式自身同一的角度来表现和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矛盾律和排中律则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和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是对同一律的补充和展开,最后实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一部完整的新闻片的创作则是逻辑基本规律的良好应用,是一套系统逻辑思维作用于新闻专题片创作的各部分,并以一种有机的组合方式完成的创造性活动。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学好逻辑学,运用逻辑思维完成好新闻报道的创作工作。
参考文献:
[1]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
[2]杨伟光.电视新闻节目分类与界定[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4.7
[3]樊明亚.形式逻辑(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黄匡宇.电视节目编辑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2.10.1
库恩努力告诉我们的是,科学家共同体所拥有的范式本身是一套“群体的推理规则”,信仰同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用这样的推理规则进行群体推理;而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因推理规则不同(范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科学哲学家所力图揭示的是科学家进行群体推理的规则,不同的是,“逻辑主义者”哲学家认为,存在不变的规则;而“历史主义者”则认为这样的标准随群体的不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四、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群体选择的逻辑 我们每个人在行动选择时;根据自己的偏好在多个行动中选择有利的行动。这是一个推理过程。然而,一个包含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的群体或社会是如何做出共同行动或集体行动决策呢?即:群体是如何进行行动选择的推理的呢?
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群体行动的选择依赖于群体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collect),以形成群体的偏好。对群体中各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是通过投票来完成的。对群体如何加总个人的偏好的研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群体的投票规则即是群体的偏好形成的推理规则。如,一个群体对某个提案进行表决时,大多数规则——这是一个简单的易于理解的规则——说的是,一个“议案”若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以上则获得通过,即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获得了通过;或者说该群体“认为”该议案通过比不通过要好。若一个“议案”没有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不通过比通过要好。
一个议案或者通过或者不通过,此时,投票群体进行投票便是在二中择一。当一个群体面临的候选对象超过两个(即三个或三个以上)时,情况便复杂起来。人们发明了许多加总投票人偏好的方法。如孔多塞的两两相决的规则,逐步淘汰的黑尔体系(Hare system)和库姆斯体系(Combs system),一次性决策的赞成性多数(approval voting)和博达记分法(Boda count)。
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若研究的是推理,在推理中存在前提和结论:前提是已知的,而结论要根据有效推理得出的。在群体投票中,我们根据投票者对某个议案的偏好——这构成推理前提,和投票规则——这构成推理规则,而得出投票结果——它便是结论。这样看来,群体加总群体中个人偏好的特定投票规则便是逻辑学中所说的系统,我们称这种系统为群体偏好推理系统。
在实际中存在不同的投票规则,因而存在不同的群体偏好系统。我们考察逻辑系统时,往往考察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群体偏好推理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呢?
对于个体,他所用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或者我们假定它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 研究社会选择的经济学家首先研究理性的偏好关系。偏好关系以“≥(弱优于)”表示。某个理性人认为“a≥b”,表示的是,对于该理性人而言,备选对象a与b相比,a至少与b一样好。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的偏好关系应当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条件:(1)完备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a,b,它们的关系是或者a≥b,或者b≥a,二者必居其一;(2)传递性:对于任意的三个备选对象,如果a≥b,b≥c,那么a≥c。
满足这两个假定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如果用逻辑学的术语来说,该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都具有一个偏好关系;上面的完备性正是说明了这点;该系统同时具有可靠性——不会产生矛盾的偏好关系;由传递性作保证。一个群体进行推理时,该群体能够做到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是下一部分要回答的。
五、群体理性如何得到保证?
群体推理的理性如何保证?
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范式下的活动是理性的,因为存在一套为科学共同体中所有人都接受的不相互矛盾的规则体系。此时,科学共同体的理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在科学革命时期,由于不存在共同接受可以对不同的范式下的规则进行评价的元规则,科学理论之间的竞争是非理性的。这样,不同的科学家群体组成的更大群体的理性得不到保证。
在群体选择中理性是不是也得不到保证呢?
