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服装促销策略研究的女性分析全文

2015-10-08 10: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任务与目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学界关于女性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呈上升态势,但是,较之该学科研究领域内诸多的研究课题而言,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甚少,特别针对中国女性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可谓凤毛麟角,使得探究女性消费者在市场中的特殊作用,研究有别于男性的女性消费心理,对商品生产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全面充分地了解女性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营销措施。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虽然因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教育水平和年龄性格的不同,使女性消费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特性,但总的来说,女性消费的一般心理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 据统计,高达93.5%的中青年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动消费行为,而冲动消费的金额占到了女性消费总支出的绝大比例。通过对服装市场营销中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来指导服装经营者,要使自己在服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了解顾客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掌握利用其规律,制定各种促销对策并有力地实施。
总结:只要策略得当,女性的冲动消费是极易出现且能够被刻意引导和培植的。
基本要求:
1.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认真负责的态度,反映出自己最好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2.严格按照指导教师的各项要求和进度安排,完成各个阶段工作任务。
3.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以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4.通过研究总结出女性在服装消费中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三、计划进度:
第一阶段(2006年11月下旬~2007年1月下旬):搜集相关的资料,确定课题方向。写开题报告,阐述课题涉及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2007年3月上旬~5月上旬):完成论文总体框架和提纲,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论文初稿,并请指导老师进行相关指导修改。
第三阶段(2007年5月中旬):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最后,毕业论文定稿,上交材料。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8.1:285.
[2]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Finkenauer C et al.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3]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65-71.
[4]  赵江洪编著.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76-82.
[5]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 社会生活中的个体[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0:23-40.
[6]  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行为理论解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5:15-20.
[7]  杨以雄主编.服装市场营销[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12:243-257.
[8]  孙家威.试论整合营销[J].江苏商论,2004,(3):51—52.
[9]  Simon Kwok & Mark Uncles. Sales Promotion Effectiveness:The Impact of Culture at an Ethnic-Group Level.Australia, School of Marketing Working Paper 02/4,2002.
[10] 王维,苗雨君.企业促销创新的误区与防范[J].发明与革新,2002,(11):13—14.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一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1)
(一) 问卷结果 ………………………………………………………………(2)
(二) 问卷中显示的女性主要消费心理 ………………………………………(5)
1、消费的爱美心理   ……………………………………………………(5)
2、消费的实用心理   ……………………………………………………(5)
3、消费的冲动心理   ……………………………………………………(5)
二 女性消费心理中的冲动心理  ……………………………………(6)
(一) 女性冲动消费的主要表现 ………………………………………………(6)
  1、波动影响下的冲动购买 ………………………………………………(6)
  2、市场氛围影响下的冲动购买  …………………………………………(6)
 3、人为氛围影响下的冲动购买  …………………………………………(6)
(二) 冲动消费形成的根源……………………………………………………(7)
  1、安全感的渴求 …………………………………………………………(7)
  2、传统的女性角色  ………………………………………………………(7)
 3、女性的自我概念  ………………………………………………………(7)
三 女性冲动消费的类型划分  ………………………………………(8)
 (一) 纯粹式冲动购买 ………………………………………………………(8)
(二) 提醒式冲动购买 ………………………………………………………(8)
(三) 启发式冲动购买………………………………………………………(8)
(四) 计划式冲动购买………………………………………………………(8)
四 针对冲动消费的促销策略 ………………………………………(8)
(一) 服装促销的作用………………………………………………………(8)
(二) 促销策略的运用………………………………………………………(9)
    1、纯粹式冲动购买的促销策略  ………………………………………(9)
    2、提醒式冲动购买的促销策略  ………………………………………(10)
    3、启发式冲动购买的促销策略  ………………………………………(12)
    4、计划式冲动购买的促销策略  ………………………………………(13)
五 结论 …………………………………………………………………(14)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一  …………………………………………………………………(18)

服装促销策略研究——   
对女性冲动消费心理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女性在消费领域的重要作用日趋显著,使得针对女性购买行为及心理的研究显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企业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研究浙江地区的中青年白领女性(25-45岁)在服装方面的消费习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分析其特有的有别于男性的女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特征,探索影响女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从而指导服装经营者,掌握利用其规律,制定对策并有力的实施。
论文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女性的消费心理并进行总的概括,并概述了其中的冲动消费心理,分析了其表现及形成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冲动消费类型进行了划分,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促销策略打下基础。在阐述中结合典型案例,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女性消费者作为实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在女性冲动消费心理下的促销应对策略。

关键词:   女性消费心理;冲动消费;促销策略;视觉营销


Abstracts: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female effect more and more remarkable in the field of consume,so it is significative and instructional to research female action of purchase and mentality.The article research the costume’s consumptive habit of middle age white-collar female in zhejiang area, and analyze their unique female consumptive mentality, probe into the factor which affect female consumption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Consequently guide the costume’s proprietor,master and utilize the discipline,set down the countermeasure and put in practice effectively.
Firstly, the article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bring forward the disquisitive question. Analyze female consumptive mentality and generalize it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Then summarize the impulsive consumptive mentality, analyze its representation and wrought root,and compartmentalize type in this base,in order to set down the tactic which have pertinence.The article combine typical cases while expatiate,take the representative female consumer as example,combine the theory and the fact to research sale promotion’s tactic under the female impulsive consumptive mentality.

