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绍兴地区纺织集群的产业发展的战略全文

2015-09-27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纺织业是绍兴制造业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绍兴的纺织业已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轻纺基地之一。根据统计数据,绍兴全市纺织业2008年完成的销售占全国纺织业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纺织业在绍兴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历时近30年,历经多次产业升级,方奠定了其在绍兴、全国乃至全球的优势地位,并形成其产业集群优势。
然而,纺织业作为一个海外依存度达到30%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而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纺织业则首当其冲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享誉中国乃至全球的“纺织之乡”——绍兴,也因为华联三鑫、江龙集团以及纵横集团的相继陷入危局,成为反映中国纺织业冷暖的温度计。2008年前10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创下6年来最低。目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约70%平均利润率为0.1%,纺织行业2/3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数据亦显示,2007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业亏损企业为233家,同比增加8家,亏损率为11.3%。纺织销售利润率为4.08%,低于全部工业5.26%的水平。
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国内外贸易的激烈竞争。传统的绍兴纺织业流露出不少弊端,再加上汇率变动和人工成本增加,使纺织品的出口更加艰难,绍兴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体现了绍兴纺织业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数据显示,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业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运行成本以及发展方面的巨大压力。

第二节 选题意义

2008年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继2007 年以来全市纺织业产值增速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2008 年1- 3 月绍兴纺织业增速低于去年平均增速3.2 个百分点。1- 3 月纺织品累计出口22.2 亿美元, 增长31.4%, 但仍低于全市平均增速6.1 个百分点, 纺织品占出口比重也由去年的65.5%下降到60.8%。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环境比以往更为复杂。研究和分析集群产业相关理论,了解了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最新理论成果,巩固对产业集群理论知识,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较好地分析了绍兴纺织业的产业集群,并通过对绍兴纺织业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国内外竞争形式下和金融危机大环境下逐渐暴露了绍兴纺织集群产业的不足,本文对此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绍兴纺织业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其产业集群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研究产业集群也具有较为实用的研究价值,对其他相似地方纺织业的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推动绍兴纺织业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
1、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的目的,检索、调查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成果,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绍兴纺织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从中获取其产生的问题。
2、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产业结构、政府商会以及企业三方面原因来分析绍兴纺织业存在的问题。
3、个案分析。由于绍兴是全国著名的产业集群地区,所以本文选用绍兴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纺织产业集群。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产业集群定义

产业集群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合。产业集群的规模,可以从单一城市、整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到一些邻国联系成的网络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总体来说,产业集群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机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
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绍兴的中国纺织城、温州的纽扣市场、台州路桥的塑料制品市场都是年交易规模在几百亿以上的专业市场。其中,绍兴县的轻纺面料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

第二节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一、早期产业集群萌芽性研究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的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关系等都包含着与产业集群有关的一些经济思想,只是由于当时 产业集群现象在经济中还没有突显出来,没有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产业区理论
    经济学上认为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 。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聚集形成的原因在于企业能更好地获取外部经济的利益。这些好处包括提供协同效应和创新环境,共享辅助性服务支持和高水平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方面,并且马歇尔通过分析给出了产业区内环境的特点及优势所在。
意大利学者巴格纳斯科在1977年首先提出新产业区的概念,认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在1990年进一步指出,新产业区是一个社会和地域性的实体,它是由一个在自然和历史所限定的区域中的人和企业集合的特征所决定。
皮奥勒和撒贝尔的弹性专精理论提出后。他们二人在合著的《第二次产业分工》一书中首次对19世纪的产业区再现的现象进行了重新解释,随着后工业化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新产业区等理论对于产业集聚或集群的解释正式进入了现代产业集群的范畴。
三、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 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韦伯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同其区位理论中的其他内容一样,是一种纯理论化的研究。
四、新经济地理理论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克鲁格曼,他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克鲁格曼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不但融合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还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

