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施工图修改方式辨析与取舍

2016-12-17 17: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今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从设计企业的施工图纸正式交付施工企业后,实施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图纸频繁修改现象与日俱增,而其管理始终未能跟上。本文拟就工程施工图修改方式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如何有效应用具体修改方式的基本思路。

 

  1. 引言

 

  随着国内建设工程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设计、施工企业在建设周期方面一再受到挑战,几乎每个建筑工程项目,从设计企业的施工图纸正式交付施工企业后,实施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图纸频繁修改现象与日俱增。与此相伴随的是,因图纸修改而出现设计质量问题,由于修改频次增加而上升,反过来又延长了再修改过程,对给业主调控、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都带来了相当难度,同时,或牺牲了工程整体质量,或耽误了工程建设进程,导致工程设计修改的原因错综复杂,据统计分析,主要为:业主需求变化造成设计方案调整;现场施工方案更改或突发情况引起设计变更;某一专业设计完善引发其它专业设计修改;外购设备变化致使设计更改等等。

 

  2. 工程施工图修改方式剖析

 

  国内各设计企业,制订的工程设计图纸管理方法不尽相同,但其中有关如何采用工程施工图修改方式的条文,比较一致的是:原则性提示应按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变更的内容、深度、范围以及影响施工进度的程度等因素确定。工程施工图修改方式主要形式有:修改通知单、技术核定单和图纸升版,其操作方式、表达深度、归档途径等各不相同,实际效果也大相径庭。

 

  2.1修改通知单方式。

 

  (1)在工程实施期间,发生零星的较小设计变更、且施工现场工期十分紧张时,一般可提供修改通知单作为施工图的补充,其设校审等操作流程与常规设计过程基本一致,较为规范。但是,因其在设计图纸修改过程中显现了简捷的特点,则实际应用时不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随着工程施工纵深,修改通知单渐增,甚至与施工图纸数量呈比例倒挂,不同程度地给工程建设各方带来负面影响。

 

  (2)对于设计企业而言,修改通知单一般难于做到如同设计图纸一样的规范归档,有的由设计人员个人保存,有的与施工图纸分类归档,有的干脆不归档,其结果一则以后其他设计人员调取归档图纸时易忽略修改通知单的存在,获取的工程信息失真;一则散落于个人的修改通知单随着其离职可能就此遗失,工程现场的真实状况无从知晓,尤其是隐蔽类工程信息。

 

  (3)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如果修改通知单在整个项目所有文件中所占比例太高,无疑对图纸管理、施工操作、绘制竣工图和工程验收带来障碍。

 

  (4)对于建设企业而言,修改通知单过多,势必增加其日后工程图纸归档,技术人员检索、调阅,和固定资产日常维护、技术改造的困难,而且容易出错。

 

  (5)众多设计企业发生过类似情况:原承担设计的工程项目投产数年后,业主因扩大产能或设备更新等原因又启动技术改造,接手的设计人员基于调取的归档施工图纸开展设计,结果施工时发现,现场情况与原图部分不符或大相径庭,致使有关各方蒙受损失,其根源乃当初所发出的修改通知单未能得到妥善处置所致。

 

  2.2技术核定单方式。

 

  (1)在工程施工现场,一些较小的设计变动时常采用签署技术核定单的方式予以解决,使用较为灵活、简便,但现在其应用界限愈益模糊,只要建设企业同意,施工、监理企业接受,有些设计人员难免贪图方便,不管修改内容多大、多广,签署再说,似有滥用之嫌。更有甚者,一些承接工程施工和安装的企业,凭借把控技术核定单的主体地位,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在核定单的处理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猫腻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业主的利益。

 

  (2)通常,技术核定单和修改通知单的设计修改信息,在设计企业的归档图纸中得不到及时和真实反映,即使以后想要收集也困难重重,造成与工程现场的实际状况存有差异。尤其技术核定单,一经设计人员签署,随即便投入施工,待一段时间(有的直至验收前夕)才送交设计企业盖章确认,疏忽原件的留存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设计企业传统管理的弊端。

 

  (3)另外,由于施工企业习惯以附图、标注等方法直接调用技术核定单和修改通知单来绘制竣工图,当核定单和修改单一多,竣工图总体质量就无从保证。

 

  2.3图纸升版方式。

 

  工程施工图从设计企业正式发出后,因故发生设计变更,大则换版,如版次由1换成2,各专业设计图纸全部更换,属较大规模的修改;小则局部升版,如版次由1.1升为1.2,各专业设计图纸中个别或小部分修改,仅限于这些图纸升版。这类升版后的工程施工图,一如设计企业的既定工程设计、技术档案管理程序操作。

 

