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六洞山风景区旅游的设计分析

2015-09-30 09: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目录


第 一 章    概    况 1
一、景区概况 1
1.1 区域位置 1
1.2 地质地貌 2
1.3 水文气候 2
1.3.1 水文条件 2
1.3.2 气候条件 2
1.4 土壤植被 3
1.4.1 土壤 3
1.4.2 植被 3
1.5 植物、动物 3
1.5.1 植物资源 3
1.5.2 动物资源 4
1.6 历史人文 4
1.7土地利用 5
1.8社会经济 5
1.9 旅游开发 5
二、现状概况 6
第 二 章    规   划 6
一、用地布局 6
二、规划结构 6
三、交通组织 7
四、绿化景观 8
4.1  绿化景观 8
4.2  园林小品 8
五、度假村建筑 8
5.1建筑高度及体量控制 8
5.2 建筑风格控制 9
5.3 建筑色彩控制 9
5.4 建筑组合控制 9
5.5 建筑材料控制 9


第 一 章    概    况

一、景区概况
1.1 区域位置
兰溪市六洞山风景名胜区为浙江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的东侧山丘,距市区约8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19º32',北纬29º13'。毗邻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330国道等。兰溪市区至风景区开通公交车,每隔20分钟一班,交通便捷。
1.2 地质地貌
六洞山风景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钱塘江复向斜的东南翼,金巨构造盆地的北部边缘。出露的地层与岩性,由老到新有以下几个层位:下石碳系的叶家塘组和朱止坞组砂砾岩、上石炭系的船山灰岩、二迭系的栖霞组灰岩、二迭系的茅口组灰岩、全新世冲积物、全新世人工废土。
景区所在山岭均属金华北山余脉,处在金华山脉的中低山向丘陵与平原过渡的地带。地貌由东北向西南逐级降低,最高峰海拔338米。山体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3 水文气候
1.3.1 水文条件
流经景区的溪流有两条:一为洞源溪,发源于黄峰山,水流呈马鞍型的双坑汇入双坑口水库,后迂回曲折向南经洞源村东与地下长河汇合,最后注入金华江。二为白坑溪,发源于扁担岗的南坡,长约5.4公里,由于流经景区的河段短,影响较小。此外,山涧泉水丰富,涌雪洞地下暗流1000余米长,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栖真寺后龙穴的泉水,常年不干涸。
1.3.2 气候条件
本风景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年温适中,热量较优,雨量丰富,干湿季明显。年平均15至17.7度之间,常年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为29.8度,最高为41.3度。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5.4度,最低为零下3至5度。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全年无霜期平均264天。
降雨量为1500毫米,但时间分布不均,农历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梅雨季,雨量集中。风向:夏季为偏南风,冬季为偏北风,风向稳定。风速为2.0米/秒,白天风速较夜间大。
1.4 土壤植被
1.4.1 土壤
本风景区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区内土壤可分为红泥土、黄泥砂土、红紫砂土、香灰土,PH多在5.5~6之间,旱地种植农作物。六洞山区主要是石灰岩,质优量多,开采石灰矿比较常见。
1.4.2 植被
区内以天然次生林与人工种植的用材林、经济林混合生长形成的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柏树为主,尤以马尾松分布广泛,乔木层为马尾松,花木层由杜鹃、白栎、青冈、乌饭、槭木、芍药、小竹等组成,草木层以蕨类植物为主,亦有茅草,山坳潮湿处有苔藓层。主要用材树种分布在土壤较深厚,肥沃湿润的山地,杉木多为人工林,除少数混交林外,绝大多数为纯林。
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在溪坑两侧的封山区内,属养留恢复的次生植被。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树组成,常混有枫香、黄檀、麻栎等落叶阔叶林,灌木层多为杜鹃、乌饭,草木以蕨类为主。此外还有一些毛竹林,油茶科油桐林,茶叶、柑橘、杨梅、桃李、枇杷等人工经济林植被类型。此外还有一些毛竹林,油茶科油桐林,茶叶、柑橘、杨梅、桃李、枇杷等人工经济林植被类型。
1.5 植物、动物
1.5.1 植物资源
六洞山风景区植物资源丰富,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丛以及多种人工植被类型。木本植物有72科297种。草本有70科219种,分中草药、花卉、野菜等。
木本植物: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木、柳杉、马尾松、木荷。观赏树种有柏木、龙柏、雪松、冬青、罗汉松、银杏、腊梅、桂花等。
药用植物:有200余种,有肺形草、凤尾草、龙胆草、一枝香、鱼腥草、野木瓜、水龙骨、月季花、夏枯草、艾叶、牛膀籽、青蒿籽等。
花卉:有鸡冠花、夜来香、水仙花、菊花、山茶、映山红等。
经济林木:系人工栽培树种,主要有油茶、毛竹、茶叶、柑橘、油桐、山核桃、胡桃、板栗、桃、李、梅等。
1.5.2 动物资源
六洞山风景区现有野生动物、兽类不多,虎、豺、猴、獐、狐已经绝迹,今尚有穿山甲、野兔、豹、狼、竹豹、松鼠、刺猬、野猪等。
鸟类:上世纪50年代随处可见的老鹰、乌鸦、八哥、鹁鸪、黄莺、喜鹊、啄木鸟、猫头鹰等已罕见,今只有画眉、雉鸡、竹鸡、鹧鸪、野鸭、山雀、布谷鸟、燕等。
水生动物、鱼类:有青鱼、草鱼、鲫鱼等,还有龟鳖、青蛙等。
爬行、两栖类:有乌梢蛇、水蛇。
昆虫类:有稻蝗、蚱蜢、蜻蜓,绝大多数为害虫。
家养禽畜主要有牛、羊、鸭、鸡、猪等。
1.6 历史人文
兰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丰富,又多风景名胜。六洞山风景名胜区,古称灵洞山,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唐初即形成村落,距今已有1370余年的历史。唐初有人到上灵洞与下灵洞游览,并在下灵洞深壁题字。宋《东阳志》载“上灵洞深三十余丈,下灵洞深五十丈,皆与金华洞通。”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给下灵洞起名为“涌雪”,宋末诗人于石隐居六洞山西侧梅坞,将上灵洞称作白云洞,中洞命名为“紫霞洞”。宋太平兴国七年在万青山后建造栖真寺,明万历宰相赵志皋筑灵洞山房于栖真寺前,著有《灵洞园记》,文中有“六洞环之,故曰灵洞”之句。
六洞山古洞瑰奇,古寺幽深,风景绮丽,气候宜人,吸引众多的风雅之士,在此创建书院,读书讲学。宋方之若建“华石书院”,南宋之后诗人于石在故居梅坞建“七星堂”。书院山房隐匿在洞天福地,翠竹嘉木之中,使之成为高贤逸士荟萃之所,游赏之地。如宋代学者吕祖谦、金履祥、黄傅、地理学家徐霞客,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等人都曾到此游历,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
六洞山风景于1982年开始开发,1985年8月立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以来,游客慕名而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到六洞山游览,分别 为“地下长河”、“玉露洞”题字。
1.7土地利用
六洞山风景区用地范围内现状用地以风景保护用地为主,其他为风景点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道路交通用地。
1.8社会经济
六洞山风景区位于兰溪是灵洞乡洞源村,洞源村总人口2172人,646户,其中劳动力人口为1293人。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2447万元,人均农民纯收入达到13430元,为兰溪市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产业主要为水泥、纺织和旅游服务业为主。
1.9 旅游开发
2007年六洞山风景区年旅游客数达到150862人次,门票收入为594万元。目前开发的主要景点有连接涌雪洞和玉露洞的地下长河、栖真寺和赵四小姐故居,旅游开发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而且,随着旅客量的增加,目前入口设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急需扩大用地。
风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主要依托洞源村。景区主要有涌雪居、六洞饭店等以餐饮为主的饭店。村内设有邮政代办所,办理邮寄函件。无线通讯信号基本覆盖了涌雪洞等已开发的景点。

