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制造企业的生产线物流仿真全文

2015-09-26 09: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subject of production line, as well as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then uses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Flexsim to make a model and simulate on sofa production line of the Sheng'Ao company, at last, analyse the simulation result, then found the bottlenecks of this production line. On this basis, optimize upon this bottlenecks, not only the operating rate improved dramatically, but also the final output increased a lo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modern enterprise can be solved, it can also solve some problems that simple mathematical methods can't, and on this basis to optimize it so the problems can be adequately highlighted in order to be resolved.

KEYWORDS: simulation technology、production line、Flexsim、optimize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1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2
第二章 生产线概论 3
第一节 生产线的基本理念 3
一、生产线的概念 3
二、流水式生产线的概念 3
第二节 生产瓶颈 4
一、生产线上的约束 4
二、节拍和瓶颈 4
第三节 生产线评价指标 5
一、生产线最终产量 5
二、操作器的利用率 5
第四节 生产线物流系统仿真方法的优势 6
一、传统生产线物流分析方法 6
二、仿真方法的优势 6
第三章 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7
第一节 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7
一、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 7
二.仿真技术的特点 7
第二节 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与分类 8
一.仿真技术的应用 8
二.仿真技术的分类 9
第三节 物流相关仿真软件介绍 10
一、AUTOMOD 10
二、ARENA 10
三、EXTEND 11
四、FLEXSIM 11
第四章 生产线仿真建模 13
第一节 生产线仿真的基本过程 13
一  明确仿真目的 13
二  收集数据 14
三  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 14
四  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14
五  模型确认 14
六  仿真模型运行 14
七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14
第二节 模型介绍 15
一、圣奥沙发流水线简介 15
二、沙发制造部工艺流程图 15
三、模型实体 16
第三节 模型运行及其结果 23
一、仿真模型 23
二、仿真结果 25
第四节 结果分析以及模型改造 31
一、结果分析 31
二、模型改造 32
三、模型改进后的分析 38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39
参考文献 40
致  谢 42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激烈,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物流的现代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物流是一个流通与制造过程的附属品,其基本任务仅仅是完成商品流通或制造过程中物料的物理位置的转移,以确保流通或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因此,物流的各个功能环节长期以来是相互分散和孤立的。现代流通与生产过程则是更加注重整体的效益。物流作为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追求其整体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析问题。现代物流越来越多的强调物流的系统化合综合化,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本质区别逐渐显现出来。正式由于现代物流的这一特点,尤其需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生产线即产品生产过程所经过的路线,即从原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所构成的路线。生产线需要接收和处理大量的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资源等信息,合理调度加工零件。传统的经验分析和人工调度不能适应复杂系统和现代管理的要求。过去,一个企业有十几辆、几十辆车负责产成品的运输。车辆的调度完全依靠管理人员、调度人员的已有经验。今后,企业物流逐步走向社会化。企业要降低成本,缩短供货期,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车辆的调配,更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合理配载和返程货物搭载等。而且,由于生产的逐渐多样化,服务的客户化,不再有一成不变的计划生产,市场不断变化的生产和供货,需要管理人员动态调整计划。人工的、经验式的管理必须用科学的控制管理方式代替。系统仿真正是适应了物流系统的复杂化、物流目标的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人们在研究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时,通常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直接在实际系统上进行研究;另一种就是在系统的模型上进行研究。在实际系统上研究固然有其真实可信的有点,但是很多情况下是不合适甚至不可行的。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需要考虑安全性。在研究重要的,涉及人身安全或设备安全的系统时,不允许在实际系统上进行试验,例如宇航系统,核能系统,航空系统等。
(2)、系统具有不可逆性。有很多系统是不可逆的,例如已经发生的灾害,生态系统等。
(3)、投资风险过大。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重大设备系统很复杂,投资巨大,不允许在实际系统上进行破坏性的实验。
(4)、研究时间过长。多数情况下,在实际系统上研究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例如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一般需要数十年;研究一个交通运输系统也至少需要数天甚至数月。
(5)、真实的系统尚未建成。如果希望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方案的优劣,显然无法在真实系统上进行。
出于以上主要原因,利用模型来研究系统不仅是必要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生产物流系统是企业物流系统的子系统,同时也是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生产中物流的顺畅程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物料搬运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成本、质量、交货期等各项系统性能指标。由于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随机性,数学解析方法无法对整个生产系统的诸多特征进行建模,也就无法准确地进行投产方案的计算和优化。而系统仿真以相似论、计算机科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等为理论基础,能够真实地仿真随即时间,实时模拟生产系统的动态特性[1],再现或预测所需的生产系统特征。
而Flexsim是一套系统仿真模型设计、制作与分析工具软件。它集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为一体,专门面向制造、物流等领域。运用Flexsim系列仿真软件,可在计算机内建立研究对象的系统三位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各种系统分析和工程验证,最终获得优化设计或改造方案。
本文以圣奥有限公司沙发生产线为例,通过仿 真软件Flexsim建立生产线仿真模型,进行物流和调度仿真,瓶颈设备和故障分析与生产线能力评估,为生产线规划与布局及生产调度计划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而用仿真软件做生产线优化还可以可以减少成本,三维效果好,最重要的是仿真优化结果明显。第二章 生产线概论
第一节 生产线的基本理念
一、生产线的概念
产品生产过程所经过的路线,即从原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所构成的路线。狭义的生产线是按对象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成产品工艺过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按产品专业化原则,配备生产某种产品(零、部件)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各工种的工人,负责完成某种产品(零、部件)的全部制造工作,对相同的劳动对象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
生产线的主要产品或多数产品的工艺路线和工序劳动量比例,决定了一条生产线上拥有为完成某几种产品的加工任务所必需的机器设备,机器设备的排列和工作地的布置等。生产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适应多品种生产的需要;在不能采用流水生产的条件下,组织生产线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产品品种规格较为复杂,零部件数目较多,每种产品产量不多,机器设备不足的企业里,采用生产线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流水式生产线的概念
流水线是指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路线,顺序的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照统一的生产速度(节拍)完成工艺作业连续的、重复的生产过程。
流水生产方式是把高度的对象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对象的平行移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
单品种流水生产线又称不变流水线,指流水线上只固定生产一种制品。要求制品的数量足够大,以保证流水线上的设备有足够的复合。
多对象流水生产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可变流水线,其特点是在计划期内,按照一定的间隔期,成批轮番生产多种产品;在间隔期内,只生产一种产品;在完成规定的批量后,转生产另一种产品。另一种是混合流水线,其特点是:在同一时间内,流水线上混合生产多种产品。按固定的混合产品组组织生产,即将不同的产品按固定的比例和生产顺序编程产品组。一个组一个组地在流水线上进行生产。