群体的偏好关系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群体用于偏好推理的系统能否适合一切可能的偏好组合,这是可靠性问题;第二,该系统进行推理时能否保证不出现矛盾,这是完全性问题。偏好关系推理系统的特性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个极端情况是,加总的规则为独裁规则,即某个人的偏好即群体的偏好,那么将不出现所谓矛盾性的结论。
阿罗证明了,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给定偏好顺序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满足下列4个条件并具有传递关系的社会福利函数:第一,定义域不受限制——社会福利函数适合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第三,帕累托原则——如果所有个人都偏好a甚于b,则社会偏好a甚于b;第四,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如果社会偏好a甚于b,无论个人对其他的偏好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a与b的偏好关系不变,社会偏好a甚于b不变。
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这个定理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群体作为总体不可能像个人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作出“理性的”排序。孔多塞投票悖论反映的正是这个情况:群体得出了矛盾的结果。
群体投票是群体推理过程,投票规则是群体推理系统。以这样的视角看,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告诉我们,对于有三个以上的备选方案的情况下,群体推理系统不可能既是完备的——适合所有的人的偏好类型,又是可靠的——不出现矛盾性的结论。
六、结语
综上所述,群体推理是发生于实际社会中的现象,不同领域里的学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研究了不同的群体推理的逻辑,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那得看讨论是的水中动物还是人了。如果是动物的话,应该命题成立。如果是人,那就不一定了。人天生不会游泳。
21、A 22、C 23、C 24、A 25、D 26、D 27、B 28、A 29、B 30、A
一 填空
1、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三大发源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义是揭示词项______的逻辑方法; 划分是揭示词项______的逻辑方法。
3、“所有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惩罚”该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为:主项_______,谓项_______。
4、设E命题为真,根据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的性质, 具有相同素材的其它三种直言命题的真值情况为:A为 ______ 、I为_______、O为________
5、以命题“有的花不是红的”为前题,进行换质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换位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
6、设P为假,要使命题公式p 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p→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p←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
7、在第二格的三段论中,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
8、三段论:( PAM ) ∧ ( SIM )→SIP是一个无效推理,根据规则,该三段论犯了“ ______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
9、证明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10、古希腊学者____________是传统逻辑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逻辑之父”
11、限制就是通过增加词项的__________以缩小词项的__________的逻辑方法。
12、定义是揭示词项__________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一种下定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些被告不是罪犯”该直言命题主、谓的周延性为:主项_________,谓项__________。
14、以命题“所有的同学都是团员”为前提.进行换质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换位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
15、设p为真,要使命题公式p∧q为假,q应取值为______;使命题公式p→q为假,q应取值为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为p←q真,应取值为______。
16、在第四格的三段论中,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
17、“求因果五法”是指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8、传统逻辑中的不完全归纳推理一般分为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要在大学生中普及逻辑知识"该语句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定义是明确概念_________的逻辑方法,而划分则是明确概念_________的逻辑方法。
