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第一章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1
一、 关于“文化”的界定…………………………………………………1
二、 文化的经济的作用方式 ……………………………………………. 2
三、 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3
第二章 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5
第一节 温州文化的由来…………………………………………………...5
第二节温州地区经济状况概述 …………………………………………….6
第三节温州文化的具体表现——温州人精神……………………………….7
第三章 温州文化演变对经济的影响………………………………….........12
第一节 文化演变促进温州经济发展……………………………………….12
第二节 温州文化开始阻碍温州经济发展…………………………………..13
第四章 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地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文化活动无不与经济生活相关,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先将对文化进行一般化的定义,然后结合温州文化分析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温州文化对于温州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一章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关于“文化”的界定
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学科中和不同的背景之下,自然有着多重的含义。
在古代中国,汉语中文化一词,似最早可以上溯到《易•彖传》之释贲卦:“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郑玄注说,“贲,文饰也。”又说,“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者也。犹人君以刚柔仁义之道饰成其德也。”以上文字就字面义来看,文化是人文化成,其间人处在中心地位。进而视之,则天文、地文、文明成为中国原初文化认知的三个重要范畴,以上下两体刚柔相交为文化的流变之道,以天文和地文刚柔交错为“文明以止”的人类文化形态的形成。由是观之,文化的概念在它最初的萌生阶段,已经包含了精神、物质和制度文明的不同层面的阐释。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 年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我们看到泰勒是将文化和文明混沌不分等而论之,他给文化所下的这个定义比较先时的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的和历史的文化概念。文化作如是说明不仅涉及到它的性质、范围、内容和意义,而且进化成为人类经验的总和,它不复是某些阶级的专利,相反恩泽广被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错综复杂的总体”意味什么?它意味一个特定社会或社群的一切活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外在的和内在的活动,而成为信仰、信念、知识、法令、价值,乃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在20世纪初生产力迅速发展时期,1982 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给文化下的定义值得我们充分重视:“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这个定义中文化不再拘泥于艺术,不再拘泥于过去的优秀遗产和当代的优秀思想,而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括了进来。由是观之,文化就是错综复杂的意义和意识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义和意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过程。生产概念的引入,证明经济在文化中起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社会意识的强调,则显示社会关系及政治同样成为文化走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文化既是一个社会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合,特别是精神财富如知识、艺术和文学、教育、科学等,即社会的“高文化”——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物质的文化,又是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习俗、象征、非正式制度和人际关系等---无形的的文化,即精神的文化。对于文化的界定实在是众说纷纭,各家自持一言,无论如何定义文化,都可以是正确的,却又难以全面而完整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定义日益复杂。
在本文中,笔者要研究的是文化如何影响经济发展,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而不是物质方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也不能包含太多的概念,否则就难以论述,因此,我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二、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方式
任何一个地方级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不是与文化无关的“纯经济”的制度,任何经济制度都是在文化中存往与发展的。正如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所言,“我们现在的这种不寻常的秩序的形成, 以及存在着日前这种规模和结构的人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 特别是有关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换、贸易、竞争、收获和私生活的规则。它们不足通过本能,而是经过传统、教育和模仿代代相传。”不论交换规则,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都只有经文化的规定,才能为经济中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氛围中,人们进行交往和市场博弈,从而行成秩序中的规则,或反过来说在规则调节下的秩序就构成了一个社会或社群中制度的实体。在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中,文化是居于首位的,制度只是第二层次的。从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话中可以看出,是文化通过人这个经济主体,使一种制度形成,那么文化通过这个地区所有的经济主体——人,影响了方方面面的制度的形成,从而使这些制度汇成一股推动力,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方式。