第二节 生产瓶颈
一、生产线上的约束
生产线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按照生产工艺安排的有序过程。因此,可完成生产作业要素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例如,在安装仪器或者设备外壳前需要装上电动机。进行生产线平衡时,除了考虑优先约束之外还应考虑非生产工艺的约束:      
(1)区域约束。它时与生产工位布置有关的限制,分为正区域约束和负区域约束。正区域约束是指某些确定的作业要素应该彼此就近设置;负区域约束是指作业要素之间相互干涉,在位置上不应靠近的限制条件。
(2)位置约束。在大型的生产线上,如汽车的装配线上,由于产品比作业人员可完成的装配作业空间大,不能完成其周边的装配作业,产品装配作业受到空间的限制。

二、节拍和瓶颈
流程的“节拍 ”(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注意生产线平衡的持续改善。
与节拍和瓶颈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流程中的“空闲时间”(idle time)。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是生产流程设计与作业标准化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生产线工艺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用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小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的编制方法,它是一切新理论新方法的基础。

第三节 生产线评价指标
在生产线平衡中,通常可以使用生产线最终产量、工作时间、利用率、空闲率、阻塞率等几个指标来比较和评价生产线平衡的结果,而本文中主要用到生产线最终产量和操作器利用率这两个指标。
一、生产线最终产量
生产线的评价指标之一为该条生产线最终的产量。一般而言,最终产量越多越好,本文中模型改进前后对比的评价指标之一就是生产线的最终产量。不过,现实生活中,企业还是要考虑到生产成本问题。如果生产成本投入很大,相对而言,最终产量增加不多,那么就不一定值得投入更多的生产成本的。

