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产业组织学论文_产业组织学论文2500字

2023-12-10 10: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产业组织学论文

页 ~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注:参阅Tirole,J.,1988,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 Press,pp.1~10。中译本参阅〔法〕J.泰勒尔著,张维迎校译,1997,《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p.1~20。)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注:参见Sen,A.,1996,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st]ed.,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 economics)就是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也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良多,此外,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理财学、企业战略等领域也深受其影响。(注:想进一步对此了解的读者可参阅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10期。)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主义观点
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认为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头,其后如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当时的产业组织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上个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量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贝恩(J.Bain)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注:所谓SCP是Structure(市场结构)-Conduct(市场行为)-Performance(市场绩效)的简称,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注:参见Bain,J.S.,1959,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ain,J.S.,
1956,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R.Heflebower)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是由谢勒(Scherer)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谢勒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那时,哈佛大学成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但哈佛学派的组织理论具有经验主义的性质,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与强化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日本著名的产业组织理论权威马场正雄就将自己的主要理论称为“反垄断的经济学”。
二、SCP范式的衰落
自60年代以来,SCP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与批评的热点,这些批评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包括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波斯纳(R.Posner)等人,正是在这一批判的过程中,芝加哥学派崛起,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还由于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注: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勒的获奖公告中指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行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运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引自马广奇,2000,10。)芝加哥学派继承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注:关于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理论的评述可参见夏大尉,“西方产业组织流派:方法论与基本观点”,载于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版,pp.10~17,及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一书第4章第3节的有关内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无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注:Stigler,G.J.,1968,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Illinois:Irvin Press.中译本见〔美〕J.施蒂格勒,潘振民译,1996,《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
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波斯纳为代表的学者们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重大转变,而且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S.Peltzman)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这一分析的结果是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进退无障碍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又译“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注:参见〔美〕约翰·伊特韦尔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7~872页。)
与哈佛学派相同,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反托拉斯活动和政府管制政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曾在里根政府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等重要部门担任要职,直接参与反垄断商业活动的司法实践。
SCP范式的衰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旧产业组织学”与30年代就被普遍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才导致70年代后期SCP范式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地位不断衰落;(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于立、王旬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版,第4页。)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Game Theory)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如斯宾塞(Spence)、萨洛普(Salop)、泰勒尔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注:参见Spence,A.M.,1977,Entry,Capacity,Investment and Oligopolistic Pricing,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8,pp.534~544.Salop,S.C.,1979,Strategic Entry Deterr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69,pp.335~358.)最为重要的是,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组织理论迅速发展的结果。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论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他们不断地加入研究的行列,极大地弥补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经验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缺陷。尤其是博弈论的应用,“使产业组织学成为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中最富生机、最激动人心的领域”。(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第2页,英文版见Cable,John(ed.),1994,Current Issues in Industrial Economics,New York,Macmillan.)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应用性强的相对独立的微观经济学科。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
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崛起的以科斯(R.H.Coase)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等人。(注: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威廉姆森(O.E.Williamson)的著作之中,可参见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
Williamson.O.E.,1989,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in Schmalensee R.,and Willig,R.D.,(eds.)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msterdam,North-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Carl Menger)、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义数学函数的相互决定,与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在基础理论上的区别构成了新奥学派的最主要特征。针对新古典学派通过均衡对市场进行分析,把经济学当作客观的科学并模仿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来构筑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新奥学派对此进行了批评。他们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现象通常存在某种规律性,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而经济规律是通过对一些不言而喻的公理进行逻辑推论而发现的,历史事实是由多种因素发生作用的复合结果,因此难以用来检验经济理论。所以该学派极力否定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现代数学方法,主张经济现象应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法,按“人类行为是实现其目的的合理行为”这一公理,通过语言进行阐述。(注:参见哈耶克,1982年,《知识的虚伪》,《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新奥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新奥学派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过程理解为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而市场不均衡就是因为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
在政策上,新奥地利学派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基本持批判态度,强烈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哈佛学派建立在SCP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反垄断政策着眼于形成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市场结构又由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所决定,新奥学派认为,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惟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因此最有效的促进竞争的政策首先应该是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新奥学派认为,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赖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导致新奥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反对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的结构主义政策主张。(注:对产业组织新奥地利学派理论的进一步评述可参考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3页。)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是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由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卡布尔主编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更加注重对产业组织理论政策含义的研究也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浏览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产业组织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探讨公共经济政策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兼并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掠夺性定价问题、反托拉斯法是否有利于竞争等问题。(注:参见Hay,D.,Morris,D.,1991,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at]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长足发展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巨大变化上,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产业组织理论上的诸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方法的演变,研究方法的演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脉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取决于它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单一的方法难以满足各个领域的需要,所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研究方法的集合,包括实证方法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博弈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以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实证方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在整个产业组织学的方法论集合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证研究又分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部分。就方法论而言,产业经济学也是一门具有强烈规范经济学色彩的应用经济学,在有关理论的研究分析中,其有关判断或结论的得出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标准为前提的。
产业组织学中的经验性规律,大多是综合应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的结果,静态分析常被称为横断面分析,虽然一般而言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起点和基础,但产业组织学研究进行的主要是动态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产业组织学中有许多研究成果是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归纳一般规律需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而在研究具体国家产业问题时又往往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与相应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状态进行比较。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十分重视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所以十分注重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以及产业内各企业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并由此结构出发研究整个产业的整体行为。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这一点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一致。系统动力学进一步指出,系统的结构是动态反馈结构,可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所以系统动力学尤其注重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而对变量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特别适合于像产业经济这种许多方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诸多产业经济对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从时间上看,20世纪50年代案例分析是产业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都曾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案例法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实际的复杂经济事例,非常有助于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有助于培养经济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涵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计量学方法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产业经济学转入实证以后采用的主要方法,目前仍是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60年代中后期,随着在经济计量学方法方面受过良好训练的(或匆匆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学者的出现,也由于电子计算机和经济计量学软件的迅速普及,利用结构—绩效模式横断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一时间几乎成为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的时尚”。(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总之,这一时期研究的基本脉络是运用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来建立和验证SCP范式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五、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运用
产业组织理论是应用博弈论方法较早的一个领域,特别是在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等领域。博弈论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过去几年来在理论方面的重大进展都是由于博弈论的广泛运用而取得的,同时,博弈论及机制设计、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应用也使得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大大加强。如果说经济计量学方法主要适合于实证研究的话,那么博弈论方法则主要适用于理论分析,80年代以法国学者泰勒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应用博弈论分析的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博弈论被引入产业经济理论的分析中,意味着那种过去认为只能依靠市场实现的瓦尔拉斯均衡现在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调整等来解决市场问题。理性预期学派为这一客观事实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企业行为不仅仅取决于市场结构,还取决于企业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致的其他企业反应行为的预期,即企业的行为是其心理预期的函数。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企业的行为是各个企业所共同拥有的信息结构或判断概率的函数,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使产业组织理论对现实经济中厂商的行为有更强的解释力。
现在博弈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工具,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等问题,也正是由于博弈论的应用,才使产业经济学成为经济学中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并吸引了一大批一流经济学家投身其中,“我们开始找到一个对丰富多彩的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处理的理论方法……我们现在有了能从策略性行为和信息方面对种种现象给出解释的理论模型,这些现象包括:价格战、不真实广告、限制性定价、各种默契合作与合谋、讨价还价的破裂与协议的延误、担保和服务合同的作用、寡头垄断企业选择的定价方式、供货商与顾客之间的合同性质、各种交易制度的采用等,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在5年前几乎是无法得到的……”。(注:Roberts,D.J.,1987,Battles for Market Share:Incomplete Information Aggressive Pricing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in Bewley,T.(ed.),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Fifth World Cong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57.)
但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谢勒(Scherer)就认为“‘新产业经济学’的成绩被大大高估了……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我们需要基于坚实的实证研究,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两个方面……”。(注:Scherer,F.M.,1988,The Economics of Market Dominance,Basil Blackwell:Oxford,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6,pp.517~518.)施马兰西(Schmalensee)也同意这种看法:我们对许多古典问题的认识,包括进入障碍和卡特尔稳定性问题,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博弈论方法在分析不完全竞争方面的两个不足:首先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即使简单的多阶段博弈也有多重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但如何处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一般方法尚不清楚,而且认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复杂的多阶段博弈问题这种假设,也似乎把理性原则推得过远了;其次,大量使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多重均衡结果对假设的细微变化都很敏感,使得均衡非常脆弱,对博弈论模型的检验也变得相当困难,博弈论模型的预测看上去很微妙,但往往难以检验,这样除非博弈论分析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般性预测或者被能做到这一点的其他理论所取代,否则就应相信,产业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成果主要来自于实证研究,只有实证研究才能揭示出哪些理论模型是“空盒子”,哪些理论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注:Schmalensee,1988,Industrial Economics:An Overview,Economic Journal,98,pp.675~676.)这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又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组织学家们又转向依靠实证研究来解决分歧、填补漏洞和提炼思想”(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和实证研究者的界线消失了,实证研究者越来越愿意吸纳和利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学方法的新成果,实证研究的技术和手段整体上都具有更高的水准,理论研究者也比过去更多地接触实际,实际数据更加准确并且更易于获得。所以,伴随着理论层次上对博弈论的广泛重视,案例研究方法继续受到青睐,其重要性相对提高,但横断面回归分析有所衰落。(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除了非合作博弈论仍将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外,网络博弈和合作—非合作混合博弈将日益渗透到产业组织的分析中。
普拉特(Plott)的实验方法(experimental method)和80年代得到很大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宏观