Key words: female consumptive mentality;impulsive consume;
sale promotion’s tactic;visual vendition


 
引言
冲动购买是人的内在本性,即人人都会发生冲动消费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我”可以被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3个层次。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并且自动的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它按快乐原则进行运转,是真实的我,即怎样快乐就怎样行动。但人类文明不容许有绝对的自由,个人现实、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等成为了“本我”的障碍,从而使人类的实际行为既有内在冲动的成分,又有现实约束的成分。以冲动购物为例,“本我”有购买名牌服装的冲动,以体验穿着的舒适及良好的自我感觉,但他个人收入和消费预算可能不容许她采取实际购买行动,导致消费者始终处在既有购买冲动又被现实约束的心理状态。
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呼应的是,Baumeister认为消费者发生冲动购买的原因是自我控制的失败。 消费者可能拥有购物标准,也有监控和反省,但可能就因为缺乏自控能力而导致冲动购买的发生。例如,某消费者拟上街购买一件衣服,但在逛商场时恰逢皮鞋厂家的促销活动,或许她暂时还不需要买鞋,也意识到当前需要买衣服而且消费金额有限,但她可能感到这个时候买会比较合算,或者正好皮鞋的款式是她喜欢的,而最终将准备买衣服的钱用于买鞋。这就是自控的失败。
女性消费者是市场的主力军,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据有关数字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女性人口为6.1亿,占总人口的48.4%。其中在消费活动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中青年女性,即25—45岁年龄段的女性,约占人口总数的23%以上。
由此可见,在消费品市场尤其是服装消费市场,女性所扮演的这种“购买决策人”
的角色,使得针对女性购买心理及购买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企业实践指导意义。

一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参考各种有关研究女性心理的资料后制定了一份问卷调查表,针对浙江地区,24-45岁的中青年白领女性,通过分析问卷了解她们在购买服装方面的心理,进而得到由于女性的性别特征、多重角色和经济地位,使她们表现出了与男性不同的消费心理。
(一)问卷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女性将逛街购物当作一种乐趣,大概每周一次进行购物的占调查人数的52.3%;每周会有两次左右的逛街有19.7%的女性;而每周进行两次以上逛街购物的“血拼族”们也占到10%的比例;而每月只有1—2次的逛街次数仅占18%。说明大多数女性都有逛街购物的嗜好。
      
                      图1-1 现代女性每月逛街购物次数

在调查中问到对服装流行趋势的关注时,高达80%比例的女性表示非常关注,另有15%的女性持观望态度。对服装流行趋势的关注度普遍表现出了女性消费的爱美心理。
 
                   图1-2 现代女性对于当季服装流行趋势的关注程度

虽然有八成的现代女性保持着对当季服装流行趋势的关注,但她们对于购买品牌服装的态度反映出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调查中,选择“只要适合自己就好”这一选项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了51%;通常会购买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服装的女性占了45%;仅有3%的女性表示只购买知名品牌的服装。从这点上可以发现她们另一消费心理:属于相对理性的群体,不盲目追求品牌,注重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
 
                      图1-3 现代女性对于服装品牌的态度

在问到购买服装最注重的因素时,有35%的女性选择款式是最重要的;而选择服装的价格和质地的人数相差不多,分别为25%和23%;只考虑品牌因素的有16%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到,约83%的女性在购买服装中考虑的是服装的款式,质量和价格,说明女性消费中实用性是一个很大的考虑因素。
 
                     图1-4 女性购买服装优先考虑因素

在问卷中问到哪种广告形式效果最佳时,有47%的女性首选朋友推荐;广播和电视广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约有26%的女性会在它的左右下影响购买;报纸和杂志也占了不小的比例,选择此项的女性有21%。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女性消费在朋友的推荐以及电视广告等的影响下最易发生冲动购买。
     
                    图1-5 影响现代女性购物决策的因素分析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使用未来钱”已经渐渐成为时尚的消费方式。在被问到透支消费情况时,已经有大概39%的现代女性尝试着花未来的钱,只有大约43%的现代女性处于相对保守消费阶段。 对于这项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观念的转变,女性消费市场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使得探究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6 现代女性透支消费情况

(二)问卷中显示的女性主要消费心理
通过以上的问卷分析,结合参考其他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在消费中表现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消费心理,在此简要列举:
1、消费的爱美心理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并充分体现在消费过程中。由于此年龄段的女性(25-45岁)多为职业女性,在经济上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她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比较强调美的效果。她们在挑选商品时,侧重于表面包装,对于同样用途、同样价格、同样质量的商品,总是会选择上乘的包装质量。
2、消费的实用心理
这是以追求商品的实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实用”。她们考虑到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勤俭节约为原则,在购买日常用品时,受商品名、包装和广告宣传的影响较小,而是凭自身的经验来挑选那些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的商品进行购买。
3、消费的冲动心理
女性在情绪上比较容易受到感染,她们在消费心理中虽有犹豫的一面,但与男性相比,情绪又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和依赖性。她们较易被环境气氛所影响以及旁人的议论所左右。
除此之外,女性消费中的自尊心理、主动心理、攀比心理等这些也都是女性消费者带有共性的消费心理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女性消费也会出现一些新趋向。

