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浅谈地方原资源的整合及利用的策略和路径

2015-10-08 10: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今在世界面临两大危机,具体是: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文化身份危机以及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人地关系危机。在这种形式下,促使着景观设计师们在未来必须担负起三项重要使命:解决能源和环境危机,重获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完成这些使命,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对环境的资源进行保护,保护环境、重视文化,环境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完整性应同时得到维护。为了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的延续和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就应给予重视。
一个区域的文化和资源更是作为设计规划的组成部分,对其地方就更加的重要。那我们就应在设计之前,对当地的原资源进行整合、了解,并加其利用。

一、当地原资源整合利用的作用
(一)、因地制宜,发展景观多样性
景观的多样性是埋藏在大地的自然地理与生态特征之中,它是通过自然地理等所表现出来。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作为设计要发展景观的特性,就应因地制宜。现在有些设计对地区进行开发和规划的时候,不考虑本地的气候、生态系统、人文和城市文化历史等因素,而是盲目地“克隆”,照搬引用,结果埋没了当地特色,甚至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舍本逐末,为做景观而做景观。作为设计者,方案描绘及制作的源头,我们就应尊重当地,尊重自然,做些符合当地又具特色的设计。
(二)、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紧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话题了,在各个领域都提倡着节约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景观设计领域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其当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无非是提高当地资源的高利用率,不仅是给景观的制造减少费用,而且一方的资源本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组合共性在里边,可使我们的景观更有机的整合,朝着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要求我们应尽量的使当地资源得到利用与再生。

二、整合利用的具体元素
(一)、当地文化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它固有的文化蕴涵,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
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如今的民俗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也是文化得以更好发展的需要,同时人们渐渐在文化的环境中,满足精神的寄托和享受。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我们应该将其发扬下去,相传下去。基于这些当地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区域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原生态资源
原生态资源可以包括当地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制、植被等等。土地、水、空气和栖息地是基本的需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水、空气、栖息地以及相关的气候的需求是不可改变的。环境的改变与人的健康状况相互的联系是复杂而不可或缺的。所以这些元素对于一个设计规划来说,我们都应对其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整合。
地形是景观规划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它影响着径流和地表稳定性等诸多环境要素。地形的运用不当,有可能会加剧水土的流失,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资源就相当的重要。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水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和环境不仅是紧密相联并互为因果,水环境对大自然的健康运行十分关键,没有良好的水环境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在景观设计中,水的设计也日趋的重要。它一是作为景观美而不可缺,二是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元素,所以在规划当中水的整体分布和配置就相当的重要。
植被是与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结合最为紧密的景观元素。一个区域有它固有的植被,它又作为生物栖息地的基础,这些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区域景观都是所不能缺少的。如今的植被不仅是对径流、土壤侵蚀、坡体稳定性、小气候以及噪音等起到调节作用,还能起到增加区域的美感和空间感。它不仅可以代表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还是一个区域所特有的自然景观。正因为这些丰富的功能使得植物作为景观规划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整合利用这些个元素对于设计来说,是非常之关键的。对于如何整合利用,就应对这些生态资源有相应的了解,在当地这一前提下,构成一个整体,也同时处理好每个部分,才可将其作用在个环节及整体有更好的发挥。