有没有关于世界经济的论文1000字左右?

  分析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毕业论文
  --------------------------------------------------------------------------------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国际公认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是微观经济学深化和发展的结果,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些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最激动人心、取得成果最丰厚的领域之一。1996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但是,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与国内的产业经济学相比,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内容,还是在理论基础、理论体系上都存在很大差异。那么,西方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它的发展轨迹怎样,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及地位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 Stigler)198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起初,它只是从供给角度研究经济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并不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斯蒂格勒,1968);70年代后才逐渐完善,当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西方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的含义是什么?一般认为,“产业”指的是生产具有一定替代关系的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的集合,“产业”与“市场”是同意语。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当然,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不是广义的一般市场。
  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在西方,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泰勒尔(1988)说,“我想避免给这一学科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它的边界并不明确。产业经济学的确始于厂商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但是,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经营战略更丰富”,“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勒获诺奖的公告中则指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行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应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1996)在牛津大学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的导言中认为,“产业组织学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可见,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事实上也难以统一定义。一般认为,这门学科是以市场(或产业)这一层次为研究对象,从同一市场中各厂商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厂商行为及其后果的(潘振民,1996)。我觉得,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是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围绕产业经济学发展的主线无非有两条:一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一是单个企业内部的结构与协调。这一点,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两相比较,微观经济学相对侧重基本经济理论,而产业经济学则侧重实际应用。不过,产业经济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泰勒尔,1988)。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于立等,2000)。例如,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 economics)就是在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等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不少;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还有公司治理结构、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国际企业管理以及公司理财学等;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发展甚至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轨迹

  如果追根溯源,那么,产业经济学的源头是比较久远的,一直可以追索到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乃至亚当·斯密的有关劳动分工理论和市场机制的论述(洪银兴,1998)。但是,一般认为,马歇尔开始的新古典经济学说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源头。20年代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等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为以后产业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并为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他们被推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此后,克拉克(J.M.Clark,1940)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当时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并未产生。因此,一般论述产业经济学发展历史的论著很少提到以上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30年代,至今只有大约70年的历史。如果以1970年为界,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或者说出现了两次高潮。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梅森(E.Mason)和贝恩(J.Bain)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范式。SCP范式源于梅森和30年代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吸纳了张伯伦的学术观点。但是明确形成SCP范式体系的却要归功于梅森的学生贝恩在理论方面的创造性工作。30年代,张伯伦和梅森首先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产业组织课程。30年代后期,哈佛大学形成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了美国主要行业的市场结构情况,并于1939年出版了美国主要产业在1935年的市场集中度资料。40~60年代,哈佛大学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其中,贝恩成为这方面的学术权威。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1959年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论》,它首先提出了“结构——绩效”的范式,是第一本系统论述产业经济学的著作,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在随后的20多年间一直被国外大学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教科书。谢勒(Schever)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一书,提出了完整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这也是SCP范式发展的第二阶段。总之,这一时期研究的基本脉络是运用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来建立和验证SCP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1958年由海弗里鲍尔(R.Heflebower)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选》中。
  哈佛学派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从这一阶段起,产业经济学就已逐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被人们广泛接受,影响了整个一代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
  当然,这一时期,在哈佛学派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孕育和存在着其他的产业经济学流派,只是影响有限而已。例如,同在美国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勒1964年所著的《寡头垄断理论》就是从理论到实际与SCP范式不同的另一种研究范式的典范;而且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很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流派也很活跃(卡布尔,1994)。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哈佛学派的主流产业经济学理论创立以来,一方面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这样,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就分化成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代表主流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一条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前者的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鲍莫尔(Baumol)等人;后者以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兹恩(Y.Brozen)组成的芝加哥学派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后SCP”流派,引人注目的是以科斯(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由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人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
  这一阶段中,产业经济学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一是哈佛学派的SCP范式主要来自于经验研究、缺乏理论根基的缺陷不断暴露,需要完善;二是以前对产业组织研究不屑一顾的一流经济理论家70年代以后对此问题开始发生兴趣,不断加入研究的行列,弥补了产业组织研究理论性的不足;三是现代博弈论(game theory)方法的运用,成为策略性分析的标准工具,给这一领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法论。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泰勒尔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它比传统的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例如企业理论、市场理论、企业间关系,以及合同与组织间关系等问题,是近十年来国外大学最权威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的形式出了一期研究成果选集,汇集了80年代的主要成果。另外,1990年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选》,包含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经济学家们重新转向依靠实证研究来解决分歧、填补漏洞和提炼思想,一批新的理论成果大量出现,使人们对市场上和企业中“会发生什么”有了无法比拟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与实证研究者的“长城”崩塌了,实证研究者越来越愿意吸纳和利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学方法的新成果,理论研究者也能更多地接触实际。卡布尔(J.Cable)1994年主编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一书,全面综述了9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NextPage]