二 女性消费心理中的冲动心理
据统计,高达93.5%比例的25-45岁的中青年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动消费行为,而冲动消费的金额占到了女性消费总支出的20%。从女性冲动消费的主要表现入手,深入分析其形成的根源,对商家企业在营销中的实际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冲动消费,指没有一定指向的盲目购买行为,大多是非计划性的临时购买行为。施行冲动消费的又以女性占了绝大多数。某调查公司曾对浙江地区的中青年白领女性进行过一次定性、定量调查,发现此年龄段女性的冲动消费主要受情绪、打折、促销、广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归纳起来女性的冲动消费的主要表现为:
1、波动影响下的冲动购买
情绪化被称为女人的第四特征。有相当大一部分女性都有情绪化消费的倾向,女人在极度兴奋或极度郁闷的状态下,购物的欲望也变得特别强盛 。尤其是中青年女性,由于工作及家庭压力大,因此在这种极端情绪状态下最易产生冲动消费行为。
2、市场氛围影响下的冲动购买
市场氛围的影响下的冲动购买一般包括商店的打折、促销、POP及各种形式的广告等手段。由于受打折或形式多样的店内展销活动影响而购买了本不需要或不打算买的东西的女性也占了很大比例。
3、人为氛围影响下的冲动购买
除了以上原因外,朋友的推荐、推销员的直接推销等等也是女性发生冲动购买的一大原因。由调查问卷中也可以发现朋友推荐是影响现代女性购物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口碑传播对女性所产生的效用有时是不可估量的。
(二)冲动消费形成的根源:
1、安全感的渴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与爱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而女性无论从先天体能或体质上来说都弱于男性,因此她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也特别敏感,对女性来说拥有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代中青年白领女性由于工作节奏快、人际关系微妙复杂及其它的种种因素,安全感的缺乏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当女性希望得到安全感时其中一个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便是购物,购物既能帮助女性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同时也是她们表达快乐的一种方式。
2、传统的女性角色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在他的著作《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一书中曾提出过他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们愿意依照他们现在所处的角色地位所要求的行为方式行事。 然而角色地位的形成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它是与长期的历史积累以及传统的文化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及角色定位的影响而行事。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角色中一般都是男性负责养家,女性负责持家。而传统的中国女性也一直被冠以勤俭节约,持家有道的称呼,这也是大多数女性都抵挡不住各种形式的打折、赠品、满就送等减价促销手段诱惑的原因。
3、女性的自我概念
对女性消费行为有较深研究的杨晓燕教授将中国女性的消费心理分为五种不同模式。其中包括:家庭自我、情感自我、心灵自我、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 这五种具有不同模式消费心理的女性由于其所侧重的方向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各有不同。比如,情感自我型的女性可能在物质消费上不大容易会发生冲动行为,但在追求精神方面的消费上则往往会一掷千金,冲动消费;相对于情感自我型女性,家庭自我型女性的消费方向则往往是为家庭及家庭成员购置日常用品等。

三 女性冲动消费的类型划分
由上文分析可知,女性冲动消费的的发生根源十分复杂。在冲动消费的分类上我们可以把冲动购买可以分成4种类型:
(一)纯粹式冲动购买
这是纯粹的打破习惯性购买的一种购买模式,是出于感性,完全由于情感体验的需要。例如某消费者一贯喜欢穿着西装并只购买西装,但她可能会在某次购买中试穿了夹克并感觉良好而放弃了购买西装的惯常行动。
(二)提醒式冲动购买
当购物者在看到某个商品的时候,而想到自己的这个商品即将用完,或联想到关于它的广告、消费者对它的消费经验或其他一些信息,这些可能都会激活冲动购买行为的发生。
(三)启发式冲动购买
启发式冲动购买是当消费者第一次看到某个商品,就认定需要购买。它与提醒式冲动购买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消费者关于使用该商品的经验,与纯粹式冲动购买的区别是前者是出于理性,即可能在未来的某段时间需要用到该商品。
(四)计划式冲动购买
计划式冲动购买比较容易从字面上来理解,比如消费者在进入商场购物之前已经做了购物计划,但进入商场后却被其他商品的一些促销形式所吸引,而购买了购物计划之外的商品,那么计划式冲动购买行为就发生了。