文化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还可以从图1中看出。图 1 显示了社会文化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方式从而分析对经济的作用方式。继承的文化(A)是指当代人从前人那里继承过来的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更改了的文化模式(B)是指受社会结构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继承文化的变迁。结构环境(C)则指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失业、收入下降、资源压迫、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环境变化等。行为结果(D)是指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首先,社会文化的决定因素是继承的文化模式(A)和结构环境(C)。个人结果包括更改了的文化模式(B)和行为结果(D)。社会文化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式。继承的文化模式可以直接对个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即图中的A→D 过程。当引入环境结构因素(C)时,文化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发生变化。继承的文化受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后,产生更改了的文化模式(B),然后通过更改了的文化影响个人行为(D)。此时文化的作用过程为(A、C)→B→D。当然,社会结构环境(C)的变化也会直接对人的行为(D)产生影响,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行为不与传统的文化模式相吻合时,便改变继承过来的文化模式(A),即产生更改了的文化模式(B),而这种新的文化模式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的行为(D)。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复杂的文化作用方式:C→D→B→D。归根到底,文化都是通过“社会文化→个人行为结果→社会结果”这样一条路径对社会经济发生作用的。
图1 文化模式、结构环境和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①
三、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我国部分地区就借助于地区文化优势获得了成功发展,其中温州地区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州人精神是温州模式的内驱力,而温州人精神是温州人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价值取向、行为态度、文化习俗等因素的组合”。精神文化是以其特有方式对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区域社会的每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现实也清楚地表明,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活动的生产、管理、营销、分配、消费、投资等一切过程和环节。精神文化这种无处不在的底蕴作用,是经济发展中隐在的深层的推动力,它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不同的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如吴越文化、永嘉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等各不相同,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且地区差异明显,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区的文化资源,培育并形成具有创新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涵特征的文化,就能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文化对经济的重要性,远不止是在经济活动中的现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对经济还具有久远的‘明天的意义’”,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长久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
第一节 温州文化的由来
一、海洋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结合
从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看,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和瓯江下游,自古以来,是一个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温州的商业特征,与大海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温州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海地区较之内地优先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凭借发达的海上运输。北宋末年,温州造船的岁额达六百艘,与明州(宁波)同居全国首位。这种情况提供了温州人漂洋过海的方便,一些温州商人随贸易商船去国外经商,有的则客居那里经商,到建国前就有华侨3.8万人。海上交通的发达给了温州人外出谋生的机会,也逐渐
铸造了温州人四海为家、喜欢闯荡的个性,这是温州人精神中最深刻的根源。
但另一方面,温州古城是个传统化、乡村化的城市。自宋代始,江南因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不愿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人民大量南下,“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温州人口也急剧增加,垦田面积大大超过前代, 亩产增加,“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传统农业血缘、地缘等乡土关系所形成的惯例、习俗对温州经济与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给温州模式家族企业特色的形成设下了伏笔。
二、永嘉学派的发展
谈到温州文化,我们不能不去探究对温州文化起着强化和塑造作用的永嘉学派的“事功哲学”。这也是目前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密温州模式的一把钥匙。