  三、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下面还有很多自己看吧
  

中国现代市场经济论文4000字

《现代营销》(理论版)省级 综合性学术期刊
主要栏目:企业文化、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创新、政策与法规、市场调研、工程技术、商业科学、电子商务、经济纵横、财务天地、实践与探索等。

还有其他问题私聊我

陈勇民的研究成果

在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其论文已在Google Scholar中累计引用3000余次 。陈勇民作为唯一作者或与人合作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价格理论:他的 “Paying Customers to Switch” 一文,是基于消费者购买历史的动态定价理论的开创性文献。在2007 年出版的权威的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3)中有4页多篇幅(1991-1992页;2251-2253页)专门讨论这一论文。他对这一领域新的贡献还包括提出了一个非对称企业动态价格歧视的理论,以及对企业动态定价方式的新解释。他还对消费者搜索与价格竞争进行了研究,在 “Paid-Placement: Advertising and Search on the Internet” 一文中提出了有关竞价排名 (paid placement) 的新理论。他与合作者对价格理论的最新研究包括论文 “Interpersonal Bundling”, “Discount Pricing”,和 “Differential Pricing When Costs Differ: A Welfare Analysis”.(2)知识产权与创新的经济学理论:在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一文中,发现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经济发展存在一种U型关系,并由此对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他进一步在营销创新,纵向市场结构与创新,合同关系与企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竞争政策等方面,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与政策分析。(3)产品差异化理论:在 “Price and Variety in the Spokes Model” 一文中,建立了第一个非局部竞争的产品差异空间模型,并在 “Pric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一文里找出了产品差异化市场中因企业数目的增加导致市场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充分必要条件。(4)企业纵向合并和纵向产业关系:他的 “On Vertical Mergers and Their Competitive Effects” 一文,解决了纵向合并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被收录于EdwardElgar Publishing 2008年出版的经济学经典文库中。他进一步在纵向分离(Vertical Disintegration),排它性合同(Exclusive Dealing)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论。(5) 国际贸易的产业组织:在“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Strategic Outsourcing”中,发现了贸易自由化以前不为人知的一些潜在影响。他又对出口贸易产品种类(export variety)等国际贸易问题做了新的研究,并解释了知识资本在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或外包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6)多产品企业的竞争理论:他在 “Equilibrium Product Bundling” 一文中,提出了产品捆绑销售的均衡理论。他在新的论文中找到了捆绑销售盈利性的一般条件,并提出了消费者偏好与多产品市场竞争及效益的一般关系。(7)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在 “Promises, Trust, and Contracts”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承诺与诚信对合同和效益的影响的理论。在“Inattentive Consumers and Product Quality” 一文中分析了面对非完全理性消费者的企业行为。(8)经济学与法的研究,发表的论文包括:“Refusal to De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Antitrust”, 和“Ex ante Investment, Ex post Remedy, and Product Liability”。

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是什么?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期望理论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1.目标效价
  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
  2.期望值
  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