四 针对冲动消费的促销策略
(一)服装促销的作用
服装促销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和传递信息,强调优势,诱导需求,扩大销售,提高声誉,巩固市场;服装促销的目标是吸引购买者对企业或商品的注意及兴趣,加速购买者的购买行为 。
促销是一种有责任的行为。对于服装类商品,购买者比较重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品牌形象,这些质量和形象必须靠言行一致的长期努力才能建立。因此仅靠大力推销只能一时赚钱,最终会被市场和购买者抛弃。
现代市场营销活动非常广泛和复杂,如果不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或其他沟通方式,购买者也就无法得知有关商品的准确信息,或者购买者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得到所需信息。另外,如果企业通过促销提高了销售量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生产和销售成本时,购买者也将从中得益。更重要的是,对于服装这一类文化和社会价值成分很高的商品,促销能快速提高服装品牌形象,增加购买者购买时的自信和穿着时的满意程度。这是服装商品的一项重要特征,它影响着服装企业的促销策略。
(二)促销策略的运用
1、纯粹式冲动购买的促销策略
纯粹式冲动购买是出于感性,完全由于情感体验需要的购买,它是对习惯性购买模式的一种逆反和背叛,当对日常购买模式感到厌倦或突然间有想尝试一下新鲜事物时,就有可能发生纯粹式冲动购买。
对此,零售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服装广告来介绍当季的新款服装,服装广告通常在销售季节来临之前开始。零售商应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数据,目前的状况以及对将来的期望指定计划,首先要根据目标市场的趋势和季节特点来确定主题,策划能够达到企业营销目标及渲染季节主题所应实施的活动内容,即选择合适的载体和恰当的媒介。服装企业常用的的广告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户外广告牌等等。媒介的选择既要考虑成本更要考虑有效性。依据广告目标和广告对象确定媒介类型后,还需具体确定媒介机构。因为恰当的广告发布时机和频率也是保证取得预期服装促销效果的重要因素。
由问卷调查可知,电视广告,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等都是影响女性购物决策的的重要因素。
a. 广播电视—属于电子媒介。在前面的问卷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广播电视已经成了除了“朋友推荐”以外影响现代女性购物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广播电视在广告宣传方面的作用。广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一些信息,缺陷是没有影象方面的宣传,而电视则是听觉与视觉的统一,既能有解说员对于服装特征的解说,又能看到服装的动态展示。
b.杂志—也是服装广告的重要传播手段。虽然每种服装杂志各有一定的出版周期,且由于其使用的材质、印刷等一些原因使得杂志发行成本高,但由于服装杂志既附有文字的解说,又有色彩鲜明的图片,视觉效果好,便于保存及重复传播,并且有些制作精良的服装杂志还成了一部分人的收藏品。同时服装杂志在宣传某一服装品牌,弘扬企业的品牌理念,树立品牌形象,传达某一季的服装主题和设计理念上意义重大。例如《世界时装之苑》、《时尚芭莎》等更以图文并茂、印刷精良、格调不俗,受到一大批读者的青睐。
c. 报纸—是一种传播面极广的大众媒介。报纸与服装杂志相比,虽然可能没有色彩鲜明的图片,没有触感佳的纸张,而且保存时间也比杂志短,但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报纸的发行周期较短,一般为每周一期,也有每周两期的,同时报纸的制作成本低,可以为一般的消费者所接受,因此影响面较广泛。例如《中国服饰报》、《上海时装报》等在促进服装消费,沟通服装市场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提醒式冲动购买的促销策略
提醒式冲动购买较为常见,促销策略应强调消费者联想、体验与需要相结合。
(1)零售商应能鉴别易于发生提醒式冲动购买的商品种类,凸现商品陈列,店面设置等视觉营销都可以刺激冲动购买。视觉营销是卖场终端的设计系统,它包括品牌专卖店形象的建立、氛围的营造、专卖店空间的设计、产品陈列及搭配设计、橱窗设计等等 。而服装品牌的产品信息、服务理念、市场定位和品牌的内在文化、精神理念是用视觉化、形象化的视觉语言,通过展示与陈列手段,实现与消费者的无声沟通。因此,视觉营销是服装促销中一项重要的策略,也是服装营销终端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视觉营销主要包括:
1.橱窗及门面设计。橱窗是立体的服装广告,是吸引路人进入店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以服装为主,以背景画面装饰为衬托,巧用布景、道具来凸显服装,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考虑。首先是橱窗的整个色调,装饰风格要与服装的品牌、理念相一致。比如该专卖店主要销售职业装,那么橱窗的色调就要与该季的服装主色调相协调,装饰风格也应与职业装所传达的那种沉稳、干练一致;反之,运动装的专卖店色调应相对比较跳跃,装饰风格也较职业装轻松、活跃。同时橱窗的装饰还可以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用鲜明的流行色来吸引顾客。
2.色彩设计。色彩是最能显而易见的传达服装的一些信息。专卖店内的色彩包括服装的色彩,整个店内的装修色彩以及灯光色彩等等。店内总的色调应该是统一的,如果色调太复杂,太多,反而会喧宾夺主,达不到突出服装的目的。同时跟橱窗的色调一样,主色调也要与不同类型的服装相统一,例如休闲装要轻松愉快,西装要简洁严谨,个性服装可以夸张一点。同时,不同季节也应有不同的色彩变化。
3.服装商品的展示与陈列。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服装采取不同展示方式,服装店一般都采用开架式陈列以方便顾客选择。服装的展示应充分考虑到整个店铺的布局、构造,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分割出不同的区域,仔细规划店内通道,使视线所及之处都能发现惊喜。同时遵循展示和陈列相结合的原则,服装既可根据类别来展示,即外套可以放在一个区域,裤子放在另外一个区域,各种配件又一个区域,另一方面,也可以搭配好整套放在一个区域。在服装的布置上,要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悬挂,小的在前,大的在后,短的在前,长的在后,也可以按照色彩来排列,根据色彩的渐变规律或平衡规律排列。店内的服装应尽量把过季的和新上市的区分开来,使顾客一目了然,也能给消费者新鲜、整洁的第一印象。
4.照明设计。照明设计的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照明可分为基本照明、气氛照明、形象照明。一般情况白天只采用基本照明,可以选择射灯、聚光灯使服装更突出,使顾客视线清晰;而晚上则可以采用气氛照明,要注意灯光照明的方向,比如灯光是从下方向上照射模特,可以表现出一种轻轻漂浮的感觉,也可以用柔和的灯光从模特背后照射,使光线包围模特。要注意的是,当利用天棚上的定点射灯照明时,不能使强烈的反射灯照射到顾客的眼睛里。在灯具的选择上也需注意与服装及整体装修环境相协调。
(2)零售商可以考虑打折、满就送、赠品等促销方式的结合,开发能够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联想的销售点广告,以激发购买欲望 。但需注意的是要选择最佳的促销时机和频率。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根据气候特点进行价格促销较为理想。比如在换季时对服装进行促销,可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因为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抓住换季来大采购。同时,也可以利用重大的节假日的人气进行促销,如五一、国庆和春节等长假都是消费者集中购买的好时机。各大商场历年的这个时段的销售额是最好的证明。配合换季和节假日促销的另一个好处是,不会让消费者因为过高的降价频率而产生反感的情绪。当然还要考虑适当的价格促销幅度,过高的促销折扣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怀疑真实性的感觉,从而影响了购买意愿 。因此,商家不宜采用夸张的折扣幅度来吸引消费者。
需要注意的是,零售商在采用促销手段时要推出自己的特色。当大家都使用同样的促销方式时,就使竞争回到了原点,凸显不出自己的优势。因此,商家应该在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劣势,采取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促销方式,避免陷入恶性价格竞争,得不偿失。在利用赠品达到促销目的的时候要注意,赠品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能选择引不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赠品,不能太廉价,当然也不能过于昂贵,达不到赢利目的。可以选择比较有纪念意义,或者较有个性的物品。
3、启发式冲动购买的促销策略
启发式冲动购买与纯粹式冲动相比体现了冲动的理性,是因为当消费者在看到该商品时就认为在未来的某段时间会需要它,因此就发生了启发式冲动购买。
对于此类型的冲动购买,零售商首先应该对存在的不同类型顾客的潜在需求进行归类:一种是对商品陌生、不熟悉型的潜在需求。即由于消费者从来没有获取过关于该商品的信息以及使用经验,而使该消费群处于潜伏状态。第二种是市场竞争倾向型的潜在需求。即是由于同类商品过多,各种品牌的商品竞争激烈,而一般消费者只选择一种品牌,因此,对其他品牌来说,这部分消费者就成了潜在客户。
因此,零售商应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员工在观察及服务的基础上,采用人员推销的方法及时激活一些潜在客户,提高产品知名度。人员推销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性的信息传递过程,因为促销人员是直接与客户交流、沟通,因而有利于了解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购物动机与购物行为,同时更直观地知道哪些问题最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暂缓或适当回避,哪些问题需要解释说服,从而可以比较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行动,灵活快速地解决在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由于人员推销直接面对客户,他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每款服装的特点,更能提高顾客潜在的购买欲望,从而及时得到顾客的信息反馈,以便对整体营销策略作及时的调整。而且服装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可以通过试穿等方式让消费者消除对服装规格大小、面料舒适度等的怀疑,来促使消费者启发式冲动购买的发生。
4、计划式冲动购买的促销策略
计划式冲动购买者在购物前有做购物计划,但由于其存在的内在冲动倾向,使得其他商品的一些促销活动打破了其原有的购买预期和意向,关键在于促销因素与其冲动诱因匹配的一致性。
(1)零售商应研究计划式冲动购买者的购买行为诱因及其规律,这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以往的促销数据找出规律。因此,此类型的顾客可以通过销售推广来鼓励和促使消费者光顾某一特定商店或者购买某一商品的营业推广类型,包括各种形式的短期性激励销售的促销手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消费者推广,如优惠券,赠品,打折,产品示范等;二是贸易推广,如针对中间商的购买折扣,促销资助等。
一般情况下,中低层次的服装店使用直接和密集的销售推广方式,比如强调一些优惠措施或采用一些小利来吸引顾客。而高层次的服装店为了服装的身价和品牌形象以及原有的品牌定位,销售推广使用的频率有限并且谨慎。为此,一些高档时装店和高档品牌专卖店通常采用贵宾卡作为销售推广的办法,这样既在无形中形成忠诚顾客群,吸引潜在消费群体,也有利于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的一致性,同时又以较高雅的方式给顾客以优惠激励。
(2)零售商应特别注意容易被忽视的静态促销因素。例如消费者的冲动购买与店内刺激有关,店内刺激对冲动购买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如销售点展示、货架标识和特别展示等等。
影响消费者选择商店和消费者冲动购买的若干因素有:1.基本因素。消费者对商店和商品的一些基本因素十分关注,例如商店环境的清洁,店员待人的礼貌,平价商品的存货;2.释放压力因素。比如等待选购或结帐的时间、一站式服务和较长的营业时间;3.商品展示因素。比如易于选购的商品陈列、醒目的价格标识、编配适当的产品范围,还有大多数消费者总是从商店外围开始浏览和选购,由此,最佳展区就是出入口、收款处以及商店的周边地带,商品的摆设应形象化。