  这种方式,虽迫于无奈,但全套工程施工图依然完整、清晰,与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相吻合,适宜设计企业归档、施工企业绘制竣工图和建设企业保存,不失为最佳的工程施工图修改方式。

 

  3. 工程施工图修改方式取舍途径

 

  3.1由上所述,目前修改通知单和技术核定单的使用,和与工程施工图归档分离的状况,有悖于建筑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终极意愿,而且隐含难于预料的技术风险。

 

  3.2工程施工图是设计企业的珍贵技术资源,也是设计企业与施工、安装企业共同将无形知识转化为有形实体的媒介,更是建设企业得以长期与工程实体共存的档案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修改通知单与技术核定单虽然仅起到工程施工图补充或完善的作用,但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理应以捆绑方式纳入档案管理体系,以确保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3.3以目前设计企业的管理体系、人员素质以及工作环境等条件,按工程施工图档案管理那样规范而严密的要求和水平,来管理纸质文件类型的修改通知单、技术核定单,恐有难度。但是,为了化解因工程施工图修改而引发的各种矛盾,遏制日益蔓延的修改通知单和技术核定单无理、无序替代工程施工图之势,以彻底消除隐患,亟需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

 

  3.4结合长期的建筑工程设计、技术质量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探索与体验,形成的基本思路为:

 

  (1)在适应当前建筑工程设计与建设特点的前提下,设计企业内部应重新审视和明确修改通知单和技术核定单的定位;加大针对性教育和宣传力度,逐步培育设计人员的设计责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档案管理意识;针对性地制定贴合实际、便于执行的相关管理制度,纳入企业设计质量管控体系,规范设计人员工作行为。

 

  (2)因修改通知单和技术核定单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问题而持全盘否定或因噎废食的态度,实不足取,应在择之有理、用之有度、行之有效的原则基础上,及时提取修改通知单和技术核定单内容分别更新于施工图的电子和纸质文件,并妥善移交、归档,有效防止归档资料缺损现象。

 

  (3)遇有设计修改时,宜首选工程施工图换版或局部升版方式。

 

  (4)设计人员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所形成的电子文件,包括修改通知单等,一般分散储存于个人计算机中。拟推行工程施工图的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一并归档的制度,确保设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

 

  (5)设计企业应推广应用设计、档案一体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纳入修改通知单和技术核定单等各类文件,完整保存所有工程设计修改信息。

 

  4. 依托具有图纸修改信息功能的管理系统

 

  (1)目前,国内类似工程设计协同系统、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软件层出不穷,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涉范围各有侧重,但大都可借助这些软件,通过增加或充实工程设计修改管理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基于各设计企业都已普遍应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即使单独开发一套针对工程设计修改内容的管理软件,以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也易如反掌,同样能够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2)附图是某设计企业在其综合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尝试新增工程施工图修改模块后所截取的一个页面。该模块包容了修改通知单与技术核定单(扫描后形成电子文件)的需求、处理、结果、归档以及工程施工图升换版等所有信息,其设置、操作等严格按工程设计质量管控体系进行。

 

  (3)如图1,右侧上框设计文件目录显示了某一专业的全部工程设计图纸信息,若图纸作过修改,版本和子版本栏将出现升换版记录;右下框附件目录显示的是修改通知单、技术核定单或其它电子文件的信息。由于设置了关联关系,在逻辑上溶为一体,所以点取上框任一工程设计图纸文件名时,下框便实时弹出与其链接的修改通知单或技术核定单等信息。

 

  (4)由于整个信息管理系统有机地融入了工程设计修改功能,并且按照严密的信息输入、处理、储存及显示规定操作,所以,无论切换到设计修改模块哪个阶段,页面上下框的项目文件清单始终显示最新状态,升换版后的图纸和修改通知单、技术核定单等电子文件得到及时刷新。

 

  (5)这一信息管理系统的工程施工图修改功能,事实上覆盖了设计、校对、审核、归档、修改、浏览等阶段和环节,内容齐全,界面清晰,操作简便,符合工程设计流程规范,满足档案管理要求,较理想地解决了设计图纸修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工程项目整体设计与管理水平。

 

  5. 结语

 

  综上,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施工图修改已成为极为重要的环节,设计企业应从规避技术风险的高度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审慎对待和严格控制修改通知单和技术核定单的使用;适当优化设计企业现行的设计、档案管理体系,规范设计人员在工程施工图电子文件上及时修正、补充修改通知单和技术核定单的相关内容,保证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内容的完整和一致;借助设计企业既有的设计、档案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新增设计修改功能,实现工程施工图修改的科学管理。

 

  [作者简介] 瞿海钰(1964.7-),女,籍贯:江苏常熟人,职称:工程师,从事科研与技术管理工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