21、 设P为真,要使命题形式p∧q 为假,则q应取_______值;要使命题形式p→q为假,则q为_________。
22、现代逻辑证明,一个复合命题推理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其推理蕴涵式是_______________。
23、命题"有些被告不是罪犯",从命题项的周延性来分析,该命题中的主项为_________,谓项为_________。
24、 在第一格的三段论中,其中项M的位置在大前提中作___________,在小前提中作____________。
25、 从前提"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进行换位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进行换质推理,则又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既肯定SAP,又肯定SEP ”从逻辑规律的要求来看,该断定违反了____________ “既否定SIP,又否定SOP”,则该断定违反了 ____________ 。
27、“求因果五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8、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三大发源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30、定义是一种揭示概念_________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一种下定义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31、“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该语句中的“逻辑”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5、命题“有些学生是党员”中主、谓项的周延性为:主项___________, 谓项___________。
32、设O命题为假,根据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的性质,具有相同素材的其它三
种命题的真值情况为:A为________, E为________, I为_________。
33、命题公式“(p→q)∧ ( p∧非 q )” 从逻辑规律的角度分析,该公式不
能成立,它违反了___________律。
34、设P为假,要使公式p∨q 为真,q 应取值为 _______ ;要使公式p→q为真, q 应取值为_______ 要使公式p←q为真,q 应取值为_______ 。
35、论证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6、逻辑形式结构都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构成。
37、负概念的运用总是相对某一特定的对象类而言的,这一特定的对象类在逻辑上称为___________。
38、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其_______和_______之间的关系呈反变规律变化。
38、已知E命题为真,根据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的性质,可以推出具有相同素材的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值情况为:A为______,I为______,O为______。
39、命题“有些学生不是团员”中主、谓项的周延性是:主项_________,谓项_________。
40、设p为真,要使命题公式p∧q为假,q应取值为______;要使p→q为假,q应取值为______;要使p←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
41、以命题SOP为前提,先换质,再换位,可以推出结论为____________。
42、在第四格的三段论中,中项M的位置在大前提中做__________,在小前提中做__________。
43、定义是揭示概念_________的逻辑方法,而划分是揭示概念_________的逻辑方法。
43、SIP和SOP真值关系是_____________,其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4、直言命题主、谓项周延性的规律是:全称命题的主项________,特称命题的主项________,肯定命题的谓项_________,否定命题的谓项________。
45、以命题SAP为前提,进行换质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进行换位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
46、已知q为真,要使命题公式p∧q为假,p应取值为_______;要使p→q为真,p应取值为________;要使p←q为真,p应取值为________。
47、第一格三段论的两条特殊规则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逻辑基本规律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9、典故“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之所以被后人取笑,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是因为她犯了_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0、___________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间接反驳的思维方法。
二、判断是非
1、“人类是由猿猴进化来的”该语句中的“人类”是一个非集合概念。 ( )
2、定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
3、限制:高等师范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 ( )
4、公式“p∨非p”是 一个重言式,而公式“p∧非p”则是一个矛盾式。 ( )
5、“( p←q ) ∧p →q”是一个有效推理。 ( )
6. 逻辑学是一门具有工具性质的基础科学 ( )
7. 任何命题都要运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命题 。 ( )
