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产业生态学论文_产业生态学论文题目

2023-12-06 14: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产业生态学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
  讨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国际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研究动向,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转型方法。重点介绍了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中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趋势,并从观念与目标的转型,规划与设计的转型和技术与材料革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转型方法。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生态规划;转型;方法

  1.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世纪之交,我国城乡正在开展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在景观、人文、经济、建筑、交通、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更多的适宜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需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当今城市的生态景观,在人们赖以栖息的建筑外面,满目水泥森林、屋顶景观、五彩阳台、塞车景观、垃圾景观和污水景观。掩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却是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态负效应:建材污染效应、能量耗散效应、气候热岛效应、水分流失效应、环境污染效应、建筑拥挤效应、景观压抑效应等。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人们从大自然索取的资源只有少部分变成产品并参与生态循环,多数滞留在环境中形成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和耗竭(人们从大自然索取过多而投入、返回过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耗竭,如水土流失、地表沉降、湿地退化、景观破坏等);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如条块分割、学科分割、景观破碎、过程断续等)和板结(如人口集聚、交通拥挤、土壤板结、热岛效应等);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短见(如行为的短期化、局部化和)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如体制、法规、政策、计划的战略评价、社会监督、信息反馈、绩效评估和能力建设等)。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正确处理好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是人居生态研究的核心任务。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而其神或魂却是生态的“生”字,包括生存能力(示范区的吸引力,离心力和竞争力),生产实力(从第一性生产到废弃物的处置),生活魅力(方便适宜的设施,丰富多彩的环境)及生境活力(风、水、花、鸟等自然生境和生物活力)。

  人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生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只看到城市活动的物理过程,而忽视其生态过程;只重视城市设施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只注意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益而无视其生态效益;只看到污染物质的环境负价值而忽视其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正价值。城市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管理职能条块分割,以产量产值为主的政绩考核指标和短期行为,以及生态意识不强、生态教育落后的国民素质,是我国城市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扭转的根本原因。

  2.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动向

  当前,各国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特别注重城市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耦合体的等级性、异质性和多样性;注意城市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以及城市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其中生态资产、生态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是当前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正逐渐形成几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生态学分支:一是产业生态学,研究产业及流通、消费活动中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方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正面影响的生态建设方法。二是人居生态学,研究按生态学原理将城市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包括居室环境、交通环境和社区环境)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的生态学措施;三是城镇生命支持系统生态学,研究城镇发展的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网络关联、景观格局、风水过程、生态秩序、生态基础设施及生态服务功能等。

  尽管国际城市生态学的启蒙研究归功于美国的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但国际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却一直在欧洲。自19世纪末叶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和高的人口密度迫使欧洲人不得不认真研究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生态问题、过程、对策与技术手段。从霍华德的田园城运动到德国法兰克福的灵敏度模型,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以“增长的极限”为催化剂的环境运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倡导的城市生态研究,为西方国家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强化奠定了科学基础。

  进入1990年代以来,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制定21世纪议程的科学基础,各种类型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讨论如火如荼,仅1991年以来在美洲、澳洲、欧洲和非洲就举行了20余次国际生态城市学术讨论会。1996年6月的土耳其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专门制定了人居环境议程,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那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说、土、气、生、林、能)。为所有居民,特别是贫困和弱小群组提供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减少人居环境的生态痕迹,使其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和谐,同时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澳大利亚的Halifax生态城是在Adelaide市外60km的一片17h㎡退化的农田上建设的。当地居民通过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并向传统房地产商挑战。首期开发了一片2.4 h㎡混合功能居住区,居民800余人,90%的技术是对区内及区域环境良好的,70%的植物种是当地种。区内综合开发了各种节水、节能、节物的生态建筑技术,包括太阳能供热水、制冷、取暖、自然采光、中水及雨水利用技术,选用对人体无毒、无过敏、节能、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材料等。其发起人Joan Bourne太太患癌症30年,通过这种生态建设活动及健康的人居环境,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明显增强。Whyalla生态市在Adelaide市北400km,占地15 h㎡,居民2.6万人。该地原是一个废弃的钢铁工业基地,通过各种生态恢复措施,如人工湿地,废水回用,垃圾堆肥,太阳能的利用以及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与社区参与型管理等进行生态建设。城市形态和格局一反澳大利亚传统方式的殖民地形态的城市布局,按Kevin Lynch提出的3种城市形态进行生态设计。其生态建设的12条原则是: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适应当地生态型;在环境容量限度内开发;防止城镇摊大饼式外延;优化能源结构和效率;创造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卫生、安全的人居环境;社区共生;基础设施及社区服务共享;历史文化的延续性;突出多样性的文化景观,修复和支持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建设中的“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护生命力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力的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城市生态建设的生态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也不是人间仙境式的理想生态,而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生态。生态建设既要立足于环境的保护,又要着眼于企业经济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生态建设的重心应放在力度和稳度并重的发展上。有别于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掠夺主义,城市可持续能力包括生存适应能力、生产进化能力和生态整合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城市生态建设的宗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包括:

  ⑴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⑵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建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⑶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3.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转型方法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急需4类生态转型:从物理空间需求向生活质量需求转型;从污染治理需求向生理和心理需求转向;从城市绿化需求向生态服务功能转型;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向面向过程的居民身心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推动城市的生态转型就是要促进城市产业从产品经济走向服务经济,都市景观从均一性的物理景观走向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城市文化从人定胜天的掠夺文化走向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一个生态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兴起。其实,任何一个居住城市都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结合的“生态”城市,只不过有些生态合理,有些城市生态而已。居住区不只是一类避雨遮阴御寒的人类栖息地,也是人类与地理环境(地理、水文、气候、)、代谢环境(物质流、能量流)、生物环境(有益、有害生物)、社会环境(服务设施与水平)、经济环境(就业环境、房产市场)和文化环境(历史的延续性、标识性)的生态关系。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调节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基本要素间的生态关系,包括水(水量、水质、水灾、水利);火(能量、能值、大气、气象);土(土壤、土地、景观、地理);木(植被、作物及其它生命有机体);金(矿产、营养物、产品及废品流)等自然生态要素以及人口(数量、质量、供给、需求);人力(劳力、智力);人文(技术、体制、文化);人心(价值、信仰、伦理、道德);人气(购买力、集聚效应、环境)等人类生态要素。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转型包括心件(Mindware)、软件(Software)和硬件(Hardware)的转型。