⑴ 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南宋淳熙年间,温州这块曾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剪发纹身”的“南蛮瘴气”之地,出现了众多的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宋元学案》对温州当时人才辈出给出了如此嘉许:“温多士,为东南最。”而在温州众多学术派别中,始于薛季宣,形成于陈傅良,集大成于叶适的永嘉学派,也称永嘉事功学派。到南宋中期,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成三足鼎立之势。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为《水心学案》所作的按语中,这样评定永嘉学派在南宋学术界所处的位置:“乾、淳诸老既没,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期间,遂成鼎足。”
按照学派的一般发展规律,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大致也遵循了上述脉络。叶适在《温州新修学记》中记录了温州太守留茂潜在嘉定七年所说的两段话,其中有这样两句:“故永嘉之学,比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而郑承于后也……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叶适在薛、陈的基础上,一方面比较深入地清算了他们所师承的道学思想,另一方面把永嘉事功哲学系统化,从而集其大成。叶适有破有立,有体有用,既批评了道学的理论基础,又建立了功利之说的理论基础,从而集永嘉学派之大成,遂与朱、陆二派鼎足而立。
⑵ 永嘉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
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的哲学思想,最为集中地表明了永嘉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
其一,在自然观上,叶适继承了先秦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而又有所发展。他认为,构成自然界的主要物质形态,就是五行和八卦所标志的各种物质。他提出:“五行之物,遍满天下,触之必应,求之必得。”但他认为五行八卦只是我们感官所接触的物质的表面形态,五行八卦又是由气所构成的,只有气才是统一的物质的根本形态。
其二,在世界观上,叶适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他认为物质是独立的、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现象只是物质表现的不同形态,自然界不同的法则,只是物质具有的不同的理。他提出:“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其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
其三,在认识论上,叶适肯定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人的认识受客观世界的决定,一刻也不能脱离客观世界。他提出:“《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不以须臾离物也,夫其若是,则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他解释《大学》所谓格物就是“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反对以主观代替客观,主张使主观服从客观。师心自用的结果,必然不能了解对象的本来面目,“自用则伤物,伤物则己病矣。”
永嘉学派倡导“事功之学”,反对空谈性理,讲求实效功利,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合一”,而非“以义抑利”,自始至终追求一种价值取向:知之则必用,用之则必尽。这种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和西方商品经济意识形态的冲撞与融合,经过温州几十代人的历史实践,塑造和强化了温州这一地方的民间心理和地域文化传统,构成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遗传因子”,渗透在温州人骨髓里。温州人在生存本能的直接驱使下,在“逼上梁山”的苦难境况中造就了“背叛”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州文化。
第二节 温州地区经济情况概述
温州经济模式是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需求诱致和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经济迅猛发展。1978年工业产值11亿元,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19.35亿元;1978年财政收入1.3亿元,2008年达到339.8亿元。
纵观温州经济的发展,其成功有三个最主要的有机联系的因素:民营企业、市场机制以及区域规模,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温州经济是以民营企业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
目前,温州企业正处于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其经济主体是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自然人投资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并存。这些民营经济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占全市经济实体的85% 以上,是温州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⑵温州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运行基础的经济
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坚持“小产品,大市场”经过2O多年的培育与完善,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运行体制,市场延伸到了中国各地甚至全球。
⑶温州经济以规模经济争夺市场
温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但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温州的许多优势产品,如低压电器汽车配件、打火机、眼镜、灯具、服装、鞋类等,其零部件加工均由专业生产的企业承担,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温州企业的竞争力。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产生了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使温州的“中小企业”具备了与大企业相抗衡的实力。
第三节 温州文化与温州人个性
一、温州文化的定义
根据前文关于文化的定义以及温州一贯性的文化特征,笔者尝试着将温州文化定义为,温州人在功利主义思想和实用学说的长期的影响下形成的内化在温州人心中的重商观念、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拼搏精神。
如前文所提到的,文化——我们定义为共同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