第三节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一、经济地理学中结合区域发展研究产业集群
较早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王缉慈 ,她最先较为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及新产业区理论,并且用国内外的产业集群案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中不同的集群现象和机理;在对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传统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二、从制度层面研究产业集群
仇保兴引用的是波特的定义,认为集群是一群彼此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其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但他的研究主要针对小企业集群,没有讨论大企业在集群中的作用。
三、从集聚角度研究
李二玲等认为,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经济生产系统对产业集聚的发生具有自组织性,各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可流动的生产要素、较低的贸易成本是产业集聚发生的三大要素;他还提出了政府在引导产业集聚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而符正平则详细讨论了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并认为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史晋川等还从制度变迁、人文精神、海外投资与市场等方面对温州模式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民间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集群发展与金融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四、从微观角度研究
宁钟从微观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及需求的动态变化。他将空间经济因素引入技术追赶模型,分析了技术追赶、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后发地区实现技术追赶的先决条件是其拥有吸收能力并且与领先地区的知识差距不太大。 叶建亮从知识溢出的理论来分析浙江省的集群现象,认为知识的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
五、从社会文化环境研究
陈雪梅、赵珂、姜皓等学者主要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条件等方面研究形成集群的自然因素, 这些因素通过历史文化的沉淀来促进企业集群的缓慢形成。他们认为由于地区传统、习惯、文化、宗教、语言以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新产品难以靠大众传媒的传播实现,而人际间近距离的交流接触,人们容易相互模仿和影响,距离越近, 转移的成本就越低,即流动、信息传播、价值流动和生产活动等很多方面联系在一起,形成关联“互动”效应, 这种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还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心态,再加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政府的政策便利,会迅速形成产业集群。
 
第三章  绍兴纺织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发展历史
   
(一)化纤革命(80年代初期)。绍兴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织丝绸,绍兴的桑蚕产量远远不够;织棉布,国家实行原料配给。只有化纤原料不受国家计划限制,而且这类的面料十分紧俏,又无需凭票购买。80年代初,绍兴的企业家在这个市场缝隙中抓住机遇,大批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短短几年时间,绍兴以化纤为主的纺织工业已初成气候,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绍兴年产化纤纺织品已经超过亿米。
(二)市场革命(1988年)。1987年前后,绍兴纺织工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绍兴人意识到:流通跟不上生产,市场销售方式停留在“摆摊叫卖”的原始方式,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1988年10月1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柯桥轻纺市场应运而生,几经扩建,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贸易集散中心。另一批专业市场,如纺织原料市场、服装市场、鞋革市场、皮件市场、小商品市场、服装辅料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等也迅速在中国轻纺城内及周边地区崛起。全市65%以上的纺织产品通过这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并集聚了巨大的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
(三)体制革命(1993年)。早在1993年,绍兴就开始探索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8年前后又掀起了股份制改造的浪潮。改 制为绍兴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增强了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目前全市乡镇企业改制已经超过99%。
(四)无梭化革命(1995年前后)。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整个中国轻纺城大量进口面料,而本地面料却无人问津,绍兴轻纺业面临危机。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外企业的装备和技术的差距,在国外纺织企业已实现无梭化,印染采用电脑分色制版的同时,绍兴有的只是梭织机,印染全是手工分色描稿。从1995年起,绍兴发动了一场“无梭化”革命,三年中淘汰了4万台有梭织机,引进了2万多台无梭织机,使无梭化率达到50%以上。这是绍兴纺织发展史上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绍兴的纺织企业装备水平一下子达到9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五)外贸革命。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绍兴市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绍兴人从全球范围的比较中找到了症结:绍兴的纺织品出口率太低,仅3%。当年,政府适时出台了鼓励扩大自营出口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企业也看到了“提高产品档次,打向国际市场”的巨大商机。一时间,纺织企业中掀起了“外贸”革命。1998年至2003年,全市纺织品自营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在国内纺织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绍兴纺织业依靠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六)创新革命 。绍兴纺织的这次革命来源于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近几年来,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高涨,以化纤织造为特色的绍兴纺织产业受到了重创。一方面,规模扩张带来了原材料价格攀升,土地、电力短缺,劳动力成本抬升等问题。另一方面,产能过剩、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失衡等累积性矛盾也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进一步放大。再加上欧美出口设限与反倾销,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对这一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考验。通过对国际国内同类产业的考察与调研,认为绍兴县的发展离不开纺织,必须立足产业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实现绍兴纺织产业的新跨越。并确立了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的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发行传统产业。针对绍兴纺织产业的现实问题,政府提出了“印染减量,织造控量,化纤稳量,服饰增量”的结构调整方针,用政策引导企业,依托科技进步,推进纺织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纺织产业的整体质量。