8. 定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
9. SAP和 SEP之间的对当关系是反对关系,其性质为不能同假,但可以同真。 ( )
10. 从证明的结构上分析,任何证明都包含有论题,论据以及论证方式。 ( )
11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 )
12、划分:把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 )
13、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人必然会犯错误 。 ( )
14、命题SIP与SOP的真值关系是反对关系,其性质为:二者不能 同真 ,但二者
可以同假。 ( )
15、契合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而差异法的特点是同中求异。 ( )
16、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示概念。 ( )
17、因为明天可能不下雨,所以明天不一定不下雨。 ( )
18、三段论:(PAM)∧(SIM)→SIP ( )
19、以SAP为前提先换位再换质进行推理,可以有效推出PIS ( )
20、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其真值性质是二者不能同假,但可以同真。 ( )
21、限制:高等院校 → 赣南师院 → 赣南师院政法系。
22、推理:SAP→PIS 。 ( )
23、三段论:(PIM)∧(SOM)→SOP 。 ( )
24、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人必然会犯错误。 ( )
25、概括:中国 → 社会主义国家 → 亚洲国家 → 国家 ( )
26、“中国人是伟大的”该语句中的“中国人”是一个集合概念。 ( )
27、三段论:(MAP)∧(SOM)→ SOP ( )
28、真值形式p∧ 非 p是一个矛盾式,而 p∨非p则是一个重言式。 ( )
29、命题公式p→q和q→p的真值关系是下反对关系, 其性质为:二者不同假,但可以同真。 ( )
三、名词解释
逻辑学 概念 判断 推理 命题 内涵 外延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 定义 划分 概括 限制 复合命题 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负命题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真值形式 真值表 原子命题 直言命题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 从属关系 等值关系 直接推理 间接推理 三段论
逻辑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演绎逻辑(推理) 归纳逻辑(推理)
模态命题 比较 归类 分析 综合 抽象 求同(契合)法 求异(差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证明 反驳 论题 论据 证明方式 反证法 归谬法 诡辩
四、图解下列概念的外延关系
1、法律(a)、宪法(b)、国家的根本大法(c)、法官(d)、 律师(e)
2、国家(a)、亚洲国家(b)、发展中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d)、中国(e)
3、律师 (a) 、教师(b) 、党员(c) 、青年教师(d) 、法院(e)
4、违法行为(a)、犯罪行为(b)、道德行为(c)、小偷小摸(d)、罪犯(e)
5、概念(a)、判断(b)、推理(c)、三段论(d)、思维形式(e)
6、学生(a)、团员(b)、大学生(c)、学生干部(d)、学校(e)
7、工人(a)、党员(b)、人(c)、先进工人(d)、工厂(e)
8、国家(a)、发展中国家(b)、社会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d)、 美国(e)
9、米 (a) 、分米 (b)、厘米 (c) 、毫米 (d)
10、普遍概念 (a) 、正概念 (b) 、实体概念 (C) 、负概念 (d) 、概念 (e)
11、《祝福》(a) 、鲁迅 (b ) 、历史学家 (c) 、文学家 (d) 、郭沫若 (e)
12、《红楼梦》(a) 、中国小说 (b) 、古代小说 (c) 、武侠小说 (d)
13、科学 (a) 、自然科学 (b) 、化学 (c) 、哲学 (d) 、有机化学 (e)
14、党员 (a) 、干部 (b) 、党内高级干部 (c) 、腐败分子 (d) 、法院 (e)
15、政党 (a) 、共产党 (b) 、中国共产党 (c) 、中国国民党 (d) 、共青团 (e)
16、动物 (a) 、植物 (b) 、狗 (c) 、水稻 (d) 、人 (e)
17、战争 (a) 、正义战争 (b) 、非正义战争 (c) 、中国的抗日战争 (d) 、中国 (e)
18、学校 (a) 、 中学 (b) 、小学 (c)、 大学生 (d)
19、颜色 (a)、 红 (b)、 黄 (c) 、红花 (d)、 红黄 (e)
20、规律 (a) 、逻辑规律 (b)、 矛盾律 (c)、 自然规律 (d)
五、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适当的符号,使三段论成为有效式。
五、简单分析、判断题
1、有一块地,甲、乙、丙、丁四人在讨论这块地应种什么农作物更好。
①、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试分析甲的话是
否违反逻辑规律?为什么?
②、针对甲的观点,丁说:“甲的意见我都不同意!”试飞行丁的话是否
违反逻辑规律?为什么?
③、乙说:“这块地应该种小麦” ,丙说:“这块地应该种玉米” 。针对
乙和丙的观点,丁又说:“你们俩的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丁的话有
没有再违反逻辑规律?为什么?
2、、命题转换 ( 要求写出等值公式 )
原命题:并非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①、转换为等值的选言命题。
②、转换为等值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③、转换为等值的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3、试用真值表法判定下列两个真值形式的真值关系 ,并说明其真值性质( 15 分 )
(1)、p → q
(2)、p∨q
4、下列推理是否有效,为什么?