二、操作器的利用率
生产线中机器的利用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生产线评价指标,一般利用率较高的生产线比较好。试想,如果一条生产线上的机器大多时间都处于空闲或等待之类的 非处理状态,那就说明这条生产线的利用率不高,存在很大的浪费。本文中模型的第二个评价指标就是机器的利用率,通过模型改造,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机器的利用率有大大的提高,充分的使用了其生产能力,没有造成浪费。
第四节 生产线物流系统仿真方法的优势
一、传统生产线物流分析方法
传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的优化,主要集中在生产流程、生产节拍和工艺流程方面的优化,且主要由工艺员根据企业现有的规模,建立实体模型,通过改变其中几个瓶颈设备来达到优化的目的。这种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没有相关理论为指导,多是从生产实际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中得出的,常常是局部的优化,可以说只是些修修补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整体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优化问题,目前用的较多的传统生产线物流分析方法是对所研究系统建立起相关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工具对系统进行优化。
而对生产线进行分析的数学方法包括有运筹学、系统工程等学科。其内容包含有排队论、目标规划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关系矩阵法等等。不过类似于这些方法,计算量过大,而且有些时候不一定能得出结果,所以存在一定的弊端。随着生产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采用仿真方法。

二、仿真方法的优势
对于比较复杂的工艺流程,仅用数学方法往往不能发现工艺流程中的瓶颈,因而也无法为系统优化提供依据。因此,需要通过仿真技术的应用,对工艺流程建立仿真模型、设置参数,来实现工艺流程的仿真,从而找到瓶颈,再通过优化方法消除流程中的瓶颈。因为对物流系统的仿真能将制造厂内生产的实际情况逼真的再现出来,并结合虚拟制造、虚拟物流的思想,通过对各种模型设备的工作时间、利用率、空闲率、阻塞率等的分析,找出制约整个系统物流的瓶颈因素,再通过改变相关制约因素来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这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数学模型优化不能真实、具体、全面地反映系统运作情况的缺陷,又巧妙的回避了大量不必要的计算,操作起来十分经济方便。
仿真技术综合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的多个高新科技领域的知识,是以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可有效的解决这种多因素、多目标、多层次的系统优化问题。

第三章 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一节 真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一、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
系统仿真是建立在系统理论、控制理论、相似理论、数理统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理论基础之上,以计算机和其他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想的系统进行试验,并借助于专家经验知识、统计数据和系统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决策的一门综合性和实验性的学科。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懂得了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中国象棋就是用于仿真古代战争的游戏;军事沙盘用来仿真两军对战的战略;建筑中用木模研究实际建筑物的结构与承载性能等。知道20世纪40年代,冯。诺依曼正式提出了系统仿真的概念,随后1952年美国成立了仿真学会,1963年出版了仿真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SIMULATION》后,系统仿真之间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仿真技术的特点
系统仿真技术是模型(物理的、数学的或非数学的)的建立、验证和实验运行技术。现代仿真技术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系统仿真技术是一门通用的支撑性的技术。在决策者们面对一些重大的,棘手的问题时, 能以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特殊功能, 为其提供关键性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
(2)、系统仿真技术学科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同时又与光、机、电、声, 特别是信息等众多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互为促进。因此系统仿真技术具有学科面广、综合性强、应用领域宽、无破坏性、可多次重复、安全、经济、可控、不受气候条件和场地空间的限制等独特优点, 这是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
(3)、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紧密相关。应用需求倩影、系统带技术、技术促系统、系统服务于应用,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应用需求是推动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系统仿真技术应用效益不但与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关, 还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大量实例证明, 系统仿真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依托于先进的仿真系统, 只有服务于应用的仿真系统向前发展了, 才能带动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
(4)、系统仿真技术应用正向全系统、系统全生命周期、系统全方位管理发展, 这些都给予仿真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与分类
一、仿真技术的应用
仿真在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依赖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简单的生产过程和系统, 以人工操作为主的生产,仿真显示不出其突出的优点。然而,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系统越来越复杂。生产节奏越来越快,生产管理者对生产改进的每一决策,都需谨慎考虑。措施不当,往往需付出高昂的代价。而正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快节奏和柔性,要想预测每一种决策给系统带来的后果。已是人的大脑无法胜任的了。仿真技术正是弥补了这一不足,成为现代生产系统的有用工具,成为生产管理人员的得力助手。仿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
在一个新的生产系统建立时,往往要对该生产系统的方案设计进行评价。除了其它的系统设计与评价方法外,仿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新系统建立模型,动态运行此模型,从而找到系统方案存在的问题。多次修改参数与运行,可以寻求一个较优的设计方案。
2.物料的管理
复杂、快节奏的生产系统。物料的管理往往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的物料管理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策略得当,可以保证生产系统均衡的生产,保证物料适时、适量的供应。反之,会造成生产物流的失调,或出现积压浪费,或出现供料不足。通过物料管理策略仿真, 可以确定出最恰当的物料管理方案。
3.生产系统的协调
多工序、多设备的复杂生产线。各加工工序生产节奏一般是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会严重影响生产系统整体效率。协调各工序的生产节拍,充分发挥所有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潜力, 力求系统生产的总体高效率,是生产中最常见的难题。仿真可以帮助人们迅速 找到生产的瓶颈,通过采取相应措旖,消除瓶颈,协调生产。
4.生产计划摸拟
企业、公司在制订计划时,为了预测计划下达后的效果,一般都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来评价计划的合理性。仿真是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
5.生产成本分析
仿真可以模拟生产的动态过程。如果将成本作为一个基本变量,生产过程的模拟可以得到生产成本的统计性能。改变参数,多次仿真可以寻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的较优方案。
生产线作为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仿真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同样十分广阔,从原料管理,工具管理,生产设备规划,控制生产吞吐等。

