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

2023-12-12 12: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试探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汶川5.12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便高达八千亿元,而人员伤亡更是触目惊心。由此可见,建筑结构优质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可显著降低地震灾害伤亡人数,并控制直接经济损失。因此从设计层面如何有效提升框架结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尤其是建筑在强震作用影响下的预防倒塌性能,成为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


  1.采用隔震设计技术营造以柔克刚效果


  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是一类效果显著的新型工程抗震方式,我们可通过安放消能隔震装置,例如隔震垫、橡胶于结构建筑基础与底部之间,将基础同上部结构有效隔开,进而令其动力作用与性能有效改变,显著减轻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营造以柔克刚的良好建筑结构抗震效果。通过国内外工程实践与大量试验证明,该隔震设计体系可令结构水平加速度地震反应有效下降约百分之六十,进而控制或消除了建筑结构受到地震的损坏影响程度,提升了建筑物与空间内部人员的安全水平。一般来讲该隔震体系技术拥有强大的垂直方向承载力,可达到五十至两千吨,同时该设计技术体系拥有较大垂直向压缩刚度,相应的其水平向具有的变形刚度有限,仅为每毫米四分之一千牛至每毫米一点八千牛,而其在水平向变位极限值則较大,最大可达到五十厘米,并具有较充足的初始刚度,可抵抗轻微地震与风荷载。一旦发生强烈地震时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柔性自由滑动。而倘若发生了较大变形则会回升刚度,发挥一定的限位与保护作用。其中采用橡胶钢板夹层隔震垫可有效发挥显著复位能力,通过实践研究不难发现,其在众多地震灾害中均能产生瞬时自动复位。再者该类技术方式构建的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其服务使用寿命高达七十年左右,因而远远高出一般住宅、民用建筑使用期限五十年的寿命要求。另外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式主要使用在重要多层与低层建筑中,例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商场与各类重要职能单位建筑。


  2.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


  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主要指位于某些建筑结构部位,例如剪力墙、支撑、连接缝、节点或连接件等位置合理设置消能元件或阻尼装置,利用该消能装置内含的非线性摩擦滞回变形进行能量耗散,或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进而降低主体建筑结构竖向与水平向的地震反应,避免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或破坏现象,以实现抗震、减震科学目标。该类设计方式主体适用于超高层或高层建筑,并在日本、美国等地实现了一定水平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抗震害效果。目前该减震消能抗震设计方式已在我国通过试点形式应用于一些建筑工程中并积累了良好经验。同时随着新一轮抗震设计相关规范的出台对上述减震消能与隔振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明确了指导意见,表明该类新型抗震设计方式已逐步进入了实用发展阶段。当然基于该类抗震设计方式的特殊性其造价成本相对较高,且由技术设计到构造再到施工均包含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掌握与合理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力争早日实现广泛大规模的实践应用。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科学思路


  1.基于承载力与延性科学选择设计方式


  基于建筑结构承载力设计方式可分为反应谱与静力方式,前者通过加速度地震反应作为纵向坐标,并将体系周期自振作为横向坐标,得出的曲线关系便可作为反应谱,并据此进行地震作用产生的结构惯性水平力计算,进而确定合理设计方式,对多自由度系统我们可应用分解组合振型方式明确地震作用。静力方式将地震视为建筑物之上作用的总水平力,可将其取为总体建筑重量与地震系数乘积。在结构设计中我们应对其刚度分布进行适应性控制,令建筑结构构件例如墙、梁、节点、柱等在地震阶段变为非弹性的变形状况,进而令地震能量合理消耗,确保其不产生建筑结构倒塌现象。在该类设计阶段中,整体建筑结构构建均包含两类功能,即确保使用结构功能及应对地震的抗震功能,为消除该类层面包含的局限性,我们应综合考量地震重现期,结合抗震设防现实目标,科学采用反应谱在承载力与确保构造延性基础上采用延性抗震规范设计方式,该类方式对尚无准确预知建筑结构地震非弹性反应具有显著的抗震设计效果。


