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电子机械论文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初探

2023-12-11 15: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论述了作为主干课程之一的“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必须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建立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通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农业机械学作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农机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一门专业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课程学时也逐步压缩。在课时减、基本内容不减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要学到更新的东西,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及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前沿,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适应改革需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着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更新完善教学内容,特色教学


  1.1教学内容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


  一是改革教学理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以具有高新技术的现代农业工程技术装备为基础与前提的。现在农业机械学的教学与科研已不能从单一的工科角度去看待,必须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为农业服务。二是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原农业机械学教材篇幅较长,侧重于传统机具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而且部分内容陈旧,已失去新颖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式机具,其结构原理已与新的农艺相适应,而原教材已不能及时全面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做较大的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1.2改革课程体系,突出重点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应反映学科交叉、融合及综合的发展趋势,应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一是精简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建立适应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减少通用型大田作业机具和传统农机理论的内容,对于小型脱粒机、收割机等内容应酌情删除,重点讲述联合收割机;对于已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区,可略讲传统耕作和传统播种机具,重点讲述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环节的深松机具,免耕播种机具等。二是增添新内容,充实能反映本学科科学前沿的新知识。根据学时及学生素质情况,适当增加国内外新的机械设计理论和农业设施与装备的内容,并对当前农业机械的学科前沿及科研热点加以介绍。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农业工程,农业机械装备逐渐向多功能、高效率、低能耗、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如高精度GPS卫星定位、基于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精细农业、激光整地和液压气动等技术已在农业装备中大量应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这些新领域、新知识、新思想贯穿于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农机行业的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2.1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在较少的学时内,传输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不仅完成了基本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教室内利用板书较难展示众多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机具结构及其运动。而多媒体动画及视频通过逼真的动画介绍机构的组成、类型及运动特点,展示不易理解的机械运动过程和作用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及视频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吸收并消化所学的知识,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教学质量。


  2.2提高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农业机械学涉及的机具较多,机械结构较繁杂,其理论分析及相关计算过程较为枯燥,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性地应用和进行创造。因此,在农业机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划分出自学内容和精讲内容。对于一般综述性内容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学,或要求学生上网获取最新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习惯。课程的重点、难点、核心理论精讲。精讲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讲课技巧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所讲问题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教师以注入式为主,师生间缺乏交流与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采用互动式教学可使教学双方都发挥创造性,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拘束与紧张,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断地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


  3.采用了教学―科研―生产的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快速良好的发展,采用教学―科研―生产的培养模式。首先,教师是决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需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具备进行新的研究方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研究能力。其次,从一大批积极性很高的本科生中挑选了一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立农机创新团队,设立各类创新研究基金,实行导师制。然后以小分队的形式参与其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基金能够资助他们进行科研创新,激励他们做出重大创新成果。最后,学校、企业和政府加强合作,共建实验室、科技园等。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广泛参与今后的社会生产活动创造了条件。


  4.加强实践环节


  农业机械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技能,具有农业机械性能设计、试验鉴定、使用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能力。因此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包括设置完整的实验实习课、驾驶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工厂、企业学校共建产学研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均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条件。


  5.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通过几年来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我们认为要培养出适21世纪发展的农业机械专业人才,必须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从而培养出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本文来自《农业机械学报》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