二、仿真技术的分类
系统仿真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
①.按模型的类型可以分为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连续/离散混合系统仿真和定性系统仿真;
②.按仿真的实现方法和手段及模型的种类,可以分为物理仿真和数学仿真;
③.根据人和设备的真实程度,可以分为实况仿真、虚拟仿真和构造仿真等;
连续系统仿真和离散时间系统仿真是根据系统状态变化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连续系统仿真是指系统状态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系统的方针;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则是指系统状态值在一些时间点上发生变化的系统的方针。在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中,连续系统仿真较早得到发展和成熟的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包括自动控制,电力系统,宇航,航空等。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是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先进制造系统的发展而逐渐被重视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交通运输管理,诚实规划设计,库存控制,制造物流等领域都开展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物理仿真是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最早的仿真起源于物理仿真,例如航空飞行用空洞实验研究气流对飞机飞行的影响。数字仿真则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数学仿真又分为模拟仿真和数字仿真。数字仿真就是建立系统的数字模型。由于数字仿真依赖于计算机,并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要求能快速计算,因此数字仿真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形成和不断成熟起来的。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仿真的研究和应用在系统仿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系统仿真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22项国家关键技术,系统仿真技术被列为16项;美国国防部提出了21项国防关键技术,系统仿真技术被列为第6项。美国已经严格规定所有重要的武器研究,必须进行仿真实验后才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根据20世纪80年代末的统计,比人企业运用系统工程解决管理和决策问题时,采用系统仿真方法的已经超过80%。英国制造业也普遍采用系统仿真方法解决无聊控制、人力配置、调度评估、投资策略以及均衡生产等问题。根据国外应用统计,运用系统仿真油画系统设计规划可减少投资约30%,在库存控制方面科减少库存约15%。


第三节 物流相关仿真软件介绍
一、AutoMod
AutoMod仿真软件是由美国Brooks Automation公司出品,目前最新版本是11.2。 其研发基地位于犹他州的盐湖城,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产品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仿真软件之一。 AutoMod的应用覆及汽车、家电、造船、化工、烟草、图书等制造业领域,军事、核工业等国防领域,以及邮政通信、港口、航空、仓储、配送、物料操作等物流及其他服务行业和领域。AutoMod是一款比较成熟的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可完成对制造系统、仓储系统、物料处理、企业内部物流、港口、车站、空港、配送中心,以及控制系统等的仿真分析、评价和优化设计等。

