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法理学博士论文_法理学博士论文选题方向

2023-12-12 13: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法理学博士论文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反思与发展

  【内容摘要】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两类关系,一类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内部的关系,另一类是
  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理学受到相邻学科的冲击,因此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是
  重新认识法理学研究对象的全新视点。
  【关键词】法理学 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D920.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9106(2004) 03 - 0073 - 02
  一、我国学者对于法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
  我国法理学近20 年的研究在许多问题上都取得较大
  进展,但在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上却基本上没有变化。从能
  反映这一问题的教材中可以看到关于法理学研究对象的说
  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认为法理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共性
  问题和最一般规律的法学学科。例如:
  (l)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法和法学的一般原理(哲
  理) 、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
  运行的机制。
  ———刘金国、舒国滢主编:《法理学教科书》,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1 版,第3 页。
  (2) 法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一般的法律”和“一般的法
  律现象”问题,包括法律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发展、形
  式、法律运用、权利与义务等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基本规律和
  基本原理。
  ———孙笑侠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6 月第1 版,第14 页。
  (3) 中国的法理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一般的
  法,特别是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
  民主与法制、法的制定、实施、实现、法律监督的基本原理和
  规律。
  ———张贵成、刘金国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 1992 年8 月第1 版,第11 页。
  (4) 法理学当以法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法的
  一般概念、范畴与原则,包括法的本质、法的价值、法的功
  能、法的类型、法的形式、法律体系、法律关系、权利义务、法
  的效力、法律责任、法律制裁、法律意识、法治思想等,还包
  括法的创制、法的实现等等的一般原理。
  ———王果纯著《: 现代法理学———历史与理论》,湖南出
  版社,1995 年9 月第1 版,第3 页。
  (5) 法理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法理学
  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卓泽渊主编《: 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 年11 月
  第1 版,第3 - 6 页。
  (6)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
  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4 年6 月第1 版,第5 页。
  (7) 法理学是以法的普遍适用的原理、范畴、原则、规
  律、价值等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徐显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4 年8 月第1 版,第4 页。
  (8)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是法律起源、本质、
  历史类型、法律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
  律的制定、形式、规范、作用、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体
  系、法律实施保证、法律的发展规律等。
  ———刘瀚、刘兆兴、刘翠霄编著《: 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指
  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年1 月第1 版,第5 页。
  (9) 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理论,特别是我国社会
  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具体地说,它要研究有关一般的法,特
  别是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
  发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实施等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沈宗灵主编《: 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1 版,第28 —29 页。
  (10)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即法哲学方向,法社会学方向
  和法的理论方向。
  ———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1 月第1 版,第10 页。
  (11) 法理学以“一般法”即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张文显主编《: 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 年10 月
  第1 版,第12 页。
  归结这些观点,对法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实际有如下
  几种: (一) 以“一般法”即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二) 以
  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
  (三) 以法和法学的一般原理(哲理) 、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
  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为研究对象;
  (四) 以法哲学为研究对象; (五) 以法为研究对象,其具体内
  容包括法律起源、本质、历史类型、法律与经济基础和其他
  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等。
  从上述罗列的几种略有不同的观点看,我国学者关于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如下五种:
  (一) 一般法; (二) 法律现象的共同性问题; (三) 法的一
  般理论; (四) 法律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五) 法律的最一般规
  律。在这五种观点中,有三种表述谈到了法理学研究对象
  是法律的规律,有两种表述没有谈到规律问题,这一点可能
  是我国法理学者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有其不同之
  处。当然,这几种关于法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与西方法理
  学流派相比较,有其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关于法
  理学研究对象有较为一致的认识,这就是法的共性问题和
  规律性问题;第二,这种定位目标高远。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那么,究竟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从宏观来看,
  法理学一词有着多种含义。一般来说,作为一个概念,我们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它进行界定:第一,它作为“法律知
  73
  识”或“法律科学”的同义语,是在最广泛的程度上使用的,
  它包括法律的研究和知识;第二,它是最一般地研究法律的
  一门学问,即法律科学的一个分支,有别于某一法律制度的
  制定、阐述、解释评价和应用,是对法律的一般性研究,着重
