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技术

2015-08-06 10: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当高中数学教师已有十五个年头.一路走来,感觉自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的培训,一次次的异地课堂交流,课堂中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合作课堂的实施等,让我既迷茫又兴奋.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对当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看法,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抽象,让人望而生畏.如果教师能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向量”时,先提出一个数学建模问题:一艘船从港口A出发,航行了100km到港口B,又航行了160km到达C处时遇到意外情况需要派直升机援助,直升机应到何处寻找该船?这样的“开场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思路等.教师 不要轻易否定 学生独特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探求知识的再发生过程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得所学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椭圆”时,应提前让每桌学生准备两枚小钉子、一根没有弹性的细绳、一张硬纸板和一支铅笔,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基本步骤具体如下:(1)把绳子的两端固定在硬纸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子大于F1F2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硬纸板上慢慢移动一周,观察得到什么图形;(2)若两个定点的位置变化时,观察图形是否发生变化;(3)当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绳长时,观察得到什么图形.同时思考在上述操作中哪些量没变.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深刻感知了绳子的长度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关系是形成椭圆的关键,从而认识并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及一些相关的性质.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他们对教学活动更深入的参与.当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烈时,就会急于解决课堂上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他们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参与课堂的具体表现.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数学必修4P137有这样的一道题:“在△ABC中,sinA=513,cosB=35,求cosC的值.”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求得的答案是5665或-1665.演算过程如下: 因为cosB=35,0     当教师指出该答案是错误的时,学生感觉很疑惑,有学  生反复检验自己的运算过程后还坚持认为答案就是5665或-1665,这时可以让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学生经过仔细推敲会发现,当cosA=-1213 时, sin(A+B)=sinAcosB+cosAsinB=-3365, 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最终正确答案是-1665;同时指出“如果保留两个答案正确,能否对所给的条件进行改变,如何改”的疑问.这样处理,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要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动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进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