五 结论
现代中青年白领女性作为女性中的杰出群体,正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并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中解放出来,由于白领女性一般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超前的消费观念和自由的消费选择,“新女性”已表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力,并成为当今城市经济中的一个亮点。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学界在对女性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上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于该学科研究领域内的众多研究课题来说,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中青年白领女性消费行为的研究更可谓凤毛麟角。其它相关研究涉及的范围除了较为传统的消费心理学因素比如动机、偏好等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外,也延伸到了对女性自我概念和传统女性角色等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得出了女性的种种消费心理,其中女性的冲动消费心理又是最为普遍及最易为商家利用,促使发生购买行为。
在分析女性冲动消费表现及根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女性冲动消费的诱因,情绪的影响及对安全感的渴求至关重要。女性在心情郁闷时容易进行冲动消费,主要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对安全感需求的加强,在消费活动中大笔金钱的可支配感可以有助于女性找回失落的安全感,并恢复自信,也因此平复心中的郁闷情绪。而有情绪化消费倾向的女性不仅在心情郁闷时需要通过购物来平复心情,在心情好时也同样热衷于购物来表达快乐的情绪。
另外,市场氛围及人为氛围对女性冲动购买的巨大影响从问卷调查中的数据也可以发现。因此有时候促销就是要制造出一种人头攒动的拥挤场面。所谓物以稀为贵,商家在促销时营造出一种“限量购买”、“机不可失”的氛围,就能轻易地打开女性消费者的钱包。并且当人们在缺乏足够的依据来进行自我判断时,他们就会按照绝大多数人的观点行事,即从众。从众可以给女性带来避免犯错的安全感。商家也可以抓住女性的这种特殊心理,来制定促销策略。
利用折扣、赠品等手段诱发女性的冲动消费,已经成了目前商家最常用、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也是受女性冲动消费形成的根源之一: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而影响。因为女性热衷购物,但当这种热衷与传统的对女性勤俭持家的角色定位相矛盾时,女性便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消除这种矛盾,而折扣、赠券、贵宾卡等促销手段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上文也有提到,让利须有个度,如果减价幅度大,频率高,又没有合理的借口和合理的时机令女性接受,那么女性先天敏感的性格会使她们怀疑产品本身的质量,从而降低冲动购买的欲望。
最后,女性的爱美心理及天生对色彩的敏感度使得视觉营销这个新兴的促销手段在服装促销中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服装零售中的视觉营销是整个营销传播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橱窗陈列和室内展示,它通过外在的装饰、布置展现了服装所传达的理念。视觉营销的主要目的是想创造一个吸引顾客又兼具功能性的一个销售环境。服装专卖店必须以品牌理念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视觉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季节,消费者心理等等因素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在市场中把握主动权。
总之,只要策略得当,女性的冲动消费是极易出现且能够被刻意引导的。我们以浙江地区的中青年白领女性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实证结果显示,商品的时尚性、流行性和价格优势对消费者的冲动购买行为有着显著影响。零售商的促销策略、公共节假日等特别购物时机也容易诱发冲动购买。因此,零售商应当重视对冲动购物行为的研究,采取针对不同类型冲动购物的促销策略,以进一步开拓这一部分消费空间。
致  谢
首先,感谢导师张萍丽在论文总体框架上的指导,深入细致地分析论文写作的要点,使作者对论文的整体有了把握,找准了切入点。在作者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疑点,张老师也耐心地给予了指点。
其次,感谢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消费者的配合带来了不少的灵感,增添了亮点。
同时,对所有曾经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8.1:285.
[2]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Finkenauer C et al.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3]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65-71.
[4]  赵江洪编著.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社,2004.1:76-82.
[5]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 社会生活中的个体[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0:23-40.
[6]  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行为理论解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5:15-20.
[7]  杨以雄主编.服装市场营销[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12:243-257.
[8]  孙家威.试论整合营销[J].江苏商论,2004.(3):51—52.
[9]  Simon Kwok & Mark Uncles. Sales Promotion Effectiveness:The Impact of Culture at an Ethnic-Group Level.Australia, School of Marketing Working Paper 02/4,2002.
[10] 王维,苗雨君.企业促销创新的误区与防范[J].发明与革新,2002.(11):13—14.