  3.1观念与目标的转型

  首先要转变城市决策、规划、管理人员、企业家和普通市民的城市化、现代化观念,重建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

  天人和一的系统观:针对传统城市建设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引进生态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原理,重视景观整合性、代谢循环性、反馈灵敏性、技术交叉性、体制综合性和时空连续性。

  道法自然的生命观: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通畅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的风险。

  巧夺天工的经济观: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通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

  以人为本的人文观: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和融合与升华。

  理想人居环境应实现以下的生态建设目标: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生态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多样性(物种、景观、建筑、文化及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异质性);进化性(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及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进化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能流和滞竭再生和人的交流程度);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特性的显示度);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

  3.2规划与设计的转型

  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人的空间生态需求包括了居住空间、活动空间、绿色空间和美学空间。计算容积率时不能只考虑居住空间的容积率。绿是生命之道,城市绿化不止是一个乔、灌、草合理布局的植被绿,而且是一种包括技术、体制、行为在内的内在绿;结构、功能、过程的系统绿;以及竞争、共生、自生的机制绿在内的生态系统工程。实现小区物理空间(绿色空间(植被)、蓝色空间(水体)、白色空间(建筑)与灰色空间(道路与构筑物))、代谢空间(水、热、气、电、食物、废弃物)、服务空间(商饮、教育、医疗、娱乐)、交流空间(信息、交通、社交)和文化空间(文化氛围、社区安全、精神生活)等多维人文生态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在时、空、量、构、序层次的系统和谐性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任务。

  生态规划的任务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通量。以小区规划为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正从传统的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从绿地到绿体:屋顶花园、中空花园、立面绿化、底层公园;从占地到造地:恢复被占土地的部分生产和生态功能,改善小区的水文循环和局地气候;从静态到动态:风与水的流动性、生物的多样性、小区建设的滚动发展及居民选择的;从排污到用废:减少小区的物耗、能耗和水耗,废弃物在小区内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减小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市政压力;从单调到多样:改善小区水泥景观、屋顶景观、阳台景观、交通景观、垃圾景观、污水景观、街市景观;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建筑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从结构到功能:从空间居住功能到自然及社会生态服务(自净再生、绿色生产、休闲养生、人际交流、示范工程)功能,提供适宜于人的室内外栖息环境,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强化小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安全、减小生态风险,诱导小区生态文明,加强社区人文生态交流,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能力;从形态到神态:建筑风格的整合性、与环境的融合性、风水及景观的自然生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自然及人文生态内涵,从点(单体建筑、标识建筑和示范工程)、线(二龙戏珠、南北绿线加中轴线)、面(屋顶花园、底层公园、中空花园、立面绿化和边缘立面)、体(景观、建筑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形象)四方面体现生态景观的灵与神;从建筑设计到生态设计:充分尊重和利用小区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资产,利用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的边缘效应原理和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进行设计。

  3.3技术与材料的革新

  当前,人居环境建设正面临着一场技术与材料领域的重大革新。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雅俗共赏、土洋结合、新老兼顾的一些重点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水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对人体和生态系统无害或有益)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体的入户、上楼和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以及小区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式生态管理技术。与人居环境建设有关的生态工程也正在国内外兴起,如:

  ⑴结构活化生态工程: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赋予建筑以生命活力。使建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充分体现自然、采光、隔热、制冷、绿化、美化及其他生态工程原理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⑵能源优化生态工程: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能源,降低对矿物能源的消耗。以太阳能供热、制冷及动力系统为主要目标,生物质能可考虑作为太阳能供热的辅助能源。

  ⑶生态建材产业工程:生态型建筑材料主要指建筑材料来源的可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建筑材料生产及使用工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的最小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建筑材料对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节能性、经济性、对内外环境设计的适应性等。

  ⑷生态智能系统工程:主要指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原理及信息技术设计的居住小区的通信系统、控制系统、安全系统及服务系统等智能化综合服务网络。可按不同消费水平设计不同档次的生态智能系统。

  ⑸废弃物再生生态工程:垃圾处理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部分,干垃圾收集到小区外进行处理,湿垃圾采用庭院式小型发酵装置进行处理,生产的肥料用于小区绿化等方面。粪便可采用大、小便分离马桶系统(干式和沼气发酵式),特点是卫生、方便、节水、节能、经济。

  ⑹活水净水生态工程:采用卫生净水供应系统,保障人饮用水卫生安全。设计雨水利用系统保证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采用无动力厌氧和耗氧结合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系统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便静水为动水,死水为活水、污水为净水、废水为利水。

  ⑺景观生态工程:建筑的外观标识性及生态空间的营造。如绿色空间和建筑绿化、动植物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营造、水景观和其它人工景观的特异性、外观的易维护性、公共空间的美化、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亲和性、适应性等。充分体现地域特点,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建筑风貌和本土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独具特色。

  ⑻居室生态工程:建筑内部的光、温、湿、气的控制,内部环境及设施的舒适性、无害性、方便性、经济性及生态合理性(内部的美化、绿化、自然性的体现、废弃物处理设施的优化设计)。

  ⑼土地恢复与再造生态工程:在生态小区引进城市农业和庭院经济,对建筑的屋顶、中层及立面营造绿色立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占用土地的原有生物生产或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恢复,对系统的生产经济效益进行补偿,为居民提供一种接近自然的。

