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空管应急能力的提高

2016-07-01 15: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面对航班飞行突发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时,空管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飞行的安全、社会救援的及时性等。由于飞机速度快,空域与机场条件复杂,面对飞行中的突发事件或公共突发事件时,留给空管的时间十分有限,正确而及时的空管决策往往决定着飞行安全,关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空管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的建设已初步开始,空管系统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应急能力,但是空管应急管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导致空管应急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将从一案三制的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高效的空管应急体制

 

  为建立统一有力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应将空管系统各运行单位有效纳入现有的民航空管局三级应急管理体系中,同时加强地区空管局的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立,形成一个职责明确、信息通畅、协调关系明确的应急组织机构,通过结构内指挥、计划、行动、行政、后勤、及财政等其他功能机构,实现有效协同地应对突发事件,借鉴美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ICS的经验,有效、高素质的地区空管局应急指挥系统应包括现场指挥官、指挥人员、一般人员。

 

  现场指挥官即地区空管局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总体负责。空管局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是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主要责任为协调、指挥、指导各单位的应急工作和善后工作的实施;审核,定空管局总体应急预案和各项专项应急预案;贯彻落实各项上级应急处置指示,包括民航局和空管局等上级机构。协调调查责任事故,对相关责任者作出处罚,对应急有力人员进行表彰等。

 

  指挥人员即地区空管局应急处置办公室和地区空管局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处置指挥部,指挥人员负责辅助现场指挥官,包括跨部门联络、事件安全等。

 

  一般人员即应急处置各部门一般人员包括空管部、气象部、通导部、运行单位等,直接构成了应急管理的功能框架。

 

  二、完善应急机制

 

  应急机制的完善对于改善目前空管应急重处置、轻管理的现状,实现空管人员的工作状态从平时工作状态向应急工作状态的转变突以及空管应急协调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应急过程,空管应急机制应由预防准备、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四个阶段组成。

 空管应急能力的提高

  由于应急处置直接决定应急的结果,此处着重研究空管应急处置,空管应急处置流程归纳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应急等级的确定决定后续应急应急响应过程,目前根据事件等级可以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特别重大),但是目前突发事件的分级响应标准等级由民航局制定,这是运用一种运用经验进行分级的方法,而突发事件构成因素复杂,单纯的靠经验进行分级会在一定程度上遗漏对某些因素的考虑,应综合考虑突发事件的各种要素,并赋予不同的权值对事件进行分级,如下是综合考虑民航突发事件的特征,对突发事件要素及各要素指标进行的归纳。

 

  三、建立完善的应急法制,明确应急责任

 

  强大有力的指挥系统、应急机制的有效性、应急预案的制定等都依赖于相关应急政策的保障,应针对空管应急管理制定相关明确的法规。尤其应针对突发事件情况下飞行通报环节多、使用机场多、应急人员多、组织协调工作复杂等情况,建立相关政策体系,明确空域分配原则,应急飞行的优先权规则等,制定管制应急报告和协同通报程序、各部门实时协作方式、程序、内容,以加强航管、飞行、雷达、通信、气象等部门的协作,同时,应认真研究本管制空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修改完善已制定的规则、体系等,这样可以减少应急时各方协调环节,提高整体指挥协作的效能,使空管工作状态实现从正常工作状态向应急工作状态的快速转变。

 

  四、空管应急预案的编制及应急演练

 

  在空管应急预案的建设方面,各管制部门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加强事件与预案的一一对应性,建立以突发事件如发动机失效,起火,航空器出现飞行冲突等不同的事件为线索、以应对不同等级的事件为目地的空管应急预案,整合系统应急预案、加强各项预案、各部门预案的衔接性。

 

  根据应急预案抓好各类突发情况的应急演练,并使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制度化,进行定期合理的演练,并对每次演练进行评估,包括应急演练过程中人员的协调、各部门的配合、事件的处置等,发现应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应急预案的不合理之处,并对其加以修改,以增强空管应急预案的可实施性,促使应急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从正常的工作状态转入应急状态,不断提高预案的可行性、详细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

 

  五、结束语

 

  空管应急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应急机制,应急体制,应急法制,应急预案各方面的不断完善,由于目前空管应急管理不是很成熟,应借鉴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同时结合民航所特有的自身的特点来提高空管应急能力,对于不断提高民航的安全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田晓霞 李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1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