  于考察法律中最普遍、最抽象、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由于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性,使得法理
  学的内容变得极为庞杂。正如英国法理学家哈里斯(J ·W·
  Harris) 风趣地指出:“法理学是一袋杂七杂八的东西。关于
  法律的各种各样的一般思辨都可以投入这个袋中。法律是
  干什么的? 法律要实现什么? 我们应重视法律吗? 对法律
  如何加以改进? 可以不要法律吗? 谁创制法律? 我们从哪
  里去找法律? 法律与道德、正义、政治、社会实践或赤裸裸
  的武力,有什么关系? 我们应遵守法律吗? 法律到底为谁
  服务? 等等。这些就是一般法理学所包括的问题,人们可
  以不管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并不消失。”①当代美国著
  名的法理学家波斯纳(Richard·A·Posner) 则认为法理学是
  关于法律这种社会现象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和最理论化的
  分析。他认为法理学的问题通常包括法律是否以及在什么
  意义上是客观的(确定的、非个人的) 和自主的,而不是政治
  性的和个人的( Personal) ,法律正义的含义是什么? 法官的
  恰当的和实际的角色是什么,司法中裁量的作用;法律的来
  源是什么;法律中社会科学和道德哲学的作用,传统在法律
  中的作用;法律能否成为一种科学;法律是否进步;以及法
  律文本解释的麻烦②。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法学家关于法理学的研究
  对象实际上为两类关系,一类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内部的关
  系,另一类是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正如美国
  已故法学家帕特森( E·Patterson) 所说:法理学是由法律的
  (of law) 一般理论和关于法律的(about law) 一般理论构成
  的。用这样两个命题,人们可以表明有两类法律理论和分
  析。一类关于法律的内在方面(internal) ,一类关于法律的
  外在方面(external) ③。当然,这种概括是就整个西方法理
  学而言的,并不是指个别法理学家体系。可以这样说,在西
  方国家,有多少法理学家就有多少法理学体系。
  因此,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水平来看,法理学的研
  究对象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法”,这是法理学研究
  对象的第一层次。所谓“一般法”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古
  今中外的一切法,即法理学应是对古今中外一切类型的法
  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的综合研究,它的结论应能解释
  法的一切现象。其二是指法的整个领域或整个法律现实,
  即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在内的
  整个法律领域,以及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法理学应当
  以各个部门法和部门法学为基础,应是对各个部门法的总
  体研究,是对整个部门法学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
  法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二层次是(法定) 权利。如前所
  述,法学的基本问题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现代法学则
  以权利为本位。作为法学体系最高层次的法理学应以(法
  定) 权利为其研究对象。
  法理学研究对象的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础,第二层次
  是核心。确定第一层次可以使法理学的研究在面上有个范
  围,以使它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如伦理学、政治学等) 及
  法学其他学科(如宪法学、行政法学等) 相区别,确定法理学
  研究对象的第二层次,可以在点上有个中枢,使在面上所研
  究的对象具有一个中心。这两个层次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发展
  法理学在历经上世纪的百年的演进之后,已经走向新
  的发展之路。从时代的世界背景看,法理学的研究兑现也
  要有所发展:
  我们当下所处的是一个整合时代,学科之间的渗透与
  合作成为科学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因此,法理学在与其他
  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相邻
  学科的入侵,学科之间的边际界限变得有些模糊,这就给法
  理学造成困境———难以确定纯粹属于本学科研究对象和范
  围的界限④。或者说,传统上专属法理学研究的问题(如
  “法律是什么?”) ,可能会成为一个哲学、社会学或人类学探
  讨的问题;而一个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如“进步与代
  价”) 或部门法学的问题(如“犯罪与刑罚”) 也可能会纳入法
  理学研究的视野。以问题为中心来选择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的姿态已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和
  本学科内部的交流显得愈加重要,不同法理学流派和学说
  之间的渗透、吸收成为必然。法理学家们也已感受到:单靠
  某一学派的方法和观点,不可能完成法理学所应完成的任
  务。当今的法理学所需要的就是把分析法学(关于法律的
  概念、渊源、形式、效力的解释) 、社会学法学(关于社会和文
  化事实的社会学解释) 以及自然法理论中的价值(如自由、
  平等、安全、人类幸福等) 分析统一起来,建立一门联合诸法
  学流派的“综合法理学”。
  而从整个法学体系来看,法理学又居于一种非常独特
  的地位: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
  念、制度,这种研究对象与人类的生活式样、理念、价值和人
  文的总体精神息息相关。因此,法理学总是要站在法学学
  科发展的最前沿来追踪、吸纳入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的成就,反思法的基本问题,同时也从法学的角度对各种
  人文思潮做出回应。在一定意义上,法理学(尤其是法哲
  学) 也属于研究人类精神的学问(人文科学) 之一种,与那些
  专注于法律的应用与操作的学科(应用法学) 是存在较大区
  别的。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
  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它是建立在诸应用法
  学(部门法学及其应用学科) 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属性和
  职能的法学学科,其内容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一般性、普遍
  性和抽象性,从而对各种应用法学给予理论上的指导,法理
  学是沟通法学诸学科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法学
  发展的水平。法理学研究的不发达,必然会对法学其他学
  科的研究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强化法理学的基础地位,
  深化法理学的研究,对于建立一国法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法理学与法学其他学科的结合,是法理学的研究
  对象的发展必然所在。法理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问,这不
  仅是指它的对外的开放(即法理学与整个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而且也指它对内的开放,即在法学
  体系之内与其他法学学科的结合,不断从其他学科中获取
  理论和方法上的资源,以丰富和完善法理学自身的理论。
  例如,法律制度史的研究,国内部门法学(民法学、刑法学、
  宪法学等) 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各自学科的优势和特点,
  它们对历史上的法和现实的法所进行的实证考察,是法理
  学所不可替代的。而且它们从各自学科出发对法的本质和
  现实问题所作的结论,对于法理学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法理学若不与法律史、国内部门法学结合,很可能会
  陷入空泛和游移无根的窘境,也不能起到前导学科的作用,
  不能对法学其他学科予以理论上的指导。然而,法理学与
  法学其他学科的结合,决不意味着法理学可以完全照抄、照
  搬法律史学、国内部门法学的理论,将别的学科的东西据为
  己有。否则,也就失去了法理学自身的特色。
  注释:
  ①[英]J·哈里斯著:《法律哲学》,伦敦Butterworth 公司1980
  年版,第1 页。转引自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2 —3 页。
  ②[美]A·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1994 年版,序言第1 —2 页。
  ③[美] E·帕特森著:《法理学》美国Foundation press 公司
  1953 年版,第2 页。转引自张文显著:《当代西方法哲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2 页。
  ④舒国滢《: 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 比较法研究》
  1995 年第4 期。