第二节 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发展现状

迈克尔•波特认为“集群是某一个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用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企业。另外,许多集群也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化机构、智库、职业培训机构及商会等,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由一些小乡镇企业发展起步的, 2002年被纺织工业协会首批列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的特色市(县)。产业集群这一产业组织形式是绍兴当时的市场机制的效率选择。目前,绍兴的纺织产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被称为 “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市”。绍兴县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联系紧密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构成了今天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根据2002年末的统计资料显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有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企业共计共计2166家,实现现价总产值298.3亿元,实现利润23.66亿元,其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0%以上。可见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了集群优势,在带动地区市场的同时,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绍兴纺织集群产业的优势分析
1.产业链比较完整
   目前,绍兴聚酯总产能160多万吨,占全国25%左右;涤纶长丝总产能168万吨,占全国35%左右;年产各类织物40亿米以上,占全国六分之一;印染布70亿米以上,占全国总量的32%;各类服装4亿件,占全国的2%;领带3亿多条,占全国的80%;袜子80亿双,占全国的65%;年产各类纺织机械5万余台;仅上虞市龙盛、闰土两家企业分散染料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47.1%。
2.块状特色鲜明
绍兴市区以化纤为主,诸暨以袜业、衬衫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上虞以棉纺织和染料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机为主。全市已拥有“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4个全国第一。
3.专业市场健全
纺织专业市场起点早、数量多、规模大,综合功能强,现已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亚洲最大的专业市场。以专业市场网络为依托,形成了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把绍兴的纺织产品与国内外需求连接起来,形成了巨大商机。
4.技术装备比较先进
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绍兴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化纤行业进口设备比例占60%。织造行业有各类织机7万台,其中先进的无梭织机4.5万台,无梭织机中70%进口。印染行业设备进口比例较高,溢流染色机三分之一进口,印花机40%进口。服装行业的技术装备也较先进,共进口服装生产流水线43条,进口袜机1.3万多台。
二、绍兴纺织业的劣势分析
1.产业链整合不够
首先是织造环节缺乏有机协作。原料与坯布、坯布与印染、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都存在脱节,并与其他区域互动性不强。其次是各个环节存在薄弱节点。化纤的差别化率偏低,织造的低档产品居多,印染后整理的技术较为落后,服装的知名品牌太少,纺机缺少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支撑。再者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如服装、装饰、产业的用布比例为90:7: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30:30的比例,甚至与全国的80:12:8也有较大的差距。
2.创新能力不强
绍兴纺织业在纤维、纱线、织造、染整和设计等五大技术环节的产品开发上都存在明显问题。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开发滞后,印染后整理技术障碍难以突破,面料开发、设计基本上以模仿为主,服装的品牌建设未有建树,纺织机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究其原因,主要是研发经费投入少,占销售收入不到1%,研发机构设置少,全市纺织企业 九成以上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合的意识不强。专业技术人员少,档次低,各类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仅为3%左右,并且技术师傅知识面很窄,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能贯通原料、制造、印染、面料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
3.获利空间小
近几年绍兴纺织业超速发展,企业资产负债率始终徘徊在70%左右的高位,还债付息压力大。自有品牌少,很多企业只赚取少量加工费,且相互无序竞争,竞相压价,无利可图。近年来工资、地价、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获利能力明显减弱。
4.管理水平不高
绍兴纺织企业大多发端于乡镇企业,转制后管理理念很多停留在家族模式层面,高水平的职业经理队伍还没有形成,既接受过系统纺织生产理论和实践训练,懂管理会管理,且熟悉WTO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物能力的人才短缺。同时,许多企业劳资关系处理不好,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培训,技术队伍职工队伍素质不高,且很不稳定,大大削弱了应有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纺织业属于有限制后配额时代。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迅速发展,全球纺织市场竞争加剧,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向缩小是趋势。另一方面,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绍兴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将弱化,是可以预见的。 