  ⑽社区生态工程:以人体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美学、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针对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群的生态需求,进行社区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和管理。使人和自然、人和人得以和谐共生,使居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使建筑工程和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环境达到高度的和谐。

城市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4.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求产业生态学相关的杂志期刊

《才智》杂志社隶属于吉林省人事厅,是一本专业发表各类论文评定职称的省级理论性学术期刊。
主要栏目
创新教育、医药与卫生、改革与探讨、科技天地、建筑工程、生态与环境、图书馆纵横、百花园、档案管理、海事专栏、农业天地、电子与通信、技术与应用、研究与探索、经济与管理等。
收稿对象
本刊常年面向广大文教工作者、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征求各个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收费低廉。

周文宗的发表论文

1.《给黄鳝服用激素类药物吗》周文宗, 自然杂志,2003,25(4);2.《黄鳝静水无土养殖的关键技术》周文宗, 北京水产,2003,(4);3.《中国黄鳝生产产业化浅析》周文宗, 农业产业化,2003,(11);4.《黄鳝摄食活饵的初步研究》周文宗,李培玉. 水产科技情报,2004,31(4);5.《体重和温度对黄鳝最大摄食率的影响》周文宗,李洪涛,张硌,高红莉 水生生物学报,2008,32(6);6.《克氏原鳌虾摄食节律的研究》周文宗,赵风兰, 水产科学,2007,26(5);7.《盐度对黄鳝摄食节律和排粪时间的影响》周文宗,钦佩,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5);8.《黄粉虫化蛹和羽化的昼夜规律》周文宗,王光, 经济动物学报,2003,7(4);9.《PVC管对黄鳝最大摄食率的影响》周文宗,李洪涛, 水利渔业,2006,26(2);10.《黄鳝排粪活动的初步研究》周文宗,张硌,高红莉,李洪涛, 水生生物学报,2008,32(3);11.《基料-蚯蚓-鳝鱼食物链物流与能流转化效率研究》周文宗,白宇,钦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3);12.《“麦麸—黄粉虫—鳝鱼”食物链的物流和能流分析》周文宗,白宇,蔡庆华, 江苏农业科学,2004,(2);13.《盐度对黄鳝摄食和饥饿的影响》周文宗,李洪涛,陈阳, 水利渔业,2006,26(5) 8;14.《互花米草生物矿质液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高红莉,周文宗,张硌,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9);15.《黄鳝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研究》周文宗,张硌,高红莉,李洪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1);16.《黄鳝捕食几种小型水生动物的规律》周文宗,李洪涛,高红莉,张硌, 江苏农业学报,2007,23(2);17.《神经紊乱症黄鳝日摄食节律的研究》 周文宗,张硌,高红莉,李洪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2);18.《PH对黄鳝最大摄食率的影响》周文宗,李洪涛,张硌,高红莉, 江苏农业科学,2007,(1);19.《“水花生和麦麸—黄粉虫—黄鳝”食物链的物流与能流分析》周文宗,钦佩,张硌,高红莉,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1);20.《体重对黄鳝摄食节律的影响》周文宗,张硌,高红莉,李洪涛, 水利渔业,2007,27(1);21.《水深对黄鳝最大摄食率和饲料选择性的影响》 周文宗,李洪涛,张硌,高红莉, 水利渔业,2007,27(3);22.《福寿螺和克氏原螯虾摄食水花生和水浮莲初探》周文宗,钦佩,张硌,高红莉, 湖北农业科学,2006,45(5);23.《我国水花生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周文宗,张硌,高红莉,李洪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7);24.《黄粉虫幼虫对硒的生物积累》高红莉,周文宗,张硌,李洪涛, 昆虫知识,2007,44(6);25.《运用均匀设计法检验盐度和碱度对泥鳅的联合毒性作用》李洪涛,周文宗,高红莉,张硌, 水产科学,2006,25(11);26.《饲料种类和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高红莉,周文宗,张硌,李洪涛, 生态学报,2006,26(10);27.《城市污泥的蚯蚓分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高红莉,周文宗,张硌,李洪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3);28. 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略)。五、著作作品主编著作:《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特种水产养殖生态工程》。副主编著作:“产业生态工程”丛书,包括:《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发酵生态工程》、《污染水体生物治理生态工程》、《特种水产养殖生态工程》、《滩涂产业生态工程》、《有机农业技术与有机食品质量》、《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特种经济植物产业生态工程》和《纺织产业生态工程》;参与编写著作:“生态学热点研究从书”,包括《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恢复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信息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和《植物分子生态学》。《信阳茶叶—绿色食品产业的锻造与发展》。

武汉大学 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产业生态学及其在园区规划中的应用

工业园产业生态化改造的对策与思路

煤矿清洁生产及产业链研究

综合类工业园区生态再造规划研究

食品产业发展的生态模式与对策研究

资源型工业区域的企业网络与产业生态学实践

中国磷代谢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政策研究

基于生态创新视角的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研究

大连高新园区双D港生态规划研究

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与评价

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

高新区西部园区生态工业研究

区域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研究

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设计研究

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合作过程中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虚拟生态工业园区构建与生态工业链稳定性研究

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及产业链设计

基于工业生态学的矿山充填模式与技术

黄鳝养殖

  周文宗先生被誉为“返乡创业先行者”。他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从事黄鳝人工养殖的研究和实践多年,并为此重返高校和中科院攻读生态工程专业和水生生物专业博士学位,学成后已成为具有副研究员高级职称、双博士学位、我国生态养殖领域著名的学者、专家。他发明的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新模式,适合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以及养殖户和种植户多种经营。
  一、专利序列
  ① 一种防治水生动物病害的药物及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200410041674.2);② 黄鳝野生种苗筛选的定量方法(发明专利号:200410066033.2);③ 黄鳝野生种苗的药饵及投喂方法(发明专利号:200410066032.8);④ 黄鳝无土养殖的鱼巢及设置方法(发明专利号:200410066031.3);⑤ 一种采收赤子爱胜蚓的新方法(发明专利号:200410066030.9);⑥ 一种分离鳝骨和鳝皮的方法(已经申请发明专利);⑦ 蚯蚓的高密度生态运输方法(已经申请发明专利)