  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希望有所帮助吧

法理学部分论文选题

法理学部分论文选题

法理学部分
1. 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2. 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3. 论法律权利和义务
4. 论依法办事
5. 论综合治理法律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6. 论法律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7. 论法律与道德
8. 对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研究
9. 法律与科学技术
10. 论改革中的“合理”与“合法”的矛盾
11. 法律与政策
12. 法律与自由
13. 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4. 论市场经济与法治观念
15、司法中的正义问题
16、法与利益
17、法与廉政建设
18、法律渊源论
19、论立法体制的完善
20、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
21、论“特权”及其限制
22、法与宗教、法的神圣性问题
23、法律制裁的目的思考
24、违法的根本原因
25、当代中国的治吏问题
26、法治与中国现代化
27、论立法监督体制的完善
28、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29、论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求一篇法理学方面的论文

去知网找吧,不会搜的可以去网上问问,也可以我空间看,我baidu空间里找论文的具体步骤和地方

求法律局限性论文(法理学)

  法律的局限性是指法律在其创制和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和不足,它是法理学中经常被人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法学专家从法律自身属性来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历程,认为法律并非十
  全十美,而是有缺陷的,这个事实是法律本身不可避免的。本文拟在法律自身及法律的运行等角度对法律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以资实践。
  一、法律创制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法律的创制是立法者为分配和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而对人们权利义务进行设定的一种活动。法律的创制以立法者认识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为前提,在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同时也并不否认世界上存在未知之物,因而,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是局限性的正确把握。人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也只是对其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徐国栋教授曾提到法律不周延性。所谓法律的不周延性是指应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没有能够完全被法律所调整。不周延性是法律在认识表现出的量的局限。法律不周延性使得人们只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良好的法律体系。法律不周延性的存在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法律无所不包的观点都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他们指出,立法者认识能力有限,不可能预见将来的所有事情,即使预见到将来的一些事情,立法者也可能由于表现手段有限而不能把它们完全纳入法律规范,因而法律必然是不周延的。正是因为存在法律的不周延性,更进一步说明,法律无法穷尽一切可能发生或存在的社会现象,因为会存在遗漏。从另一方面讲,立法当时不可能完全预料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法律毕竟是通过简明扼要的言辞来表述社会现象的,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不能包罗万象去穷尽所有的行为与事件。这就是法律的不周延性,它使得应该受到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得不到法律的调整。
  二、法律自身属性上的局限性
  (一)滞后性。法律是对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肯定。法律作为肯定现存利益关系的工具,当变更某些利益关系时,往往遭到现有利益者的反对,这些都构成了法律发展的阻力。同时,作为一种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制度,法律也必须具有稳定性,这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必然要求。如果法律朝令夕改,极度缺乏稳定性,人们将无所适从,也就无法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后果,法律就会失去其权威性和确定性。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它意味着法律是一种不可以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然而,法律所调整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却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社会关系的发展往往比法律的变化快,这样便产生了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法律的这种滞后性总体上是不利社会发展的。如果立法者总是只把成熟的东西才制定为法律,那么法律将只能在经验上被动地爬行,这是不利社会发展的。
  (二)僵化性。法律的僵化性是就法律的形式结构而言的,它由法律的普遍性引起。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作为抽象性规范对在其效力范围内的主体都具有约束力。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规范的抽象性,即法律只注意对典型的、重要的社会关系作类的调整,而舍弃个别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和次要性。二是指法律规范的一般性,即法律对象的普遍性,法律对其调整范围内的所有人或事具有同等效力。法律的普遍性是法治的要求,它使每一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和权利,它也防止法律变为具体命令而为某些人开专断之门。但法律的普遍性也带来了其不利的一面。“法律始终是一种一般的陈述”,它只是由一些抽象、概括的术语所表达的行为规则,这就使得法律在形式结构上表现出僵化性:它只能规定一般的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法律是普遍的,然而法律所解决的却是特殊的、具体的案件,用概括的法律规范去处理解决各种具体的,千差万别的行为、事件、关系,这是不可能的。法律所要解决的却是各富个性的单一问题,正是存在法律形式结构的僵化性。共性与个性,变化多端的事实关系与法律关系是司法操作中一个大难题。
  三、法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法律的运行过程就是法律功能的发挥过程。法律功能的发挥也旨在实现法律自身的价值。如果法律达不到既定的价值目标,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那么我们说法律在功能上是有局限的。法律的功能像其它事物的功能一样,受到其自身要素的性质、数量及其结构体系的决定,从而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是法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1、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上的局限性。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是指法律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它通过评价、指引、预测、保护、强制、思想教育等方法和途径来完成。由于法律自身属性上的局限以及社会系统结构对法律功能的决定,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往往受到限制。具体表现在:其一,法律的不周延性、不确定性使得法律评价、指引、预测人们行为及其后果的作用难以实现。法律的滞后性、僵化性也使其难以全面保护人们的权利和自由。这里着重谈一下法律形式结构的僵化性对法律功能正确发挥的影响。如前所述,法律是普遍的,法律为所有人都设定一个硬性标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在这一点上,法律形式上是正义的。但是,社会生活千差万别,把普遍的硬性标准一律加于不同情况,又难免会丧失法律的正义价值。比如:违反某规定将受到罚款1000元的处罚,这对某些贫穷的农民来说,无疑过于苛刻,而对某些富裕者而言,1000元的罚款不过是九牛之一毛,这无异于赋予了那些富裕阶层某些特权。公平、正义要求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处理,然而“任何权利都是把同一标准运用在不同的人上、运用在事实上各不相同、各不等同的人身上,因而“平等权利就是不平等、就是不公平”〔8〕。其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整方式, 它是社会调整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功能又受到其它社会调整方式和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法律规范必须与其它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社团规范、习惯等)相配合、相协调,其功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法律是训诫,不是劝说,它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法律形式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因而,法律只能对人们的外在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它不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道德的辅助与补充。
  2、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上的局限性
  法律是由各种性质、对象、效力不同的规范建构起来的有机结构体系,它除了具有规范人们的一般行为功能外,还担负着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就是通过法律有计划的社会中各种不同的要素或部分组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关系客观上需要法律对之施以一定的调整,以摆脱单纯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在秩序中求进步。但社会关系对法律调整的需要又有质和量上有限度,如果法律对社会关系给予过多或过大的干预,就会把管理变为限控,束缚社会关系的发展,导致社会系统的超组织性;如果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干预过少或不力,又会使法律秩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使社会生活缺乏组织性。无论是超组织性还是缺乏组织性,都不利于社会发展。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事务纷繁复杂,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大多体现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中,因而社会关系对法律调整质和量上的需求限度常集中表现为国家赋予行政机关权力的质和量的限度。行政机关权力过小,社会秩序将得不到有效维护,人民权利也得不到保障;行政机关权力过大,往往又会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影响社会关系的有效发展。这一点在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以前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控制得过多、过死,故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限制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样要适度。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始终应为其经济基础服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其组织功能,然而,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客观需要往往是难以恰当把握的,因而,法律在社会组织功能上也就常表现出在某些领域的超组织性和缺乏组织性。
  3、法律的语言及成文规则的局限性
  法律语言有其不足之处,它有留有许多自由裁量的余地,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尽管法律是统一的行为尺度,但它存在许多不能作具体、确定规定的地方,这主要有:一是需要作价值判断的规定,如涉及:适当必要正当合理等词汇之外;二是后果归结中关于罚则幅度的规定,如有期徒刑3年至7年这样的规定,就需要进行自由裁量。法法律推理过程中往往会离不开适用者主观意志。因而也就渗透了适用者个人非理性因素。