—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作用,通过指导着人的行为,对经济体产生复杂的影响。文化的存在性,往往表现为该文化下的人们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产生出反映同一价值取向的行为。既然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经济发展,那么温州人的特性就是由温州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说温州文化的特性就体现在温州人的特性上。无论是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以后,无论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温州人的行为都反映出相同的文化内涵。
二、温州文化的具体表现——温州人精神
温州模式虽以经济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它背后隐藏着的是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即产生在温州这块社会经济土壤之上的永嘉学派。其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哲学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对温州模式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又集中体现于温州模式的创造者——温州人,温州人精神闪耀着永嘉学派事功哲学的光芒。
⑴创新精神——温州人在经济活动中敢为人先的一面,体现了永嘉学派的“求变”辩证思想,为温州经济创新注入活力
据《人民日报》1957年1O月9日报道,早在1956年,温州永嘉县就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验,至1957年夏季,温州各县共约1000个农业社,包括178000多户社员(占入社农户的15%)参与了这一试验。这在当时是多么新奇而胆大的举动,这项试验,使温州农民脱离了土地的束缚,让他们可以让早已萌芽的商业意识通过依靠世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和技巧,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经商,慢慢地走向了市场竞争的舞台。当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计划经济下的意识形态略有松动,早已渴望大展身手的温州人便迅速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探索农村工业化的路子;率先实行市场取向改革,探索国民经济市场化的途径;率先进行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创造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经济发展模式(即温州模式),此外温州人通过犯规行为“吃了第一只螃蟹”,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创造了新的经济体制。正是这种敢闯敢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温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先发优势”,温州人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前沿。
⑵渗透力强——温州人的精明、善于学习、渗透力强等特点,体现了温州文化中大海文化的精神
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结合,所以形成了温州人恋乡不恋土的意识。他们敢于四海为家、到处闯荡,善于学习模仿和渗透。一种好的产品、好的技艺、好的赚钱思路,常常会在温州人群中迅速传播。巴黎时装的最新款式和色彩,不出l O多天就会出现在温州企业家的服装生产线上;广州最新潮的家具款式转眼问就会成为温州家具企业的克隆对象。精明又善于学习的温州人,有着开放的思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率先创出了许多的产业,如服装、皮鞋、打火机、低压电器等等。通过温州的专业市场与温州人构建的全国流通管道,温州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以群落形态迅速衍生扩张,如水渗透, 并在五金、轻纺、日用小商品等许多产业领域占据全国主要市场份额。温州民营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品牌、产业技术含量等方面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在市场营销网络方面却明显胜出。
⑶刻苦精神——描述温州人勤奋刻苦的特点,体现了温州文化中实干、不怕吃苦的特点
艰难的生存环境形成了温州文化鼓励人们吃苦耐劳的特点。“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绝对是温州人刻苦拼搏的最佳诠释。在温州人眼里,贫穷是因为人的懒惰,而不是没有能力,懒惰是温州人最不齿的。人人争当老板的温州人,却是人人都能吃苦的人,从家庭式的小作坊开始,到建立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厂,他们可以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不怕脏、不怕累,什么事情都第一个跑上去干,甚至把家都安在工厂里,这在过去的温州是很普遍的。只要有钱赚,温州人就会想尽千方百计,说上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尝尽千辛万苦。这种“四千四万”的精神,就是温州人能吃苦精神的最为真实的写照,正是因为这种刻苦,才使温州的家族企业遍地开花。
⑷重利不轻义——描述温州人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重利重义、团结互助等特点
重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每个温州人骨髓里的观念,在外闯荡的温州人是因为血缘关系而出国销售家中生产的产品,在外又因为重视地缘关系而与同是温州人的同行团结合作,形成了遍布全世界的销售网络。温州人在外经商的数以百万计,形成的是温州商城、温州商会,而不是恶意的竞争,或者孤立的存在,这都是因为他们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还体现在温州企业重视产业的“扎堆”效应和创业者之间的“扎团”理念,重双赢,求共生共荣,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生产机制,管理简单有效,促使温州企业迅速发展。这种团结和共赢的精神为温州产品走遍全世界打下了基础。
⑸排外倾向——温州人对待外地人与物质方面的态度。温州文化中对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注重使温州人难以融入其他地区的文化
讲求地缘关系决定温州文化不易融汇性,温州人可以走向世界,但是难以走出温州文化的圈子。温州文化的不易融汇性,突出表现在外出谋生的温州人,通常很难与当地社会和文化融为一体。他们多以集团形式出现,并在当地营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温州文化圈”,如北京的“温州村” 和法国巴黎的“温州街”。 即使是在温州地区,温州人也对外来人员十分的排斥,他们可以聘用外地人当职员,但绝不会与外地人合作,总是不信任非本地人。这点可以从温州人对婚姻的态度可以看出,不管是呆在温州还是走南闯北的温州人,都少有和外地人结婚的现象。开放性和融汇性,是现代文化必须具备的两个显著标志。只有开放,才能引进和吸收其它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只有融汇,才能使自身的地域的文化能够在保持特色的情况下,得以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温州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不易融汇性,使温州人虽然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却难以走出“温州文化圈”。
