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景区规划中的道路除为游人集散以外,游览观景是其主要的功能,游人是依靠道路流动的,故如何从游园赏景的角度来完成其导游的作用是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
园路的植物景观是随园路的特点而来的,园路曲折变化多端,因此在设计中采用的园路的植物配置方法不是规则的成行成排种植,而是由园路的导向、遮荫、分隔及分散人流功能而定的,它要求植物配置与周围的景物(山、水、石、建筑等)综合考虑,突出景观的需要,将周围的景物纳入到道路空间里来。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高低因借,不拘一格。
一、道路景观的布局方式
景观的地形地貌往往决定了景观道路系统的形式。在有山有水的景区主要活动设施往往沿湖和环山布置。从游览的角度要求,设计中通常把路网安排成环状,以避免出现“死胡同”或使游人走回头路。
道路的线形和铺装与园林植物、建筑、山水等构成各种富于变化的美景,设计时规划的道路,既是路,也是景。园路有时有清晰的路缘,有时则似路非路,而似一块不规则形的广场,但都能引导游人游览各个景区,起到步移景异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是利用植物来完成的。园路的导游作用是衡量园林道路规划设计水平的标准,而路旁的植物配置可以加强或削弱这种作用。
二、规划道路景观的总体构思
本案设计构思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在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建造他们心中的桃花源;使人们能够远离惊慌、恐惧、忧郁、另人焦躁的世界。因此对武夷山旅游景区规划中道路景观的设计始终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的设计,强调美观与功能、文化相结合,更强调的是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在总体布局上根据道路的布局规划和植物的配置,把武夷山旅游景区分为澄心雅舍、花溪曲径、绿波桃渡和柳浪碧波四大主题景观区,较好的满足了游人的游览、休闲娱乐需求以及管理部门的使用需求。
在植物的选植上,地被植物采用高羊毛、马尼拉草皮,养护、修剪成为草坪,供游人休憩和观赏,草坪作为特殊的、柔软的铺地材料运用,是一种可以吸热,除湿去尘,保护土壤的绿色铺地。藤本植物擅长缠绕,攀爬。将其布置于廊架周围,等它爬上支架形成“绿顶”,可给游人带来一方荫凉。大多数的植物都是绿色的,这种奇妙的色彩能舒缓游人的视觉,给其清新,回归自然的感觉,暂时忘却都市的烦恼,这也正是设计的初衷,迎合了本方案构思的目的。
三、集散中心道路景观构图手法的具体应用
根据主次干道园路的功能要求利用和改造道路的地形,用不同的艺术手法,配置不同的树种,以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
在次干道上配置植物时,打破一般在路旁栽种整齐行道树的概念,采用了乔木、灌木、花卉、草皮等复层自然式的栽植方式,这些植物与路缘的距离远近适宜,相互之间疏密相当。在路边一般只有植物可为园路景观,尤其是它为园路的生态景观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灵活性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既然园路植物栽植的主要作用在于满足道路空间里植物景观的需要,那树种的选择当然应以树木的形美色佳取胜,同时也要有防尘遮荫,没有落果、扬花的污染。
(一)均衡与对比的应用
在同一条路的树木配置时,应符合艺术构图的规律。由于园路的植物配置打破了整齐行列的格局,就更需注意两旁植物造型的均衡,以免产生歪扭或孤立的空间感觉。
在地块的南面澄心雅舍景观区内的道路两旁植物配置的并不均衡,路南以合欢、茶树形成屏障,树丛下栽植若干草花;路北只种一两个树丛作遮荫及草花点缀,这里的道路空间是与路北的园林草坪空间是溶为一体的,行走在路上,给游人的感觉与这一相邻的园林草坪处于同一空间里,但并无别扭或不均衡的感觉。合欢的株距为3.5米,树下种杜鹃、茶花,路缘经常变换各色草花品种。早春时节,红色和粉色的茶花、杜鹃花依次开放,与茶树、合欢红绿相映,形成美丽爽目的花带。采用这种配置方式不仅注意到了园路本身,而且也考虑到了相邻的绿地空间,取得了统一的效果。
在园路植物景观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首先是树种的对比。沿河布置水松、垂柳、碧桃等,水松为常绿乔木,其它的为落叶乔木;从叶形上来看,水松为针叶,树形高大,其它的为阔叶,树形相对矮小,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但总的来说景观的感觉是鲜明的。