  二、著作序列
  ①《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②《信阳茶叶—绿色食品产业的锻造与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③《生态学热点研究从书》:《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恢复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信息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植物分子生态学》

  三、论文序列
  1、独立完成论文
  1)《河南省贫困地区的鳝鱼生态工程》(核心期刊:资源开发与市场); 2)《鳝鱼养殖业存在的问题》(核心期刊:科学养鱼); 3)《利用黄粉虫驯化野生鳝鱼技术》(核心期刊:科学养鱼); 4)《鳝池的建造与处理技术》(核心期刊:水产科技情报); 5)《给黄鳝服用激素类药物吗》(核心期刊:自然杂志); 6)《鳝鱼生态工程》(中国农业信息); 7)《鳝鱼静水无土养殖新技术》(农村养殖技术); 8)《浅水藕池养殖黄鳝的关键技术》(北京水产); 9)《中国黄鳝生产产业化浅析》(核心期刊:农业产业化); 10)《水葫芦的放养与利用》(特种经济动植物); 11)《水丝蚓庭院养殖技术》(内陆水产); 12)《黄鳝养殖新模式-室内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渔业致富指南); 13)《降低黄鳝养殖风险的主要措施》(渔业致富指南); 14) 《黄鳝静水无土养殖的关键技术》(北京水产); 15)《庭院鳝鱼人工繁殖技术》(北京水产); 18)《鸡粪半干乳酸发酵法》(中国养鸡); 19)国外专业杂志(略)

  2、合著文献
  1)《基料-蚯蚓-鳝鱼食物链物流与能流转化效率研究》(核心期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论生态资源的价值》(核心期刊:生态经济); 3)《黄鳝摄食活饵的初步研究》(核心期刊:水产科技情报) 4)《鳝鱼摄食黄粉虫的饵料转化效率研究》(生态科学); 5)《黄粉虫自相残杀特性研究》(特产研究); 6)《鳝鱼间歇式流水无土养殖》(渔业现代化); 7)《鳝鱼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核心期刊:水产养殖); 8)《鳝鱼室内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技术》(内陆水产); 9)《减轻黄粉虫生产劳动强度的管理技术》(核心期刊:淡水渔业); 10)《揭穿“特大黄鳝致富”的骗局》(渔业致富指南),; 11)《温度对鳝鱼摄食速度的影响研究》(核心期刊:水利渔业); 12)《“麦麸—黄粉虫—鳝鱼”食物链的物流和能流分析》(核心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13)《禁用药物与黄鳝养殖的应对措施》(核心期刊:水产科技情报); 14)《黄鳝苗种的运输技术》(核心期刊:水产养殖); 15)《论河南省贫困地区的农业生态工程》(河南省贫困县经济发展研究); 16)《生态工程技术在黄鳝人工养殖中的应用》; 17)《黄粉虫化蛹和羽化的昼夜规律》(经济动物学报); 18)《“蒲公英—蝌蚪—鳝鱼”食物链的物流与能流分析》(生态科学); 19)《鳝鱼的特性与养殖要点》(核心期刊:水产养殖); 20)《黄鳝养殖的疾病与防治》(核心期刊:水利渔业); 21)《鳝种的筛选技术》(核心期刊:淡水渔业); 22)《黄鳝养殖的首要技术-鳝种的筛选》(渔业致富指南); 23)《论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工程》(核心期刊:生态经济); 24)《水花生粗提物对三种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研究》(核心期刊:淡水渔业)