二、Arena
Arena是美国System Modeling公司于1993年开始就基于仿真语言SIMAN
及可视化环境CINEMA研制开发的可视化交互级城市商业化仿真软件,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开发有多种产品类型。
作为通用的可视化仿真环境,Arena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集合覆盖了可视化仿真的所有领域。在物流领域,Arena的应用涉及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制造过程、分销物流、商务过程以及客户服务等。在制造过程仿真应用中,Arena常用来进行四个方面的仿真分析:①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过程计划、设备布置等;②生产管理中的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如库存规划、库存控制机制)等;③制造过程的经济性、风险性分析,降低成本或辅助企业投资决策等;④各种先进制造模式如虚拟组织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可视化仿真等。
三、Extend
Extend系统仿真软件是由美国Imagine That公司开发的通用仿真平台。Extend目前有连续、离散、工业和套装四个版本的商业产品。Extend提供了自成一体的集成环境,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了多种工具,并且Extend的模块可以很容易地搭建并组合在一起,大大方便了建模。Extend在众多行业得到企业、学校和政府的广泛认可。其应用领域包括通讯、制造、服务、卫生、物流和军事等行业。
Extend提供了输入建模、运行仿真模型、数据分析等基本功能。Extend提供了模块化的建模功能,用户可以采用软件提供的基本模块,或者自己建立的模块搭建模型。此外,Extend包含了以个基于消息传递的仿真引擎,提供迅速的模型运行机制和灵活建模机制。Extend采用2D的建模与仿真显示功能,建立的模型和方针运行都显示二维的画面。Extend的方针运行支持及时的参数修改,能够及时看到修改参数后的运行情况。Extend也停工了专门的StatFit数据你和功能,辅助用户进行各种类型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Flexsim
Flexsim是一款通用离散仿真软件,被用来对若干不同行业不同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据粗略估计,大约500个Fortune企业中的一般为Flexsim的客户,包括General Mills, Daimler Chrysler, FedEx等一些著名企业。
Flexsim是一套系统仿真模型设计、制作与分析工具软件。它集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为一体,专门面向制造、物流等领域。运用Flexsim系列仿真软件,可在计算机内建立研究对象的系统三位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各种系统分析和工程验证,最终获得优化设计或改造方案。
Flexsim是新一代离散时间系统仿真的有效工具。面向对象的建模方式使得建模过程更为快捷,只需通过图形的拖动和必要的附加程序就可以快速的建立起系统的模型。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物理单元,如处理器、操作员、堆垛机、货架等,大大方便了用户的建模。所建立的物理仿真模 型可以用三维动画方式表现出来。
目前,Flexsim软件已经在物流及生产制造领域里成功的进行了多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如配送中心的拣选仿真、仓储出入库仿真、产品库分拣仿真、生产物流系统仿真、高速公路交通仿真、集装箱码头仿真、机场仿真、城市应急系统仿真等。
以下是运用Flexsim成功解决的一些问题:
•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 减小等待时间和排队长度
• 有效分配资源
• 消除缺货问题
• 把故障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 把废弃物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 研究可替换的投资概念
• 决定零件经过的时间
• 研究降低成本计划
• 建立最优批量和工件排序
• 解决物料发送问题
• 研究设备预置时间和改换工具的影响
• 优化货物和服务的优先次序与分派逻辑
• 在系统全部行为和相关作业中训练操作人员
• 展示新的工具设计和性能
• 管理日常运作决策
Flexsim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并具有3D显示功能。建模快捷方便和显示能力强是Flexsim仿真软件的重要特点。该软件提供了原始数据拟合、输入建模、图形化的模型构建、虚拟现实显示、运行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对结果进行优化、生成3D动画影像文件等的功能,也提供了与其他工具软件的方便接口。第四章 生产线仿真建模
第一节 生产线仿真的基本过程
        生产线仿真的基本流程如图4-1:
 
图4-1 生产线仿真基本流程
一、明确仿真目的
建立生产线仿真首先要明确仿真的目的,这样才能避免对仿真过程中不必要细节的纠缠,突出问题的重点。

二、收集数据
数据收集包括收集与系统输入输出有关的数据以及反应系统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数据:包括各个生产线的相互关系、生产时间、准备时间、加工零件路径关系等。这是保证以后Flexsim生产线模型能真正反映真实生产线模型的必要条件。
三、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
由Flexsim 中提供的各类资源来模拟生产线设备及产品。
四、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通过connect 属性连接各实体, 以及对各实体参数的设置及编程, 实现一定产品加工顺序及不同品种的生产顺序。
五、模型确认
确认是确定模型是否正确代表实际系统,把模型及其特性与现实的系统及其特性比较的全过程。对模型的确认工作往往是通过对模型的矫正来完成,比较模型和实际系统的特性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复进行直到认为模型准确为止。
六、仿真模型运行
仿真运行就是将系统的仿真模型放在计算机上运行。在运行过程中了解模型对各种不同的输入数据以及不同的仿真机制输出响应的情况。
七、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对仿真结果分析是确定仿真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是否合理和充分,是否满足系统的目标要求,同时将仿真结果整理成报告,确定比较系统不同方案的准则、实验结果、数据的评价标准和问题可能的解,为系统方案的最终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第二节 模型介绍
一、圣奥沙发流水线简介
本模型以圣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沙发流水线为实体模型。圣奥现有各类沙发共33款,其中6款为外购产品,25款为自行研发生产,淘汰2款。主要产品类别有: 厚重、气派沙发系列;高层主管(皮质) 稳重、时尚、简约沙发系列;各阶层(皮质及仿皮)贵宾、休闲沙发系列:访客、会客(布艺及皮质)。
二、沙发制造部工艺流程图
  