第三节 绍兴纺织产业的升级

绍兴纺织业牢牢抓住国内外有利时机,实现了本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地方经济以及全省乃至全国纺织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随着行业自身优势转化,为提升地方经济层次,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的绍兴纺织业仍需进一不发展。
一、绍兴纺织工业优势减弱
尽管近年来绍兴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积极成果,但横向比较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势头在逐渐减弱。就发展速度而言,绍兴纺织业增速减缓了,而周边省市如广东、江苏、辽宁、安徽等地纺织业迅猛发展,国内同行竞争压力较大。如江苏吴江的盛泽、南马两个乡镇拥有无梭织机4万台,比绍兴县的织机多三分之一,且还在迅速发展之中,拥有千台织机的企业不在少数。又如服装行业,绍兴的683家服装企业年产量仅2.45亿件,而宁波的“申州集团”一家企业年产服装5785万件,且其产品的质量已得到国际市场认同,宁波雅戈尔年产1163万件,品牌效应十分显著。即便是绍兴的近邻萧山似乎也略胜一筹,目前萧山区的纺织年产值320亿元,销售300亿元,其总量虽比绍兴县略低,但增速已超过绍兴县,且其纺织工业占全区工业总量仅为41%,而绍兴县则达71%。
国际市场上,集中于中低档产品生产的绍兴纺织业在高档产品市场难以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抗衡,以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时尚性面料为例,欧盟、日本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价格分别是12.37美元/米2,6.33美元/米2和4.92美元/米2;而中低档产品市场又因贸易壁垒遭遇不平等竞争。此外,其他发展中经济,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如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相继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纺织业发展也十分迅猛。这些国家国内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低廉,无疑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威胁。
二、纺织业的历史地位及其新时期的生命力
人类经济生活中纺织品的需求尚不可替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许多国家如英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等都是从纺织业开始起步,带动钢铁、化工等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尽管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第三产业的兴起,纺织业等传统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但也正因此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例如,美国对棉纺产业进行调整后,发展空气纺、气流纺等高科技产品,使棉纺织品消费供给能力大幅度上升,进口依赖度减少。发达国家为了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通过海外投资等方式加速产业转移,把一些传统产业包括已经技术标准化了的资本和技术密集性产业移至海外,集中力量发展有前途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一方面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产业结构高技术化和传统产品高附加值化。
现阶段,纺织工业在绍兴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
1.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绍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111.3亿元,占全市工业同一口径GDP的44.7%,若包括规模以下企业增加值,估计占全市GDP的23.2%以上,居全市工业各行业之首。
2.全市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绍兴市全部外贸出口18.7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12.7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2%,位居全市各行业之首。
3.扩大社会就业的重点行业。全市纺织工业总就业人数约37万人,占全市工业人数的47.7%。
4.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互为作用,容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由此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仓储包装、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开发、餐饮酒店、写字楼住宅、旅游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三、纺织品需求结构变化要求相应的产品结构变化
 从国内市场来看,纺织品需求仍有增长但结构有变化。消费结构改变和国内衣着消费增长并未与GDP同步增长,过度竞争情况日趋突出。
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纺织品的劳动力优势仍然发挥作用,浙江是全国的纺织大省,而绍兴纺织业在全省又属优势产业,入世后,在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框架内,绍兴纺织业凭借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及其增长率优势仍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但是由于绍兴纺织业主要生产中低档产品,而这类市场由于自由贸易区原产地和免关税等形式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更严格的技术壁垒以及用保障条款限制我国出口增速不超过7.5%的措施等,面临新的障碍。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也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尽管横向比较绍兴纺织业发展优势在减缓,但其在当前绍兴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著的,反观行业发展历程,进一步发展绍兴纺织工业还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自身的优缺点与发展方向,真正做强、做大。