  四、周文宗博士返乡创业与科研经历
  周文宗同志是省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双博士学位。专业:生态工程和水生生物学。
  1990年7月,大学毕业的周文宗回到故乡湖北省阳新县,踌躇满志的他想用自己所学闯出一条致富之路。当了解到黄鳝价格坚挺而养殖者甚少时,他四处收集资料,按照书上方法开始养殖试验,然而号称“水产养殖难养之最”的黄鳝人工养殖技术难度之大,远远超出他的预料,每次养殖试验都以失败告终,黄鳝存活率不到30%,周文宗陷入到迷茫和徘徊之中。他意识到:要想养鳝成功,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开创一套全新的养殖技术体系。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1993年他考上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积累知识,将生态工程技术运用于黄鳝养殖中,同时在辽宁盘锦和家乡进行无土养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1994~1995年创造10平方米半年实现700元纯利润的养殖记录。1996年6月,他的硕士论文《鳝鱼生态工程中两条食物链的物流与能流分析》顺利通过专家答辩。
  1996年7月周文宗同志被分配到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成立黄鳝研究实验室,坚持“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勤奋好学,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相继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鳝鱼生态工程开发应用研究”(971040206)、“鳝鱼规模繁殖技术综合研究”(991040022)和“鳝鱼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0424030058),以及主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863”项目多项。
  1997年他在郑州西郊建立黄鳝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首次采用塑料薄膜池进行黄鳝无土和有土养殖;
  1998年在开封郊区开展稻田和庭院养殖,首次在室外成功进行黄鳝有土半人工繁殖;
  2000年发表论文提出“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新模式,成功在室内实现黄鳝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技术,并且指导家乡亲戚利用生产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水泥池进行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当年获取利润10万元。
  2001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同时攻读南京大学生态工程专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专业博士学位。同年他利用特制鱼巢代替泥土,实现了工厂化浅水无土养殖黄鳝,并且在山西晋城建立示范基地;
  2002年他发明了“多益鳝”系列特效药物,基本解决了病虫害的问题,同年在南京建立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2003年他利用水草及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避免渔业环境污染,并且从水草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能够有效防治黄鳝病虫害,同年在江西樟树和四川自贡等地建立合作养殖基地;
  2004年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记者在南京示范基地对周文宗进行了一周的科普性专题采访报道;同年他受南京大学生物研究所的委托,赴港指导香港有机农庄黄鳝有机养殖项目;
  2005年他系统研究黄鳝的摄食和繁殖生态,通过食物链技术开发环保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同年在安徽滁州合作建立养殖基地;
  2006年他首次在盐碱地成功养殖黄鳝和克氏原螯虾,并且将动物修复尤其是生态滤池技术应用于养殖废水处理,实现“以鱼养水”的目标,同年在湖北黄石建立大型养殖示范基地;
  黄鳝生态养殖的研究和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周文宗决定先在家乡湖北黄石市首先推广,帮助家乡改变落后的面貌,帮助家乡父老早日脱贫致富。2006年湖北省阳新县农业局在该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组织多期黄鳝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特邀周文宗博士传授水产特种养殖创业技能。2006年黄石市黄鳝养殖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年产量达到500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产品出口到韩国等地。周文宗的业绩先后为CCTV-7(2002.5.30;2004.9.1)、《河南日报》(1998.11.12;2008.11.7)、《河南农村报》(2000.9.27)、《现代快报》(2003.12.9)、《金陵晚报》(2003.9.10)、《农民日报》(2003.12.12)、《湖北日报》(2006.10.11;2008.12.21)、《楚天都市报》(2007.3.19)、《郑州日报》(2007.12.17;2008.11.7)、郑州晚报(2008.11.7)、大河报(2008.11.10)、《人民政协报》(2008.3.15)、《黄石日报》(2008.5.7)以及各大网站如新华网、中国食品产业网、中国饲料在线、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水产技术推广网、中国报道、21世纪网、中国渔业政务网等报道。
  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局长姬广闻看到周文宗博士以所学知识“反哺”家乡农业的事迹报道后,于2007年1月11日亲率有关省辖市和渔业重点县水产负责同志一行50余人,到湖北阳新基地进行考察学习。重点考察网箱养鳝和静水无土生态养鳝,并认真听取了周文宗博士关于阳新县养鳝的情况介绍。姬局长说黄鳝养殖目前已经在湖北形成一个产业,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当年在全省范围组织推广“周文宗黄鳝、泥鳅生态养殖技术”。在郑州东郊、开封龙亭、信阳南湾和濮阳范县建立示范基地。
  目前,全国范围的推广培训统一归口到南京示范培训基地实施,每月中旬南京基地与《中国水产养殖网》门户网站联办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班,周博士亲临授课。
  迄今为止,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4篇,其中第一作者56篇,核心期刊52篇。申报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第一发明人7项,授权专利7项。参与组织《生态学热点研究丛书》的编写工作,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并在香港、江苏、河南、湖北、山西、江西、四川、辽宁等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培训学员逾千人,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黄鳝养殖产业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工业生态学所依据的生态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一、生态经济学科发展的回顾  中国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的。1980年8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许涤新先生提出,“要研究我国生态经济问题,逐步建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同年9月,许涤新先生主持召开了我国首次生态经济问题座谈会,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侯学煜和阳含熙等与会并发表了见解,拉开了我国研究生态经济学的序幕。会后,《经济研究》杂志连续发表数篇探讨生态经济问题的论文,向学术界发出了关注生态经济研究的重要信息。  1984年2月,由我院主管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经济学术团体。1987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联合主的《生态经济》正式创刊,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公开发行的生态经济学术刊物。最初,我院从事生态经济的研究人员分散在农村发展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内。1987年3月,根据许涤新先生关于将院内研究力量整合起来的提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设置了生态经济研究室(现为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生态经济研究机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秘书处也随之从经济研究所转到了农村发展研究所。  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以揭示我国生态经济问题的严重性为切入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政策、工作失误而带来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做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核心观点是:发展经济除了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外,还要遵循生态规律。其主要成果是创建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许涤新先生主编、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撰写的《论生态平衡》为代表作。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创立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许涤新先生主编、一批生态经济学家撰写的《生态经济学》的出版,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渗透,在丰富和完善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当时的生态经济学科负责人王松霈研究员主编的《走向21世纪的生态经济管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调整方案》将“生态经济学理论”列为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再次将生态经济学列为院重点学科,对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生态经济学的前沿动态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资源配置存在着社会最优解,且社会最优解与企业最优解可以具有互补性。这个理论内核,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目前,生态经济研究集中在生态产业、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三个领域,并与产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相对应,形成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分支。  生态经济研究主要有三个切入点,其一是以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的主体,利用数学方法和生态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顺向演替带来的价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价值损失,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必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含义。其二是以制度、组织、技术创新入手,规范企业和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企业和个人的自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三是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谈判入手,在全面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协商和合作,形成大家共同认可,即具有双赢乃至多赢性质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  生态补偿是目前比较关注的理论问题。生态经济问题的解决,最好采用至少有一个人受益,而没有任何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的方式。但在现实中,很多生态经济问题的解决无法采用帕累托改进的方式。对于这一类问题,需要采用卡尔多改进的方式,即在受益人给予受损人经济补偿后,实现至少有一个人受益,没有任何人受损的目标。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是: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维护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和资金,但生态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创造和维护生态效益的这部分投入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回报。