图4-2  沙发制造工艺流程图
    该生产线的流程为图4-2所示。主要步骤有来料检验、材料入库、开料、钉架、打带、裁绵、裁剪、车缝、喷胶贴绵、成型安装、包装。而开料、钉架和打带是对板材进行处理的。裁绵和车缝是对皮料进行处理的。而各流程的先后顺序以及组合方式就如图4-2所示。
三、模型实体
表4-1 模型实体介绍
模型元素 系统元素 备注
Flowitem 原料 默认生成原料
Processor 
机器 进行不同的参数定义以表征不同机器组中的机器
Queue 暂存区 暂时存放货物的区域
Conveyor 传送带 用来传送被加工对象
Source 原材料库 原材料的始发处
Sink 成品库 原料加工后的最终去向
(一)加工工艺及设备:
开料------根据产品、设计、工艺技术要求画板、用开料锯、带锯将板材锯成所需求规格形状(数量、品质),机械设备及工具:带锯机、推台锯、横截锯、压刨机。
开绵------根据设计技术、样板要求,用电剪将海绵简称所需求规格的产品部件,机械设备及工具:电剪
裁剪------根据技术设计要求,用裁剪工具将皮料和面料裁成所需规格的产品部件,机械设备及工具:电剪,剪刀
车缝------根据设计技术要求,对各型号的产品进行缝合,机械设备及工具:缝纫机、锁边机、双针机
钉架------根据工艺技术要求,对已开好的料进行拼接,机械设备及工具:马钉枪、直钉枪
贴绵------根据设计技术要求,对已钉好的沙发架加贴海绵、造型
成型------对已贴好绵的沙发进行们皮和组装,对沙发进行初步的成型
安装------根据工艺要求对需要组装的产品进行安装固定以达到工艺要求
包装------根据工艺要求对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包装以达到工艺需求。
(二)模型假定:
由于工序较多,所以我将生产线中对板材的操作步骤(开料-钉架-打带)合并为一个过程,简称为板材操作,假定存在一板材处理器,能完成此三个程序。同理,将对皮料进行操作的步骤(剪裁-车缝)合并为一个过程,简称为皮料处理器。由于贴绵过程只有一道,所以就不需要合并。此外,圣奥沙发生产流水线上是一个流程一个人负责的。所以因为我把对板材的处理合并为一个流程,所以设定有1个操作员操作该流程。同理可得,裁绵区1人操作,皮料处理区1人操作。综上,整条沙发生产线所需的操作员共有6人。

表4-2  车间生产线机器与操作人员明细表
机器名称 数量 操作人员数
板材处理器 1 1
裁绵器 1 1
皮料处理器 1 1
喷胶器 1 1
成型安装器 1 1
包装器 1 1
沙发生产线首先从原料仓库取材料。由于生产线流程中有来料检验这一步骤,我假设原材料的产品合格率为99%,即只有1%的产品,由发生器随机发送。而与发生器连接的第一个暂存区是存放合格品的,第二个暂存区是存放不合格品的,进入生产线的原材料是由第一个暂存区发出的,因此就不存在有出现有次品进入生产线的问题。板材处理的总时间为各步骤的总和(即开料时间+钉架时间+打带时间)为702s。裁绵时间为78s,皮料处理时间(即裁剪时间+车缝时间)为367s。当板材和绵料都处理完毕后,以1:1的比例进 行喷胶贴绵操作,该过程处理时间为345s。完成后,与处理完毕的皮料进行成型安装,需要时间380s。最后进行成品包装,需时256s。当上述步骤都完成后,将成品入库。


模型的布局如图4-3:
 
图4-3 模型布局图
 
图4-4  模型透视图
(三)运行时间:
假定沙发生产线是一周7天都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为24个小时,采用班组轮换制度进行运作。总计一次仿真时间为168小时(7*24=168),即604800s(168*60*60=604800s)。
(四)参数设置:
1.发生器source的参数设置为服从正态分布,均值为50,方差为2。
2.操作器处理时间服从常数分布。
3.除了装载废品的暂存区最大容量为1000,其他暂存区最大容量均为100。
4.由于有来料检验环节,我假定来自原料仓库的材料合格率为99%,所以在发生器的临时实体流分页中的送往端进行设定。如图4-5:
 
图4-5  发生器参数设置图
5.设定第一台合成器操作之后实体颜色改为黄色,自定义颜色为(R=255,G=255,B=0)。
6.第一台合成器设置:
 