  2.基于建筑结构性能完善设计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式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该设计理念转变了以往仅注重安全结构设计思路,合理发展成为注重安全、结构性能与经济等多方因素的创新设计方式,令建筑工程结构满足使用期间预定各项目标性能要求,同时具体性能标准要求我们可依据建筑结构重要性进行细化确定。可以说该类性能设计方式较单一传统抗震设防标准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并为设计人员创设了设防抗震标准自主选择空间,而基于现行对建筑结构状态性能的计算、具体描述与设计标准没有全面明确,因此我们应对该项设计方式继续深入研究探讨。虽无法在该技术设计领域达成统一共识与一致设计方案,然而我们可在不同地震作用水平下令建筑结构实现对不同水平性能的明确。基于位移性能的设计抗震研究可包含确定地震风险等级、选择目标性能、确定适宜建设场地、相关性能水平、展开概念、初步与最终设计,在设计进程中实施必要的可行性检查与设计审核,确保建筑结构施工阶段工程质量达标,在使用进程中实施有效的维护检测等细化工作。在设计流程阶段我们可首先依据业主要求与项目投资建设准则、效益明确目标性能并依据其展开结构设计,完成设计后履行评估设计结构性能环节,对于满足相关目标要求的设计我们对其结构进行实际水平性能的明确说明,以便于建筑工程项目后续的优质施工与质量安全控制管理。


  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理念在建筑设计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丰富了抗震设计手段,提升了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倘若我们采用高强度建筑材料可有效提升构件承载极限能力,并显著降低其结构自重,而倘若我们广泛树立创新设计理念、善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则更能显著降低地震灾害,抑制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影响,营造良好的建筑使用环境。因此我们应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科学方式进行深入探讨,明确实践设计思路,进而切实提升安全设计水平。


  作者:王光宇

  第2篇: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但是如地震等灾害却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以,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地震强度是分等级的,往往等级越高,就对建筑结构的强度和柔韧度的要求越高。据统计,高级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极有挑战性的,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我们必须针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和平面设计进行合理规划,一定要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震能力。


  一、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地理位置的合理选择


  地震灾害往往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地质条件是影响损害程度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建筑物地理位置的选择,我们必须要谨慎和小心。地质条件好的地方不仅有利于人们在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候便于逃生,而且也能够尽量的避免因为地质松软而导致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比较宽阔平整的地质条件比较有利于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候人们进行逃生,因为四周空旷,所以不会给人们带来安全方面的威胁。一方面,土地硬的地方建筑物是支撑能力比较好。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如果地表够硬,那么这个地方的建筑物毁损程度就比较低,但是如果这个地方的土质比较松软,经常造成水土流失的话,那么这个位置就对建筑物毫无益处,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二)抗震结构的选择


  当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最先考验的就是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建筑物的抗震结构是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合理的选择建筑物的结构构造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物的毁损系数,同时他也能够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变形程度最小。在建造开始之前,建筑师必须以抗震为核心指标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从最大的程度上保证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变形系数都能达到防震作用。


  (三)地基的设计


  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而且是必不可少,影响巨大的必要构造。地基的设计工作是影响建筑物防震功能的重要因素,不管是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来说,还是从防震功能方面来说,合理的进行地基的设计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建筑物的地基一定要达到标准的深度,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基础工作做到位。地基的深度完全不能含糊,不能图省事,也不能不按标准行事,所以在挖地基的时候,专业人员必须全程随行,确保地基稳固。其次,就算是同一个单元的建筑物也不能使用不同的地基,为了确保防震性能的稳固,一个单元的建筑物要使用同一个地基,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物的防震性能。


  (四)建筑物的宽度和高度


  随着建筑用地的不断减少,好多建筑商盖的房子越来越高,密集程度越来越大,然而,这种趋势反而会导致建筑物的防震性能不断下降。其实,影响建筑物防震性能的不仅是单纯的建筑物的高度和寬度,还有建筑物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否合理。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建设计划,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于宽,密集度也要合理安排。另一方面,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的比例也是严重影响着建筑物的防震性能的,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建筑物高度和宽度的比例越大,受到地震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因为一般来说,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的比例过大,就会导致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倾斜和转移,所以有些地方对于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是有明确要求的。


  二、建筑结构中的防震设计


  (一)做好建筑空间的布置设计工作


  建筑空间的布置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结构设计和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在平面和立体方位的强度和稳定性。首先,在地震灾害发生之际,建筑物不仅是受到了地表移动以及震动的作用力,还有来自空气的冲击力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力,所以建筑空间的设计布置对于防震性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为了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来自各个方位的冲击力,建筑结构的设计就要能够有效抵挡各个方向的作用,使得建筑物无论是从平面还是立体方位都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以及刚度来保证不受地震所导致的多方位冲击力。


  (二)墙体的设计


  墙体是建筑物的一个重要构成,它不仅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还有必要的防护功能,所以,墙体的设计也是保证建筑结构防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过程中,墙体容易出现裂缝,坍塌等情况,所以纵横两个方位的墙体的数量和位置分布都是保证建筑物强度和刚度的重要方面。如果墙体数目少了,那么建筑物的强度和刚度就低了,那么防震性能也就下降了。所以我们就要使纵向墙体和横向墙体合理均匀的分布,提高墙体的承重力,从整体上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性能。