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可以免费地得到满足,需求必然会无限大,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供给得不到任何补偿,供给就会极为有限,供求的均衡只能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生态补偿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生态补偿研究的难点是补偿标准确定、补偿资金来源、被补偿者识别等。  较为前沿的理论问题还有能值评价方法和生态足迹评价方法。能值评价方法的主要做法是将不同类别、不可比较的物质转换成统一的能值进行加总和比较,以消除价值加总和分析中的主观性。生态足迹评价方法通过计算人对生态资源需求的变化,估计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增长、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变化。  现实研究则集中在制度、区域和产业三个层面上:  1.宏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  中国要沿着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具体地说,在决策机制上要以核规制度替代核定制度,消除核定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使所有不合乎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决策都无法出台,实现依法决策的目标;在考核机制上要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替代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民主监督的目标;在问责机制上,要以终身问责制和评审专家连带问责制替代首长问责制,以制止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实现权责对称的目标;在评价机制上,要完善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制止各种钻评价盲区的空子的行为,确保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实现科学评价的目标。  2.区域层面上的生态省建设  最近20年,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空间上的生态建设已经从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扩展到生态省。1999年3月以来,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广东、江苏、陕西等省的生态省建设的发展势头良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生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生态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区域内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为基础,以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对核心产业、重点工程、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经济布局合理,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产业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力,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  生态经济学科将重点研究三类问题。一是生态建设的宏观政策。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经济机制和奖惩政策等,以及国外有关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二是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妥善处理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社区参与的关系,使这些活动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三是生态建设监控体系、标准和指标体系,包括空间数据的基础框架,生态省建设的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生态监测网络与管理的基础设施,生态省建设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3.产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实践  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进化,最为关键是它具有两种机制,即生物体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机制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机制。这两个机制实际上也是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所不同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这两种机制是内生的,而社会经济系统的这两种机制是外生的,它们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循环机制,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到“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程的转换,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不高于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经济和生态具有相容性;通过发育市场体系构建竞争机制,促进技术、产品、企业和制度的优胜劣汰。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更为关注的是循环机制,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越来越重视竞争机制,并且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得到解决,对循环机制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主体的开环流程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循环机制再次得到关注。经济流程从闭环到开环,再从开环到闭环,在循环方式上发生了五大变化,即从企业内的循环提升为企业间的循环,从产业内的循环提升为产业间的循环,从社区内的循环提升为区域间的循环,从小尺度的循环提升为大尺度的循环,从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循环提升为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循环。  生态经济学科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利用资源与产品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类途径,推动企业尽快完成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到“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程的转换,使最终排放的“废弃物”控制在环境自净能力的阈值之内,扭转稀缺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的局面。具体地说。就是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或企业群为单元,延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产业群为单元,建立工业生态学意义上的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  三、生态经济学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态经济学需要拓展  生态经济学研究最初关注的是农林业,后来拓展到工业,并在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商业、服务业一直关注不够,这是生态经济研究视野上存在的缺陷。生态经济研究最初关注的是发展理念的阐释,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的界定,生态和环境危机的警示,并在这些方面建立了系统、准确的话语体系;但对定量方法、计量工具的关注一直不够,以致在研究领域中存在着思辨的能力、解释问题的能力较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较弱的缺陷。过去20年,我国生态经济学界着重于宏观与中观层次的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相比之下,对微观生态经济的研究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次的企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理论研究;二是对公众个人和家庭环保及生态经济问题有所忽视。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的生态需求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具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态经济研究必须进一步开阔视野,把商业、服务业纳入研究领域;努力改进实证研究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论,不断地完善生态经济学科体系。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科学阐明和正确回答现代企业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主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唯有如此,才能最终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这个伟大的历史课题。  2.生态经济学需要借鉴  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的进展极为显著,具体表现为: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逻辑结构越来越严密,分析方法越来越完美,求解工具越来越精巧,资料数据越来越充分,解释能力越来越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探索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学科越来越多了。20年前,与生态经济学相近的学科只有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最近十年涌现出的相近学科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绿色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等大大小小的分支学科。  作为生态经济学家,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长的态度,善于取相近学科之精华完善自己,对不同于生态经济学使用的假设、概念、方法和工具,要善于兼容并包。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索,广泛借鉴,综合创新,使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完整,方法、工具更精致,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愿意接受并使用的人以及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的素材与概念。  3.生态经济学需要发展  我国生态经济学的提出,主要是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而并非生态经济学研究已经有了多少积累。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经济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我们不应满足于现状,更不能以为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已经完美无缺了。学科体系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本土化。研究本土问题只是本土化的形式,本土化的确切含义是指以观察到的经验数据构建理论框架,而不是简单地把外文的理论框架转化为中文的理论框架。经验实证是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对现象和数据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弄清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哪些现象,才有可能在剖析这些经验现象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从而完成理论的创新。  二是规范化。形式上的规范化是指,在对某一问题提出论点之前必须先整理文献,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形式上的规范化是使生态经济学研究成为可积累的科学体系的最起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严格遵循理论创新的规范,即在基本假设可验证、问题边界清晰,数据资料完整、可靠,理论与方法论适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所有逻辑推论都不会被经验事实证伪的理论。而不以观点、愿望替代逻辑推论,以比喻代替推理。