概念系统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吗

张五常在1983年发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中谈到:“1969年,在香港,我坐在路边的一个空木箱上,让一个男孩替我擦皮鞋,讲定价钱是两毛。他刚开始擦,另一个男孩就走了过来,二话不说就擦起了我的另一只鞋。‘我怎么付钱?’我问。‘每人一毛’,一个男孩回答道。我问他们是怎么定价的,结果惊讶地发现,这两个男孩相互之间并不认识。但这使我领悟到,这一定就是科斯所说的市场:假如我一只脚穿一只普通的鞋,另一只脚穿一只不常见的长统靴,那么一笔交易分成两笔交易就不会那么顺利了。这个小插曲使我从一种不同的角度重读了‘企业的性质’,随后专门研究契约问题”。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早就知道科斯《企业的性质》是一篇经典名文,但是经典往往成为“人人引用,却很少有人阅读的东西”,我也并不例外。最近一年,我常常在思考政府的性质到底是什么?于是产生了一种冲动,开始“功利”地研读科斯《企业的性质》,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今天借这个机会,就把我对《企业的性质》的理解与大家作一些交流。内容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科斯的逻辑与结论;二是科斯的贡献、影响与不足;三是对政府性质理解的启发。一、科斯的逻辑与结论科斯的企业理论实际上隐含了两个不太容易被察觉的假设:第一,科斯是针对新古典主义的缺陷而提出其理论,目的是想纠正新古典主义对企业的误解,因此在他构建企业理论时自然而然地承认了:在企业出现之前,新古典世界中的无内部专业化的原子型的经营单位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在企业出现之前的各种经营单位都不存在内部专业化,企业是内部专业化的经营单位。这种内部专业化只能通过原子型经营单位“一体化”而形成。第二,科斯将企业处理成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机制相对,其功能主要在于企业家的监督、协调与资源配置。从这两个隐含的假设出发,科斯的逻辑推导过程就是:在专业化交换经济发展初期,交换体系中只存在内部没有专业化的原子型经营单位。这种经营单位完全由价格机制进行协调。由于价格运行机制是有成本的,所以当这种成本很高时,经营单位就开始寻找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就是企业,它由原子型经营单位一体化而成。它通过原子型经营单位相结合组成内部分工协作体系来配置资源,从而部分地替代市场运行机制。当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成本高于企业配置资源的成本时,企业便会产生,便会替代市场而存在。科斯开篇就讲:“经济学理论一直饱受不能清晰阐明其假设之苦”。因此在文章的引言中,科斯说明了构建经济理论时假设的重要性,并引用了罗宾逊夫人曾说过的两个针对假设的问题:它们是易于处理的吗?它们是否符合实际?同时希望他给企业作的定义不仅从其与真实世界中企业含义的一致性意义上看具有现实性,而且用马歇尔提出的经济学分析的两大最有力工具,即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都易于处理。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科斯定义了他所说的企业,并提出他写作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文章提到,我们发现“在这无意识合作的海洋中屹立的有意识力的岛屿,宛如牛奶中凝结的奶油”。然后提出疑问:既然价格变动就可以调节生产,生产无需任何组织也可以进行,那为什么还存在组织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还会有凝结的奶油漂浮在牛奶上面?科斯在这里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替代价格机制”。鉴于经济学家视价格机制为协调工具的同时又承认企业家的协调功能这一事实,探询为什么在某种情况下协调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外情况下又成了企业家的任务的确是重要的。因此,科斯说:“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缩小经济理论中关于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假设和依赖于企业家配置资源的假设之间出现的鸿沟”。第二部分是这篇文章最为核心的内容,主要论证了企业的起源与边界。科斯说,“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市场的运行需要成本,而组成组织,并让某些权威人士(如企业家)支配其资源,如此便可节省若干市场成本。企业家必须做到以低成本行使其职能,因为他可以用低于市场交易的价格获得生产要素。如果他做不到,一般也能再回到公开市场”。“为了得到一定报酬,生产要素通过合约同意在一定限度内听从企业家的指挥……当资源配置取决于企业家,由关系系统组成的企业便开始出现”。“当企业家组织额外的交易时,企业的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当企业家放弃组织这些交易时,企业的规模就会缩小……直至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同于在公开市场中进行此项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此交易的成本为止,企业将一直扩大规模”。“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企业将趋于扩大规模:(1)组织成本越少,被组织的交易增多时,成本增加越慢;(2)企业家失误的可能性越小,被组织的交易增多时,失误增加越少;(3)企业的规模越大,生产要素越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降低的越多(或升高的越少)”。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已有研究文献(主要是对奈特教授《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的相关论点)的述评,并指出,奈特教授实际上并没有指出价格机制会被替代的原因。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是为搞清楚前面的分析与企业成本曲线一般问题的相关性。科斯认为,“要决定企业规模,必须考虑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组织各个企业家的成本。之后才能决定每个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每种产品的生产数量”。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主要说明了论文中的企业概念与真实存在的企业的一致性。科斯说:“我们给出的企业定义与现实中的企业定义十分相近。而且,这个定义当然可行。当思考企业的规模应该多大时,边际原理就会很好地发挥作用……在边际上,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或者与另一企业组织此交易成本相等,或者与价格机制组织此交易的成本相等……一般来说,只有研究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才能解释企业扩大或缩小的原因。因此我们获得了移动均衡理论”。二、科斯的贡献、影响与不足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被公认为是一篇经典,主要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思考经济组织的方式。科斯在1991年的诺奖获得者演讲中说,“年届八旬,因二十多岁时所做的工作获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奇特的经历……当年我21岁,阳光从未停止照耀”。我们不得不佩服科斯在21岁时就产生的这些真知灼见。但如果认为《企业的性质》的发表对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引起人们重视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那就错了。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交易成本明确地引入了经济分析,开创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先河。实际上,这一贡献是科斯获得诺奖的三大贡献之一。其它两个贡献是:强调交易成本、产权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构筑了产权理论的框架;将经济理论应用到法学问题上,形成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法律经济学。然而,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后的30、40年内,影响甚微或者可以说是毫无影响。张五常认为,自从1966年开始,这篇论文被引证的次数才开始稳步增长。70、80年代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抓住了解释有关产业组织的问题,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企业的性质》。科斯在1987年纪念《企业的性质》发表50周年座谈会上说,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对他在《企业的性质》中的观点给予大量关注,部分是因为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观点的兴趣以及文章引起的对交易成本重要性的理解所引发的。但同时,威廉姆森的著作一定也起了同样的作用,如1970年出版的《公司控制与企业行为》、1975年出版的《市场与科层》使许多经济学家意识到存在一种与通常方法不同的产业组织学研究方法。同样在1987年的座谈会上,科斯认为这篇文章的弱点之一是“套用雇主—雇员关系作为企业的原型,这使得企业的性质残缺不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套用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由于只是重视雇主—雇员关系,结果就忽视了考察能使企业组织者以购买、租赁或借入的方式来指挥资本使用的合约”。但科斯仍认为,虽然这种不完整性是个瑕疵,但它并没有对总体理论框架造成严重的损害。因为不满意科斯所认为的,企业的出现是“一个合约替代一系列合约”,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提出,把企业视为市场替代物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而应该说是“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一旦契约的替代被确定了,企业的规模也就确定了”。可以认为,张五常对科斯的企业理论作了重要的发展。因为科斯和张五常的理论不是用数学模型表达的,杨小凯和黄有光又于1994年的《企业理论的新发展》一文中用了一个精细化的数学模型,来表述和发展了他们的企业理论。当然,科斯的企业理论还存在其它多个方面的不足。比如:(1)科斯的企业理论忽视了企业的生产功能,实际上对生产费用的节约同样是企业存在的理由;(2)科斯的企业理论缺少历史的真实性,实际上并无大量没有内部专业化的原子型经营单位,一个平等自愿交换的世界只是科斯的一种理论设想;(3)科斯的企业理论无法解释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同步扩大或同步缩小的历史现象;(4)科斯在考察企业存在的原因时强调契约的不完全性,但当他进一步论述企业问题时,又不自觉地放弃了这一点,转而强调市场的完全竞争性。事实上,承认了契约的不完全性,也就承认了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只有这样才能逻辑一致地说明问题。三、对政府性质理解的启发鉴于政府与企业有着非常相似的制度特点,比如:两者的起源都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并承担着节约交易费用的功能;两者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并需要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来解决代理问题;两者的规模与范围都受制于成本因素,存在一个合理的边界等,我们可以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重新审视了政府这个“超级企业”的经济性质。我认为,政府的起源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它是一系列有形或无形契约的签订或者是制度网络的形成过程。在这一契约网络中,公民与政府之间形成了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其委托代理链条可以描述为公民—立法者与政治家—行政官僚。相对于经济契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政治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政治代理问题更为严重。因此,政治契约的事后支持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协调政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就可以被称作是政府治理结构,如:全民公决、筛选代理人、契约设计、权力制衡、监督控制与意识形态约束等。然而,政府治理结构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代理问题,这就迫使人们对政府的规模与范围作出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说,社会公众希望达到的政府最优规模,要大于政府中统治集团的最优选择,而小于行政官僚们所偏好的规模。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规模最终到底会有多大,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问题,取决于公民、立法者与政治家、行政官僚在政治市场上的博弈结果。对于政府范围而言,其最优边界主要取决于政府内与政府间交易费用的权衡,再加上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考虑。有关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可参见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这里不再详述。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是是怎样的?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发展阶段
  在经济学中,产业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同一种(严格说来是具有较强替代性)商品的企业集合,此时,产业与“市场”是同义词,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马广奇,2000)。当然,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非广义的一般市场。因此,产业经济学最初只是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垄断关系,后来逐步被经济理论界扩展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等方面,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架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的规律性;①产业关联理论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描述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政策理论研究的是有关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范围来看,在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学实质上是狭义的产业经济学,即围绕产业组织研究的产业组织学,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较少考虑体制性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不完全竞争下的 SCP范式,企业的目标、规模和组织,与产业组织相关的管制与反垄断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其经济理论界把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也囊括在产业经济学中,从而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展,并且习惯上称其为广义的产业经济学。