  (三)屋顶的抗震设计


  为了使建筑物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就要使屋顶等结构设计的轻一点,这样发生地震灾害时的损失就小一点,危险程度也就小一点。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将屋顶的质量设计的小一点,而且不能加盖其他构造,处于稳定性的考虑,屋顶的材料和构造都要以屋顶质量最小为核心。因为稳定性是与墙体和屋顶质量直接相关的,所以在屋盖的建造上,要尽力减少其高度,既要保证牢固又要确保轻巧。尤其是高层建筑物,屋顶的设计一定要合理规划,精确设计,考虑全面,这样才能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三、总结


  前几年国内的地震灾害发生频率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方面提高防震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总而言之,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方面提高建筑的防震性能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防患于未然,确保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以,建筑人员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追求从多方面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性能,以此来促进我国建筑也的安全发展。


  作者:刘文涛

  第3篇: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些问题的探讨


  前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要求不断攀升,但是由于一些建筑单位对于破坏建筑物的地震原因和程度等级方面不够了解,使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出现了诸多问题,进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加强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研究与讨论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式


  抗震与隔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尤其是对处在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有效的抗震和隔震可以避免或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此外,对于一些人群较多的建筑来说,抗震与隔震设计可以避免“共振”对结构带来的危害,对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1.1采用隔震设计技术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大,开采砍伐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灾害发生越发频繁,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将抗震因素考虑到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采用隔震处理措施,这是一种效果显著并且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式,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操作简单、成本低,因此被广泛推行应用[1]。如将隔震垫、橡胶等物质作用在建筑地基基础部分,并且将基础部分与底部进行隔离,这样就可以减少地震来临过程时,建筑物与地面的基础面积,从而起到一种以柔克刚的作用,减少外界施力,从而对建筑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在近些年的大量工程实践过程中,都证明了这一设计方式的可行性,可以有效的缓解重大地震灾害中的房屋倒塌情况,并且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隔震设计技术下,可以将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下降40%左右,这样就可以成功的控制和防止地震实际作用对建筑物所造成的损坏,从而为居民的生命安全做出保障。一般情况下,隔震设计技术具有很好的垂直向上压缩力,这样就提升了建筑的承重力,具数据统计大约可以承受500~2000吨的作用力,这样当地震发生时,就可以产生一种以柔克刚的效果,从而防止建筑物发生形变,且即使是发生了部分形变,在隔震技术下还具有恢复减震作用,这样就实现了对建筑物的多种保护。


  1.2减震消震结构设计


  减震消震结构设计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方式,但却与隔震设计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在建筑物一些关键部位去添加一些阻能装置或者消能装置,从而起到抗震作用,如在建筑物的链接缝隙处或者支撑位置、剪力墙位置等,安装一些非线性的摩擦物质,进而通过滞回变形等方式,当地震发生时达到一种消能效果,同时通过减震消震结构设计,还可以对地震产生的一部分能量进行吸收,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就削弱了建筑物原本竖直或者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地震破坏力,从而防止建筑结构坍塌损坏,实现抗震减震的设计目标[2]。其次,减震消震结构设计在高层以及超高层中极为实用,如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就主要采用了这种方式,并且在实际抗震过程中也取得不错的应用效果。但由于这种技术造价成本比较高,并且应用此项技术时,从初始的设计过程,到后期施工所涉及到的程序都比较复杂,因此这项抗震设计技术在我国还不够完善,因此现今我国的工作目标就是能够对这一技术进行完善开发,争取早日将减震消震结构设计应用到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来。


  2、抗震与隔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


  抗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加强结构材料的硬度,或材料的耐久度来抵抗振动。而隔震则主要是在抗震结构中夹一些可以吸收振动的材料,如,海绵、泡沫等,从而达到隔震的效果。由于建筑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使用需求使得建筑各式各样,对建筑抗震隔震的要求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抗震与隔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具体应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设计,在此期间主要注意抗震与隔震材料的选取,以及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如,风作用、地震作用等,才能更好地设计抗震的强度以及隔震装置阻尼的稳定性等。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思路