鞠美庭的主要学术经历

1981.9-1985.7 南开大学化学系环保专业,本科;1985.7-1999.9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99.9-至今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导;2002.5-2002.10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研究学人”;2003.10-2004.1 赴德参加30th UNDP/UNESCO/BMU 国际环境管理研讨班。 (1) 主讲过本科生的“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主讲过研究生的“产业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for Urban Environment”等课程。(2) 主讲的“环境学基础”本科生课程,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程、天津市精品课程。(3) 主讲的“产业生态学进展”博/硕士生课程,为南开大学十门研究生精品课程之一。主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for Urban Environment”硕士生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1) 环境科学类专业指导性规范研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2007-2010,教育部立项课题。(2) 南开大学2005年度《环境学基础电子教案》教材建设资助立项课题。(3) 研究型课程教学的特点、方法及应用研究,南开大学2005年教育教改立项课题。(4) 南开大学2004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题。(5) 南开大学2004年度《环境学基础》教材建设资助立项课题。(6) 国内外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研究,南开大学2003“新世纪教学改革”立项。(7) “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环境科学学科专业规范研究”,教育部高教司立项,2003-2005。(8)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配套改革研究,21世纪初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2003-2005。(9) “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子课题“环境科学概论CAI的研制开发”,教育部高教司立项课题,2002。(10) “环境科学概论”网络课程建设,教育部立项课题,1999-2002。 (1) 《产业生态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主编;(2) 《产业生态学教学课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主编;(3) 《绿色港口建设及港区海洋生态保护》专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主编;(4) 《港口及海岸的环境安全》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主译;(5)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主译;(6)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专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主编;(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副主编;(8) 《战略环境评价》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主译;(9) 《环境影响评价导论》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主译;(10) 《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主译;(11) 《生态学基础》,“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副主编;(12) 《环境学基础》“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主编;(13) 《环境学基础电子课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主编;(14) 《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专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主编;(15) 《战略环境评价实践》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主译;(16)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专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第二主编;(17) 《环境教育教师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上篇副主编。 (1) 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 生态学报,2008,Vol.28,No.11(2) 欧洲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通报,2008, Vol.28,No.5(3) 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研究, 环境保护,2008 No.5(4) 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摈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 No.5(5) 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及在天津地区的应用探讨,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 No.10(6) 我国SO2减排压力剖析及节能减排对策探讨,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No.10(7) 中国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响应关系及节能减排对策, 资源科学,2008 No.12(8) 中国1997-2006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分析,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 No.6(9)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探讨,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No.2(10)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天津市资源生产力,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No.1(11) 天津港环境风险防范及管理对策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2009No.2(1) Wise Use of Wetlands: Current State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Wetland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DOI 10.1007/s00267 - 008-9072-z.(2) 密西西比河上游盆地河流恢复工程的启示,环境保护,2008No.4:29-31(3) 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 No.2:67-71(4)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响应关系的经验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 No.2:45-47(5)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 No.3:48-51(6) 关于环境风险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 No.3:171-174(7)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资源节约与环保,2008 No.1:30-33(8) 基于市民需求的天津市城市绿色空间综合评价,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 No.1:13-17(9) 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规划的技术思路探讨,海洋通报,2008 No.1:95-101(10) 中国1996-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资源科学,2007 No.7:54-60(11) 天津绿色港口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任务,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No.5:53-55(12) 产业生态学在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生态经济,2008 No.1:26-30(13) 我国湿地保护与湿地产业发展策略探讨,生态经济,2008 No.1:132-136(14) 天津绿色港口环境规划思路探讨,环境保护,2007No.9:69-71(15)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天津地区生态足迹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No.4:390-395(16) 公司合作模式在我国城市医疗服务业中应用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07 No.5:7-9(17) Analysis Material Flow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in Tianjin,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 No.1:986-991(18) Trends in Chinese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JEAPM) Vol. 7, No.1,2005.(19) The practices and feeling of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 of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NanKai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ol.12 NO.3(20) Impact Urban Ecosystems Resulting from Urban River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The 2nd Seminar of JSPS-MOE Core University Program. January 15-16,2002.(21) 天津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 No.1(22) 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新型投融资模式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No.1(23) PPPUE模式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探讨,环境保护科学, 2005 No.5(24) 城市宏观环境规划思路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论文(25) 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林绿化探讨-以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园林绿化为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论文集(26) 区域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优秀论文集(27) 生态产业园中产业链的构建及问题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优秀论文集(28) 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交通环保,2004 No.6(29)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有效环境管理模式的探讨,上海环境科学,2004 No.4(30) 战略环境管理(SEM):获取环境和经济功效的新型环境管理模式,中国环境管理,2004 No.3(31) 对我国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及其技术思路的探讨,中国发展,2004 NO.1(3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体会, 南开教育论丛, 2003 NO.1(33) 国际战略环评实践追踪及中国对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技术路线探讨,重庆环境科学,2003 No.11(34) 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海环境科学,2003 No.11(35) 战略环境评价发展以及适合中国的管理程序和技术路线探,环境保护,2003 No.5(36) 做好生态规划是实现西部开发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环境保护, 2003 No.1(37) 战略环境评价在国际上的应用和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12(38)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的管理程序和技术路线探讨,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12(39)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与生态影响评价,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12(40) 城市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环境分析,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12(41)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环境分析,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12(42) 生态影响评价技术的实践与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12(43) 努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南开教育论丛, 2002 No.3(44) 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试验,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 No.2(45) 连续式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处理有机废液的应用研究,水处理技术, 2002No.1(46) 环境伦理规则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1No.9(47)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土地适宜性分析,21世纪可持续发展之环境保护(下卷),2001(48)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2003.4(49) 连续式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处理苯酚溶液的动力学讨论,水处理2000No2.(50)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环境伦理规则初探,环境保护2000No10 (1)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天津绿色港口建设及港区海洋生态保护规划研究,负责人,2007.4-2010.3;(2) 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负责人,2007.6-2007.12;(3)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负责人,2006.11-2007.5;(4) 新疆头屯河区域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负责人,2006.8-2008.4;(5) 新疆头屯河2号台地区工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负责人,2006.8-2008.4;(6) UNDP21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项目:三门峡城市环境保护及环境质量达标规划,联合国UNDP项目,负责人,2005.5-2006.5;(7) 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运行管理的新型融资模式研究,南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2004-2006;(8) 新疆头屯河工业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负责人,2004.10-2005.5;(9)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负责人,2003.4-2004.2,天津市经济开发区委托项目;(10) 天津市保税区物流加工区区域环境评价与规划,负责人,2003.8-12;(11) 天津市宜坤精细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香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2002;(12) 天津市天成化工厂2,3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2;(13) 天津市绿保农药有限公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2;(14)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工业布局的战略环境影响分析,2002;(15) 天津港环保安全应急计划研究,2002;(16) 唐山市有关城镇的环境规划,2002;(17) 天津市世行贷款项目-中水回用环境影响评价,2002;(18) 天津钢管有限公司拆车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2;(19)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域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2001-2002;(20) 天津港环境管理咨询项目,2001;(21) 万科东丽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1;(22) 北京2008年天津市足球分赛场环境影响评价,2001;(23) 天津麦格里钾肥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2001;(24) 天津中河化工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1;(25) 天津大港油田滨海大站环境影响咨询项目,2001年;(26) 鹏思特(天津)公司环境影响评价,2000;(27) 天津城乡经济学位环境影响评价,2000;(28) 康地万达(天津)有限公司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0;(29) 石油部九五重点课题《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液的研究》,1996-2000。 (1) 2009 主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 2009 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 2009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4) 2009 获天津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5) 2007宝钢教育奖;(6) 2007南开大学教学名师;(7) 2007南开大学首届“良师益友”;(8) 2005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9) 2005工业危险品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研究一等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督局联合颁发;(10) 2005获南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1) 2004天津市优秀教师;(12) 2004获南开大学金桥奖教金一等奖;(13) 2004获南开大学“敬业”奖教金二等奖;(14) 2003年南开大学“敬业”奖教金二等奖;(15) 2002南开大学第一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奖;(16) 2001年获南开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17) 2000年获南开大学优秀教师二等奖(14) 1998年获石油大学教材三等奖;(15) 1997年获石油大学电化教学优秀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胜利育才奖;(16) 1996年获石油大学教学评比第一名、教学一等奖;(17) 1985-1997 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1992年获山东省教书育人优秀奖;1994年被评为石油大学十大杰出青年