二、现状概况
  本规划地块位于六洞山景区内,面积约为130公顷。属于山林间的盆地,地形起伏不大,较为平坦利于风景区度假村的建设和发展。本地块现状主要以林地和农田为主,植被绿地保持良好,没多大的开发。鉴于整个风景区的影响和发展,根据现状及条件开发本地块为旅游度假村。通过对现状地块的区位,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景观条件、自然条件、周边关系等的综合考虑协调好本旅游度假村的规划。


第 二 章    规   划

一、用地布局
在土地利用上依据景观功能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协调统一原则、土地利用经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本度假村规划尊重自然的因素在进行功能布局与项目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现有土地利用状况,在分析资源特色、旅游需求及土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旅游服务设施及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以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本度假村没有严格的功能分区,通过精心的布局使各功能区有机的组合和相互的渗透融合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度假休闲区。

二、规划结构
   根据六洞山风景区的资源特色,结合自然、旅游资源及市场的开发目标,确定本度假区的结构布局为“一心—— 一点——五片区”。并通过景区的游览主干道将这心、点、和片区串联起来成为有机的整体。
“一心”是指位于度加村中心区域的活动中心,是整个度假村活动、居住、餐饮等的核心。是整个度假村的聚集点。
“一点”是指在度假村入口区建设游客集散服务中心,作为度假村旅游的活动、组织、协调、景观中心,并且以生态广场、景观雕塑等,成为传达度假村特色的中心。
“五片区”是指根据度假村开发需求,以资源为依托,划分的休闲农业区、休闲果林区、休闲花圃区、休闲居住区,休闲绿地区这五大片区。以其不同的资源特色及景观承担不同的接待、休闲、娱乐、农业观光等功能。
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互动,尊重和结合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一个自然情怀和人文现代生活交织的和谐度假村。