  3.1注重承载力和延性科学影响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设计人员必须要从承载力和延性科学这两个方面的思考,这也是抗震设计的主要思路与方向。首先建筑物的承载力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反应谱和静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这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功能在实际地震中起到更好的发挥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还要考虑到局限性的消减,从实际地震设防出发,注重反应谱和静力的实践研究,并且通过对一些国外技术的借鉴研究,在承载力设计方面,我国主要以“中震”为设防目标,用小震结构承载力设计,结合抗震等内力系数,对10-4~10-3量级进行全面把握[3]。其次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的延续性,也可以理解为抗震设计的耐久性,通常情况下,一个建筑物的服务年限可以达到五六十年之久,而一些服务性建筑如学校、医院、商场等,建筑年限则会更长,因此抗震设设计不只要考虑到地震瞬间的复位效果,还要考虑到抗震设计的延续性,为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对不同建筑物的年限结构进行划分,有针对性的进行抗震设计,才能保障建筑结构抗震结构设计的科学性。


  3.2注重建筑结构性能完善


  在建筑结构性能要求下,设计人员要依靠建筑结构的作用来对建筑物进行划分。但在我国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筑物都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这些房屋在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到房屋抗震问题,甚至没有抗震设计这一概念,因此这些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几乎为零,有一些房屋虽然近些年经过一些修葺,做出了一些抗震巩固维护,但整体的抗震能力依旧很低,无法达到抗震标准。为此我国也试图采用一些试点方式,将一些防震设计融合到建筑物的结构之中,如近些年在进行防震设计时,不考虑风荷载,大幅度放宽结构间层位移角限值、采用不规则结构应对措施等,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建筑结构性能也更加完善。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震灾害出现越发频繁,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注重抗震设计十分必要,虽然近些年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为了进一步的推动建筑行业发展,还应加强对抗震结构设计的基础研究。


  作者:云天培

  第4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探析


  前言


  高层建筑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高层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必须要做好抗震结构设计工作。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抗震设计准备不充分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对施工环境所处的区域的地质条件的调查不充分.设计人员没有充分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条件,没有对某些特殊地区进行规避,也没有对该地区的地震特点做出特殊设计。另外,受到市场条件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一些建设单位违规的裁剪现场施工人员、压缩工期来提高效益。


  1.2受力体系设计难控制


  受到高层建筑与众不同的受力体系决定了高层建筑的受力点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在对高层建筑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本身的受力结构设计,避免抗震结构破坏原本的承力结构。如果一个高层建筑的受力结构太过复杂,会导致建筑承力不均衡,容易破坏建筑的稳定性,降低抗震能力。


  1.3结构设计与抗震矛盾


  人们在建筑的外观上投注了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最近十几年来建筑的许多突破传统的外形。这些创新外形的高层建筑大多都具有不规则的线条,导致这些建筑的受力结构不像普通高层建筑一样垂直,在设计时需要更多的考虑承力设计的问题。我国有许多建筑设计人员在这些不规则外形的高层建筑设计中存在着不同意见,没有较高的水平来完成这些高难度的设计工作,导致设计的不规则高层建筑容易出现设计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许多高层建筑的不规则结构消除了抗震设计和施工的均衡点,导致建筑抗震结构无法满足需求,对高层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内容


  高层建筑构设计中的抗震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结构的隔震,二是建筑结构的减震。


  2.1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高超隔震结构设计主要是在在高层建筑物下方设置一种地震时比其他层产生更大水平变形的“隔震层”,使得振动能量不容易传递到上方建筑物,从而会让上层建筑物减小与地基出现共振现象,有集中吸收振动能量的作用。具体构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铅制缓冲构件,这是一种利用高纯度的铅材料的塑性变形而制成构件。二是钢制缓冲构件,这是一种利用钢料的塑性变形,起着衰减振动的作用而制成的构件。三是叠层橡胶,这是一种将厚度数毫米的橡胶与钢板两者交互重叠接合,施加热与压力,避免与地基共振,发挥橡胶特有的弹性,保持了垂直方向坚硬而设计的做法。


  根据高层对建筑不同位置,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又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基础抗震,这种抗震位置在建筑基础与上层结构部分之间。装置通常常是夹层橡胶垫隔震、基底滑移隔震和混合隔震。二是地基隔震,这种抗震位置设置在建筑基础下的地基当里,材料通常用砂、糯米和软粘土,在发生地震时有多次吸收、反复吸收能量波的作用。三是悬挂隔震,顾名思义就是建筑结构进行悬挂设计和建造的隔震技术。四是层间隔震,这是一种融合了隔震技术和抗震技术安装的耗能减震装置可以吸收地震发生产生的能量,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反应的强烈,该技术的隔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2.2高层建筑结构减震设计