附录一:
浙江中青年女性消费心理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当前中青年白领女性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决定对浙江地区的白领女性消费者做市场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针对25-45岁中青年女性。
1.您是否是浙江居民?
A.是                          B.否
2.您的文化程度为?
   A. 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本科及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商业          B.教育业        C.服务行业       D.政府机关    E.其他
4.您的月收入是?
   A.1000及以下    B.1000-2000     C.2000-3000      D.3000-4000     E.4000及以上
5.您每月逛街购物的次数?
   A.1-2次          B.3-5次          C.6-8次          D.8次以上
6.您对当季服装流行趋势的关注程度?
   A.非常关注      B.比较关注      C.一般关注      D.比较不关注     E.非常不关注
7.您对服装品牌的态度?
   A.只购买知名品牌服装              B.买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服装            C.只要适合我就行                      D.不一定
8您一般在哪类商店购买服装?
   A.超市          B.一般服装商店   C大型商场      D.品牌专卖店
9.购买服装您最注重的是哪一方面?
A.款式        B.质地       C.价格       D.品牌      E.其他
10.认为下列哪种广告形式效果最佳?
   A广播电视      B.报纸杂志      C. 朋友推荐       D.其他
11.您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比较会冲动购买?
   A.情绪影响(心情极度兴奋或极度郁闷下)          B.市场氛围影响(打折,促销等)          C.人为影响(朋友推荐或推销员的推销)          D.其他影响
12.您的透支消费情况?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符合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访问者:        访问日期:         访问地点:

英文资料:
2. Sales Promotion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ulture
2.1 Types of Sales Promotion
The majority of past stud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umer sales promotion have focused on monetary sales promotions (Dickson and Sawyer, 1990; Dhar and Hoch, 1996; Hoch, Dreze and Purk, 1994). However, in practice, a range of both monetary and non-monetary sales promotions are used (Campbell and Diamond, 1990; Tellis 1998), and there a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Monetary promotions (e.g., shelf-price discounts, coupons, rebates and price packs) tend to provide fairly immediate rewards to the consumer and they are transactional in character; non-monetary promotions (e.g., sweepstakes, free gifts and loyalty programs) tend to involve delayed rewards and are more relationship-based.
In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ales promo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both types.

2.2 Benefits of Sales Promotion
Sales promotions can offer many consumer benefits. Past studies have concentrated on monetary saving as the primary consumer benefit (Blattberg and Neslin, 1993). However,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consumers are motivated by several other benefits, including the desire for: savings, quality, convenience, value expression, explor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hese benefits are further classified as either utilitarian or hedonic (Babin, Darden and Griffin, 1994; Hirschman and Holbrook, 1982). Utilitarian benefits are primarily functional and relatively tangible. They enable consumers to maximise their shopping utility, efficiency and economy.            In general, the benefits of savings, quality and convenience can be classified as    utilitarian benefits. By contrast, hedonic benefits are more experiential and relatively i ntangible. They can provide consumers with intrinsic stimulation, fun and pleasure.
Consistent with this definition, the benefits of value expression, exploration and
entertainment can be classified as hedonic benefits.

2.3 Promotion Types and Promotion Benefits
Based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ypes of sales promotions and promotion benefits, Chandon Wansink and Laurent (2000) showed that monetary promotions provide more utilitarian benefits whilst non-monetary promotions provide more hedonic benefits.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a matter of degree rather than absolutes; for example, coupon promotions (i.e., a monetary promotion) may still provide some hedonic benefits such as the enjoyment in redemption, although its main benefit of saving is utilitarian (Mittal, 1994).

2.4 Congruency Theory and Sales Promoti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ongruity states that changes in evaluation are always in the direction that increases congruity with the existing frame of reference (Osgood and Tannenbaum, 1955). In other words, people have a natural preference for consistent information. The principle has been examined in many marketing contexts, including studies of brand extensions and advertising appeals. Applying the congruity principle to sales promotions, it is expected that sales promotions will be more effective when they provide benefit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benefits sought from the promoted product. The relevance of this principle is evident from some past studies of sales promotions. For example, Roehm, Pullins and Roehm Jr (2002) showed that loyalty programs are more successful if they provide incentives that are compatible, rather than incompatible, with the brand. Likewise, Dowling and Uncles (1997) sugg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loyalty programs is enhanced if program benefits directly support the target product’s value proposition.