⑹胆大性——温州人大胆
、敢担风险的特点,是大海文化赋予的温州文化的开放型特征,如水渗透、无所不在的精神
敢于冒险与闯荡,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在温州3 O多年的变迁中,许多重大变革就是通过“犯规” 行为“吃了螃蟹”,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行为约束, 创造了新的经济体制。上世纪7 O年代中期,温州就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民营经济,8 O年代以后,温州在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变迁的过程中又始终翘楚国内,依靠企业制度创新, 民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自主组织市场的试验场。在这种冒险与闯荡意识的支撑下,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个实现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建立股份合作企业,第一个实行土地有偿转让,第一个建立民营金温铁路,以及建立了中国第一的低压电器城、中国第一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中国第一的商标城、中国第一的鞋都。另外,l 6 O万温州人在全国闯市场更是绝无仅有。
⑺务实作风——温州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崇尚实干、少说多做的特点,体现了温州文化中讲求实效功利、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朴素哲学观点。
温州的传统文化另一鲜明特征就是务实,既不作空洞的玄学讨论,也不过多理会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自始至终追求“经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随之自然孕育了温州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千万”精神:克服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辛万苦,挣得千金万银。古已有之的重商传统,认定了市场是衣食父母,利润是终极目的。
⑻坚强——温州人对待困难的态度
武林门火烧温州皮鞋的事件人尽皆知,温州商品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对温州是多么大的打击,还有谁敢买温州的产品。面对危机,温州人表现了坚强的勇气,从奥康的王振滔亲自到柜台卖鞋,到成立国内第一个鞋业协会,企业走上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的发展新阶段,温州产品再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了名声,据统计,全世界卖出的30条衬衫,就有1条是温州生产的,温州打火机占世界的70%,这是温州人不怕困难的最佳证明。
⑼自力更生——温州人自力自主,凡事依靠自己的特点,由特殊的生存环境形成的自力更生的文化特点
温州人的自力更生的性格是历史“遗留问题”,温州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年年都要发生的灾害连神仙都帮忙不了;温州位置边缘,交通困难,天高皇帝远的地理条件,皇帝想帮都无能为力。神仙和皇帝都不能帮助温州人,温州人只能靠自己来解决生存问题,所以温州人具有特别强的自力更生精神,这种强烈的自力更生精神与汉民族传统的“等、靠、要”文化截然不同。据史载,南宋年问,有位温州太守看到老百姓日子虽然艰难,但皆勤勉,各忙各的生路,很少有人找到衙门,这位太守就在方志上写道:天下太平,半年无讼事。到了当代,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多数温州人也没有受惠于计划体制的好处,更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可供依赖,以至于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1978 年全市生产总值只有13. 22 亿元,国家30年的财政投入也只有5.95亿元。温州人不同程度地需要自谋出路,从而养成一种独立性与自主意识。这种独立性、自主意识使得温州人较之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多的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强烈得多的创业倾向。他们自己跑码头、闯天下,靠手艺活一点一点赚钱,或一家人在自家办的小工厂用汗水换来财富,从不会怕苦怕累、中途放弃,带来了温州总体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神话。
第三章 温州文化演变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文化也在随之而变化,有的文化随着潮流的改变,继续促进温州经济的发展,而有的文化无法适应潮流的需求,成为了阻碍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 温州文化演变促进温州经济发展
一、泛家族主义影响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
近年来,温州家族文化呈现发展变化趋势。早在上世纪9 0年代,王晓毅、朱成堡在温州苍南县的调查表明,当代中国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的变化大约有两种方向:第一是家族的团体感降低,随着血缘集团内部的利益分化,家庭利益得到更多的重视。第二是家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增加,社会互动频繁。当代的家族制度表现得更为复杂和多样。这种变化实质上是对家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即由家族文化传统发展为泛家族文化。所谓泛家族文化,台湾学者杨国枢曾作了简明而准确的描述:在传统社会内,在家族中的生活经验与习惯常是中国人惟一的一套团体或组织生活的经验与习惯,因而在参与家族以外的团体或组织活动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概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泛家族文化对温州模式的改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伴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的社会文化也在向现代化转型。传统的以家族为中心,以“关系” 为链条的发展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