图4-6  合成器一设置图
 
图4-7合成器一参数设置图
7.第二台合成器处理过后颜色设置为白色,即(R=255,G=255,B=255)。
 
图4-8 合成器二参数设置图
第三节 模型运行及其结果
一、仿真模型
由于本文的模型是以一周为一个模型周期的,因此我们用到Flexsim实验控制器的这个功能,实验控制器的参数设定如图4-9:
 
图4-9  实验控制器设置图

运行中的模型截图4-10。
 
图4-10  运行中的模型立体图
仿真结束时间为604813.30s。
 
图4-11  运行中的模型俯视图
该模型场景运行五次之后,观察的最终产量为860。如图4-12:
 
图4-12  最终产量图
二、仿真结果
(一)板材处理器:
由于在该生产线仿真模型中,我们假设的原料供应是得到充分保证的。如图4-13所示,板材处理器基本上处于满负荷状态,即一直在进行操作。
 
图4-13 板材处理器状态图

(二)裁绵器:
从图4-14可以看出裁绵器有大量空闲,空闲率超过50%。
 
图4-14 裁绵器状态图
(三)皮料处理器:
皮料处理器利用率也不高,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空闲状态。
 
图4-15 皮料处理器状态图
(四)喷胶贴绵器:
喷胶贴绵器的工作效率也不高,处理率只有近50%,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收集。有前面几个操作器的状态可知,由于板材操作器的工作时间过长,导致裁绵器已经工作完成而它还没有操作完成。此外,喷胶贴绵器又是要由板材操作器和裁绵器都工作完后才能将处理过后的材料进行合成,所以它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经板材操作器处理过后的材料。


   
图4-16 喷胶贴绵器状态图
 
(五)成型安装器:
成型安装器的状态和上一个喷胶贴绵器状态相差不多,原因也相似。由于皮料处理器工作时间相对不是特别长,且工序只有一道,而喷胶贴绵器以及之前的操作不仅操作时间久,而且工序也有两道,所以成型安装器这里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喷胶处理过后的材料。皮料处理过后的材料也得闲置着,等待着进行合并。


 
图4-17 成型安装器状态图

(六)包装器:
由于成型安装器那里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所以会造成包装器大部分时间都是空闲的,只有等待成型安装器安装完成之后才能进行操作,所以利用率不高,空闲率过高。
 
图4-18包装器状态图

第四节 结果分析以及模型改造
一、结果分析
由上述状态图可以看出,由于板材操作器的处理时间相对于裁绵器和皮料处理器的时间过长,所以导致同一层次的裁绵器和皮料处理器的空闲时间太大,操作率不高。而且,由于板材操作器的处理时间过长,导致喷胶贴绵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它操作完成。连锁反应,最后的成型安装器大部分时间久在等喷胶贴绵器操作结束。这样以来,最后的包装器大多时间都是空闲的。只有前一步骤的成型包装器完成了之后它才运作。
    因此,这条生产线的生产瓶颈就在板材操作器那里。由于生产时间过长,导致整条生产线的利用率不高。其他操作器空闲率过大,利用率很低,而且合成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因此,本文的模型改造主要对板材操作器进行改造的。
下图就可以看出裁绵器后的暂存区十分拥堵。 
图4-19运行中的模型图

二、模型改造
针对上述的结果分析,本文对模型进行以下改造:
(一)由于板材操作器是生产瓶颈,所以在模型中增加一台同类型操作器。此外进行技术革新,使其操作时间简短,改造后每台机器的操作时间为300s。
(二)在皮料处理器之后使用一跳传送带,并设定速度为1m/s。这样就使得皮料处理完成之后不会马上拥堵到暂存区。
模型改造后的立体图如下:
 
图4-20改造后的模型立体图
改造后的模型运行中的图:
 
图4-21改造后的模型运行图
模型运行结果中各操作器的状态:
板材操作器1:
 
图4-22改造后的板材操作器一的状态图
板材操作器2:
 
图4-23改造后的板材操作器二的状态图
裁棉器:
 
图4-24改造后的裁绵作器的状态图
皮料处理器:
 
图4-25改造后的皮料器的状态图
喷胶贴绵器器:
 
图4-26改造后的合成器一的状态图
成型安装器:
 
图4-27改造后的合成器二的状态图
包装器:
 
图4-28改造后的包装器的状态图
最终产量:
 