 
第四章  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第一节 产业集群结构不合理

浙江是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发展典型之地,改革开发以来,涌现出纺织服装、皮革、领带、五金、鞋业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其中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就是最具特色的集群之一。据2003 年统计,全县有纺织印染 企业4251 家, 占全县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8.7%;职工人数12.8 万人,占全县工业人数的58.8%;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4.2 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9.4%。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布
表3-1  绍兴专业市场分布
市场名称 地理位置 依托产业 主营产品
中国轻纺城 绍兴县 纺织 化纤面料、辅料及其他服装面料
钱清化纤原料 钱清县 轻纺 各类化纤原料批发、贸易
大唐袜业 诸暨大唐 针织 各类袜子批发、贸易
嵊州领带 嵊州市 蚕茧、化纤 领带、服装、丝织物
上虞伞业 上虞崧厦 化纤纺织 各类型伞
中国染料城 上虞市 染整 各种中低档染料
新昌羊毛衫 新昌县 织造 各类羊毛衫批发、贸易
资料来源:绍兴市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市区和绍兴县以化纤及面料生产为主,上虞以棉纺织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诸暨以袜子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机为主,呈现明显的集群特征,并且几乎都与相关专业性市场相互依托,通过相应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链,成为绍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形式。
二、纺织集群结构问题
“只要用先进、有效的方式发展,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波特这样认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确实给社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带来了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集群的问题也逐渐出现,只有建立先进的有效的动态方式,才能够确保集群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仅处于制造业扎堆的状态,表面看产业链完整,其实是断裂的。因此应对金融危机能力不足。
绍兴的纺织服装业在浙江是产业集群发展最早且最为成熟的产业,形成了纺丝、织造、印染、服装生产的链式集群。然而,受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绍兴轻纺集群中,不仅很多中小企业倒闭,如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纵横集团等龙头企业濒临破产,其产生的产业冲击波撼动了整个绍兴轻纺板块的基础。
图3-1 绍兴外贸景气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柯桥纺织指数——http://www.kqindex.gov.cn/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这个大形式情况下,绍兴的外贸景气指数处于逐渐下滑的趋势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据了解,中国经济的腾飞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相关,但在这一轮经济冲击中,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经济学专家指出,此次经济危机凸显了我国现有产业集群存在的内在结构畸形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显现后,浙江依托产业集群的经济却没有显现出应有的对抗风险能力,相反,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停产,并伴随有“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迹象。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中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群结构不合理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在结构上具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整个集群存在平面重复、无序扩张、利益耗散和恶性竞争等问题。首先,产业链的各环节间协调性不够,在绍兴纺织产业群中,化纤、织造、染整等各相关行业技术水平不匹配。虽然化纤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染整技术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导致的“木桶效应” 使得绍兴纺织业的整体技术能力不强,无法形成整合优势。其次,产品结构不合理。绍兴纺织业在服装面料上过度集聚,产品的同质化导致集群内部恶性竞争。再次,集群企业在设备投资上趋同,重复引进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大提高了设备采购成本,为内部恶性竞争埋下伏笔。最后,绍兴纺织企业在规模、实力上大致相当,产业集中度很低。“群龙无首”的混沌状态使技术力量分散,抑制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二)产业“准集群” 难抵危机
产业集群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但浙江出现的状况却似乎并非如此。浙江是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五六百个产业集群。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显现后,浙江依托产业集群的经济没有显现出应有的对抗风险能力,相反,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停产,并伴随有“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迹象。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不是产业集群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现有产业集群内在结构的问题。严格地说,浙江许多产业集群并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它们尚处在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用“块状经济”来称呼更为确切。浙江块状经济形成时间早、发展较为成熟,但政府未能抓住时机采取措施有效推动块状经济发展,使之成为真正的产业集群。   
而且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目前还处于“准集群”状态。这种“准集群”的内在结构弊端导致很多企业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无法有效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创新成本以及相应的扩散成本,应对能力不足。
(三)内在结构“畸形”
浙江地区的“产业集群”在表面看产业链完整,其实是断裂的。以绍兴的轻纺集群为例,据当地相关学者介绍,尽管这个集群产业链相对完整,但是从其产值、销量看,纺织占60%以上,群内企业“横向发展有余、纵向配套不足”,分布相当不合理。   
与世界上一些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浙江“准集群”的块状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降低了群内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1.价值链低端
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低端,面对风险时规避空间狭小。绍兴嵊州的领带产量占世界的40%、中国的90%,但这个由1100多个企业组成、年产领带3亿多根、产值超百亿的集群不仅研发设计能力严重匮乏,而且销售渠道受制于外国厂商。从1984年生产出第一条领带到现在20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自主品牌出口甚至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据了解,嵊州领带规模以上企业的年利润在3个多亿,与其产值相比,也小得可怜。由于利润薄,其在价格上抗风险空间非常小。
2.内部产业链畸形
大部分集群在内部产业链上分布不合理,“两头在外”,使集群发展缺乏主导权,受外部环境影响大。   
仍以嵊州的领带生产为例。当地领带生产的真丝原材料年需求量达5000余吨,但当地的生产能力只有250吨,约1/20。加上终端的领带销售渠道缺乏话语权,不但令嵊州领带很容易在上下游出现波动时“动弹不得”,而且企业只能获取少量的生产利润,资金积累效应缓慢,企业很难做大。
从更为宏观的视野看,绍兴乃至全国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结构性问题,很多所谓的产业集群制造这块特别发达,上游的设计、研发以及下游的品牌、 营销网络等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还仅是制造业的扎堆。
3.集群内企业离散
内部产业链畸形化导致浙江产业集群内产品同质化,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黏合度不高。
在嵊州的领带集群内部,各个企业自行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各道工序,必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由外部购入,企业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工。
集群内企业离散化也是国内集群专业化分工不成熟的必然结果。只是通过“复制式”发展做大做透产业链的一两个环节。从绍兴市的情况看,袜子、经编、贡缎、胶丸等产业集群企业间都存在这一问题。
产业档次低,产业集群缺乏内在创新力、竞争力,制成品结构单一,这类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又很大,所以一些产业集群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