  结构减震目的是有效的控制建筑结构的移位,按照减震方式的不同,高层建筑构减震分为三种方式。


  (1)消能减震。该技术是凭借建筑结构附加阻力值的提高达到减弱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程度。也就是在结构中某些部位设置耗能元件,会在结构振动变形时使得滞回变形耗散能量,以至于在地震荷载下,不会破坏建筑结构或破坏程度在允许范围内。能减震装置的种类是比较多,包括摩擦阻力、器粘滞阻力器和塑性阻力器等装置。一是摩擦阻力器,该阻力器是利用两块固体之间相对滑动产生的摩擦来耗散能量。二是金属阻力器,该阻力器是利用金属的非弹性变形耗能,而金属阻力器具体又分为软钢阻力器、铅阴力器、形状记忆合金阻力器。三是粘滞阻力器,该阴力器是利用豁稠液体的粘性来耗散振动能量。消能减震技术具有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并保护主体结构和构件免遭损坏,具有非常的安全性。同时还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性,消能减震加固方法相比传统抗震加固方法可以达到节省10%-60%的造价。


  (2)跷动减震。该技术有两种做法一是在建筑结构中对于要承受地震能量较大的柱,以及支撑等结构与建筑下部基础,采取不紧固设计方法。二是在建筑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采取竖向上的不紧固设计方法。


  (3)机械减震。该技术是利用建筑结构内部钢支撑与外包钢管间的不粘结性,或者是在建筑物的内部用钢支撑与外包钢服并在钢管混凝土上涂抹无粘结漆,以此形成滑移的界面。


  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


  3.1提升抗震设计人员的水平


  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水平和对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抗震能力。提升建筑抗震能力,首先需要提升抗震设计水平。设计人员要积极做出探讨,完善目前抗震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交流经验。其次,设计人员要重视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提升建筑的抗击和承载力,同时要做到抗震系统和建筑其他系统之间的和谐运作。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为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例如组织设计人员的集中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设计人员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国内外的新技术,进而使其更好地进行抗震设计工作。


  3.2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运用


  高层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在抗震性能方面有关键性的影响。在地震时,高层建筑物遭受地震的作用力和建筑结构的刚度往往是成正向比例的,也就是建筑物中重量越大的结构构件,遭受地震的影响也就会越大。所以在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时,应该选用符合高层建筑抗震要求的工程材半气一方面在确保安全的基础前提下,建筑屋面构件中用用轻质材料来代替厚重的材料,以此减少建筑结构构件的整体重量不同材料的结构类型性能是不一样的,按照抗震性能多采用钢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同时还应考虑材料经济性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注重安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3.3优化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首先是地基地质的勘察设计。在复杂地形下对建筑物平面进行布置时,会存在建筑物的质心和钢心不一样的现象,使得高层建筑物重心不稳的状况,尤其是在地震发生中建筑结构就会出现很大的扭曲,造成破坏的加大。所以按照建筑场地地基地质特点与受地震破坏作用的强弱做好分类,遵循形状规则、竖向均匀和结构对称的原则,并且根据建筑场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抗震措施,保证建筑结构的重心保持稳定,如根据地基地质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方面,采取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刚度的加强措施,避免建筑结构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


  3.4地震作用中的水平力控制


  在地震的地面运动作用下,高层建筑不仅要求横墙有足够的承载力,同时还要求建筑楼盖必须有能把地震力传给横墙的水平刚度,因为水平力会使得高层建筑物发生倾覆力矩,同时在结构的竖向构件中会发生巨大的轴力,水平力的弯矩产生往往会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侧向位移和高度四次方成正比,这样我们就发现,对于高层建筑而言,竖向荷载不受建筑物高度影响,而水平方向上地震作用的数值大小会随着建筑物的质量刚度等动力特性不同,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


  3.5进行高层建筑的侧移控制


  高层建筑中,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会随着楼层的增加而增大,侧向位移过大就会使得结构产生附加内力,如果附加偏心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值,就会造成整个结构的倒塌。而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所产生的水平剪切力同样会造成建筑物侧移,所以在结构构件,应保证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3.6采取多层次建筑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与其分部抗震体系的性能有很大关系,而考虑到高层建筑的延伸性,高层建筑防震结构的设计可以采取多层防震系统的方式。同时,当高层建筑的主耗能构件具有较高的延伸性和刚柔性时,能够在地震带来的时候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并将力量传递扩散出去,减少对构件本身的损坏。另外,构件之间组成的系统能够将各个构件的抗震能力组合成一个整体,要及时对构件的性能进行检测,避免某个构件出现屈服降低系统的看诊性能。


  4结语


  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问题直接关系到其结构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一定要遵循其高层的特点,从而使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充分保障。


  作者:方正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