如何把握好党的领导和法治建设的关系,法理学论文

可以去各大高校的法学院看看毕业论文选题。另外还有部分一,《法学基础理论》论文选题论法律解释的功能试论法的正义性有法不依的原因及其对策试论我国法律监督的机制及其对策论影响我国司法独立的因素及其对策程序法治的价值及其实现中国固有法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化试论法的规范作用中国法律现代化及其意义论法治国家的模式及其实现二,《宪法》论文选题简论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一致性从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看法制的完善论选举权民主政治的价值及其实现论我国宪法中的司法制度及特色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三,《行政法》论文选题依法行政与市场经济论依法行政的实现途径论行政相对人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模式选择论行政处罚的"一事不再罚"的原则论行政处罚中的听证制度论行政合同的可诉性论行政许可制度及其完善论国家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五,《行政诉讼法》论文选题论行政诉讼价值及其结构论行政公诉制度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完善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行政诉讼庭审若干问题的探讨论行政机关败诉原因及其可诉性论行政诉讼第三人论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六,《刑法》论文选题试论罪刑法定主义与刑罪罚个别化的关系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问题论犯罪构成的内部结构主观要件在犯罪构成中的意义及认定论共同犯罪的类型及刑罚规定论集团犯罪安乐死的刑法思考金融犯罪及其刑事对策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关于知识产权的几种犯罪论家庭暴力犯罪玩忽职守犯罪之定罪限合同诈骗罪主观故意探析七,《刑诉法》论文选题论证据的审查判断法人犯罪的刑事诉讼初探论刑事诉讼与人权保护关于死刑复核程度的思考论刑事诉讼价值不起诉制度研究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浅谈对电子证据的几点看法我国设立少年法院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论律师的职业道德律师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论律师的权利律师法庭辩论技巧探讨八,《民法》论文选题论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论诚实信用原则论失踪人财产的代替论抵押权的实现浅论无效保证合同中民事责任显失公平制度的运用及现有规定的弊端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其处理医疗纠纷的特有原则论权利质权论表见代理制度论取得时效制度论缔约过失责任论合同的法定解除论善意取得制度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论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九,《民事诉讼法》论文选题论处分原则论管辖异议制度论合格当事人的确定论民事诉讼制度民事复议制度研究十,《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论文选题论国有独资公司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原则论仲裁决的域外执行论税收管辖冲突论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原则论涉外婚姻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论股份合作企业的法律性质论金融鉴管法律制度的完善WTO反倾销规则与中国反倾销规则的比较论寄售货物的所有权及风险转移中外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研究论保险代理人制度论保险合同的变更十一,《婚姻法》论文选题论无效婚姻论亲权夫妻财产制论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我国婚姻法的伦理性十二,《知识产权法》论文选题简析侵害商标权的行为及法律特征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立法与展望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十三,《劳动法》论文选题论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保护的必要性及措施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及对策其他选题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的法律问题信用证诈骗及其防范税收滞纳金探析还有另外的一个学院是这样的1、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2、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3、论法律权利和义务4、论依法事5、论综合治理6、论社会主义法律关系7、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8、论我国的司法原则9、法与人权10、法与自由11、法与平等12、法与秩序13、法律移植初探14、法与道德15、立法与正义16、司法中的正义问题17、法与利益18、法与廉政建设19、法律渊源论20、论立法体制的完善21、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22、论“特权”及其限制23、法与宗教、法的神圣性问题24、法律制裁的目的思考25、违法的根本原因26、当代中国的治吏问题27、法治与中国现代化28、论立法监督体制的完善29、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30、论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31、论法律至上32、中西方法理学研究方法之比较33、论法的时代精神34、论立法的合宪性原则35、论立法的民主性原则36、法律与规律37、论司法独立38、论检察职能与检察改革39、法的定义的比较研究40、论自由思想的起源和发展41、中国法治之道路初探42、人权的司法保障43、论对执政党的法律监督44、论我国法律平等的理论与实践45、我国法院错案追究制度的实施状况46、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为原则47、论权利与财产的一般关系48、论刑事法律关系49、论经济法律关系50、论行政法律关系51、试论法律信仰的培养52、论对权力的监督53、法与其它规范的关系54国际关系与法的发展55、法律程序的意义56、法律机制初探57、法治的路径58、法的性质59、科技革命对法的促进作用60、法律解释方法研究61、法律解释原理研究62、论法律原则63、论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64、论法的制度功能65、论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66、制度创新与法制建设67、判例法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研究68、法的外延研究69、政党机构在中国的法律性质及其改革70、权力与权利关系研究71、司法改革问题研究72、中国法制建设的前景与道路73、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教训74、发达国家法治建设经验研究75、法的效率价值研究76、纠纷的解决原理77、法制运行规律研究78、论中国农民的法律地位79、农村法律问题研究80、论权力81、论权利行使的原则82、两大法系的比较及其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83、论法与政治文明84、论法之真善美85、法与艺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1.论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试论特别权力关系3.对行政法渊源的思考4.论依法行政原则5.论行政合理性原则6.论责任行政原则7.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8.论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9.对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10.论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11.论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的关系12.