(1)、只有调查研究了,才有发言权;我调查研究了。所以我当然有发言权。
(2) 明天张三不必然会来,所以.明天张三可能不会来。
(3)、有些行为是违法行为;有些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有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4)、审判员在法院工作,李四在法院工作,所以,李四是审判员。
(5)、并非所有的细菌都有毒,并非所有的生物都是细菌,所以,并非所有的生物都有毒。
(6)、有些青年是发明家,有些青年是知识分子,所以,有些知识分子是发明家。
(7)、中国人是勇敢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勇敢的。
(8)、如果患有肝炎,一定会出现厌食;我最近常常厌食,所以,我肯定是得了肝炎。
(9)、航天飞机的失事或是由于设备故障,或是由于人为破坏;现已查明,这次航天失事的原因确系设备故障。所以,可以排除人为破坏。
(10)、老杨或者是不想来,或者是家里有事;如果家里有事,老杨一定会打电话来的;老杨是想来的。所以,他一定会打电话来的。
(11)、如果不是小张和小李都不去春游,小王一定去春游;小张决定去春游。因此,小王一定去春游。
(12)、如果谈判要举行的话,必须定在周三或周五;如果定在周五,则总经理就不能出席;但总经理是一定要出席的。因此,只有定在周三,谈判才能进行。
5、下列各陈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为什么
(1)、关于宗教信仰问题,我国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所以,对宗教信仰我们既不能禁止,也不能反对。
(2)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就不应该反对”
(3)被告伤人,既非故意,又非过失,因此可给予训诫处分。
(4)小李和小王下了两盘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胜了吗?”小李说:“没有。”小张又问:“那么你输了?”小李再答:“也没有”。
(5)妻子说:“我知道,让你一下子把酒戒掉是很困难,你先戒掉一半行不?”
丈夫说:“好,我听你的!我一向喝西凤酒和汾酒,戒掉一半,那我明天开始就只喝汾酒了”
(6)这次考试我一定能通过,因为我这次信心足,而且家里人也很鼓励我,支持我。
(7)我不认为一切金属都是固体,也不认为一切金属都不是固体。
(8)要说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这不符合事实,因为世界上的植物、动物、甚至恒星都是有
生有死的
(9)“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
则有。”
(10)病人:“医生,我的记忆已经完全丧失了,我现在记不得任何东西。”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没有记忆的?”
病人:“今年春节晚会结束时,我记得那时一阵兴奋之后,脑子里便一片空白,接着就什么也记不清了”
(11)、有一天,一位青年找到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准备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溶化任
何东西!”,“哦,我的孩子,你这想法确实不错!,但是,你准备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宝贝溶液呢?它不是能溶化所有东西吗?”
6、下列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1)正方形就是四角相等的四边形
(2)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商品就是不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
(4)商品就是用于货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5)所谓形式主义者就是指形式主义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人
(6)生命就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7)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8)所谓文学就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9)所谓大国就是比小国更大的国家,而小国就是比大国更小的国家
(10)健康就是没有生理疾病
7、下列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1)报纸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以及日报、晚报等。
(2)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3)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4)直言命题可分为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等。
(5)一年可分春、夏、秋、冬四季。
(6)直系亲属有祖父母、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
(7)汉语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8)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9)国家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0)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化学、和哲学等等。
8、下列限制或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1)文学家→ 中国文学家→ 巴金→ 伟大的巴金
(2)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 江西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省人民代表大会→ 市人民代表大会→ 县人民代表大会
(4)领袖→革命领袖→ 中国革命领袖→ 毛泽东
(5)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 中国最大的城市→ 中国的城市→ 城市
(6)奶牛→ 牛→ 脯乳动物→ 动物
(7) 小偷小摸行为→ 犯罪行为→ 违法行为→ 行为
(8) 法律→ 宪法→ 民法→ 中国民法
(9) 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 正义战争→ 战争
(10) 电学→ 物理学→ 自然科学→ 科学
六、综合分析、推理、证明题
1、某地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经过公安人员的努力侦破,作案嫌疑人锁定在
A、C三人中,并且摸清了以下情况:
① 只有01号案件成功告破,才能确认A、B、C三人都是作案人。
② 目前,01号案件还是一起悬案。
③ 如果A不是作案人,那么A的供词是真的,但A说自己与B都不是
作案人。
④ 如果B不是作案人,那么B的供词也是真的,但B说自己与C是
好朋友。
⑤ 现已查明C根本不认识B。
根据上述线索,问:A、B、C三人中谁是作案人?