第二节 政府管理引导的欠缺

政府是产业集群的催化剂和桥梁。政府最根本的角色就是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更顺畅。政府的目标应该是强化所有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而不是在其中做出选择。当一般商业环境成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时,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会日渐增加,并让全国经济脱离生产要素与成本面的竞争。在此同时产业集群的生产率和创新优势依赖,于和政府有关外部性和溢出效果。政府的还有一个角色是发展和执行一个积极、有区隔、且长期的经济活动方案或改变流程,使政府、企业、机构和人民既能提升一般的商业环境品质,也能形成本地的各种产业集群。
从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实现,还需要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上的扶持和推动。地方政府应深入理解产业集群演化的一般规律。找到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关注、研究如何推动集群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在政策上引导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向集群中的其他企业扩散,提升集群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外向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集群形成一个配套的政策体系,有效集成各方面资源,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但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 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 、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第三节 产业集群内企业经营创新问题

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的细胞,只有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才能够引领产业集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产品实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发展。但目前绍兴纺织企业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
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高档设备与中低档产品、庞大的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与市场饱和、产品巨大与产品品种单一、衣着消费水平及要求不断提高与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在资本密集的化纤行业,低水平产能增长过快,虽然高档产品逐步增加,但低档常规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差别化纤维比例较低,缺少特色品种,产品既不能顶替进口,而又难与扩大出口。其次,纺织业的国际市场开拓不够。绍兴县纺织产品的销售重点市场在国内。企业的产品流向较为集中,国内国外虽有一定的辐射,但其面不广。纺织业以各种专业市场为中介打造国内市场的营销渠道,但是目前国内专业市场交易方式相对落后,这种市场的营销模式却在开辟国际市场中,表现出相对的不适应。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够
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绍兴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尽管硬件配备比较先进,甚至拥有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与之配套的技术开发、应用、管理等却十分缺乏。技术研发投入不够,一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要求投入大,技术创新的风险也大,大多企业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从事这种研发。政府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绍兴中小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同时不少纺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结合意识不强,以致企业缺乏外部新技术来源。目前中低档产品还有一定市场,虽然竞争日趋激烈,但许多业主还缺乏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
三、企业家族式管理存在缺陷
绍兴产业集群以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为主体。2004年,绍兴市约有5.66万家从事纺织行业相关业务的企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纺织企业320039余家,从业人员38.2万人;个体纺织单位5.34万家,从业人员21万人。上述数字说明,绍兴纺织的主体是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劣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当市场竞争要求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时,家族式管理起到了阻碍作用,导致企业效率的降低;二是家族企业虽然深知人才缺乏是企业发展的瓶颈,却又很难创建获得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家族企业选择经营管理人员往往局限于家庭血缘关系中,降低了选择优秀人才的范围。与此同时,长期的家族式管理使领导者变得自负,排斥外部优秀人才的加盟。
 