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区分标准探讨13.论行政法原则与行政法规则的关系14.论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15.论公务员救济制度的完善16.论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保障17.论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的关系18.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及其保障19.关于行政法性质的思考20.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21.论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22.论行政授权23.论行政委托24.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程序控制25.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26.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27.论行政自由裁量权膨胀条件下的“合理性原则”。28.试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抗辩权29.试论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30.论对行政立法的控制31.论行政立法中的法律保留与法律优位原则32.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标准33.论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34.论行政行为的公定力35.论无效行政行为及其法律后果36.论无效行政行为与可撤销行政行为的关系37.论合法行政行为的认定标准38.对行政行为概念及其特征的认识39.论行政事实行为及其法律控制40.准行政行为探讨41.论行政处罚的设定权42.论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43.论行政处罚中的“罚缴分离”制度44.论行政处罚中的“职能分离”制度45.论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46.论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47.论行政处分及其法律救济48.论行政处分程序的完善49.论《行政处罚法》对公民权益的保护50.论行政法上的应急性原则51.论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52.论行政强制措施及其法律控制53.论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54.论行政征收与征用的关系55.论行政征收及其法律控制56.论征收、征用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57.论行政征用补偿制度58.政府采购中的政府角色分析59.论当代行政法的发展特点60.论行政国家与行政权的控制61.论行政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62.对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认知63.论行政滥用职权及其法律控制64.论行政越权65.论行政不作为及其法律控制66.论行政不作为引起的赔偿责任67.论行政许可的性质68.论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及其适用69.论《行政许可法》对行政立法的影响70.论《行政许可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作用71.论行政许可权的相对集中72.论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73.论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74.论行政许可范围的设定75.论行政许可中的监督检查原则76.论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分77.论行政指导及其法律控制78.论对行政合同的司法审查79.论行政合同的性质80.论行政即时强制81.论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制度82.论行政程序立法的目标模式定位83.论行政法治与行政程序84.论正当行政程序原则85.论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参与权86.论行政公开原则87.论行政立法中的公民参与88.论行政执法中的公民参与89.论行政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90.论行政程序的价值与功能91.论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92.论对行政裁决行为的司法审查93.论行政给付及其法律救济94.论公共行政与国家行政的关系95.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96.对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认识97.论我国行政复议管辖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98.论行政复议的性质与功能99.论行政复议中的举证责任100.完善行政复议决定种类的构想101.行政复议“司法化”探讨102.论行政诉讼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103.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认识104.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思考105.论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106.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107.论行政诉讼的被告108.论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109.论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责任110.论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111.对行政诉讼中不停止执行原则的评析112.论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113.论行政公益诉讼114.论行政诉讼判决种类的完善115.论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116.扩大行政赔偿范围的构想117.论行政赔偿标准的完善118.论行政追偿119.论行政补偿制度120.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121.论电子政务及其法律规制122.论经济全球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123.论网络时代行政法的发展124.论经济全球化对行政法的影响125.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126.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几点思考127.论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完善128.