  从发展轨迹来看,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
  (一)萌芽阶段(1930年以前)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根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新产业的不断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发展,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客观需要理论界对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实际上,这种研究的需要早已随社会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强化,理论界顺应这种客观需要也早已开始了其研究进程。这样,产业经济学萌芽的历史自然比较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 A., 1776)那里。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后人所推崇的两个原理:一是市场竞争机制理论,二是劳动分工理论。这两个原理都论及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问题,这对后来的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之后的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吸取其理论营养,首创性地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引入到经济学中。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讨论生产要素时,丰富了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理论,提出了第四种要素即组织,指出资源配置效率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竞争活力的问题。他认为,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会阻碍和破坏价格机制的作用,使价格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从而扼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由竞争,使经济运行失去活力,破坏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内在矛盾,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 Conflict)。
  马歇尔所处的时代仍然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垄断现象并不常见。但是到了20世纪初,垄断性的经济组织逐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罗宾逊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进行了分析,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此时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还未形成。
  其间,产业结构理论也开始萌芽。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术》中论述了三次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距(即农业小于制造业、制造业小于商业),并指出,这种差距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为后来的产业间关系以及产业内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阶段(1930-1970年)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阶段,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以及企业组织的替代对市场竞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在哈佛大学成立,他们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美国几十年来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运用经验分析、案例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了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价格与成本,大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及可竞争市场的条件,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其标志性成果是贝恩的《产业组织》(1959年)一书的出版,在该书中,贝恩明确了产业组织的含义,把产业组织概括为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市场关系,即它们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行为关系;提出了市场结构(N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三个基本范畴,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并以研究市场结构为重点,构成了“SCP”分析范式。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此后,谢勒的《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1970年)一书的出版,提出了更为完整的SCP范式,使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成熟。
  在哈佛学派看来,市场结构主要包括集中度、产品差异、规模经济、进入障碍和政府管制,企业行为主要涉及合谋和策略性行为、广告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市场绩效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生产率等。他们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递进制约的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资源配置的绩效。因此,为了获取良好的市场绩效,必须采取积极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以改善市场结构,进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由于哈佛学派十分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又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在产业组织理论得以形成的同时,产业结构理论也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G.B. Fisher)首次确立了三次产业分类法,把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物质资料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把对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制造业 (其中包括矿业);把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此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 G. Clark)在配第和费歇尔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多个国家的经济统计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与转移的规律性,后被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同时,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还对工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把工业又进一步细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论证了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是随着工业化的过程而不断下降的。并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了消费资料工业的比重逐步减少、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结论,这就是“霍夫曼定理”。到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S.Kuznets)运用20多个国家的资料,深入考察了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列昂惕夫(W.Leontief)还创造了投入产出法,由此分析了产业之间的关系,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1970年以来,产业经济学进入到全新的深化发展阶段,以哈佛学派为代表创立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一方面不断获得了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因此,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分化成了两条主线:
  一条是代表主流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其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鲍莫尔(Baumol)等人。他们在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中显示了以下几个特征: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对经济福利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有许多独到之处。与谢勒的SCP范式相比,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行为给予特别重视,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变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而且彼此之间不存在反馈线路。这些可视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另一条路线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兹恩(Y.Brozen)等人。其中,斯蒂格勒的贡献最大,他在《产业组织》(1968年)一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1)探索了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根源,认为企业兼并的动因并不在于实现规模经济,只要没有显著的规模不经济,兼并仍会发生。(2)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3)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认为最佳规模取决于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术”原则来确定最佳厂商规模的观点:即,凡是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4)深入研究了“进入壁垒”问题。传统认为的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等进入壁垒因素,在他看来不再构成壁垒,而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垒之一。(5)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市场组织问题。认为信息也可以产生收益,获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厂商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中人的决策环境是以有限信息为特征的,因此,没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为实现竞争的必要条件,只要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就能达到最佳竞争程度。(6)率先对政府管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创了“规模经济学”的先河。之后,德姆塞茨 (1973)在其《市场集中研》一书中,实证研究了获利能力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总结起来,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特点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强调对各种理论的经验证明(泰勒尔,1988);反对强调“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正当欧美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则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实施干预的集中体现。1945-1955年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和产业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实现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重建和经济复兴之目的。之后,日本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的作用,使其经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产业政策日益引起各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70-1972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发布14个成员国产业政策研究报告,促进了“产业政策”在全世界的普及。日本学者如小宫隆太郎、筱原三代平、宫泽健一等对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囊括在第一本明确命名为《产业经济学》的书中,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平台革命》([美]杰奥夫雷G.帕克(Geoffrey G. Parker))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平台革命