第五章 推动绍兴纺织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作用

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工作:一是制定产业政策;二是帮助企业完成转型;三是推动产品品牌建设。
绍兴县地方政府要充分运用政府引导经济发展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优化集群结构。如加大对印染等行业的技术能力投资,弥补技术差距;在不同行业间加强协调;产品适当的分流,在市场定位上拉开档次,避免同一细分市场过于集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使其成为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在产业中形成一种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梯队结构等。
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把握产业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督促和鼓励企业家开展学习,通过组织各种管理培训来帮助企业家转变观念、培养能力。如果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宣传绍兴特色的文化传统并加以推广,势必推动绍兴家族式企业 向现代企业的演变。
政府可以通过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等形式,扩大绍兴纺织品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创建地域品牌。包括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改进,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从现有的纺织、印染、服装等行业中挑选一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品牌,大力的扶持,使之成为国内著名品牌,进而创出国际品牌等。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
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 (如中西部 )转移 ,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制造服务者”,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性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 、咨询、评估、策划、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
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
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 ,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 ,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第二节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的作用

行业组织等中间层面,借鉴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运作模式,探索组建绍兴纺织工业协会,认真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消除形式主义,在质量监督、价格协调,对侵犯知识产权者的严厉谴责和严格处罚,以及赔偿制度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无法起到的特殊的协调、调停作用,达到“自律”乃至反倾销治本之策的共识,达到与国外和入世后的国际情况相并轨的目的。
在行业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取消的情况下,规范行业内的竞争行为,净化出口经营秩序, 除了靠企业自律外,行业协会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纺织这样一个分散的行业,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以协调企业的经营活动, 维护行业进出口秩序,保护行业的整体利益。绍兴纺织工业协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服务。加强与国外相关行业组织、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增强对行业的信息服务,促进贸易交流机会。重点关注进口国的市场动态及其生产企业对纺织品出口产品的反应。重点向企业提供进口国对相关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市场发展动向、国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市场销售和价格水平等信息服务。二是行业协调。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协调行业最低限价,打击盗用商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促进同行业企业间的沟通,形成企业间协作网络或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向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方向发展,减少同行间的自相残杀。三是行业保障。建立行业内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信息中心及应诉指导机构,指导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
所以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第三节 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无论是当地企业管理者还是外来的经理人都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改进来解决目前产业集群面对的问题。首先,当地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的经济绩效,如 染整和服装行业的管理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解决集群内相关行业技术不匹配的问题。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战略能力,为企业制定有效可行的策略,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其次,当地管理者通过外部效应影响产业集群。成功的经济绩效,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企业及其经营者,这样就会很快涌现一批新加入者和相关产业,既有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也能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升级。最后,当地管理者可以建立社会网络,将部分或全部成品、半成品转包给专业生产商。地方网络的构建,即可以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把中小企业(家庭工场)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产业集群产生较高的集体效率。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外来经理人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家族式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的关键因素就是引进外来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如果说家族式企业在引进和留住外来人才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家族式企业与外来人才双方都需要负起责任。作为外来经理人,一方面,应该了解绍兴文化背景、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具体企业内部的“缘关系”,不打无准备之仗;另一方面,应该以企业和产业集群的长远利益为目标,迂回的方式逐渐的推进变革,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通过良好的经济绩效,获得地方和企业所有者的信任,并以自己的创新成就推动其他个体的创新、创业活动,由此带动地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或再兴。
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始终把技术革新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要在高附加值纤维开发与应用、高档纺织面料生产技术、新型产业用纺织产品开发、新型纺织技术与装备、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推行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通过技术参股等方式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进一步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发展产学研联合;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注重引进国外智力,特别是引进纺织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工艺、服装设计等关键技术专家,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创立自己的品牌
纺织行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产业升级,必须先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多聘请技能型和人力资本型劳动力。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利用绍兴职业教育中心的阵地,建立职工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化培训;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各类从业人员积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各种人才的信息网络。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企业家族式管理向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加入WTO后,品牌的重要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绍兴纺织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可以依托现有优势,提高区域知名度;鼓励一切有潜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名牌、创品牌,改变绍兴市纺织服装业缺少全国知名品牌、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产品差别化低的状况,使之在低、中、高档次产品上均有全国性品牌;中小企业联合,争创集体性品牌;在出口规模较大的加工和产品品牌中,按国际公认标准,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名牌。
 