Congruency effects for sales promotions were directly tested and confirmed by Chandon, Wansink and Laurent (2000), who showed that: (a) monetary promotions are more effective for utilitarian products as they provide more utilitarian benefits, which are compatible to those sought from utilitarian products; and (b) non-monetary promotions are more effective for hedonic products as they provide more hedonic benefits, which are compatible to those sought from hedonic products. For example, price cut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free gifts for influencing brand choice of laundry detergent (i.e., a utilitarian product), whereas sweepstake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price cuts for influencing brand choice of chocolates (i.e., a hedonic product). However, it is noted that there are other factors that may impact on the congruency effects, including the product life cycle, purchases situations and consumer demographics. Another possible factor is culture,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2.5 Culture and Ethnic Groups
Culture is difficult to define, but typically it is seen as a set of norms and beliefs that are shared amongst a group of people and that provid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one’s life (Goodenough, 1971; Kroeber and Kluckholn, 1952; Schwartz and Bilsky, 1987 and 1990). Here, culture is defined as the way of life of people grouped by ethnicity, including shared norms and beliefs that can impact on behavior. This definition is appropriate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ly, it implies that culture encompasses all the norms and beliefs of a society – it is the total way of life in a society. As Triandis (1989) suggests, these societal norms and beliefs will ultimately have an impact upon the dispositions and behaviours of society members. Thus, the definition allow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ulture to have an impact on consumer behaviour.

Secondly, the definition is flexible in allowing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culture. This is evident by the notion of “society” within the definition, which means culture is not necessarily restricted to a country basis. This is important given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not on national culture.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equating culture with nations can be inappropriate (Lenartowicz and Roth 1999; Usunier, 2000). Instead, culture can be conceptualised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Dawar and Parker 1994; Hofstede, 1991) For instance, culture defined by age or music, as in youth or jazz culture.

In this study, culture is examined at the ethnic-group level within the domestic Australian context. Ethnic groups can be considered as subcultures within a country. They preserv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from which they originate but also develop their own unique norms and beliefs (Steenkamp, Hofstede and Wedel, 1999; Usunier 2000). Indeed, “central to any ethnic group is a set of cultural values, attitudes and norms” (Tan and McCullough, 1985). Each ethnic group constitutes a unique “community because of common culture” (Lee, Fairhurst and Dillard 2002). Thus, the study of culture by ethnicity within a domestic context is feasible and appropriate since each ethnic group will have its own unique set of cultural values. In fact,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intra-country variations of culture can be as large as the variation across countries (Au, 1999). This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 given its increasingly diverse ethnic mix (Millett, 2002). In effect, a single national culture to represent Australia is likely to be inappropriate (Bochner and Hesketh, 1994).

2.6 Culture, Ethnic Groups and Sales Promotion
As Nakata and Sivakumar (2001) noted, the impact of culture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in many areas of marketing, including consumer responses to sales promotion. For example, Bridges, Florsheim and Claudette (1996) argued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research directed at understanding culturally-driven responses of consumers to promotional activities”. They showed that in the service context, cultural value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motion strategies. This is supported by McCort and Malhotra (1993) who claim that “as cultures differ in their value systems, evaluations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will differ”. However, most of these assess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at a national level, whereas there is also a need for research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romotional activities on cultural groups within countries (Albaum and Peterson, 1984). There has been some consideration of this in
previous studies. For example,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various cultural sub-groups should react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promotion strategies” (Laroche, Pons and Turnel, 2002) and Green (1995) found that coupons are relatively less effective for African-Americans than Anglo-Americans. Nevertheless, evidence at an ethnic-group level remains limited.

2.7 Cultural Dimensions
Given the potential relevance of culture, a basis is required for assessing its impact. Here use is made of the five cultural dimensions popularised by Hofstede (1991): power distance,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masculinity-femininity and the Confucian dynamism. Alternative dimens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Clark, 1990), but Hofstede’s dimensions are by far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Sondergaard, 1994) and have been applied in many cross-cultural studies (Steenkamp, Hofstede and Wedel, 1999; Lynn, Zinkhan and Harris, 1993; Roth, 1995). Admittedly, there are several poignant criticisms of Hofstede’s dimensions. Firstly, his original study is relatively old and may be outdated.
Secondly, the dimensions were developed from work-related values and thus, they may not fully apply to a consumer context. However, despite these limitations, Hofstede’s dimensions remain conceptually valid for explain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se dimensions for this study is supported by the suggestion that “there are specif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the appropriate promotional policy” (Kale and McIntyre, 1991). Indeed, one of the aims of this study is to verify whether there are an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consumer responses to sales promotion. Furthermore, although developed for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Hosfstede’s dimensions are believed to be capable of explaining intra-country variations (Au, 1999), including at an ethnic-group level.