现实中,温州部分家族企业开始发生变化,典型特征是,一些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公司业主严格限制家庭和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管理职务,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用人,使这些公司不仅在股权结构上而且在治理结构上都逐渐打破了家族的垄断。温州家族式企业模式的演进目标是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提出的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仍然相对或绝对地控股,业主及部分家族成员仍参与企业的高层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家族仍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但企业中很大部分中高层经理人员甚至总经理,都是非家族成员,基本实现了社会化。
二、中间经济组织的兴起成为温州经济新的亮点
中间性经济组织的根本特点是其带有企业和市场的双重特性,其中,有的企业关系更接近于古典的市场关系,有的更接近于古典的企业内部关系,由此构成了市场组织化或产业市场化的组织特征。其发展形式有“部分分化”、“外包加工” 等虚拟生产方式,特许连锁、代理销售、网络营销等经营形式的虚拟销售方式,组建战略联盟。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日标,通过各利一协议、契约而结
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温州民营财团的出现就类似于股权式战略联盟,即由联盟成员作为股东共同创立的,拥有独立的资产、人事和管理权限的联盟组织,它一般不包括联盟企业的核心业务。
三、企业上市开始破冰
民营企业家逐步走出过去那种“不必上市”、“不愿上市”、“不敢上市”等思想误区,涌现民企“上市热”。从报喜鸟开始,温州已经有4家企业上市。温州企业上市的出发点与别的企业有很大不同,因为温州企业并没有融资困难的情况,温州的民间资本非常充裕,这些企业想要上市,是希望在上市过程中转变企业自身机制。温州许多的企业都有上市的潜力,只要他们解决好企业内部的股权、财务问题,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的的企业上市。
第二节 温州文化开始阻碍温州经济发展
一、固守传统的家族企业,渐渐制约温州经济的发展
⑴温州文化形成的家族式经营,使得企业间缺乏合作,缺少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管理,外资更是难以进入
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对温州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秉持实利主义观念,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这座城市的人们因为人文精神的稀薄,思维模式的滞后和吸纳意识的匮乏而显得“力不从心”。温州区域文化及其观念意识不但制约吸引和利用外资,也制约了温州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温州,当初合伙做大的企业解体为若干个小企业屡见不鲜,但有相当规模的若干个企业联合组建成一个更大的企业却极为少见,2003年温州锁业的八强企业联合组成企业集团,本属企业正常的、也是当今企业日益普遍的一个合作行为,但却成为温州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特大新闻,就是一个证明。有四家电器公司组成过名副其实的强强集团,但如今也已是分道扬镳。人人争当老板,当然能够激发每个人的创业潜能。但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每个企业的优势也仅仅局限在某个领域,这也正是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企业兼并不断、强强联合成为主导潮流的原因。而在温州,与数量众多的制造企业相对应的是,单个企业规模小,产品同构,相互之间低价竞争,自相残杀。究其原因,乃是“宁为鸡头,勿为风尾”的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在温州人看来,做个“自己说了算”的小老板比做一个“受制于人”集团公司的副总裁更有吸引力,哪怕后者为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要多得多。本乡本土的企业之间合作尚如此艰难,与自己不熟悉的且比自己更为强大、经验更为老道的“洋鬼子”合作,又谈何容易,尽管对方资金更雄厚,技术更先进,管理更科学。
⑵温州家族式企业属于关系经济,随着经济发展,交易成本越来越高
温州的传统文化对血缘关系高度注重。在上世纪8 0年代以后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温州通过血缘或准血缘网络极大地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温州家族制企业是植根于传统“家文化” 土壤上的具有极强适应性与延伸性的企业制度安排。温州现有的l万多家有限责任公司和几十家股份有限公司绝大部分是由股份合作企业和家庭企业改头换面而来的,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或治理结构,与改制前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主要是名称改一下,变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而已。不少企业仍属于“夫妻店”、“父子公司”或亲属集团。
由于家族企业的信任是一种特殊信任,信任总是局限在一定的圈子里,与“圈外人” 之间的互不信任感通常极为强烈。随着企业增长,尽管信任仍然可以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理机制,但从前的有弹性的信任可能会被脆弱的信任甚至不信任所取代,使家族企业丧失一种重要的战略优势资源。按照史晋川的看法,温州家族企业发展出来的经济模式属于关系经济而不是契约经济。从契约经济和关系经济的交易成本的变化趋势来看,在市场半径不大、交易不足很频繁的情况下,关系经济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可能比契约经济所需要的交易成本还要低(指每笔交易的成本),但随着市场半径以及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契约经济下每笔交易所需要的成本可能比关系经济下每笔交易所需要的成本低得多。
⑶家族式经营使得企业主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十年前,因为温州人“求生”的本能,凭借“以血缘筹措资金,以亲缘进行管理”的管理模式,闯出一条“温州模式”的民企发展之路,造就了温州的多数草根农民成了民营企业主,而温州占90%比重的小农经济模式,其企业文化暨老板文化的特点也越发凸显得淋漓尽致。绝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文化是以名利为企业第一目标,企业主独裁式地领导企业发展,企业主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企业管理不成系统、单凭自身喜好管理。
正因温州的企业主是为了生存才创办企业,所以创办的企业对他们来说只是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因素。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需要整合很多内外部资源,企业主的价值取向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主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以社会为责任的目标,就不会整合到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没有以客户为责任的目标,就不会与客户持续共赢发展;如果没有以员工为责任目标,就不会带来人力资源乃至企业整体的提升。当企业面临这种困境时,会因为企业主的决策而走上两个不同的分岔路,一种是企业主没有意识到企业对于社会的应该承担的责任,满足于现状,任其发展或衰败;另一种是,企业主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内部员工的责任,从而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企业自身可以走上更高层次乃至实现长盛不衰。