论公务员的惩戒制度刑法学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或罪刑适应原则或平等原则)论犯罪概念论罪与非罪的界线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论犯罪构成理论论犯罪客体的几个问题论犯罪结果(或危害结果)论行为对象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论单位犯罪论刑法中的不作为论犯罪的故意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试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论正当防卫论犯罪预备论犯罪未遂论犯罪中止论共同犯罪论牵连犯的几个问题数罪并罚的几个问题论死刑论罚金刑论缓刑论自首累犯的几个问题论罪名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几个问题论交通肇事罪论走私罪论洗钱罪论有组织犯罪论假冒商标犯罪论重婚罪论挪用公款罪论破坏生产经营罪论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线论强奸罪39“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论诬告陷害罪论伪证罪论抢劫罪关于诈骗罪的几个问题贪污罪的几个问题论合同诈骗罪论保险诈骗罪论受贿罪论滥用职权罪论玩忽职守罪论侵占罪论刑法对我国多种经济成份的保护市场经济与刑法的适用论刑法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市场经济与刑法观念的变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论刑事责任能力论定罪论刑事责任论量刑情节论“死缓”制度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论证券犯罪论毒品犯罪论转化犯论淫秽物品的犯罪论刑法的时空效力持有型犯罪之研究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环境犯罪研究论洗钱罪四、犯罪学犯罪概念的犯罪学分析犯罪学实证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评价我国现阶段犯罪现象的规律与特点犯罪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防治对策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金融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农村犯罪的特点与控制城市犯罪的特点与控制强制性环境对犯罪人人格特征的影响智力、气质与犯罪的关系情景因素在犯罪行为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需要结构与犯罪的关系犯罪的犯罪学分类犯罪人的犯罪学分类犯罪统计的价值评断犯罪数(隐亲)存在的原因与对策社会反应与犯罪的关系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预防犯罪的模式探讨刑事政策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与定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宪法学论宪法概念“宪法为根本法”命题之辨析论宪法与宪政的联系与区别论宪法至上与法治论宪法的基本精神我国宪法关系初探论宪法关系的特点论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的形态及其比较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论宪法解释的功能宪法解释基本问题研究宪法序言法律效力问题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功能的再认识社会转型与宪法变迁试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我国宪法修改的历程及评价宪法修改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我国宪法修改的模式分析论宪法信仰论宪法权威宪法惯例的生成及特点论宪法性法律当代违宪审查制度的特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论宪法监督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完善问题研究论宪法诉讼制度的价值及功能论我国宪法诉讼制度的建立论宪法与公共权力WTO下的宪政建设近代中国的宪政文化述评宪法与国际人权公约关系研究论宪法的国际化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征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选举权平等性的理论与实践论选举制度的基本功能论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公民投票问题研究宪政语境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完善问题研究代议制度比较研究试论专职代表制论人大代表的身份论人民代表素质论人大会议制度的完善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及其完善人大会期制度完善问题研究论选民和选举单位对人大代表的监督选举制度之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试论美国的选举制度地方人大党委会在宪法监督中的作用初探试论统一战线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试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人民政协地位探究论人民政协的性质试论民主党派参政制度试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关系试析我国地方立法中的问题公民权利与社会安定的关系初探试论民族区域地方自治机关的建设论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效力论宪法中的权利与权力结构体系论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及完善论我国的地方制度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及其优越性论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性质论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论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特点论中央和地方关系对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评价与展望论基层民主自治试论经济制度在宪法中的地位论公民论公民意识论公民权与人权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的发展论迁徒自由论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保障宪法基本权利效力问题研究论宪法基本权利的功能宪法基本权利对第三人效力问题研究社会转型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我国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问题研究选举制度与政治文明比较各国环境权的宪法规定论知识产权保护的宪法依据公民财产权研究论公民的被选举权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论新闻自由的界限论我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完善死刑的存废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人权”入宪的意义及思考立法平等与平等权的实现平等权的保障与差别待遇论言论自由试析公民结社自由的立法劳动教养制度与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障论公民就业平等权的保障宪法视域中的“三农”问题论城乡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试析公民基本权利立法的价值取向我国公民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论公民基本义务的性质及功能论劳动基本权利的构成论生存权的保障信息安全立法与公民知情权保障的协调论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试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国家求偿权初探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的关系论社会保障权产生的背景论公民控告、检举、申诉权的制度化保障我国关于公民出版自由立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公民的知情权论表达自由的特征刑事诉讼原则宪法化问题研究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论我国公民权利的救济制度及其完善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正当法律程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问题研究论司法权的性质与配置论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公民受教育权问题研究论环境权论宗教信仰自由宪法视角的司法改革问题研究论司法独立论人大监督权的理论基础“个案监督”的是与非论人大对政府财政的监督论地方人大的立法权论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权我国人民法院的设置及其改革问题研究论检察权的性质及功能紧急状态的立法研究论紧急状态时期的公民权利保护试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论总理负责制论公职人员名誉权与公民监督权的冲突与协调法治政府的标准公众参与与民主政治六、中国法制史论神判、天罚观念的社会历史基础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