图4-29改造后的最终产量图
三、 模型改进后的分析
    从上面的状态图中可以发现,各操作器的操作率有明显提高,并且最终产量提高了将近一倍。原先一次仿真结果产量为860。增加一台板材处理器之后仿真后的产量为1586,产量增加了84.4%。这个结果十分理想。因此,在设备和人员方面增加投入,换来产量的飞速增长是很值得的。

改造前后的产量比较:
 
图4-30改造前的最终产量图
 
图4-31改造后的最终产量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中国圣奥有限公司的沙发制造车间的生产线调查,运用Flexsim软件进行该生产线的模拟仿真,并设置参数,从最终的仿真结果中发现该生产线的不足。如板材处理器的生产瓶颈,经过仔细分析,最终在板材处理该环节上提高其生产能力,即增加一台板材处理器,分担部分原材料,并且进行技术革新,使得单板材处理环节的处理时间有所剪断。改造后的模型运行结果十分理想,不仅各个操作器的忙闲率有所提高,处理率增加了,空闲率降低了,最明显的改进结果就是其最终产量,由原先的860增加到1586,将近增加了一倍,表明使用仿真软件能够用方便的找出瓶颈,并且可以明显的对比改造前后的结果。
实体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决 策变量十分多,并且一般不是单一目标的系统,而是个多目标的系统。此外,会有很多不定性因素,所以单纯的数学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分析并且找出不足。因而对生产线的建模和仿真是必不可少的。Flexsim的特点就是三位可视化效果好,操作也比较简便,实体类型丰富,数据选择也比较齐全,对于生产线仿真十分适合。

【参考文献】
[1]王雪兰,常治斌,唐秋华,朱传军,基于Flexsim的混流生产线生产顺序仿真[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7-12,21(4):50-52
[2]林鑫,基于Flexsim的混合生产线投产方案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23 (3):70-72
[3]邓子琼,李小宁,何沛仁,等. 柔性制造系统建模及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12 - 17.
[4]赵建辉, 王红军. 基于Flexsim 的混流装配线投产顺序的仿真[J].微计算机信息, 2007, 23( 8- 3) : 29- 31.
[5]张卫德, 洪森, 徐成. 基于Flexsim 的生产线仿真和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5, 18( 9) : 46- 47.
[6]李晓雪. 基于Flexsim 的生产线的建模与仿真[J].机械工程师, 2007, ( 6) : 90- 91.
[7]程光,邬洪迈,陈永刚. 工业工程与系统仿真[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00.
[8]刘晓萍,刘玉坤,石伟. 物流系统仿真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90 - 91.
[9]袁军,罗亚波.基于Flexsim的工艺流程仿真和优化[J].湖北工业大学报.2007-6.22(3):81-82
[10]石伟,郑晓海. 物流配送中心的系统仿真[J].权威论坛,2006(12):86 - 87.
[11]张汉江,肖伟.辅助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的可视化物流仿真[J].系统工程, 2006 (3) :15 - 17.
[12]刘利军,阮建敏.基于仿真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运行效率研究[J].煤矿机械,2006 (10) :66 - 68.
[13]张硗萍。仿真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J]。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1995
[14]孙小明.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5]熊光楞,等.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J].系统仿真报,1999,(6):145—151.
[16]贾启君,王凤岐,郭伟.生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3,20(10):111—113.
[17]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9]张晓亭.仿真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1997,30(2):193—198.
 [20]张晓萍,刘玉坤。Flexsim 3。0 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1]David A。 Tremblay。Using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Profitability In the Polymer Industry[J]。 Aspen Technology Inc。Ten Canal Park Cambridge MA, 02141-2201
[22]Szykman S,Cagan J.A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to three•
dimensional component packing[J].ASME Journal of Mechincal Design,1995,117(2):308—27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致  谢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曹玉华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无论是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完成,都包含了曹老师的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完成论文所需的Flexsim软件正是通过曹老师的帮助才得以使用,对于完成论文中实证部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曹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并指正了我在论文写作过程的错误;在论文完成后,曹老师又帮助我查找了论文中出现的错误。在这里谨向曹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再次,我还要特别感谢胡珊珊同学,正是由于她的帮助,我才能得到中国圣奥有限公司中沙发生产线的相关资料,为论文的实证部分提供了详细的可靠资料,使我顺利地完成了软件仿真部分的内容,为论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最后我要十分感谢同我一起做仿真课题的汪江泓同学,正是由于他的帮助使得我对Flexsim的操作更加了解,在和他的讨论探讨中,明白了该软件的一些功能和设置状况,对于我最终完成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