二、土地情结使温州过多的资本投入到土地,制约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
许多学者认为,温州人的经济发展,与过去的晋商、徽商等很相似,许多上榜以后的行为也在温州人身上有所体现,这种商帮“贴近式发展”又让温州模式发展受到一系列阻碍。其主要问题存在于:商帮的土地情结制约温州的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商帮的人格化交易特点造成温州经济的相对封闭;固有的商帮狭隘观念与缺乏产业化的文化精神导致温州产业升级受到阻碍。温州资本在全国各地投资房地产,使得一旦有温州资本进入的地区
,房价就会疯狂上涨,当地居民望楼兴叹,对温州人更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三、人人争当老板的观念影响了温州产业组织优化。
温州人普遍存在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使得企业的强强联合难以实现。多数温州人的目标是自己开店办厂。从替人做皮鞋或在市场上摆个摊位,到投资数百万甚至上亿元兴办市场或企业,基本上都是独立经营的。温州柳市镇,专门生产低压电器的企业集团就有20多家,这20多家企业不但产品种类相同,而且档次也大体相同,可就是不能联合。这就是温州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文化所致,宁当50万元的董事长,不当500万元的副总经理。其它生产钮扣、皮鞋、服装、阀门、打火机的集群也是如此,从而阻碍了产业组织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章 总结
总之,温州文化、温州精神对温州模式的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混和,它携带着强大的家族文化的基因。温州精神必定要从温州文化积淀中寻找与归纳。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传统温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解决了温州企业制度变迁中众多雄题。温州文化是在变革中发展的,具有极强的变革力与适应性。在温州企业从家族企业迈向现代企业过程中,脱胎于家族文化的泛家族文化成为主要路径依赖因素。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传统的家族文化已不能支撑温州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温州家族企业原有文化的不适应性日益露出来。在温州文化对温州模式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中,必须注意其消极作用。从家族企业迈向现代企业过程中,除了制度的突破与外在条件的完善外,必须进行文化的重构。温州企业对自身文化的超越必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富有探索精神的温州人必定在自我否定中走向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陆扬.文化定义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151-154.
[2]张兆同.论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6,(8):8-11.
[3]张苗荧. 温州文化、温州精神与温州模式的超越[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易元芝、蔡建娜.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以温州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 2008,(9):47-51
[5]高彦彦、杨德才.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分析——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崛起[J].温州大学学报,2006,19(2)
[6]杨龙志.温州经济与温州文化的关系及其启示[J].北方经贸,2003,(12):110-112
[7]张苗荧.温州模式的经济文化解读与超越[J].华东经济管理,2008,(5):24-28
[8]Orvar Lofgren. The New Economy:a cultural history[J].Global Networks 3,2003:239-254
[9] 曲国明.温州模式蕴涵的永嘉哲学思想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57-58
[10](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02
[11]林淑周.浅析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东亚与拉美发展差异的文化因素比较[J].桂海论丛, 2007,(3):87-89
[12]李今朝.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发展论坛,1995,(7):42-44
[13]罗新安.温州文化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J].江苏经济:2002,(11):58-59
[14]Ash Amin and Nigel Thrift. Cultural-Economy And Cities[J].Human Geography,2008 ,(12)
[15]张苗荧.温州文化双重品格对温州模式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6:10-12
[16]Ramon Ribera. From urban political economy to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rethinking culture and economy in and beyond the urban[J].Human Geography,2009年4月,447-456
[17] 曾小华.文化研究与文化定义[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5):8-10
[18]张昭华,郑忠良.区域优性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5,(7):9-12
[19]王鸿.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J].理论探索,2005,(6):90-92
[20] 费孝通.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 群言出版社,2007
[21]张苗荧. 超越商帮发展路径——温州模式突围的关键[J].浙江:浙江经济,2005, (5):23-25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论文已经行将结束,本文从选题的确定,论文的写作、修改到最后定稿我一直都得到指导老师陈伟民老师的悉心指导,经常让我从困惑中茅塞顿开。他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