论马锡五审判方式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制中的中国传统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制中的“社会本位”原则论北洋政府时期法制中的封建性试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试论《大清民律草案》中对中国传统的民事规范体系模式的创新试论《大清民律草案》中对中国传统民法的继承论《大清新刑律》对中国传统刑律的创新论外国列强的在华治外法权论清朝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从唐律的内容看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完成(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乎)试论太平天国法制的进步性试论太平天国法制的封建性论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国”精神试论宋代司法审判制度的创新试论元朝法律对唐宋法律的反动试论《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论汉朝的春秋决狱论秦代法律制度对西周法制的创新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在中国古代刑法史上的历史地位。论儒家法思想的现代价值试论汉朝的刑法改革及其历史意义试论春秋时期的成文法运动试比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狱中国当代检察制度之异同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近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试比较新民主主义法制与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的主要区别论孙中山法律思想中的“中西合璧”特征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法从汉朝刑法原则和制度看法律的儒家化试论中国古代工商经济法制的主要特征论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冲突司法独立原则与中国法律近代化论中国古代民法的的基本特征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检察制度试论大陆法系对清末和民国法制的影响试论明代婚姻和继承制度的变化试论唐宋到明清三法司职权的变化及其意义论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七、外国法律史西方自然法思想源流论中西法律起源的比较希腊、罗马宪政研究罗马私法的精神中世纪法律思想研究中世纪教会法研究中世纪西欧法律二元化的影响古东方法特点研究伊斯兰法律传统研究法律移植与法制变迁的历史实践与理论欧陆法律传统解析法国民法典与法兰西民族文化德国民法典对世界法制的贡献法德民法典比较普通法精神与英吉利民族文化英国土地法研究英美判例法研究英美宪政制度研究英美司法独立制度研究英美陪审制度研究英美律师制度研究英美合同法与对价制度研究英美信托财产制研究英美侵权制度研究英美刑罚制度研究英美法制现代化比较研究近代西方法制思想研究卢梭与孟德斯鸠法律思想比较研究边沁功利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历史法学派的思想贡献刑事古典学派刑法思想研究刑事人类学派刑法思想研究刑事社会学派刑法思想研究两大法系陪审制比较研究西方监狱制度比较研究西方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西方警察制度比较研究西方法院与法官制度西方庭审模式研究新自然法学思想评析社会学法学思想研究新分析法学思想研究经济分析法学对现代西方法制的贡献八、民事诉讼法学关于民事诉讼法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关于民事诉讼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关于网上名声诉讼方式的可能性探讨论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及其理论基础论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的变革论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民事诉讼关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若干问题的探讨我国海峡两岸民事诉讼程序比较一国两制下的民事诉讼特点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论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论诉权论诉诉讼标的及其识别标准研究论诉的成立要件论反诉制度论处分原则论当事人双方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论辩论原则论法院调解原则论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合议制度研究回避制度研究公开审判制度探讨我国民事案件审级制度研究民事诉讼案件主管问题研究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研究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若干问题共同诉讼研究论第三人论代表人诉讼制度论诉讼代理制度论证据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免除问题研究证据的理论划分标准研究证据保全问题探讨关于强制措施若干问题探讨论民事诉讼中的送达制度论财产保全论先予执行制度诉讼费用问题研究若干不同类型案件审判程序问题研究第一审程序研究普通程序研究简易程序研究论起诉第二审程序若干问题探讨论上诉关于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研究论特别程序督促程序研究(或完善)公示催告程序研究(或完善)论破产程序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研究执行难及其对象之我见论民事诉讼中的国际司法协助论民事诉讼中的区际司法协助论民事纠纷的地域特点论民事纠纷的时代特点论民事纠纷的人群特点论促裁制度的若干问题论人民调解国际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探讨公证在民事诉讼中的意义及作用问题研究九、刑事诉讼法学论刑事诉讼主体试论刑事诉讼中的价值目的构造等若干基本理论论无罪推定论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的权利及其保障措施及其保障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试论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试论刑事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及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刑事证据制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诸责任论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试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试论被害人陈述论证人证言间接证据及其运用海峡两岸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论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及完善论刑事自诉案件论上诉不加刑原则试论涉外刑事诉讼的特点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完善试检察机关的抗诉论刑事申诉制度论刑事代理制度关于刑事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研究关于刑事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论刑事证据的法律性论我国公诉制度的完善论我国证据立法模式的选择论审判公开原则刑事二审程序的若干问题我国审前程序的立法完善十、国际法论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论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国际法方法论国际法价值论国际法认识论6.论国际法的效力7.论国际法由弱变强的趋势8.论国际法的法律基础与社会基础9.论国际法的法律性10.论国际法的渊源11.论《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12.论国际习惯和条约的动静态关系13.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与实践14.论条约与中国国内法的关系15.论国际法与国家主权的保障

