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整合乡土历史资源,激活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和

2015-08-06 10: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综合实践能力
  乡土历史是指家乡或者故乡的历史,包括我们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古城遗迹、民间艺术、风土人情、名人秩事等。乡土历史资源和教材知识的融合教学,可以为学生搭建重现历史的平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更好地进行品德教育。乡土资源是具体而亲切的,可见而摸得着的,如能在教学中合理地融合乡土历史资源,做到“润物无声”,历史教学将呈现出美好的前景,而学生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践行乡土教育,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历史课时相对较少、学生负担重等因素制约,历史教师很少利用乡土版教材进行教学,丰富的乡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我尝试在人教版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加强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在历史课堂上穿插乡土教学资源
  大部分历史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历史教科书上,因为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体现着绝大部分的考试内容,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新编《中国历史》等四册书中,在内容设计上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出社会的各种现象,这就提示学生应从衣食住行等不同角度重现当今的社会活动。现在的历史教材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很多是与历史教科书内容息息相关、互为补充的。因此,历史教师应对教科书中出现的与乡土资源教材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有效指导,使乡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在讲授七年级“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我引导学生参考南京地区的乡土教学资源中的《胥河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进行学习,世界上第一条运河叫“胥河”,以它的开凿者——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命名。最早的运河,就是用于战争的。它从苏州通到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接长江,全长100多公里。有了这条“快速通道”,前线兵员、粮草源源不绝,才有日后伍子胥攻入郢都,鞭尸雪耻的故事,如今胥河已褪去硝烟,仍在滋养两岸生灵,肩负高淳、溧阳间的引水灌溉与河道通航。为延续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我结合乡土教材,把江苏人们在辛亥革命前夕抗捐抗税斗争的革命斗争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当时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官吏横行的社会是怎样官逼民反的。在学习完《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后,我将《江苏乡土历史》教材作为总结课的教材,让学生通过文字描述重现当年江苏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学生都为自己家乡的英雄感到骄傲,对守护着他们的烈士表示崇敬,对这片养育着他们的土地深深眷恋。
  二、开展历史遗迹文物课外参观活动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保存着各具特色的历史遗迹遗址、文物博物馆、历史名人秩事和自然景观等。浙江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以南京市为例,就有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汤山直立人化石遗址、清朝乾隆下诏修撰的《四库全书》、全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雪窦山弥勒佛道场,还有黄宗羲、王守仁、高则诚等一大批名人,历史资源丰富。各个市属文化局或者博物馆也会不断推出各种系列的专题历史展览以供市民、学生观赏和学习。这些历史文物和历史遗址是任何文字书籍都替代不了的历史乡土资源,能最真实地将历史重现,这种可见的、摸得着的历史文物更容易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触发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不可代替的乡土历史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这些历史文物,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
  我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走出去感受自然、感受历史。在本学期的第五周,由于地理位置和时间等各种条件限制,我选择分批带领学生参观中国原二大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学生的兴致就被点燃了。他们一边认真地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认真做下笔记,用发现的眼睛寻找着历史,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简单的参观并不能让学生在瞬间与历史“感同身受”,但在每一次学生的观后感中都能发现他们成长的亮点。
  三、实践活动整合乡土历史新资源
  “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即使现有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得多么完善,资源多么充足,但仍有值得探究和创新的方面。新编教科书在每一课中都增加了“活动与探究”版块,在每个单元最后都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活动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实践,从历史印象走进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一种新的形式去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知识开展科学合理的历史探究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收集过去的购物证券,如各种货币、布票、粮票等,以此感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变化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整合出教材上没有的乡土历史知识。
  例如,八年级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我们各自家乡的变化是中国大变化的影子。我采用社会调查的形式开展“我的家乡焕然一新”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项调查,整理“我的家乡新在×××”报告。在开展活动之前,我指导各组学生制订具体的调研活动计划:
  1.确定主题:家乡的交通变化、教育变化、建筑变化等;
  2.确定调研形式: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等;
  3.调研对象:普通居民、文化部门、老一代知识分子等;
  4.分工合作:记录员、资料整理员、分析员等。
  在学生完成调研资料收集后,我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补充,让学生的调研报告更具科学性。
  总而言之,乡土资源作为历史教育甚至是爱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素材,历史教师要善于加以利用和开发,让乡土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光.乡土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36).
  [2]张爽.谈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好处[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3]贝桂鸾.高中历史地方课程中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例[J].广西教育,2013(32).
  [4]廖云庭.浅谈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