三、交通组织
   园路是整个度假村的无形的纽带,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导游线和观赏线。并且还要强调本身的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本度假村道路系统分为主要车行道和观赏游步道。景区道路都以蜿蜒为主,做到通畅的同时不失美观及与各景点有机融合。同时景区配置停车场。
1、主园路为环行车行道,以车行为主它起到引导游览路线和联系各景区景点,串联整个度假村的作用。
2、次园路为各景区内景点之间的观赏性游步道及景点内的游览小径。只能应许游客步行,游步道都配合着不同的景区来设置,使对景点的游览顺畅和完整。
3、停车场:度假村在入口集散中心设置有一定车位的停车场,同时在景区中心做为旅馆的配套也设置有一定数量的停车场来满足度假村游客的停车需要。


四、绿化景观
4.1  绿化景观
在绿化景观规划上尊重自然生态元素:丘陵、山地、绿地、林地等因素的延续,尽可能在原有绿化资源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在不破坏和大的开发下塑造全放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以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选择抗性较强、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绿化设计上,营造出明快通透的氛围,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形成四季常绿为主,又有季相变化的景观特色。种植设计体现 总体布局的功能要求,同时重视生态效益,充分发挥亚热带植物造景的特色,每个景区根据其景观的要求,既有各个景区的特色,又和整体的氛围相协调。景区绿化在统一协调前提下,色彩、花期随季节变化。
景观上本度假村的规划设计运用“五星捧月”之势,星捧月,月邀星的奇意。本度假村五星为五个次要景观景点,月为一个中心景观节点,中心景观节点辐射次要景观节点,而次要景观节点突出中心景观,次要景观节点之间通过次要景观轴连接。六者相互联系结合,融为一体,使整个度假村景区风光无尽之妙。
4.2  园林小品
环境小品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其功能使用性,确定小品位置和数量。在重要节点处、对景处考虑小品雕塑。环境小品的选材和色彩应注意大方、美观、简捷。选材可考虑自然气息较浓的材料,如木材、竹材、石材等;色彩也可相对较纯朴自然。使小品与自然的景观想融合,与景区整体景观相协调。


五、度假村建筑
  5.1建筑高度及体量控制
本度假村规划为达到自然和谐的目的,对其中的建筑进行高度和体量的控制,本度假村建筑以低层为主,不超过3层,局部可建3层,特别注意与周围环境的高度协调。建筑体量均应严格控制,形成整体分散、横向展开的小体量、分散效果。
 5.2 建筑风格控制
建筑物形象设计应充分考虑度假、休闲建筑的风格,以自然、明快、清新为主调,同时兼顾:1)建筑的传统性与时代性;2)突出环境的生态特性; 3)绿化景观风貌的地方性。
 5.3 建筑色彩控制
建筑色彩的选择应与周围环境协调。道路两侧及周围基本是农田、绿地,结合环境特点,宜采用清淡和明亮的色彩为基调,就能使其在蓝天、绿叶、森林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新悦目,明朗晶莹。
5.4 建筑组合控制
整体建筑宜分散布局局部以组团形势,建筑风格细腻,应与所处景观相协调。做到散与整的有机结合。
5.5 建筑材料控制
建筑材料应当选择具有乡土特色的当地材料,例如 竹材、石材、木材等,严禁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金属材料。同时材料的使用上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致谢词:

设计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虹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设计的过程中,刘虹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设计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设计的研究方法以及确定方案方面,我都得到了刘虹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 郭焕成、吕明伟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年04月
2、《风景区规划》[M] 付军 主编,气象出版社 04年4月
3、《生态旅游规划设计》[M] 洪剑明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06年1月
4、《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 邓爱民 刘代泉 著,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04年6月
5、《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J]  蔡伟斌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年01期
6、《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造景》[M]  何平 彭重华著,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
7、《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刘滨谊 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4
8、《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M]  魏民 等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08年
9、《风景园林设计》[M] 王晓俊 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07年
10、《园林规划设计》[M] 周初梅 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06年8月
11、《景园规划与设计》[M] 刘福智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05年1月


图纸目录
1、 区位图
2、 总平面图
3、 功能分区图
4、 绿化景观分析图
5、 道路分析图
6、 建筑效果示意
7、 景观意向图1
8、 景观意向图2
9、 景观小品图
10、 旅馆平面图
11、 旅馆立面图
12、 旅馆剖面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