三、设计中整合利用的具体途径
本次设计所属区域是位于风景秀丽的武夷山国家风景区,该景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一个新的景区,本项目旅游集散中心就是新景区的一部分。以上所述,设计就应遵循自然,要合理利用武夷山原生态旅游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在此设计中,对当地的原资源进行了整合利用,下述整合利用的具体途径及体现:
   (一)、文化资源方面
在文化方面,武夷山有着它著名的文化,就是武夷茶文化。人们通常就是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宜,这就是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所以在设计这一旅游集散中心区域的时候,考虑就将其茶文化纳入其中。在规划设计中,餐饮区主要以设立茶楼和分体茶室为主,设计的分体茶室是为了保证足够的人流量,并将茶楼,茶室规划在休闲活动——水上漂流上岸处周围。这就在功能上相结合,当人们在漂流上岸,感觉到累的时候,可以休息饮茶。在其规划设计的茶室内部的装饰上,设计关于茶文化的图文进行介绍讲解,把武夷茶文化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当在整合的时候应通过分析其独特的区域文化,通过尊重地方文化特征和吸收地区文化特性,对当地一些自然和城市基本元素的进行保存和结合,以便创造一个和谐而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强调在实际的规划和详细的设计里,综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要素、地方精神和民间文化,并且应用到实践中去,最终达到塑造一个多样化景观的目的。
(二)、生态资源方面
在生态资源上,知道其元素包括气候,水文,地形,植物等等。在设计中,气候是一个地区的特色,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有给予尊重。在这次负责的设计中,主要整合利用了植物和地形这两元素。
知道武夷山的当地盛产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乌龙茶的总称,上述已有谈到将武夷茶文化给予纳入设计中。其在规划的地域里本就有废弃的茶园,有种植茶树。结合本有的设计理念,正好将其这一地方性生态资源加以得到利用和保护,所以在 此设计中我给予保留及整理。将这些茶树保留,并规划种植面积,在那种植茶树的边上设立了建筑茶楼,茶室。茶楼、茶室都是以生态化形态,分体茶室更是以草屋的形式设计。这区域的设计,在景观生态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又自产自销,产生消费,带来经济价值。有地方的特色条件,使商贸与旅游充分结合,相辅相成,不但完善内部功能,更为地方带来可观的收入,更好的建设和维护此景观项目。这样资源的利用可减少原料,还可创造附带价值。
在植物配置上,设计中极大部分运用当地特色性植被,分布着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紫荆、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得以保护及运用在设计中。例如在设计的茶楼的周围配景的时候,结合了竹子,还有山茶,紫荆等植物。
关于地形当我们在规划一地域的时候,应该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特别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美国著名的生态设计学家麦克哈格(McHarg)在他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也对此也做了很好的说明,他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
在本次设计中,所处的地形属山地型,有些地区之间存在的高差,坡度。这些其实就是原有的地形构造,所以在设计建筑茶楼的时候我有考虑到这点。在考虑设立茶楼的地方,有着高差近2米,如果考虑填土,就比较费人力物力。其实有着落差的建筑也有着它的形式美。后来就考虑设计的茶楼根据地形,把高处点设为主进入口,低势给予架空,发现也有它的风格。还以高处作为基点,设计了个下层露台。人们还可以在露台上休息,观望。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原所在地一些不理想的地形给予稍加的调整,为所做景观给予好的基础及发挥的空间,但也要注意其合理性。维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
  (三)当地材料方面
在当地材料方面,作为武夷山特色的武夷红岩石在色彩上就与一般的石材与众不同。在这区域规划设计的建筑上将其运用就是作为其一个地方特色,形成不一样的建筑风貌。还例如:茶楼的栏杆,本想在设计的时候运用木条,后来我改用了当地的竹子材料来做成竹栏杆。竹栏杆看上去比木材更为轻巧,又具有地方特色,与周围的景色,配制的竹子背景更加的协调。在其设计的建筑中,适当的与其他材料相结合,达到与地方文化和景观更好的和谐效果。


四、总 结
综上所述,设计中我们就需弄清这些原地方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其在景观上的作用;同样,在人文社会要素方面,每个地方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底蕴,我们也应该去挖掘并更好的将其发扬下去。不同的规划项目需要不同的元素信息,最后综合所有的资源并将其利用后建立好的景观格局。当地设计应根据这些原生态资源及其地域文化资源的组合来达到人们想要的理想的生活环境,真正适合的景观设计应当是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将科学性、地域性完全结合起来去做的设计。

致  谢
在要即将完成毕业论文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开始到结束,有很多的学长、同学、朋友以及指导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我由衷对他们说谢谢了!在此次设计中,我更加体会到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所以特真诚感谢在此四年中教过我、培育我的每一位恩师,你们不仅使我在此校园里学习到了知识,学习的方法,还有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使我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设计如何遵从自然[J].城市环境设计,2007,(1):95-98.
[2]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J].建设科技,2006,(7):28-31.
[3]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00,(6):45-48.
[4]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 7-12.
[6]俞孔坚.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J].上海美术,2004, (3): 6-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