作者:[美]杰奥夫雷G.帕克(Geoffrey G. Parker)

译者:志鹏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0

页数:336

内容简介:

《平台革命》一书从网络效应、平台的体系结构、颠覆市场、平台上线、盈利模式、平台开放的标准、平台治理、平台的衡量指标、平台战略、平台监管的10个视角,清晰地为读者提供了平台模式最权威的指导。

硅谷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曾经说过:“软件正在吞食整个世界。”而《平台革命》进一步指出:“平台正在吞食整个世界”。以平台为导向的经济变革为社会和商业机构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包括创造财富、增长、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成功和失败的标准被重新定义。

本书将帮助新进入市场的创业者、传统企业的管理者、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驾驭这个充满挑战的新世界,让每个人成为平台赢家。

作者简介:

杰奥夫雷 G. 帕克(Geoffrey G. Parker)

现任达特茅斯大学工程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兼数字经济创办人,平台战略峰会主席。他与马歇尔共同提出“双边市场理论”,对产业组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理论已成为互联网行业课程中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已被纳入多所知名高校的MBA课程。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能源部和许多公司的支持,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经济学、平台战略等。他曾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及博士学位。

马歇尔 W. 范·埃尔斯泰恩(Marshall W. Van Alstyne)

波士顿大学信息经济学教授兼信息系统部主任,平台战略峰会联合主席。他有6篇论文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IOC、SGER、iGORPS、SBIR、Career Awards奖项,曾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及博士学位。

桑基特·保罗·邱达利(Sangeet Paul Choudary)

平台思维(Platform Thinking)实验室创始人兼CEO,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平台战略组织联合主席、欧洲工商管理学院EIR,担任硅谷多家《财富》500强创业公司的顾问。2014年,他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了演讲。