其次是明暗的对比,这是园路植物景观中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尤其是在路口或拐弯处,需要在光感上有所变化;由于柳浪碧波景观区的园路相对较长,需要以明暗对比来消除一些“冗长感”。在三条园路的交叉口旁,种植了鸡爪槭、红枫、桂花及杜鹃等,槭树高2.5-3米,在其周围散植丛丛毛白杜鹃,五月初,红色的槭树与开白花的杜鹃相映成趣。构成了“柳暗花明”的转折路景;春秋季,槭树的红叶又与桂花的绿叶增加了色彩的对比。
(二)主次分明的应用
在园路植物景观的种植上同样要达到主次分明,必须注意路旁树种及数目的多少。花溪曲径景观区采用一个树种银杏的园路,突出了该树种的风格和体现了秋季花零飘飘、落叶纷飞的特色。
所谓主次分明,并不完全指植物株数的多少,而是指道路的空间感觉。因为不同植物的形态、色彩给游人的空间感受并不完全是以株数来衡量的,有时候,一株独特的高大乔木给游人的感受,要比十株一般的小乔木或众多的灌木更为强烈。在绿波桃渡景观区里有一条铺石板嵌草路面的园林次干道,穿过三、五成丛的自然式树群。树群由高大粗犷的枫杨、长绿的香樟和小乔木紫叶李组成。近期,四株速生的枫杨覆盖着园林空间,行走在路上,如入林下。由于树木的更新,到了远期,枫杨衰老,香樟起而代之。园路的另一旁的六株紫叶李,虽然株数比枫杨、香樟多,但始终处于陪衬地位,三个树种主次分明,不显得杂乱。
(三)韵律节奏的应用
园路的植物景观还要讲求连续的动态构图,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作为有规律的交替变幻形成韵律。在绿波桃渡景观区里植物的布置主要以杨柳、碧桃为主要树种。开花时节,一高一低、一绿一红,构成路旁形态与色彩波浪式构图的韵律,表现出一种残冬过后、春色来临的气氛。“一株杨柳一株桃”也显示出桃红柳绿的春天的视觉旋律。这也正好与景区中的河流相对应,水面的激荡与树木波浪式的种植构成了完美的韵律节奏。
(四)造景、导游的应用
1、对景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造景方式。在主干道上由较整齐的行道树
悬铃木形成一点透视,便于设置各种对景。
2、透景
在次干道的道路两旁,常常有一些景物需要留出供人欣赏。在植物配置时就需要有遮荫树、标志树,用于“框景”的树种,在设计中采用了乡土树种合欢,这种树枝干优美,树冠浓密,具有合适的冠下高,是最适合用于“框景”的树种。
3、转角景
在道路拐弯或转角处,常常栽植较特殊的植物以增进植物景观的导游作用,如景区中的“迎客松”,“送客松”一样的韵味,在拐弯处栽植了斜向路面的紫荆,有“欢迎光临”的寓意,以红枫树丛植于转角处,既是“挡景”,也有增加景深的作用。
4、标志树
标志树的基本要求是栽植与周围植物完全不同形态的树木,以起到识别道路及标志的作用。如景区中“鹤立鸡群”的泡桐树,则是识别道路的标志。
四、结束语
道路的植物景观在景区园林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能给游人以强烈而浓郁的大自然的生态美感。春天鲜花怒放,夏天浓荫蔽日,秋天红叶丹丹,冬季则是虬枝古干、枝横如舞;随着道路的导游,将游人带入一种:“花枝招展色斑烂,绿荫如碧映荷塘,色叶飘香熏人眼,古干新枝舞翩跹”的季相景观之中。至于植物种类的选择,除选择大量乡土树种之外,主张宜逐步引进特殊的以形色取胜的观赏树种。在景区中大量采用的乡土树种为水杉、水松、银杏、茶树、毛竹等。高大的树木能柔和道路的轮廓,可以协调游人与建筑之间的尺度,更具亲和力。
致 谢
感谢老师及我的家人,谨以此文献给你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对我无私的付出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对我的指导,让我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钱健,宋雷.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白砂伸夫.白砂伸夫景观设计作品集[M].日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王莲清.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周玉明,徐明.景观规划设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6]卢新海, 杨祖达.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日]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陆伟,雷芸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何昉.景观十年(著名设计院<所>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经典)[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