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上建筑的曼妙,通过自己的钻研我也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想。就像在品读一部壮阔的史诗,揭开人民文明进步的面纱,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物能够经得起岁月的风霜而屹立在那千年不动摇,在建筑史上,凝结着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特征,凝结着那个时代人类设计和建设的才华。
世界建筑上的种种建筑带我遨游于这些美丽的圣地,从古代的金字塔开始,这个辉煌的开端,建筑物体量巨大、设计精妙、工程浩大,充分体现了数千年前先行者们的智慧。古希腊的建筑物堪称辉煌灿烂。例如在古希腊中被称为“迷宫”的克诺索斯王宫,不仅建筑技术精湛,而且内部饰极为复杂,其壁画经久如初,整个王宫建筑设计严谨,玲珑多变。我们说古代希腊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果真如此?接下来我要领略的就是古希腊里的三大柱式,诸如神庙,露天剧场,广场和柱廊等,其中神庙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类型,一个个工程的浩大宏伟,无不显示出古罗马人的强大!
翻过中世纪,那又是一种别致。哥特式建筑,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对于初次接触建筑赏析,我天生的对西方建筑产生浓郁的向往,端庄高贵,装饰上更是靓丽,神秘。其代表如米兰大教堂,拜占庭教堂,又例如神索菲亚大教堂,代表着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高峰,既有罗马建筑的特色,又有东方艺术的韵味,既有教堂的结构,又有伊斯兰教的风格,是两大宗教艺术完美和谐艺术的艺术精品。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例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府邸,维琴察圆厅别墅,和法国枫丹白露宫等。也只有多出去走走,才会懂得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之美妙的建筑,才会让我有着想知道更多关于世界建筑的知识,偶尔的领略文集与百度追寻,让我的体会也更加深刻。
在我看来,建筑的美是对人对生活的享受和追求,那种对享受的看法,对追求的向往,全部给予了当时的建筑,而巴洛克建筑给我的印象自是深刻的,我们知道那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显得几分风趣,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我最心仪的圣托里尼岛,也是让我留念不已的。我相信圣托里尼这一定都是每个心存浪漫的人都希望此生必去的圣地,偷偷在心里许下目标,在浪漫的地方一个人去走就太孤独了,所以说旅游是一个人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别人呆腻的地方,你要学会欣赏路上的风景,风景自是别人呆腻的建筑,呆腻的文化,呆腻的颜色,本人比较向往自由,蓝天白云,如果有一个地方简约浪漫,不管在建筑风格还是颜色上都低调的透着高贵,那一定是最美的地方――Santorini。大概是因为Santorini岛的日光特别强烈,所以岛上的建筑多为白色和米黄色,并以蓝色作为装饰。蓝白相衬煞是好看!首先吸引我的是教堂。教堂多有蓝色圆顶,而且钟楼很特别,可以叫做钟墙。海边的古老风车,蓝白风格的房子,整个世界就是蓝色和白色,特别的东正教教堂,这里倒觉得每个地方的建筑几乎离不开个人信仰,和宗教影响倒是较大较深。这辈子,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一定走一趟,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知道这里的内涵美。
叙谈爱琴海真的是太美的地方,有部电影叫做《爱琴海》说到世界上最漂亮的地方,莫过于希腊的爱琴海。主人公有个梦想,就是去趟爱琴海,看看那里的蓝顶白房子,你可以想象这里的生活,聆听小岛的故事,那些繁华过后的宁静,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好地方呢,话说回来这一类地中海风格,说白了就像咱们南方姑娘,温顺美丽婉约,“地中海风格”所需要的设计元素也很容易被汇整出来,比较显而易见地便是手工漆刷白灰泥墙、海蓝色屋瓦与门窗、连续拱廊与拱门以及陶砖等建材的细部。向往蓝天碧海、艳阳风情的人也的确值得将“地中海”的空间内涵复制到自己每天所面对的空间之中。无论是远望还是穿行其中,都能感受到那份略带神秘的震撼与激情。
世界的独特建筑可以构成一本凝聚每一代人类文化和智慧的书,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是不甘落后,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久,散布区域辽阔。古代的经典建筑主要有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住宅与聚落、园林等,对前辈智慧的探索,果真是百尺竿头,需更进一步!本文来自《世界建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