能帮忙翻译一下英语论文吗?

1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研究目的
This study is empirical and have highlighting and
本研究实证和有突出显示和
evaluating the relevant issues on Bangladesh such as
评估相关问题等对孟加拉国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现代生态变化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ecology, environmental
组织、工业生态学、环境
drawbacks of production, framework conditions for
生产的缺点,框架条件
industrial-ecological capacity and capability,
industrial-ecological能力和资源,
corporate greening Process and best environmental
企业绿化过程和最佳环境
practices in an organization.
实践组织中的一个。
Within these topics, the
在这些主题,
researcher mixed lot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研究员混合许多信息有关
Bangladeshi reputed companies who are trying hard
孟加拉国的著名公司正努力
to adopt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n incorporated it to
采用环境问题,然后注册它
their strategic planning.
他们的战略计划。
2 SCOP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2的范围和方法
STUDY
研究
The study is complete empirical one.
这项研究是完整的经验。
No primary
没有主要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except some sort of
数据被收集到,除了一些类型的
interviews have been taken in unstructured way to
采访已经在非结构化的方法
let know about company’s strategic planning
我们知道公司的战略规划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关于环境问题。
The total samples
总样本
were three reputed company such as Unilever, Glaxo
三个著名的公司如联合利华,葛兰素史克吗
SmithKline and Berger paints.
SmithKline和伯杰油漆。
In addition, review all
此外,审查所有
the websites of respected institutions for updated
受人尊敬的机构的网站更新
information.
信息。
I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ers have
在另一方面,研究人员
also reviewed several foreign research works.
同时综述了国外的研究工作。
There

is no plethora works in Bangladesh in this regard
没有过多在孟加拉国在这方面工作的
specifically.
特别。
This is why, the researchers found some
这就是为什么,研究人员发现一些
interest to do some works based on several
兴趣做一些基于几个工作
secondary literature and present status of
二手资料和现状
Bangladesh over ecological issues.
孟加拉国在生态问题。
3 INTRODUCTION
3介绍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practice within industrial
研究和工业实践在工业
ecology today still focuses much more on the
生态今天还重点关注的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as well as developing
工业化国家,以及发展中
countries.
国家。
It is also faraway additional concerned
它也是遥远的额外关注
with industr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s future
以工业对未来的责任
generations than of today’s problems of global
代比今天的问题的全球
distributive impartiality.
分配的公平性。
This is followed by
紧随其后的是
arguments for why industrial ecological principles
理由工业生态学原理
may favorably be engaged in the organization to a
可以顺利地从事组织一个吗
larger extent than now, and how this can contribute
更大的程度上比现在,以及这如何能贡献的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logy as a
进一步发展的工业生态学作为
discipline (Buen Jørund, 2001).
纪律(早上Jørund,2001)。
Business
业务
organizations, large and small, are wrestling
组织,或大或小,是摔跤

1研究目的
本研究实证和有突出显示和
评估相关问题等对孟加拉国
现代生态变化
组织、工业生态学、环境
生产的缺点,框架条件
industrial-ecological能力和资源,
企业绿化过程和最佳环境
实践组织中的一个。在这些主题,
研究员混合许多信息有关
孟加拉国的著名公司正努力
采用环境问题,然后注册它
他们的战略计划。
2的范围和方法
研究
这项研究是完整的经验。没有主要
数据被收集到,除了一些类型的
采访已经在非结构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公司的战略规划
关于环境问题。总样本
三个著名的公司如联合利华,葛兰素史克吗
SmithKline和伯杰油漆。 此外,审查所有
受人尊敬的机构的网站更新
信息。在另一方面,研究人员
同时综述了国外的研究工作。有
没有过多在孟加拉国在这方面工作的
特别。这就是为什么,研究人员发现一些
兴趣做一些基于几个工作
二手资料和现状
孟加拉国在生态问题。
3介绍
研究和工业实践在工业
生态今天还重点关注的
工业化国家,以及发展中
国家。它也是遥远的额外关注
以工业对未来的责任
代比今天的问题的全球
分配的公平性。紧随其后的是
理由工业生态学原理
可以顺利地从事组织一个吗
更大的程度上比现在,以及这如何能贡献的
进一步发展的工业生态学作为
纪律(早上Jørund,2001)。业务
组织,或大或小,是摔跤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