关于光学工艺方面的中英文对照翻译

BASIC 语言及应用 BASIC Language &Application
C 语言 C Language
CAD 概论 Introduction to CAD
CAD/CAM CAD/CAM
COBOL语言 COBOL Language
生物物理学 Biophysics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Vacuum Freezing &Drying Technology
16位微机 16 Digit Microcomputer
ALGOL语言 ALGOL Language
BASIC 语言 BASIC Language
COBOL语言程序设计 COBOL Language Program Designing
C与UNIX环境 C Language &Unix Environment
C语言与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C Language &Biomed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BASE Ⅲ课程设计 C ourse Exercise in dBASE Ⅲ
FORTRAN语言 FORTRAN Language
IBM-PC/XT Fundamentals of Microcomputer IBM-PC/XT
IBM-PC微机原理 Fundamentals of Microcomputer IBM-PC
LSI设计基础 Basic of LSI Designing
PASCAL大型作业 PASCAL Wide Range Working
PASCAL课程设计 Course Exercise in PASCAL
X射线与电镜 X-ray &Electric Microscope
Z-80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Z-80 Pragramming in Assembly Languages
板壳理论 Plate Theory
板壳力学 Plate Mechanics
半波实验 Semiwave Experiment
半导体变流技术 Semiconductor Converting Technology
半导体材料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半导体测量 Measurement of Semiconductors
半导体瓷敏元件 Semiconductor Porcelain-Sensitive Elements
半导体光电子学 Semiconductor Optic Electronics
半导体化学 Semiconductor Chemistry
半导体激光器 Semiconductor Laser Unit
半导体集成电路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ry
半导体理论 Semiconductive Theory
半导体器件 Semiconductor Devices
半导体器件工艺原理 Technological Fundamental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半导体物理 Semiconductor Physics
半导体专业 Semiconduction Specialty
半导体专业实验 Specialty Experiment of Semiconductor
薄膜光学 Film Optics
报告文学专题 Special Subject On Reportage
报刊编辑学 Newspaper &Magazine Editing
报纸编辑学 Newspaper Editing
泵与风机 Pumps and Fans
泵与水机 Pumps &Water Turbines
毕业设计 Graduation Thesis
编译方法 Methods of Compiling
编译技术 Technique of Compiling
编译原理 Fundamentals of Compiling
变电站的微机检测与控制 Computer Testing &Control in Transformer Substation
变分法与张量 Calculus of Variations &Tensor
变分学 Calculus of Variations
----------------------------------
变质量系统热力学与新型回转压 Variable Quality System Thermal Mechanics &Neo-R
o
表面活性物质 Surface Reactive Materials
并行算法 Parallel Algorithmic
波谱学 Wave Spectrum
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Measurement of Material Mechanical Performance
材料力学 Mechanics of Materials
财务成本管理 Financial Cost Management
财政学 Public Finance
财政与金融 Finance &Banking
财政与信贷 Finance &Credit
操作系统 Disk Operating System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in Disk Operating System
操作系统原理 Fundamentals of Disk Operating System
策波测量技术 Technique of Whip Wave Measurement
测量原理与仪器设计 Measurement Fundamentals &Meter Design
测试技术 Testing Technology
测试与信号变换处理 Testing &Sign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ing
产业经济学 Industrial Economy
产业组织学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echnoooligy
场论 Field Theory
常微分方程 ordinary Differentical Equations
超导磁体及应用 Superconductive Magnet &Application
超导及应用 Superconductive &Application
超精微细加工 Super-Precision &Minuteness Processing
城市规划原理 Fundamentals of City Planning
城市社会学 Urban Sociology
成组技术 Grouping Technique
齿轮啮合原理 Principles of Gear Connection
冲击测量及误差 Punching Measurement &Error
冲压工艺 Sheet Metal Forming Technology
抽象代数 Abstract Algebra
传动概论 Introduction to Transmission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Sensors &Testing Technology
传感器原理 Fundamentals of Sensors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Fundamentals of Sensors &Application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传坳概论 Introduction to Pass Col
船舶操纵 Ship Controling
船舶电力系统 Ship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船舶电力系统课程设计 Course Exercise in Ship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船舶电气传动自动化 Ship Electrified Transmission Automation
船舶电站 Ship Power Station
船舶动力装置 Ship Power Equipment
船舶概论 Introduction to Ships
船舶焊接与材料 Welding &Materials on Ship
船舶机械控制技术 Mechanic Control Technology for Ships
船舶机械拖动 Ship Mechamic Towage
船舶建筑美学 Artistic Designing of Ships
船舶结构力学 Structual Mechamics for Ships
船舶结构与制图 Ship Structure &Graphing
船舶静力学 Ship Statics
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 Designing Ship Intensity &Structure
船舶设计原理 Principles of Ship Designing
船舶推进 Ship Propeling
船舶摇摆 Ship Swaying
船舶阻力 Ship Resistance
船体建造工艺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船体结构 Ship Structure
船体结构图 Ship Structure Graphing
船体振动学 Ship Vibration
创造心理学 Creativity Psychology
磁测量技术 Magnet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
磁传感器 Magnetic Sensor
磁存储设备设计原理 Fundamental Design of Magnetic Memory Equipment
磁记录技术 Magnetographic Technology
磁记录物理 Magnetographic Physics
磁路设计与场计算 Magnetic Path Designing &Magnetic Field Calculati
磁盘控制器 Magnetic Disk Controler
磁性材料 Magnetic Materials
磁性测量 Magnetic Measurement
磁性物理 Magnetophysics
磁原理及应用 Principles of Catalyzation &Application
大电流测量 Super-Current Measurement
大电源测量 Super-Power Measurement
大机组协调控制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Generator Networks
大跨度房屋结构 Large-Span House structure
大型锅炉概况 Introduction to Large-Volume Boilers
大型火电机组控制 Control of Large Thermal Power Generator Networks
-------------------------------------------------
大学德语 College German
大学俄语 College Russian
大学法语 College French
大学日语 College Japanese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
大学语文 College Chinese
大众传播学 Mass Media
代用运放电路 Simulated Transmittal Circuit
单片机原理 Fundamentals of Mono-Chip Computers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Fundamentals of Mono-Chip Computers &Applications
弹性力学 Theory of Elastic Mechanics
当代国际关系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当代国外社会思维评价 Evaluation of Contemporary Foreign Social Thought
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当代文学专题 Topics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当代西方哲学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当代戏剧与电影 Contemporary Drama &Films
党史 History of the Party
导波光学 Wave Guiding Optics
等离子体工程 Plasma Engineering
低频电子线路 Low Frequency Electric Circuit
低温传热学 Cryo Conduction
低温固体物理 Cryo Solid Physics
低温技术原理与装置 Fundamentals of Cryo Technology &Equipment
低温技术中的微机原理 Priciples of Microcomputer in Cryo Technology
低温绝热 Cryo Heat Insulation
低温气体制冷机 Cryo Gas Refrigerator
低温热管 Cryo Heat Tube
低温设备 Cryo Equipment
低温生物冻干技术 Biological Cryo Freezing Drying Technology
低温实验技术 Cryo Experimentation Technology
低温物理导论 Cryo Physic Concepts
低温物理概论 Cryo Physic Concepts
低温物理概念 Cryo Physic Concepts
低温仪表及测试 Cryo Meters &Measurement
低温原理 Cryo Fundamentals
低温中的微机应用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in Cryo Technology
低温装置 Cryo Equipment
低噪声电子电路 Low-Noise Electric Circuit
低噪声电子设计 Low-Noise Electronic Designing
低噪声放大与弱检 Low-Noise Increasing &Decreasing
低噪声与弱信号检测 Detection of Low Noise &Weak Signals
地理 Geography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电测量技术 Electr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
电厂计算机控制系统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in Power Plants
电磁测量实验技术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 Experiment &Technology
电磁场计算机 Electromagnetic Field Computers
电磁场理论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电磁场数值计算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电磁场与电磁波 Electromagnetic Fields &Magnetic Waves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Electromagnetic Fields &Micro-Wave Technology
电磁场中的数值方法 Numerical Methods in Electromagnetic Fields
电磁场中的数值计算 Numerical Calculation in Electromagnetic Fields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cs
电动力学 Electrodynamics
电镀 Plating
电分析化学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电工测试技术基础 Testing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工产品学 Electrotechnical Products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Electrical Technolog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工电子学 Electronic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工基础 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工基础理论 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工基础实验 Basic Experimen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工技术 Electrotechnics
电工技术基础 Fundamentals of Electrotechnics
电工实习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电工实验技术基础 Experiment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工学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工与电机控制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otor Control
电弧电接触 Electrical Arc Contact
电弧焊及电渣焊 Electric Arc Welding &Electroslag Welding
电化学测试技术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Technology
电化学工程 Electrochemical Engineering
电化学工艺学 Electrochemical Technology
电机测试技术 Motor Measuring Technology
电机电磁场的分析与计算 Analysis &Calculation of Electrical Motor &Electromag
netic Fields
电机电器与供电 Motor Elements and Power Supply
电机课程设计 Course Exercise in Electric Engine
电机绕组理论 Theory of Motor Winding
电机绕组理论及应用 Theory &Application of Motor Winding
电机设计 Design of Electrical Motor
电机瞬变过程 Electrical Motor Change Processes
电机学 Electrical Motor