2、综合分析题 ( 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16分 )
某班有学生61人,下面有三句话:
①、该班有些学生会使用计算机。
②、该班有些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该班班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已知上述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试问:
哪一句话是真话?该班有多少学生会使用计算机?
3、下面有三句话:
①、如果甲是篮球队员,则乙就是足球队员。
②、如果乙是足球队员,则甲就是篮球队员。
③、甲不是篮球队员。
已知上述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问:
甲是不是篮球队员?乙是不是足球队员?哪一句话是真话?
( 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
4、已知下列三个命题中只有一个命题为假, 问:哪一句话是假话?
该班51名 学生中有多少人是团员? (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1). 该班所有的学生是团员。
(2). 该班所有的学生不是团员。.
(3). 该班班长不是团员。
5、证明:如果同时肯定下列三个命题,则违反了矛盾律要求
(1)PES
(2)MOP → SIP
(3)SIM
6、 已知 ①、 非(A→B)← (C∧ 非D)
②、 A→C
③、 C→B
求证:A→D
7、 已知:①、A→(B∨C)
②、 非 B→A
③、 非(D→B)
④、 非 D ← 非E
求证: E∧C
8、 已知一个第三格有效三段论, 试证明该三段论:
① 、小前提必肯定。
②、 结论必特称 。
( 要求画出第三格的三段论结构图 )
9、 试分别证明三段论、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的特殊规则。
10、已知:
(!)如果概念A与概念B全异,则概念A与概念C全异。
(2)A真包含于。C
求证:概念B不与C全异。
11、证明:
(1)若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特称命题,则其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命题。
(2)若一个三段论中项周延两次,则其结论必须是特称命题。
12、用选言法证明:小前提为O命题的有效三段论必定是第二格三段论。
13、用反证法证明:有效的第四格三段论的大小前提都不能是O命题。
14、证明:若有效的第四格三段论的小项在结论中周延,则该三段论必为AEE。
15、已知某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否定命题,求证:该三段论的大前提只能是全称肯定命题。
16、已知:
(1)A真包含于B。
(2)有C不是B。
(3)若C不真包含A,则C真包含于A。
请问:A与C具有什么关系?请写出推导过程,并用欧拉图将A、B、C三个概念在外延上可能具有的关系表示出来。
17、某排球队有1、3、4、6、9和12号等六名主力队员。他们之间的最佳配合有以下规律:
(1)要是4号上场,6号也要上场。
(2)只有1号不上场,3号才不上场。
(3)要么3号上场,要么6号上场。
(4)如果9号和12号同时上场,则4号也要上场。
某场比赛需要1和12号同时上场。问:为了保持最佳阵容,这场比赛中,9号该不该上场?(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18、某商店被盗,员工甲、乙、丙、丁涉嫌被调查。
甲:我没有作案,作案的是乙。
乙:我和丙都没有作案。
丙:除非甲作案,否则乙不会作案。
丁:甲和丙中至少有一人作案。
已知这四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问到底是谁作案?谁说的是真话?(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19、A、B、C三人从政法大学毕业后,一个当上了法官,一个当上了检察官,另一个人做了律师。但究竟谁具体做什么工作,人们开始并不清楚,于是作出了如下猜测: 甲:A做了律师,B做了法官。
乙:A做了法官,C做了律师。
丙:A做了检察官,B做了律师。
后来证实,甲、乙、丙三人的猜测都只是对了一半。请问:A、B、C三人各担任什么具体司法工作?(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20、已知下面三句话中两真一假,试说明甲和乙至少有一人是电工。
(1)如果丙不是木工,那么甲是电工。
(2)如果丁不是木工,那么乙是电工。
(2)丙和丁都是木工。
21、已知下列三句话一真两假,问:甲、乙、丙、丁的名次如何排定?
(1)若乙第二,则甲第一。
(2)若丙第三,则甲第一。
(3)甲不是第一,
22、已知以A、B为前提可以必然推出C,而D与C矛盾,E与A矛盾 。
试证明:由D和B可以必然推出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