第六章  总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整个产业规模明显,块状经济特色显著 ,产业链比较完整。但由于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双重压力,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迫切需要转型。
纺织产业面临结构性和素质性问题,多数企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产业中低端的发展路线,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不够,一般都依赖模仿、产品模仿和价格竞争,缺少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较多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现象。此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不够。低端产品、低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和缺乏经济规模,依然是企业较普遍的特征,产业结构层次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集群的主体行业大多处在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进入壁垒较低,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激烈,导致不少企业经营困难,行业持续处于低利润率状态,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区域后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总体沿袭以数量扩张为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资源和环境的较大制约。
通过分析,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真正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Qijun Jiang.The Impact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hina Textile & Apparel’s Competitiveness[J].Chinese Business Review.2005,4(10):57-63.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wember December,1998:48-50.
. Japan:JCER Researcher Report No. 52,2005.
.U.S:CSR Report for Congress,2007.
.HongkongJournal of textile and apparel,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4,4(2):1-10.
[5]Amy glasmeier.The geography of trade policy:trade regimes location decisions in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complex[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ew Series, Vol. 18, No. 1 (1993):19-35.
[6]姚如青.对绍兴市纺织业的调查研究[J].浙江经济.2003,(4):49-51.
[7]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7.50-100.
[8]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7.20-55.
[9]尤振来,刘应宗.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0.
[1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10-20.
[12]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0-40.
[13]仰文凤.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J].今日南国,2008,(100):88-90
[14]李冰.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J]. 广西 轻工业,2006,(5):103-107
[15]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7-87.
[16]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0-55.
[17]高翔.区域产业集群理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2-22.
[18]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J].社会科学,2007.
[19]黄建康.产业集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9-54.
[20]裘明军,方玉琴.有关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6,(1):23-24.
[21] 李创,王丽萍,任荣明.中国纺织产业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分析[J ].江苏纺织.2008,(1):8-9.
[22]王瑾.关于构筑绍兴纺织产业结构的探析[J].纺织学报.2005,26(1):26-131.
[23]周兵,冉启秀.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溯源[J].商业研究.2004,14):15.
[24]韩蕾.产业集群形成理论的发展与探讨[D].国际贸易.2008.
[25]何雄明,张玉英.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90-92.
[26]张辉.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J].理论参考,2006(9):56-60.
[27]戴红梅. 在创新中升级绍兴纺织产业的第六次革命[N].纺织服装周刊.2006,(22):36-37.
[28]梁宏峰.中国纺织看绍兴——绍兴纺织业发展情况介绍[EB/OL].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06/10/000800299.shtml,2004-06-11.
[29]韩勇刚.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府作用[D].公共管理.2007,(6).
[30]冯文华.绍兴县调整结构促产业升级[N].中国纺织报,2005-06-14.
[31]孟宪嘉.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D].浙江理工大学,2005.
[32]包晓颖,唐芳.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济.2006(8):48-49
[33]蔡国兆,张和平.“准集群”难抵危机 亟待政府引导升级[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4-20
[34]陈周锡.纺织业“绍兴怪状”[N].东方早报, 2005-06-29 .
[35]钟文倩.绍兴纺织业金融生态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2-27.
[36]傅媛华.贸易环境催逼纺织服装业转型[J].浙江经济.2008,(11):51.
[37]沈鉴.如何提高绍兴纺织品的外贸竞争力[J].新西部.2008,(4):96-97.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胡传海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胡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国贸052班的各位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姐妹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了,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