电机学及控制电机 Electrical Machinery Control &Technology
电机与拖动 Electrical Machinery &Towage
电机原理 Principle of Electric Engine
电机原理与拖动 Principles of Electrical Machinery &Towage
电机专题 Lectures on Electric Engine
电接触与电弧 Electrical Contact &Electrical Arc
电介质物理 Dielectric Physics
电镜 Electronic Speculum
电力电子电路 Power Electronic Circuit
电力电子电器 Power Electronic Equipment
电力电子器件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电力电子学 Power Electronics
电力工程 Electrical Power Engineering
电力生产技术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电力生产优化管理 Optimal Management of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电力拖动基础 Fundamentals for Electrical Towage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 Electrical Towage Control Systems
电力系统 Power Systems
电力系统电源最优化规划 Optimal Planning of Power Source in a Power System
电力系统短路 Power System Shortcuts
电力系统分析 Power System Analysis
电力系统规划 Power System Planning
电力系统过电压 Hyper-Voltage of Power Systems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电力系统经济分析 Economical Analysis of Power Systems
电力系统经济运行 Economical Operation of Power Systems
电力系统可靠性 Power System Reliability
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 Power System Reliability Analysis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及应用 Non-Work Compensation in Power Systems &Applicati
电力系统谐波 Harmonious Waves in Power Systems
电力系统优化技术 Optimal Technology of Power Systems
电力系统优化设计 Optimal Designing of Power Systems
电力系统远动 Operation of Electric Systems
电力系统远动技术 Operation Technique of Electric Systems
电力系统运行 Operation of Electric Systems
电力系统自动化 Automation of Electric Systems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Equipment
电路测试技术 Circuit Measurement Technology
电路测试技术基础 Fundamentals of Circuit Measurement Technology
电路测试技术及实验 Circuit Measurement Technology &Experiments
电路分析基础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 Basic Experiment on Circuit Analysis
电路分析实验 Experiment on Circuit Analysis
电路和电子技术 Circuit and Electronic Technique
电路理论 Theory of Circuit
电路理论基础 Fundamental Theory of Circuit
电路理论实验 Experiments in Theory of Circuct
电路设计与测试技术 Circuit Designing &Measurement Technology
电器学 Electrical Appliances
电器与控制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ntrol
电气控制技术 Elect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电视接收技术 Television Reception Technology
电视节目 Television Porgrams
电视节目制作 Television Porgram Designing
电视新技术 New Television Technology
电视原理 Principles of Television
电网调度自动化 Automation of Electric Network Management
电影艺术 Art of Film Making
电站微机检测控制 Computerized Measurement &Control of Power Statio
电子材料与元件测试技术 Measuring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Material and Element
电子材料元件 Electronic Material and Element
电子材料元件测量 Electronic Material and Element Measurement
电子测量与实验技术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Experiment
电子测试 Electronic Testing
电子测试技术 Electronic Testing Technology
电子测试技术与实验 Electronic Test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电子机械运动控制技术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Mechanic Movement Control
电子技术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s
电子技术腐蚀测试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Erosion Measu
rement 电子技术基础 Basic Electronic Technology
电子技术基础与实验 Basic Electronic Technology &Experiment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Course Exercise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电子技术实验 Experiment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电子理论实验 Experiment in Electronic Theory
电子显微分析 Electronic Micro-Analysis
电子显微镜 Electronic Microscope
电子线路 Electronic Circuit
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技术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电子线路实验 Experiment in Electronic Circuit
电子照相技术 Electronic Photographing Technology
雕塑艺术欣赏 Appreciation of Sculptural Art
调节装置 Regulation Equipment
动态规划 Dynamic Programming
动态无损检测 Dynamic Non-Destruction Measurement
动态信号分析与仪器 Dynamic Signal Analysis &Apparatus
锻压工艺 Forging Technology
锻压机械液压传动 Hydraulic Transmission in Forging Machinery
锻压加热设备 Forging Heating Equipment
锻压设备专题 Lectures on Forging Press Equipments
锻压系统动力学 Dynamics of Forging System
锻造工艺 Forging Technology
断裂力学 Fracture Mechanics
对外贸易概论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多层网络方法 Multi-Layer Network Technology
多目标优化方法 Multipurpose Optimal Method
多项距阵 Multi-Nominal Matrix
多元统计分析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发电厂 Power Plant
发电厂电气部分 Electric Elements of Power Plants
法律基础 Fundamentals of Law
法学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of Law
法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Science of Law
翻译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与技巧 Theory &Skills of Translation
泛函分析 Functional Analysis
房屋建筑学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truction
非电量测量 Non-Electricity Measurement
非金属材料 Non-Metal Materials
非线性采样系统 Non-Linear Sampling System
非线性光学 Non-Linear Optics
非线性规划 Non-Linear Programming
非线性振荡 Non-Linear Ocsillation
非线性振动 Non-Linear Vibration
沸腾燃烧 Boiling Combustion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实验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分析力学 Analytical Mechanics
风机调节 Fan Regulation
风机调节.使用.运转 Regulation,Application &Operation of Fans
风机三元流动理论与设计 Tri-Variate Movement Theory &Design of Fans
风能利用 Wind Power Utilization
腐蚀电化学实验 Experiment in Erosive Electrochemistry
复变函数 Complex Variables Functions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Functions of Complex Variables &Integral Transformation
复合材料力学 Compound Material Mechanics
傅里叶光学 Fourier Optics
概率论 Probability Theory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Theor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Probability Theory &Stochastic Process
钢笔画 Pen Drawing
钢的热处理 Heat-Treatment of Steel
钢结构 Steel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 Reinforced Concrete
钢筋混凝土及砖石结构 Reinforced Concrete &Brick Structure
钢砼结构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Designing bases of High Rising Buildings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Designing Structures of High Rising Buildings
高等材料力学 Advanced Material Mechanics
高等代数 Advanced Algebra
高等教育管理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高等教育史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学 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高电压技术 High-Voltage Technology
高电压测试技术 High-Voltage Test Technology
高分子材料 High Polymer Material
高分子材料及加工 High Polymer Material &Porcessing
高分子化学 High Polymer Chemistry
高分子化学实验 High Polymer Chemistry Experiment
高分子物理 High Polymer Physics
高分子物理实验 High Polymer Physics Experiment
高级英语听说 Advanced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高能密束焊 High Energy-Dense Beam Welding
高频电路 High-Frenquency Circuit
高频电子技术 High-Frenquency Electronic Technology
高频电子线路 High-Fren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高压测量技术 High-Voltag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高压测试技术 High-Voltage Testing Technology
高压电场的数值计算 Numerical Calculation in High-Voltage Electronic Field
高压电器 High-Voltage Electrical Appliances
高压绝缘 High-Voltage Insulation
高压实验 High-Voltage Experimentation
高压试验技术 High-Voltage Experimentation Technology
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Mechanic Testing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Engineering Material and Heat Treatment
工程材料学 Engineering Materials
工程测量 Engineering Surveying
工程测试技术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ique
工程测试实验 Experiment on Engineering Testing
工程测试信息 Information of Engineering Testing
工程动力学 Engineering Dynamics
工程概论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工程概预算 Project Budget
工程经济学 Engineering Economics
工程静力学 Engineering Statics
工程力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
工程热力学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工程项目评估 Engineering Project Evaluation
工程优化方法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al Method
工程运动学 Engineering Kinematics
工程造价管理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工程制图 Graphing of Engineering
工业分析 Industrial Analysis
工业锅炉 Industrial Boiler
工业会计学 Industrial Accounting
工业机器人 Industrial Robot
工业技术基础 Basic Industrial Technology
工业建筑设计原理 Principles of Industrial Building Design
工业经济理论 Industrial Economic Theory
工业经济学 Industrial Economics
工业企业财务管理 Industrial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工业企业财务会计 Accounting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工业企业管理 Industri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 Industrial Enterprise Adminstrative Management
工业社会学 Industrial Sociology
工业心理学 Industrial Psychology
工业窑炉 Industrial Stoves
工艺过程自动化 Technics Process Automation
公差 Common Difference
公差技术测量 Technical Measurement with Common Difference
公会计与财务分析 Accountancy &Financial Analysis
会计与设备分析 Accountancy &Equipment Analysis
会计原理及外贸会计 Principles of Accountancy &Foreign Trade Accountancy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