法理学论文怎么写。

也许,博登海默的话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法律为社会所履行的职责,必然要求对培训法律工作者的方式方法进行控制。如果法律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和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从而使人民过上有价值和幸福向上的生活,那么就必须把法律工作者视为‘社会医生’,而他们的工作则应当有助益于法律终极目标的实现。”[26]

注释:

[1] 对其教材性质以及这一性质的学术意义的解释可以参考李军的文章《教科书式的法理学——评博登海默的综合法理学》。

[2]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3-14.

[3]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1.

[4] 例如葛兆光谈到:“在历史的传统种,人类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观念和主体意识,所谓‘形成’仿佛是不断地皴染和涂抹,于是在意识的最底层形成了一个深幽的、被遮蔽的背景,以它为支持的依托,构成了一个知识与思想的体系,它仿佛树根,支撑着树干、树枝和树叶,给它们提供存在的水分和营养。这个背景作为一切知识与思想的依据,实际地控制着人们对一切的判断与解释,赋予知识和思想的合理性。从这个背景形成起,它就反过来不断地被知识与思想确认,当历史一次一次地向它表示认同之后,它已经‘束之高阁’而很难被彻底说清楚了。大多数时间中,这个包含了理解的框架、解释的结构、观察的角度和价值的标准的背景,始终是知识与思想的绝对的终极依据。有了这个依据,知识与思想就建立在一个似乎稳定的平台上,就仿佛那个怪人或那只大象有了坚实的立足处,拖举起整个宇宙,使这是与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互相诠释的网络。这个网络给人们一个印象,即一切都在它的笼罩之内,没有什么可以逃逸出它的视野,没有什么它不能解释的,于是,没有 ”意料之外“的突然变化,没有”出人意料“的惊人断裂,一切都在已有的知识与思想中绵延与扩张,在它所支持的象征或者符号系统内

法理学论文怎么写

最近,在我们村上经常会回荡着一阵阵吆五喝六的喊叫声和打麻将时发出的“哗啦哗啦”声,我一直在为这事而纳闷着,妈妈却告诉我说“这是邻居陈鸡火家发出的,最近,他家成了全村所有赌鬼的游乐场,每天连夜连日地赌,前天某某还输了三千块钱呢……”天哪,在我身边竟隐藏着这样一颗危险的炸弹。我的目光不由转向了他家,转向了那间“灯火通明”的房屋。

每天,放学路过他家门口总回会听到那阵熟悉的噪音。时间一长,顾客当然越来越多,输赢打闹当然也很平常。这不,前几天由于赌博,一对夫妻竟在大庭广众之下打了起来,女的被打哭,男的则面红耳赤,口吐脏话。悲剧在这里一天天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村民沉迷于赌博之中。

这天,我依旧放学回家,依旧走着那条水泥路,依旧路过他家门口,但今天可比往常“热闹”多了,人山人海,议论纷纷。他们有的指指点点,交头窃耳;有的伸长脖子,翘首遥望……“咦,怎么这么多人?”我嘴里嘀咕着,好奇心促使我钻进了人群,天哪,警车,一辆警车停在人群中央,一位头戴警帽,身披警服的警察坐在车中透过玻璃窗看着车外的情况,紧接着两位警察带着几位村民从屋里走了出来,脸上没了以往的神气,那垂头丧气的样子真让人觉得好笑。他们低着头上了车,随着一阵警报的拉响,他们被带回了派出所。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就算去,也只是聊聊天,没有人敢动赌博的念头,。因为他们知道赌博的后果是法律的严惩不待。是法律惩治了那些成天不干正事的赌鬼们,是法律救了他们,把他们从深陷的泥潭中拉了出来。

当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难免有一份自私,一份贪婪,与这自私所引发的动乱。而在这乱成一团的的社会中,正需要法律站出来维护公道,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让那些丑恶的人为自己所做的丑恶之事而付出代价。所有那些虚伪的心在它面前都会受到良心的审视与自责,所有执迷不悟的人也会同样受到法律的制裁。它就是这样维护着公共秩序,保护着公共安全,保障着公共权益…

法理学论文题目

标准论文格式模板
最新无限免费下载法理学论文题目范文的方法
法理学论文题目范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等不限量免费下载的方法
用CNKI中国知网免费入口整本下载论文范文的方法
通用论文范文的免费不限量下载方法【超实用】

谁能告诉我法理学论文该怎么写啊~???

你不说你选的题目,我怎么知道你要写哪方面的,法理学的内涵那么丰富,总得要个方向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