英文翻译
促销效力:
            在同种同文化民族水平产生的文化碰撞
Simon Kwok & Mark Uncles


2. 促销和潜在的文化影响
2.1 促销类型
过去关于消费者促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金钱促销(Dickson and Sawyer, 1990; Dhar and Hoch, 1996; Hoch,Dreze and Purk, 1994)。然而,实际上,一定范围内的金钱促销跟非金钱促销都被使用着(Campbell and Diamond, 1990; Tellis 1998),并且他们有着重要的区别。金钱促销(例如,上架价格折扣,商家优惠券,打折等)趋向于向消费者提供公平,直接的奖励并且他们是容易处理的。非金钱促销(例如,赌金全赢制,赠品和忠诚节目)倾向于包括延迟的奖励并且产生更多的联系。
为了估计促销活动的有效率, 有必要审查这两种类型。
2.2 促销活动的好处
促销活动可以带给许多消费者利益。过去关于消费者个人利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钱储蓄(Blattberg and Neslin, 1993)。然而,消费者被其他一些利益所推动是很明显的,包括以下这些渴望:储蓄,品质,便利性,价值表现,探险和娱乐。这些利益被分类成不是功利主义就是享乐主义(Babin, Darden andGriffin, 1994; Hirschman and Holbrook, 1982)。功利主义的利益起先是功能性并相对切实的。他能使消费者的购物效力,效率及节约措施达到最大限度。一般来说,储蓄,品质和便利性被划分为功利性利益。相反的,享乐性的利益更有经验性,相对无形的。他们使消费者受到内在的激励,感到快乐。与定义相一致,价值表现,探险和娱乐被划分为享乐性利益。
2.3 促销类型和促销好处
    基于促销类型和促销好处的差别上Chandon Wansink and Laurent (2000)表明金钱促销提供了更多的功利性好处而非金钱促销则提供更多享乐性的好处。这个关系只是一定程度上来讲而非绝对的。例如,商家的优惠券(金钱促销)也可以带给消费者一些享乐性的好处比如在得到回报时的快乐,尽管这主要还是属于功利性的好处。
2.4 一致性理论和促销
一致性基本原理表明在评估中的变化经常随现有的参照系而增长(Osgood and Tannenbaum,1955),换句话说,人们对一致的信息有自然的偏爱。这个原理已经在许多关于市场营销的文章中被检验,包括品牌和广告的研究。适用于促销的一致性原理,当他们提供的利益与在这个产品上得到的利益相一致时,促销将会发挥更大的效力。这个原则从过去对促销的研究来看是很明显的。例如,Roehm, Pullinsand Roehm Jr (2002)研究表明假如他们提供的动机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那么有品牌的忠诚节目将会更成功。同样的,Dowlingand Uncles (1997)也提出假如节目直接地支持目标产品的价值那么忠诚节目的效力将会加强。
对于促销的一致性效力已经被Chandon,Wansink and Laurent (2000)直接检验并证实,(a)金钱促销对于功能性产品来说会更有效,因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性好处,跟从功能性产品所得是一致的。(b)非金钱促销对享乐性产品来说会更有效,因为他提供了更多的享乐性好处,跟从享乐性产品所得是一致的。例如,在影响选择洗衣粉牌子上,降低价格比赠品更有效(功能性产品)。然而,在影响选择巧克力牌子上,赠品比降价更有效(享乐性产品)。无论怎样,还存在其他一些因素对一致性效力产生影响,包括产品周期,购买环境和消费者因素。文化也是一个可能的因素,也是这个研究的重点。
2.5 文化和同种同文化民族
    很难对文化下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Goodenough, 1971; Kroeber and Kluckholn, 1952; Schwartz and Bilsky, 1987 and 1990),他指出文化是被一个群体的人所共有,并对人的一生提供指导原则的一套规范和信仰。在这里,文化被定义成被种族划分的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可以影响人举止行为的规范和信仰。这个定义是合理的有几个原因,第一,它意味着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所有的规范和信仰,它是在社会上总的生活方式。像Triandis (1989)所说,这个规范和信仰最终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部署产生影响。第二,考虑到不同水平的文化这个定义又是灵活的。在定义中,社会的概念是显然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根本来说文化不是很有必要的受限制。有必要说的是,这个研究的中心不是基于民族文化上。此外,各民族间的平等文化是不相称的(Lenartowicz and Roth 1999; Usunier, 2000)。相反,文化在不同水平上才会有概念,在各种文章中有存在(Dawar and Parker 1994;Hofstede, 1991)。举例说,文化被年龄和音乐定义,比如青年期,爵士音乐期。
    在澳大利亚国内的一些文章中,同种同文化民族的文化被调查。同种同文化民族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中的次培养物。他们保持着从他们祖先继承的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但又发展了他们独有的规范和信仰(Steenkamp, Hofstede and Wedel, 1999; Usunier 2000)。甚至,对于任何一个同种同文化民族来说,他的中心都是一系列的文化价值,态度和规范(Tan andMcCullough, 1985)。每个同种同文化民族因为他们共有的文化而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团体(Lee, Fairhurst and Dillard 2002)。因此,关于种族划分形成的文化的研究是可行的,合适的。因为每个同种同文化的民族都有他们一套独有的文化价值。事实上,文化在国内的变化可以跟在国家间的变化一样大(Au, 1999)。在澳大利亚是个特例,因为日益增长的不同种族的混合(Millett, 2002)。在效果上,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来反映澳大利亚极有可能是不恰当的(Bochner and Hesketh,1994)。
2.6 文化,同种同文化民族和促销
如Nakata and Sivakumar (2001)所说,文化的影响在市场区域内被很好的证明,包括消费者对促销的反应。例如,Bridges, Florsheim and Claudette (1996)曾辩论:针对消费者对受文化驱使的的促销活动的反应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他们表示,在服务行业,文化价值影响着促销策略的效力。这个理论也被McCort and Malhotra (1993)曾主张随着文化在他们价值体系中的不同,销售估价也会不同。无论如何,大多数的这些估价在一个民族水平上已经被管理,尽管在国内,促销活动对一个文化团体的效力的研究还是有必要的(Albaum and Peterson, 1984)。关于这个理论在早前的一些研究中还是有一些需要考虑的。比如,已经有争辩说:不同文化副族应该与不同销售策略起反应(Laroche, Pons and Turnel, 2002)。Green (1995)发现商家的优惠券对英国种族的美国人比对非洲种族的美国人更有效力。不过,在同种同文化民族中这种现象不明显。
2.7 文化元
    为了给文化一个潜在的中肯的,评定其效果的基础是必须的。在这里应用的是由Hofstede (1991)推广的由五种文化元所组成的:能量,不确定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和儒家学说。另外,其他研究者对于选择性的元也有涉及(Clark, 1990)。但是Hofstede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广泛接受的(Sondergaard, 1994)。并且已经适用于许多跨文化研究中(Steenkamp, Hofstede and Wedel, 1999; Lynn,Zinkhan and Harris, 1993; Roth, 1995)。无可否认,对Hofsted的理论还是存在着一些尖锐的批评。第一,他最初的研究已经相对较陈旧有写过时。第二,这个理论已经被相关的工作价值所暴露出不足,因此,他们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消费者。然而,不管这些局限性,dimension的理论对于解释文化差异的概念还是有效的。
这个理论的适当性已经为(Kale and McIntyre, 1991)所支持,文化与适当的奖励措施存在着特殊的关系。甚至,此研究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检验文化与消费者对于促销的反应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进一步说,Hosfstede的理论尽管在跨国的比较中暴露出了不足,但在解释国内一些差异的时候认为还是可行的(Au, 1999),包括在同种同文化民族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